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銀星
Lin, Yin-Xing
論文名稱: 有教無類. 微觀心行-林銀星水墨創作論述
provide education for all people without discrimination . microscopic mental behavior Ink Look-Lin Yinxing's Microscopic Mind and Ink Painting Creation
指導教授: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口試委員: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孫翼華
Sun, Yi-Hua
李宗仁
LI, ZONG-REN
口試日期: 2024/01/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有教無類彩墨創作墨覷質變
英文關鍵詞: education without discrimination, color ink creation, ink criticism, qualitative change
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圖像分析法觀察記錄法創作實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1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9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者長期任職於國小,從自身成長學習經驗與擔任教職期間,長期對學童行為觀察與輔導。將60年代至今,國小學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環境的交互影響,學童從原性產生質變,從筆者所見所聞以及內在感受,轉化為創作,期盼讓觀者一同參與將自己內在感受,投射於筆者作品中,共同完成專屬於自己作品。
    論文架構如後;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良善霸權下質變的主人翁、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形式表現、第四章創作面向與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全篇主要是表達個人於職場中所覺察國小學童受到多方壓力影響後質變態樣。期盼藉此系列作品,呼籲大眾關注學童課業之餘,莫忽視兒童身心理的健康。
    其中《童顏童言系列》就是一個創作實驗例子,刻意於作品中表情留給觀者內心去對應,在觀賞同時觀者與作品一起成就該創作。
    此次創作有四個系列,分別為《原性系列》、《有教無類系列》、《吾家有女系列》、《童顏童言系列》,以墨覷觀點於創作過程中特別探究,借重水墨媒材進行,從而以「覷」為眼,以畫為心,覺察學童內在狀態,為主人翁發聲。

    The author has been working at a primary school for a long time, learning from her own growth experience and observing and guiding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during her tenure as a teacher. From the 1960s to the present,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a qualitative change in their original nature. They have transformed from what the author has seen, heard, and experienced into creations, hoping that viewers can participate in projecting their inner feelings into the author's works and jointly complete their own works.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Master of Qualitative Change under Goodness and Hegemony, Chapter 3 Creative Concept and Form Expression, Chapter 4 Creative Orientation and Work Analysis, and Chapter 5 Conclusion. The entire article mainly expresses the individual's perception of the abnormal quality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under various pressures in the workplace. I hope to use this series of works to appeal to the public to pay attention to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addition to their academic work.
    The "Children's Beauty and Fairy Tales Series" is an example of a creative experiment that deliberately leaves the expressions in the work to the viewer's heart to correspon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viewer and the work work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the creation.
    There are four series in this creation, namely the "Primitive Series", "Education without Class Series", "My Family with Women Series", and "Childlike Beauty and Fairy Tales Series". The creative process is particularly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k observation", and the use of ink and wash media is emphasized. Therefore, with "observation" as the eye and painting as the heart, the inner state of the students is detected, and the protagonist is voic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良善霸權下質變的主人翁 13 第一節 兒童成長歷程面對良善權力行使的現象觀察 14 第二節 從心理學歸納良善權力下孩童的質變 22 第三節 良善權力下質變的階級與平衡 26 第四節 從「微觀墨覷」談70年代至今良善霸權下主人翁的演繹 27 第五節 脈絡系譜 28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表現 33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思維 33 第二節 創作方法與模式 34 第三節 創作步驟與形式 35 第四章 創作面向與作品解析 39 第一節 《原性系列》 39 第二節 《有教無類系列》 53 第三節 《吾家有女系列》 69 第四節 《童顏童言系列》79 第五章 結論 99 第一節 創作心得 99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01 參考書目 102

    一、專書
    1.朗紹君,《中國巨匠美術週刊99齊白石》,臺北市:錦繡出版社,1992。
    2..蔣勳,《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臺北市:台灣東華書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
    3.李長俊,《西洋美術史》,臺北市:雄書圖書公司,1979。
    4.邱琳婷,《台灣美術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5.. 孫稻、葉南著,《解構人體藝術人體解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6.李振明,《李振銘作品集》,臺中市:臺中文化局,2008。
    7.李振明,《墨染.寶島圖譜》,臺北市:創價文教基金會,2019。
    8.吳守哲,《水墨正修.振明給你看》,高雄市:正修科大,2015。
    9.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市: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10. 王源東、莊連東、陳建發、葉宗和,《台灣當代水墨技法》,新北市:全華圖書,2013。
    11. 達文西/鄭福潔譯,《達文西的筆記本-繪畫是怎麼回事》,臺北市:錦繡出版社,1992。
    12. 巴托莫爾/廖仁義譯,《法蘭克福學派》,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13. 白適銘,《台灣名家美術100水墨莊連東》,臺北市:香柏文創有限公司,2015。
    14. 孫翼華,《懸浮.隱入-孫翼華作品集》,臺北市:糜研筆墨有限公司,2010。
    15. 劉曦林,《中國巨匠美術週刊019蔣兆和》,臺北市:錦繡出版社,1992。
    16. 蔣兆和,《蔣兆和人物寫生講義》,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17. 莊連東,《台灣名家美術100水墨孫翼華》,臺北市:香柏文創有限公司,2017年。
    18.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2。
    19. 紅糖美學,《國之色-中國傳統色配色圖典》,臺北市:睿其書房出版,2019。
    20. 費德希克.格霍,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傅柯考》,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
    21. 永藤かおる,邱香凝譯《一看就懂!圖解1小時讀懂阿德勒心理學》,臺北市:商周出版社,2022。
    22. 半月彎,《極簡心理學》,臺北市: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21。
    23. 葉重新,《變態心理學》,新北市:心理出版社,2012。
    24. H.Rudolph Schaffer,任凱、陳仙子譯,《兒童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學富文化,2007。
    25. 劉慧卿,《三種和多種自體》,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
    26. PawPawPoroduction,魏俊崎譯,《色彩心理學》,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21。
    27. NoraSwan-Foster,丁凡譯,《榮格取向藝術治療》,臺北市,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2022。
    28. Carl G.Jung,莊仲黎譯,《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臺北市,商周出版社,2019。
    29. HeinzL.Ansbacher、RowenaR.Ansbacher,黃孟嬌等合議《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
    30. Adrian Furnham,游恆山譯《50則非知不可的心理學概念》,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
    31. Adler.Alfred,吳書榆譯《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臺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2015。
    32. ErikOlinWright,李屹譯《理解階級:二十一世紀階級論》,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22。
    33.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劉麗譯,《阿德勒教育心理學》,新北市,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2020。
    34. 阿德勒,彭菲菲譯,《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潭校園裡的問題兒童》,台北市,商周出版,2020。
    35. Michel Foucault,鄭義愷譯,《傅柯說真話》,臺北市:群學出版,2005。
    二、期刊、論文
    1. 林添生,〈水墨畫意境攝影創作研究〉,台中市,2020。
    2. 黃千玲,〈寂寂淨境-黃千玲水墨創作論述〉,台中市,2018。
    3. 李秀珠,〈靜躍生命-李秀珠水墨創作論述〉,台北市,2017。
    4.林清鏡,〈境隨心游─生活意象繪畫創作研究〉,台中市,印刷出版社, 2014。
    5. 林伯賢,〈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2):圖像研究與圖像學=Foundation of Art Appreciation(2): 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台北市,2006。
    三、參考網站
    1.學學台灣文化色彩https://www.xuexuecolors.com/index.php?xue=4&tag=31
    2.教育部重編國語修訂版網站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6672&la=0&powerMode=0.2023.11.02
    3. 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www.naer.edu.tw/PageSyllabus?fid=52 20231113
    四、工具書
    1. 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著,《最新辭海》,台南市,世一,201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