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相華 |
---|---|
論文名稱: |
甲骨卜辭中商代農業與戰爭關係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廖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1 |
中文關鍵詞: | 卜辭 、農業 、戰爭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61 下載:4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二章至第六章為論述重點,全文探究殷商農業與戰爭之間的關係,由農業用地與佔領地的疊合情形、兵農合一的制度、軍事後勤、農業祭祀用牲來源及農災與戰爭等各面向討論兩者之間的聯結。透過卜辭、文獻材料及考古出土實物建構出一較為清晰的生產與戰爭的網絡。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及目的,以及材料的取向、參考文獻等,整合各家說法來證明生產與戰爭兩者間具有絕對的相關性。
第二章「農業形態與土地需求」,則大致敘述殷代農業的生態環境及技術的發展,得出殷代農業已屬定耕農業且已相當發達的結論,再由此結論推出欲擴展農業用地,必須透過戰爭佔領及所屬封國提供此兩種途徑,從而聯繫農業與戰爭的關係。
第三章「殷代的農業管理與兵農合一」,探究殷商時期的封建制、土地所有制、諸侯對殷王的義務及農業管理人員,並針對「眾」與「眾人」身份進行論述,可知其實為農業生產與戰爭時的主要人力。
第四章「殷代戰爭的準備工作與後勤補給」,討論殷代軍事基地的設置的原因與方式,進而敘述物資、糧草的徵集與儲備,同時列出軍糧可能補給之農作物,以及對當時可能之運輸方式進行討論。
第五章「殷代農業祭祀所用犧牲與戰爭掠奪」,先說明殷代的農業祭祀禮俗與祭祀的用牲,再來敘述殷代畜牧業的發展情況及用牲的來源,得出用牲來源應有豢養、田獵、戰爭掠奪、諸侯方國納獻的結論。
第六章「殷代農業災害與戰爭的關係」,由文獻的記載與考古的資料,發現殷代晚期因氣候異常導致農業災害頻仍,這也造成商紂需向東南發動戰爭或是田獵去掠奪該地資源、物產。
第七章「結論」,整理前六章所述,將殷代農業與戰爭的相關性,歸納為五點總結之。
一、古籍(依四部分類次序排列)
(一)經部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韓嬰撰、賴炎元註釋:《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清〕程瑤田:《溝洫疆理小記》,載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禮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臺北:大通書局,1982年,影印《十三經注疏》本。
〔戰國〕穀梁赤撰、〔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大通書局,1982年,影印《十三經注疏》本。
〔漢〕公羊壽撰、〔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大通書局,1982年,影印《十三經注疏》本。
〔戰國〕孟軻撰、〔漢〕趙岐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臺北:大通書局,1982年,影印《十三經注疏》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晉〕郭璞注:《爾雅注疏》,臺北:大通書局,1982年,影印《十三經注疏》本。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二)史部
〔漢〕司馬遷著,〔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元〕脫脫撰:《遼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梁〕沈約注:《竹書紀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陳逢衡:《竹書紀年輯證》,清嘉慶十八年刻本。
〔宋〕金履祥:《資治通鑒前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晉〕孔晁:《逸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三國〕韋昭注:《國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漢〕劉向輯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清〕陳芳生:《捕蝗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三)子部
〔戰國〕荀子:《荀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戰國〕孫臏:《孫子兵法》,臺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戰國〕尉繚子著、劉仲平註譯:《尉繚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周〕管仲著,馬百非新詮:《管子輕重篇新詮》,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戰國〕商鞅:《商君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戰國〕韓非子:《韓非子》,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漢〕氾勝之:《氾勝之書》,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戰國〕尸佼著、〔清〕汪繼培輯校:《尸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戰國〕呂不韋編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8年。
〔戰國〕呂不韋、許維遹集釋:《呂氏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漢〕劉安著、陳麗桂等校注:《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四)集部
〔梁〕蕭統編:《昭明文選》,臺北:世界書局,影印古籍《摛澡堂四庫全書薈要》。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臺北:中華書局,1988年。
丁山:《殷商氏族方國志》(未完稿),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丁山:《商周史料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山東省博物館:《膠縣三里河》,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中國戰爭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198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編輯:《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編輯:《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中國軍事編審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隊後勤分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
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編著:《中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史簡編》,上海: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王宇信、楊升南:《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王妙發:《黃河流域聚落論稿─從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北京:知識出版社,1999年。
王星光、張新斌:《黃河與科技文明》,開封:黃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臺北:明文書局,1989 年。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襄:《簠室殷契徵文》,天津博物院影印本,1925年。
王襄:《古文流變臆說》,北京: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
文物編輯委員會:《文物考古工作二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文煥然:《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組編著:《商周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丙編‧殷墟墓葬之一‧北組墓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朱歧祥:《甲骨文研究 ──中國古文字與文化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朱歧祥:《甲骨文讀本》,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呂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呂振羽:《中國社會史綱》,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李玉潔主編:《中國早期國家性質:中國古代王權和專制主義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4年。
李亞農:《殷代社會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臺北:穀風出版社,1989年。
李振興:《尚書學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李根蟠:《中國農業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著:《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吳其昌:《殷墟書契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沈長雲:《上古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周立三:《中國農業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周自強主編:《中國經濟通史.先秦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
周秉鈞:《尚書易解》,長沙:嶽麓書社,1984 年。
周書燦:《中國早期國家結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鄭州二里崗》,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竺可禎:《竺可楨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年。
林向:《巴蜀文化新論》,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年。
林耀華主編:《原始社會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俞鹿年編著:《中國官制大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書局,1972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續集》,臺北:大通書局,1973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胡厚宣:《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胡厚宣:《殷墟發掘》,上海: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
胡慶鈞主編:《早期奴隸制社會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施雅風主編:《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境》,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年。
段渝:《四川通史》第1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唐蘭:《詩經中有關農事章句的解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年。
唐蘭:《管子地員篇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年。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考釋》,北京:北京輔仁大學出版,1939年。
唐蘭:《殷虛文字記》,上海:中華書局,1981年。
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孫淼:《夏商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徐培根:《中國國防思想史》,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晁福林:《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高銳:《中國上古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
陳文華:《論農業考古》,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
陳文華:《中國農業考古圖錄》,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
陳邦懷:《殷虛書契考釋小箋》1925年排印本。
陳恩林:《先秦軍事制度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年。
陳煒湛:《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曉中:《中國古代的科技》,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許兆昌:《夏商周簡史》,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許進雄:《Oracle Bones from the White and Other Collection》(《懷特氏所藏甲骨文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979年。
許順湛:《燦爛的鄭州商代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
郭沫若:《殷契粹編》,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二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臣宰》,《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收錄於《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外二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寶均:《中國青銅器時代》,上海:三聯書店,1963年。
張秉權:《殷虛文字丙編‧小屯第二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1972年。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張廣志、李學功:《三代社會形態──中國無奴隸社會發展階段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商承祚:《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年。
商承祚:《殷契佚存考釋》,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影印本,1933年。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編寫組:《涼山彝族奴隸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彭邦炯:《甲骨文農業資料考辨與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黃乃隆:《中國農業發展史》,臺北:正中書局,1963年。
黃展岳:《中國古代的人牲人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黃樸民著:《中國軍事通史》第 2 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楊升南:《商代經濟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葉玉森:《殷契鉤沉》,北京:富晉書社,1929年。
趙伯雄:《周代國家形態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趙岡、陳鐘毅:《中國農業經濟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鄧少琴:《巴蜀史跡探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鄭天挺、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
鄭傑祥:《商代地理概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聞一多:〈古典新義下〉,《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劉明揚:《大氣測計學》,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夏商西周軍事史》,北京:中國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
嚴一萍:《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
饒宗頤:《殷商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發表年代排列)
何樹環:《西周對外經略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陳劍:《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沈麗霞:《夏商周內外服制度研究》,石家庄: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8月。
黃聖松:《殷商軍事組織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發表年代排列)
于炳祥:〈中國文化起源於農業〉,《史地叢刊》第1卷2期,1921年。
萬國鼎:〈商民族之農業〉,《金陵光》17卷1期,1930年。
蒙文通:〈中國古代北方氣候考略〉,《史學雜誌》2卷3、4期合刊,1930年。
徐中舒:〈耒耜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2本第1分,1930年。
翦伯贊:〈殷代奴隸制度研究之批判〉,《勞動季刊》第6期,1935年8月。
鄧拓:〈中國歷史上手工業發展的特質〉,《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夏季號,1936年4月。
鄧拓:〈論中國社會經濟史上的奴隸制度問題〉,《新世紀》第1卷第3期,1936年11月。
董作賓:〈五等爵在殷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本3分,1936年1月。
董作賓:《說 》,《考古學社社刊》第4期,1936年6月。
劉興唐:〈奴隸社會論的癥結:讀丁道謙先生〈中國果真沒有存在過奴隸制度嗎〉之後〉,《食貨》第五卷第十一期,1937年6月。
陳夢家:〈商代地理小記〉,《禹貢》第7卷第6、7期合刊,北平:禹貢學會,1937年。
胡厚宣:〈釋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本2分,1939年。
陳安仁:〈中國上古農業之史的探討〉,《中山學報》第1卷1期,1941年。
董作賓:〈殷代的羌與蜀〉,《說文月刊》第3卷第7期,1942年。
魏特夫:〈商代卜辭中的氣象記錄〉,《華西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輯刊》冊3,1943年。
楊鐘健、劉東生:〈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補遺〉,載梁思永:《中國考古學報》第4冊,1949年。
胡厚宣:〈殷代農作施肥說〉,《歷史研究》1955年第1期。
徐喜辰:〈商殷奴隸制特徵探討〉,《東北師範大學科學集刊》(歷史)1956年第1期。
束世澂:〈夏代和商代的奴隸制〉,《歷史研究》1956年第1期。
斯維至:〈關於殷周土地所有制問題〉,《歷史研究》1956年第4期。
趙錫元:〈試論殷代的主要生產者「眾」和「眾人」的社會身份〉,《東北人民大學文科學報》1956年第4期。
胡厚宣:〈說貴田〉,《歷史研究》1957年第7期。
于省吾:〈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社會性質〉,《吉林大學人文科學學報》2、3期合刊,1957年。
于省吾:〈商代的穀類作物〉,《東北人民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57年第1期。北京大學、河北省文物局邗鄲考古隊:〈1957年邯鄲發掘報告〉,《考古》1959年第10期。
唐蘭:〈中國古代社會使用青銅農具的初步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總2期,1960年。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隊:〈河南孟縣澗溪遺址發掘〉,《考古》1961年第1期。
胡厚宣:〈殷代農業施肥說補證〉,《文物》1963年第5期。
張秉權:〈祭祀卜辭中的犧牲〉,中央研究語言歷史研究所集刊第38本,1968年。
張秉權:〈殷代的農業與氣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2本二分,1970年。
陳良佐:〈中國古代農業施肥之商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2本2分,1971年。
張政烺:〈卜辭「裒田」及其相關諸問題〉,《考古學報》1973年第1期。
胡厚宣:〈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文物》1974年第8期。
江鴻:〈盤龍城與商朝的南土〉,《文物》1976年第2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75年安陽殷墟的新發現〉,《考古》1976年第4期。
河南省博物館、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商城址發掘報告〉,載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文物資料叢刊》第1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
邯鄲市文物保管所:〈河北磁山新石器遺址試掘〉,《考古》1977年第6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第1期。
郭若愚:〈釋 〉,《上海師範學院學報》1979年第2期。
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大河村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第3期。
王俊杰:〈論殷商時期有關農業生產者的一些問題〉,《甘肅師範大學學報》1979年第3期。
陳福林:〈試論殷代的眾、眾人與羌的社會地位〉,《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3期。
張秉權:〈卜辭所見殷商政治統一的力量及其達到的範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本1分,1979年3月。
胡厚宣:〈殷代的冰雹〉,《史學月刊》1980年第3期。
李民:〈《尚書》所見商代之農業〉,《山西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
沈建華:〈甲骨文釋文二則〉,《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邯鄲市文物保管所:〈河北武安磁山遺址〉,《考古學報》1981年第3期,。
胡厚宣:〈再論殷代農作施肥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1期。
唐雲明:〈河北商代農業考古概述〉,《農業考古》1982年第1期。
嚴文明:〈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農業考古》1982年第1期。
朱鳳瀚:〈殷墟卜辭中「眾」的身份問題〉,《南開學報》1981年第2期。
嚴文明:〈再論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農業考古》1982年第2期。
陳旭:〈商代農耕與農業生產狀況〉,《鄭州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
趙錫元:〈再論商代「眾人」的社會身分〉,《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2年第4期。
韓連琪:〈殷代的社會生產和奴隸制特徵〉,《文史哲》1982年第6期。
韓連琪:〈殷代的社會生產和奴隸制特徵〉,《文史哲》1982年第6期。
嚴一萍:〈殷商兵志〉,《中國文字》新7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范毓周:〈殷代的蝗災〉,《農業考古》1983年第2期。
彭邦炯:〈商人卜螽說〉,《農業考古》1983年第2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陽平糧台龍山文化城址試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3期。
吳梓林:〈古粟考〉,《史前研究》創刊號,1983年。
佟偉華:〈磁山遺址的原始農業遺存及相關的問題〉,《農業考古》1984年第1期。
吳汝祚:〈山東騰縣北辛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4年第2期。
王貴民:〈商代農業概述〉,《農業考古》1985年第2期。
陳志達:〈商代晚期的家畜和家禽〉,《農業考古》1985年第2期。
胡厚宣:〈從甲骨文字看殷代農業的發展〉,《中國農史》1986年第1期。
黃中業:〈商代分封說質疑〉,《學術月刊》1986年第5期。
徐學書:〈商周青銅農具研究〉,《農業考古》1987年第2期,。
顧音海:〈從卜辭地名看商代的農耕規模〉,《農業考古》1988年第2期。
饒宗頤:〈四方風新義——時空定點與樂律的起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
史懷秦:《尸鄉溝商城遺址》,《中原文物》1988年第4期。
彭邦炯:〈商代農業新探(上)〉,《農業考古》1988年第2期。
彭邦炯:〈商代農業新探(下)〉,《農業考古》1989年第1期。
李璠:〈甘肅民樂東灰山新石器遺址古農業遺存新發現〉,《農業考古》1989年第1期。
李學勤:〈力、耒和踏鋤〉,《農業考古》1990年第2期。
鍾柏生:〈卜辭中所見殷代的軍政之一──戰爭啟動的過程及其準備工作〉,《中國文字》新14,1991年。
魏運亨、宋言榮、苗家生:〈大連發現三千年前農作物〉,《光明日報》,1991年2月。
鍾柏生:〈卜辭中所見殷代的軍禮之一──殷代的大蒐禮〉,《中國文字》新16,1992年。
鍾柏生:〈卜辭中所見殷代的軍禮之二──殷代的戰爭禮〉,《中國文字》新17,1993年。
劉興林:〈論商代畜牧的發展〉,《中國農史》第13卷第4期,1994年。
鍾柏生:〈卜辭中所見的芻牧地名〉,《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995年第50 期。
彭明瀚:〈商代宗教與農事祭祀略論〉,《農業考古》1995年第1期。
李錦山:〈考古資料反映的農業氣象及雷雨諸神崇拜──兼論古代的析雨巫術〉,《農業考古》1995年第3期。
鍾柏生:〈卜辭職官泛稱之一──臣(並略論商代至春秋各類臣的職務)〉,《中
國文字》新20期,1995年。
于希賢:〈近四千年來中國地理環境幾次突發變異及其後果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2期。
郭旭東:〈甲骨文「稻」字及商代的稻作〉,《中國農史》第15卷第2期,1996年。
劉興林:〈殷商以田獵治軍說質疑〉,《殷都學刊》1997年第1期。
程峰:〈試論焦作地區在殷商時期的政治與軍事〉,《焦作工學院學報》第16卷第6期,1997年12月。
宋鎮豪:〈甲骨文中反映的農業禮俗〉,《東方學報》第71冊,1999年。
周偉:〈商代後期殷墟氣候探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1期。
楊升南:〈甲骨文中所見商代的貢納制度〉,《殷都學刊》1999年第2期。
陸忠發:〈再釋幾個有關農具農作物的甲骨文字〉,《農業考古》1999年第3期。
張平轍:〈侯甸男邦采衛考──古史新說之五〉,《西北師大學報》,第36卷第6期,1999年11月。
李學勤:〈甲骨文同辭同字異構例〉,《江漢考古》2000年第1期。
張懷通:〈先秦時期的基曾組織─丘〉,《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卜風賢、惠富平:〈農業災害學與農業災害史研究〉,《農業考古》2000年第1期。
袁靖、唐際根:〈河南安陽市洹北花園庄遺址出土動物骨骼研究報告〉,《考古》2000年第11期。
黃劍華:〈三星堆文明與中原文明的關係〉,《中原文物》2001年第4期。
王暉、黃春長:〈商末黃河中游氣候環境的變化與社會變遷〉,《史學月刊》2002年第1期。
張經:〈殷商時期諸神與農業關係分析〉,《農業考古》2002年第1期。
陳雙新:〈也論商王田獵的意義〉,《殷都學刊》2002年第3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偃師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遺址》,《考古》2002年第7期。
郭旭東:〈殷商時期的自然災害及其相關問題〉,《史學集刊》2002年第4期。
李亞光:〈從甲骨文看商代的自然災害與救治〉,《錦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03年。
沈劍華:〈卜辭所見商代的封疆與納貢〉,《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4期。
王華夫、李微微:〈我國古代稻作病虫災害概述〉,《農業考古》2005年第1期,。
朱彥民:〈關於商代中原地區野生動物諸問題的考察〉,《殷都學刊》2005年第3期,。
李安山:〈論古代戰爭對政治權力的影響─以戰利品賞賜與人力資源為例〉,《世界歷史》2006年第2期。
朱彥民:〈商代晚期中原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年第5期。
郭旭東:〈甲骨文中的求年、受年卜辭〉,《農業考古》2006年第1期。
蔡亞琴:〈甲骨卜辭中的災禍辭研究〉,《宜春學院學報》第30卷第5期,2008年。
張利軍:〈補釋甲骨文 字〉,《殷都學刊》2008年第2期。
鄭繼娥:〈殷商甲骨文中的祭祀牲品再考察〉,《殷都學刊》2008年第2期。
郭旭東:〈從甲骨文字「芻」、「牧」論及商代的經濟生活〉,《華夏考古》2009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殷墟劉家庄北地2008年發掘簡報〉,《考古》2009年第7期。
羅慧君:〈甲文「往」字構形及其句例探論〉,《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
陳英梅:〈卯字本義及其相關語詞研究〉,《雲漢學刊》第12期,2005年6月。
丁金龍:〈馬家濱文化時期水田與稻作農業〉,《嘉興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10年9月
五、專書論文(依出版年代排列)
德日進、楊鐘健:〈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中國古生物志》,北平:實業部地質調查所,1936年。
吳其昌:〈甲骨金文中所見的殷代農稼情形〉,《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2月。
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書局,1972年。
胡厚宣:〈殷非奴隸社會論〉,《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書局,1972年。
胡厚宣:〈氣候變遷與殷代氣候之檢討〉,《甲骨學商史論叢續集》,台灣:大通書局,1973年。
李濟:〈安陽最近發掘報告及六次工作之總估計〉,《安陽發掘報告》第4期,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78年。
孟世凱:〈夏商時代軍事後勤探討〉,軍事科學院戰略部、後勤學院學術部歷史室編:《先秦軍事研究》,北京:金盾出版社,1980年。
裘錫圭:〈甲骨文字考釋八則‧釋「 」「 」〉,《古文字研究》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林尹:〈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張永山:〈論商代的「眾人」〉,胡厚宣等編:《甲骨探史錄》,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寒峰:〈甲骨文所見的商代軍制數則〉,《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楊升南:〈略論商代的軍隊〉,《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楊升南:〈卜辭所見諸侯對商王室的臣屬關係〉,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張永山:〈殷契小臣辨正〉,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張亞初:〈殷墟都城與山西方國考略〉,《古文字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朱彥民:〈殷墟卜辭「受年」新考〉,《古文字論集》(二),1983年。
張政烺:〈殷契 田解〉,收入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周國正:〈卜辭兩種祭祀動詞的語法特徵及有關句子的語法分析〉,《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3年。
裘錫圭:〈說卜辭的焚巫尪及作土龍〉,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姚孝遂:〈牢、 考辨〉,載《古文字研究》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鎮豪:〈甲骨文牽字說〉,《甲骨文與殷商史》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張亞初:〈商代職官研究〉,《古文字研究》第 13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林甘泉:〈中國古代土地私有化的具體途徑〉,《文物與考古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游修齡:〈論甲骨「秜」非稻〉,《農史研究》第7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年6月。
劉釗:〈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1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農史研究》第8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年。
裘錫圭:〈釋殷墟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兩個詞─「門塾」與「 」〉,《出土文獻研究續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陳秉新:〈殷虛征人方卜辭地名匯釋〉,《文物研究》第5輯,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
楊升南:〈殷墟卜辭中眾的身份考〉,王宇信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裘錫圭:〈甲骨卜辭中所見的「田」「牧」「衛」等職官研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藉出版社,1992年。
聶玉海:〈試談《尚書.盤庚》中的「眾」〉,《甲骨文與殷商文化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彭邦炯:〈釋卜辭「眾人 ……」及相關問題〉,《甲骨文與殷商文化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裘錫圭:〈釋求〉,《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裘錫圭:〈釋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錢宗范:〈「國人」試說〉,《第二次西周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劉桓:〈卜辭所見來自各方國的被奴役者〉,《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劉源:〈商代祭祀所用犧牲的貢納與徵取〉,《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一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孫海波:〈從卜辭試論商代社會性質〉,程民生、龔留柱主編:《歷史文化論叢》,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孟世凱:〈殷商時代田獵活動的性質與作用〉,載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文獻集成》第26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彥民:〈殷墟卜辭「受 年」新考〉,《古文字論集》(二),1983年。
唐曉峰:〈殷商「外服」農業發展在國家領土擴張上的意義〉,《中國學術》第9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葛志毅:〈殷周兩代諸侯體制的比較〉,《譚史齋論稿》,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日本〕石田千秋:〈再論卜辭中的「眾」──〈眾考〉補正之一〉,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月。
韓江蘇:〈商代的「小臣」〉,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杜勇:〈商朝政區蠡測〉,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 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朱彥民:〈殷商時代中原地區氣候及生態環境變遷〉,「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天津: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2005年8月。
彭慧賢:〈由殷墟卜辭觀察晚商氣候變化與政權覆滅〉,《第十一屆中區文字學座談會》論文,2009年5月,頁104。
六、外籍書目(依出版年代排列)
〔日本〕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日本〕天野元之助:《中國農業史研究》,東京都:御茶水書房,1979年。
〔日本〕天野元之助;彭世獎、林廣信譯:《中國古農書考》,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年。
〔德〕卡爾.克勞塞維茨( Care Von Clausewitz)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戰爭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德〕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著、戴耀先譯:《總體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