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淑慧
論文名稱: 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明湖國民中學為例
指導教授: 林孟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2
中文關鍵詞: 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
英文關鍵詞: library instruction, team teach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6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藉由「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之實施,瞭解實施之過程、可能遭遇的困難、透過教師訪談及學生「學習成效」問卷填答意見,進一步評估「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的可行性並在實施後加以檢討。研究主要採用質性方法進行,由研究者與臺北市明湖國中七年級教師10位及其任教之班級學生299位共同參與,研究結果可供「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之參考。

    根據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教學團隊需要協同教學領導者與自願參與教師的投入,注重溝通、協調及分工合作,以統整性的教學活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施之困難包括:共同時段課表的編排不易、場地易受干擾、教學設備資源不足、教師知能研習缺乏、時間壓力及額外的負擔,且應在行政領導下提供相關配套措施並克服學生學習不夠專注、課程內容編排等問題。
    三、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有助於教師專業成長、創新教學,學生可獲得較多指導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的學習課程、學習氣氛,有助於增進自我學習的能力、提昇學習成效。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process and difficulties we might meet in applying “library instruction” team teaching.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and analysis on the questionnaires of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er examines if “library instruction” team teaching being beneficial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Moreover, suggestions are drawn after bringing it into practice. Wit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aipei Municipal Minghu junior high school as subjects, the research samples 10 teachers in 7th grades and 299 students in their classes. The research proceeds mainly by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Results will be provided as reference for library instruction team teach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
    1. Teaching team needs the involvements of the leaders in team teaching and teachers that volunteer to participate in. In the process,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coordination should also be emphasized. And finally with integral teaching activities to interest students in learning.
    2. To precede library instruction team teaching, some problems may occur. It is not easy to arrange a common time from teachers’ classes;the place is easily being interfered; teaching facilities and resources are deficient; teachers’ courses on related knowledge are not available. Furthermore, time pressures and additional burden are difficulties as well.To overcome related problems such as low learning engagement of students, curriculum design, etc, administrators should exercise leadership in library instruction team teaching.
    3. The implement of library instruction team teaching provides teachers opportunities to promote their growth on professional capacity,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on the other hand, teachers can offer students more instructions and develop students’ abilities in solving problems.
    4. The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atmosphere of “library instruction” team teaching help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elf- learning and to promote the learning effec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陳述……………………………………………………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待答問題……………………………………………………5  第四節 研究方法……………………………………………………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六節 名詞解釋……………………………………………………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圖書館利用教育的意義……………………………………13 第二節 學校圖書館利用教育的內容與實施方式…………………16 第三節 國民中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相關之研究…………………24 第四節 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圖書館的關係………………………29 第五節 協同教學在學校圖書館利用教育之應用…………………34 第六節 學習成效……………………………………………………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0  第一節 研究架構……………………………………………………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62  第三節 研究設計……………………………………………………65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實施……………………………………………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8 第一節 教師進行「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之過程 …………78 第二節 教師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之困難 …………94 第三節 教師對「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可行性之觀點……103 第四節 學生對「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之看法……………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6  第一節 結論………………………………………………………126  第二節 建議………………………………………………………133 參考文獻 ……………………………………………………………144 一、中文部分 ……………………………………………………144 二、西文部分 ……………………………………………………153 三、網路資源部分 ………………………………………………158 附錄 …………………………………………………………………159  附錄一 前置研究結果 …………………………………………159  附錄二 研究合作同意書 ………………………………………172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73 附錄四 訪談紀錄範例 …………………………………………174 附錄五 學習成效問卷 …………………………………………181 附錄六 學習單 …………………………………………………183 表次 表1-4-1研究者暨測量工具信度、效度檢核自評表……………………8 表2-4-1圖書館技能與資訊素養過去和現在重點之差異………………32 表2-5-1傳統單獨教學與協同教學差異比較表…………………………36 表2-5-2協同教學特色分析………………………………………………38 表3-2-1參與研究教師一覽表……………………………………………63 表3-2-2參與研究學生班級、科目、人數…………………………………64 表3-3-1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時程表………………………………66 表3-3-2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活動設計……………………………68 表3-3-3圖書館利用協同教學活動設計…………………………………69 表4-4-1學生對協同教學學習課程之看法 ……………………………109 表4-4-2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之看法 …………………………………110 表4-4-3學生對協同教學獎勵制度之看法 ……………………………111 表4-4-4學生對學習成效之看法 ………………………………………112 圖次 圖2-2-1資訊素養與圖書館利用教育關係圖……………………………22 圖2-5-1協同教學法實施過程……………………………………………40 圖2-5-2協同教學實施步驟………………………………………………41 圖2-5-3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共有式的課程統整…………………51 圖3-1-1研究架構圖………………………………………………………61 圖3-4-1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研究流程圖…………………………74

    一、中文部分
    王振鵠(民58)。兒童圖書館。台北市:台灣書店。
    王錫章(民87)。圖書館資源的利用。臺北市:臺灣書店。
    王文科編譯(民89)。質的教育研究法(第四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等(民89)。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王秀玲(民86)。主要教學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王敏秀(民91)。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實施協同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亦榮(民81)。我國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大師範大學論文。
    王朝茂(民83)。教師非理性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朝茂(民88)。技專校院教師信念與教學行為及學生知覺反應之相關研究。高雄:復文。
    王真麗(民90)。協同教學知多少。國教天地, 146,85-93。
    毛連塭(民54)。協同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國教之友,16,1-7。
    方炳林(民56)。協同教學的研析和慎用。臺灣教育,17(2),19-20。
    卯靜儒(民88)。解讀台灣課程改革趨勢,尋找教師教學實踐空間。發表於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研討會。花蓮: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李坤崇(民90)。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園會(民88)。協同教學法。台中:作者。
    李春芳(民81)。協同教學法。中等教育。43(3),54-59。
    李春芳(民86)。中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與各科教學。社教雙月刊,81,15-19。
    李惠卿(民87)。從系統化教學設計談中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書苑季刊,37,68-73。
    李咏吟(民87)。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出版社。
    何志中(民89)。談九年一貫課程下之圖書館利用教育。台灣教育,599,34。
    李子建、黃顯華(民85)。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吳瑠璃(民73)。從圖書館利用指導談參考服務的教育功能。社教系刊,13,58。
    吳明德(民73)。淺談大學圖書館利用指導。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36,117、119。
    吳清山(民88)。推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行政配合之探究。教育研究資訊,7(1),14-21。
    吳清山、林天祐(民88)。教育資料與研究,7,53。
    吳美美(民86)。從教育的需求看台灣地區二十一世紀的圖書館發展。中國圖書館學會會訊,104,5-8。
    吳明清(民76)。教學評鑑與教育決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教育研究專輯。
    吳美嬌(民92)。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班群教師協同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孟真(民73)。學校圖書館經營法的商榷。嚴文郁等著,慶祝藍乾章教授七秩榮慶論文集。台北:文史哲。
    林孟真(民85)。載於黃正傑編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台北:師大書苑。
    林孟真(民88)。網路時代圖書館利用教育。台灣省立鳳山高級中學圖書館編,台灣省高級中學圖書館輔導團叢書八十六學年度高中圖書館研習活動演講專輯,7-12。高雄縣:編者。

    林美和(民70)。小學圖書館的管理與利用。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美和(民78)。省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利用圖書館基本知能研究。社會教育,18,16。
    林菁(民86)。國民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之探討。嘉義師院學報,11,48。
    林菁(民87)。國民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評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69-98。
    林菁(民88)。兒童資訊素養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編,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民國88年5月13-14日),32-46。台北市:編者。
    林蕙蓉(民74)。我國兒童圖書館利用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南師專學報,20,419-460。
    林生傳(民88)。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創新。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368--383。台北縣:編者。
    林殿傑(民88)。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394-419。台北縣:編者。
    林進材(民88)。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進材(民89)。從課程改革論教師層面的課程實施-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110。高雄市:復文。
    林碧雲(民89)。從九年一貫課程中對課程統整的另類思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主辦:2000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
    林志忠(民90)。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輯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編教育改革的微觀工程-小班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179-202。高雄市:復文。
    林奇佐(民88)。建構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策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頁384--393。台北縣:編者。
    周劍梅(民82)。如何落實中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實中學刊,8,頁68-87。
    周淑卿(民88)。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57、75-76。台北:智揚文化。
    周秀玫(民92)。網路合作式協同教學設計平台-以國中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志成(民8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革新。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19。高雄市:復文。
    柯啟瑤(民89)。協同教學初探。翰林文教雜誌,15,8-35。
    胡兆述等(民84)。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1210-1211、2034、2046。台北市:漢美。
    施良方(民85)。學習理論。高雄:麗文文化。
    黃瑞琴(民9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世雄(民85)。資訊素養與圖書館利用教育。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3,3-12。
    黃政傑(民76)。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民86)。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民86)。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明霞(民86)。學校圖書館利用教育的實施。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4(4),1-6。
    莊道明(民87)。以資訊素養為基礎的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世新大學圖書館實施方式。書苑季刊,35,27-36。
    高一虹(民87)。從量化到質化:方法範式的挑戰。第三屆北京應用語言學/外語教學研討會發言,1998.7.27-29日。北京:北京外國語學院。
    高廣孚(民7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民90)。Joseph A. Maxwell原著,質化研究設計。台北:心理出版社。
    教育部(民9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8)。跨世紀教改工程—教育改革成果報告。台北:教育部。
    陳伯璋(民88 a)。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10-18。台北縣:編者。
    陳伯璋(民88 b)。從九年一貫課程教師角色的再定位談師資培育因應之道。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迎向千禧年~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4-245。高雄:麗文文化。
    陳海泓(民89)。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談教師角色的更新。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257-278。高雄市:復文。
    陳向明(民91)。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英豪(民66)。教師人格特質及教學態度對教學成績預測效果之研究。高師院學報,6,237-262。
    陳浙雲(民91)。國中協同教學的因應對策。師友,426,46。
    陳淑慧(民92)。圖書館利用指導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理念與實施。國家圖書館編。圖書館與閱讀運動研討會實錄。台北市:編者。
    黃政傑(民81)。教學法與教學效能。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從學習心理談教學策略:台灣省國民小學新進教師教學參考手冊,147-158。高雄市:編者。
    郭丁熒(民89)。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談教師角色的更新。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236-238。高雄市:復文。
    郭生玉(民69)。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心理學報,6,237-262。
    曾淑賢(民85)。台灣地區推展兒童圖書館利用教育之近況。書苑季刊,29,51-52。
    曾雪娥(民83)。學校圖書館利用與課程教材教法的結合。省立台中圖書館。
    曾雪娥(民85)。中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策略。教師天地,85,21-25。
    單文經、高新建、蔡清田、高博銓等譯(民90)。Allon A.Glatthorn著,校長的課程領導。台北:學富文化。
    單文經主譯,黃惠雯、陳宜宣、梁文蓁譯(民92)。Dr. Robin Fogarty原著。課程統整的十種方法。台北市:學富文化。
    游家政(民88 a)。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99-111。台北縣:編者。
    游家政(民88 b)。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及其對教師的衝擊。發表於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研討會。花蓮: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游家政(民89)。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3(1),19-38。
    張美惠譯(民83)。理查.伍爾曼著,資訊焦慮(Information anxiety)。台北市:時報文化。
    張錦郎(民73)。談大學及公共圖書館利用教育。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2),2。
    張清濱(民88)。怎樣實施協同教學。師友月刊,387,43-47。
    張德銳、邱玄惜、高紅瑛、陳淑茗、管淑華、蕭福生、蔣和平(民91)。協同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春興(民8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俊紳(民8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楊美華(民86)。網路時代大學通識課程圖書資訊利用教育之實施。資訊網路時代圖書資訊利用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59-164。台北市: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甄曉蘭(民90)。從課程組織的觀點檢討統整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4(1),1-20。
    劉貞孜(民85)。從新課程談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及師資。教師天地,85,10。
    劉貞孜(民88 a)。資訊素養課程與一般課程合作規劃類型探析。國教新知,46(1),頁50-61。
    劉貞孜(民88 b)。國小課程與資訊素養教育。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編,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民國88年5月13-14日),98-99。台北市:編者。
    廖春文(民90)。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理念與設計實例。台北:五南。
    蔡美華譯(民92)。Geoffrey E. Mills原著,行動研究法。台北市:學富文化。
    歐用生(民86)。當前課程改革的檢討。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78)。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楊慧文(民87)。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革新-台灣小學課程改革的前瞻。發表於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東北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學院合辦: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國際研討會,廣東:珠海。
    歐用生、楊慧文(民88)。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與特色。 師友月刊,379, 10-15。
    潘慶輝(民88)。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447-449。台北縣:編者。
    鄭博真(民91)。協同教學:基本概念、實務和研究。高雄市:復文。
    鄭佩琪(民76)。落實國民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台灣教育,443,14-16。
    盧荷生(民73)。漫談圖書館利用教育。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2),8。
    賴苑玲(民87 a)。資訊網路時代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台中師院社會科教育研究,3,121-140。
    賴苑玲(民87b)。台中師院輔導區國小教師圖書館利用教育之調查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2,334-365。
    賴苑玲(民88)。國小學童資訊素養與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編,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88.5.13-14,56、59。台北市:編者。
    總統府(民90)。圖書館法。總統府公報,6377,27-29。

    藍雪瑛(民84)。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見維(民88)。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305-323。台北縣:編者。
    簡茂發(民75)。教學評量原理及方法-有效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局。

    二、西文部分
    AASL & AECT (1998). Information Power: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 Chicago IL: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58-66.
    Anderson , Rebecca S.&Speck, Bruce W.(1998).Oh What a Difference a Team Makes: Why Team Teaching Makes a Differenc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4, 671-686.
    Anderson, G. L.,Herr, K.&Nihlen, A. S.(1994).Studying your own school:An educator,s guide to qualitative practitioner research.Thousand Oaks,CA:Corwin.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 (1989). Fin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 Chicago:ALA.
    Ashton, P.T.,& Webb, R.B.(1983).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Toward an ecological mode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Y.
    Bair, M. & Woodward, R. G.(1964).Team teaching in action.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eane, J.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Buckley, F. J.(1999). Team Teaching: What, Why and How. Corwin, U. S. A.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82).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Ally and Bacon.
    California School Library Association.(1997).Form library skills to information literacy:A handbook for the 21st century.(2nd ed.). San Jose, CA:Hi Willow Research and Publishing, 15.

    Connole, R.R.J.(1937).A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in Present-day Curriculum Making. Washington, D. C.: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Cochran-Smith, M., & Lytle, S. L. (1993). Inside/outside: Teacher research and knowledg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oyle, C. (1992). Final report to the national forum on formation literacy. Syracuse, N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ED351033.
    Ernest, K. F.(1991).Effectiveness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teaching organization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in selected middle school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rickson, F.(1984). "What makes school ethnographic"?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15(1), 51-66.
    Fogarty, R.(1991).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49(1), 61-65.
    Fetterman, D. M.(1989).Ethnography:Step by step. Newbury Park, CA:Sage.
    Francis J. B. (1999). Team taching: What, why and how. Thousand Oaks,CA:Corwin.
    Elliott,J.(1991).Action reserch of educational change.Milton Keynes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Gold, R. L. (1958). Role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 Social Force, 36, 217-223.
    Gorrell ,J.,& Hwang ,Y .S.(1995).A study of efficacy beliefs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s in Korea. J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28, 101-105.
    Groulund, N.E.(1985)..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 . New York: Macmillan.
    Rice, James.(1981). Teaching Library Use:A Guide for Library Instruction. London—Greenwood , 5-7.
    Jonassen, D. H.(1985). Relating cognitive styles to independent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12(4), 271-281.
    Jorgensen, D. L.(1989).Participant observation:A methodol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CA:Chandler & Sharp.
    Kaufman , P.T. (1992)."Information incompetence". Library Journal.117(19), 37-39。
    Kuhlthau, C. C. (1993). Implementing a process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skills: A study identifying indicators of success in library media programs. School Library Media Quarterly, 22 (1), 11-18. (EJ473063).
    Kagan, D.M.(1992).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7, 65-90.
    Lee, L.(1999). Partners in Pedagogy: 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Secondary School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ERIC Clearinghous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Washington, DC. (BBB11020).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D), Washington, DC. (EDD00036).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Sage.
    Leanne Bowler, Andrew Large and Gill Rejskind(2001)。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web。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19, 201-223。
    Leonard, J., & McElroy , K.(2000).What one middle school teacher learned about cooperative learning .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tion,14(2), 239-245.
    McClure, C.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125.
    Mayer, R. E.(1985).Learning in complex domains: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19, 80-130.
    Millard, J. E.(1971).Organizational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uccessful team teaching programs. The Iowa State University. PHD. AAC 7126874.
    Miles, M. B., & Huberman. A. M.(1984).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 sourcebook of new methods. Beverly Hills, CA:Sage, 15.
    Marshall, Keren K.(1983). Back to Books .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 McFarland & Company .
    Patton, M.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Newbury Park, CA: Sage.
    Rogers, C.R. (1983)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 C. Merrill , Columbus, Ohio.
    Rolheiser, C. ,& Glickman, C. D.(1995).Teaching for democratic life. Educational Forum,59(2), 196-206.
    Singer, I. J.(1965).What team teaching really is. In D. W. Beggs(Ed.),Team teaching :Bold new venture. Bloomington, I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3-28.
    Spindler, G.(ED.)(1988).Doing the ethnography of schooling: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in ac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Taylor, S. J., & Bogdan, R.(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arch for meanings.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Weinstein, C. E.,& Underwood, V. L.(1985).Learning strategies. The how of learning . In S. Segal, S. Chipman, & R. Glaser(Eds.).Relating instruction to basic research.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Wenger, M. S., & Hornyak, M. J.(1999). Team teaching for higher level learning: a framework of 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3 (3), 311
    Yin, R. K.(1984).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Beverly Hills, CA:Sage.
    Young, Heartsill (ed.) (1983). ALA Glossary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Chi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37.

    三、網路資源部分
    AASL(1995).Information literacy:A position paper on information problem solving. Retrieved January 20, 2003,from
    http://www.ala.org./aas/positions/ps_infolit.html
    Morris, J. G.(2000).School media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Encyclopedia Americana Online. Retrieved January 30, 2003,from
    http://ea.Grolier.com/ea-online/static/search.htm
    http://auth.grolier.com/cgi-bin/authV2
    江武雄(民84)。建構主義的教學策略-以「科學教育專題研究」為例。
    上網日期:民92年4月23日。網址:http://www.bio.ncue.edu.tw/window.htm
    黃雅慧(民92)。教師資訊素養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探討。上網日期:民92年4月30日。網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3/3
    王秀津等(民88)。協同教學模式初探-「探索東北角地層」之旅為例。上網日期:民92年7月23日。網址:
    http://www.tecch.eje.tw/A-board/news-main-frame.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