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家嘉
Chang, Jia-Jia
論文名稱: 音型融入國小雙語直笛教學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Tonal and Rhythm Patterns into Bilingual Recorder Teaching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莊惠君
Chuang, Wuei-Chun
口試委員: 潘宇文
Pan, Yu-Wen
林小玉
Lin, sheau-yuh
莊惠君
Chuang, Wuei-Chun
口試日期: 2023/06/1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聽想音型融入雙語教學
英文關鍵詞: audiation, rhythm patterns and tonal patterns, bilingual teaching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38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4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發展以戈登聽想理論為基礎,將音型融入雙語直笛之教學方案,聽想類型包含聆聽、安靜讀譜及演奏、回想及演奏、即興、寫譜和創作,音型包含節奏型及音高型,雙語包含課室英語及學科英語,欲從中探討學生音樂基本能力、直笛吹奏能力及課程參與度的改變情形,及研究者於教學中遇到的困境與解決方式。
    本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研究時間為三個月,共十二堂課,每週一堂。研究對象為國小五年級二十七位學生。研究資料包含音樂基本能力測驗、直笛吹奏評量表及課程參與度問卷、教學省思日誌、協同教師觀察紀錄表及訪談紀錄表,藉由分析及統整,得到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音型融入雙語直笛教學,能提升在「節奏聽辨」、「音高聽辨」及「讀譜聽辨」音樂之聽想能力。
    二、音型融入雙語直笛教學,能大幅提升學生「運舌」之直笛基本吹奏技巧。
    三、雙語直笛教學之課程參與度,在「技能投入」及「表現投入」中表現較佳,在「情感投入」、「態度投入」及「參與互動投入」中表現較低。
    四、雙語直笛教學之課程參與度,性別在「中文教學較能專心」達顯著差異,英語能力在. 「英語教學能幫助學習」及「能聽懂英語指導與並作出回應」達顯著差異。
    五、雙語直笛教學必須以具體動作、實物或語言框架(sentence frame)進行輔助,促進學生的認知理解。
    六、雙語直笛教學時,應提供充足的語言理解時間,覆述重點指導語及問題。
    七、循序漸進及滾動式調整的教學設計,有助於提升學生直笛吹奏能力。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 bilingual recorder teaching project based on Gordon's theory by integrating tonal and rhythm patterns. Types of audiation include listening, reading, recalling, improvising while performing and writing. Classroom English and subject English are applied in this project.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how this project changes students' ability of music, playing the recorder and course engagement along with researcher’s reflections and revisions.
    Research methodology adopts action research. The study lasts three months with 12 classes. Research participants are 27 fifth grader. The research data include the basic musical ability test, recorder assessment, the questionnaire of classroom engagement, researcher’s reflections, observer’s suggestions and students’ feedback.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is project can improve students’ audiation in "the discrimination of rhythm", "the discrimination of pitch" and "the discrimination of reading".
    2. This project can greatly enhance students’ tonguing.
    3. Students’ learning involvement presents better in "skill " and "performance ", and less in "emotional", "attitude" and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4.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learning thru Chinese would make me focus on the learning" between genders.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English proficiency answer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n the questions of "teaching in English can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 and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instructions and make response in English"
    5. Specific demonstrations and sentence frames are necessary in bilingual teaching.
    6. The instructor should provide sufficient time and repeat the questions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7. Teaching step by step will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play the recorde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音樂聽想及其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直笛教學及其相關研究 23 第三節 雙語教學與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及場域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4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0 第五節 研究流程及步驟 64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音型融入雙語直笛之教學方案 67 第二節 學生音樂基本能力之改變情形 75 第三節 學生直笛基本吹奏技巧之改變情形 79 第四節 學生課程參與度 94 第五節 教學困境與省思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結論 135 第二節 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41 附錄 149 附錄一 雙語直笛教學教案 149 附錄二 教師省思記錄表 161 附錄三 教學活動觀察記錄表 162 附錄四 直笛吹奏評量表 164 附錄五 音樂基本能力測驗 166 附錄六 課程參與度問卷 168 附錄七 學生訪談大綱 170 附錄八 課程內容對應表171

    巴懿(2021)。探討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教學現況與困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王俊成(2021)。體育雙語實施現況之探討-以參與沉浸式計畫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王俞蓓、林子斌(2021)。雙語教育的推行模式:從新加坡、加拿大的經驗反思臺灣雙語。中等教育,72(1),18-31。
    王斌華(2003)。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上海教育。
    王瑜卿(2017)。運用流行歌曲於國中直笛教學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田俊龍(2004)。國小學生同儕團體、性別身份形成與兩性互動探討。新竹師院初等教育學報,9,23-46。
    朱宗慶、陳月華(1988)。節奏是什麼?。 師友月刊,252,50-51。
    江盈瑩(2014)。合作學習融入直笛教學對國中生流暢體驗及學習滿意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
    吳百玲(2019)。2030打造臺灣成為雙語國家願景之我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4),160-165。
    吳明宗(2000)。木笛100問。小神笛。
    吳炎鈴(2018)。以全英語溝通教學提升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童英語口說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吳芝儀(2011)。以人為主體之社會科學研究倫理議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5(4),19-39。
    吳昭賢(2004)。國小三年級直笛吹奏教學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吳淑娟(1997)。高音直笛教材之分析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8,236-248。
    吳婷婷(2003)。雙語教育可行性之研究。新竹縣政府:出國報告書。
    吳舜文(1991)。一般學校音樂課程中的直笛教學。中等教育,42(6),83-91。
    吳榮桂(1986)。直笛教材教法研究-兼談本省現有直笛教材分析。音樂教育,3,17-28。
    呂美慧(2012)。雙語教育名詞解釋。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00/
    李子昇(2008)。體驗行銷與消費者資訊評估準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李佳玲(2006)。戈登(Gordon)音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調性音樂性向」與「歌唱音準及節奏表現正確性」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 (52)。心理。
    李玲玉(2004)。幼兒的音樂教育-文化和多元智能的發展。華騰。
    李嘉倫(2010)。運用戈登音樂學習理論於節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音樂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周慧之(2017)。大臺北地區國民小學學童參與音樂性社團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弦樂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林子斌(2020)。 臺灣雙語教育的未來:本土模式之建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 8-13。
    林小玉(2001)。由音樂藝術之本質探討多元評量於音樂教學之意涵與實踐。音樂藝術學刊,1,61-68。
    林佳怡(2007)。鈴木教學技巧應用於國中直笛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鈴木直笛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華芝(1970)。中音直笛─ 深情巴洛克。全音樂譜。
    林蕙珊(2019)。遊戲化直笛教學融入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林鍇陳(1987)。開拓再生的歲月:談如何使用直笛。音樂教育,4,2-5。
    邱家麟(1989)。樸質無偽的音色魅力-淺談直笛及其教育功能。師友月刊,266,46-48。
    柯毓雯(2020)。達克羅士音樂教學法融入國小三年級直笛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段慧瑩(2000)。雙語教育模式。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269/
    洪秀錦(1998)。即興訓練在鋼琴教學中重要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胡慧芳(2003)。即興運用於初階鋼琴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范莎惠(2020)。再思雙語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88-91。
    凌旺楨(2020)。英語與華語歌曲中語言與音樂之關係:音段、節奏與聲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徐亨榮(2020)。大學生在全英語授課課程的學習參與度、自我效能、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
    翁奉斌(1995)。追求美的直笛音樂。國教輔導,34(6),36-40。
    康馨如(2002)。以直笛作為音樂教學之工具-國小四年級教室裡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張作為(2007)。論著作於學術倫理之實踐與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大學。
    張宙(2012)。加拿大浸入式雙語教育和香港 EMI 雙語教育的比較。外國中小學教育,5,62-65。
    張芳全(2019)。班級脈絡、文化資本、學習動機、課後補習與英語學習成就之多層次分析。臺北市立大學學報, 5(1),1-24。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東華。
    張虹音(2008)。音樂教師對六年級學生音樂能力看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家禎(2015)。以年級、性別探討國中生的學習投入情形。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4(1),143-146。
    張毓洪(2012)。音樂智能與英語語調聽力及發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張學謙(2016)。走向添加式雙語主義:強化家庭與學校的母語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1-9。
    張謙(2002)。中小學雙語教學運作模式的價值取向與理念定位。 上海教育科研,(11),44-46。
    張鎮山(2021)。國民小學推動雙語教育班策略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公立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教育部(1962)。民國51年國民學校課程標準。作者。
    莊惠君(譯)(2000)。 幼兒音樂學習原理(原作者:Gordon, E. E.)。心理。
    許文馨(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譜、聆聽感知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許家琪(2007)。遊戲式直笛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直笛吹奏技巧與合奏能力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許家菁(2020)。CLIL取向雙語實驗課程發展與實施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郭以婷(2009)。運用音樂美語教學對大班幼兒節奏、合奏能力之實徵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郭惠嫻(1997)。國民小學音樂課程實施演奏教學的重要性。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419-434。
    郭瑾融(2017)。沉浸式英語教學應用於台灣小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陳幼君(2007)。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雙語教育班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玉婷(2011)。戈登幼兒音樂課程之協同行動研究。幼兒教育研究,3,59-88。
    陳志清、吳淑女(2006)。高年級學童之性別角色特質,休閒態度和休閒參與之探討─以彰化縣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陳怡如(2010)。部落格應用於七年級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昀湞(2021)。戈登音樂學習理論應用於國小四年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陳俞婷(2016)。國小跨年級直笛音樂教學設計與實踐之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114-120。
    陳品華(2006)。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的動機困境與調整策略之研究。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8(1),37-50。
    陳姿吟(2022)。新北市國民中學雙語專長教師實施雙語教育之現況、困境及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陳美如(1995)。雙語教育教學模式初探-試論雙語教育在我國之可行途徑。教育資料與研究,7,55-60。
    陳美如、曾莉婷(2020)。雙語教育- 認同、策略與人才培育。台灣教育,721,13-24。
    陳惠齡(1990)。小豆芽的成長。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陳超明(2019)。公校雙語課│高雄七賢國小:與其默背,不如體驗英文。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0701
    陳慧娟(2012)。直笛教學對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節奏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陳曉雰(1999)。音樂教學法另一篇:戈登音樂學習理論。國教新知,49(2),23-30。
    陳樺(2018)。音調型學習內容應用於混聲合唱歌聲融合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樺(2018)。音調型學習內容應用於混聲合唱歌聲融合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錦芬(2020)。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國民中小學沉浸式英語教學特色學校試辦計畫。http://immersion.ntue.edu.tw/main/Study/detail?id=56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 33-48。
    黃姵嫙(2018)。綠色招募活動對組織人才吸引力之影響:以個人組織配適知覺為中介變數與個人環保態度為干擾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黃洛琳(2018)。音樂聽想融入國小管樂團初階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單簧樂器分部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鈺雯(2018)。 CLIL 協同教學課程設計與實施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黃靖雯(2009)。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四年級直笛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楊文碩(2004)。器樂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音感及節奏能力-以直笛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楊孟麗、謝水南(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心理。
    楊榮蘭(1997)。從第一語習得理論談兒童英語教學。跨世紀國小英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51-164。
    楊麗雪(2003)。運用電腦輔助直笛合奏教學之實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心理。
    葉德明(2009)。雙語教學之理論與實踐。師大書苑。
    鄒文莉(2018)。CLIL教學資源書:探索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Exploring CLIL:A Resource Book。書林。
    鄒文莉,高實玫(2018)。CLIL教學資源書-探索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書林。
    鄒文莉、黃怡萍(2022)。臺灣雙語教學資源書:全球在地化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書林。
    廖幸薇(2010)。運用遊戲化策略提升國中學生直笛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偉民(2020)。2020年臺灣公立國小推展雙語教育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9),90-96。
    趙景惠(1986)。直笛教學的推展與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季刊,4,30。
    劉禾寰(2009)。以直笛教學輔助國小學童音樂表現能力之探討-相關文獻之回顧與分析。美學與視覺藝術學報,1,16-31。
    潘詩婷(2001)。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蔡余欣(2019)。CLIL應用於一年級音樂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蔡佩臻(2021)。國中家政雙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五南。
    鄭方靖(2002)。 當代四大音樂敎學法之比較與運用。復文圖書。
    鄭方靖(2021)。當代五大音樂教學法(修訂版)。復文圖書。
    鄭沛緹(2016)。節奏基本能力與直笛吹奏基本技巧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直笛二部合奏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黎瓊麗、林玫妙、林怡倩(2007)。性別與英語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 以屏東縣國小學童為例。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6(1),133-148。
    賴宥宇(2022)。樂在學習推動雙語教育¬–一位國小校長課程領導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賴宥宇(2022)。樂在學習推動雙語教育-一位國小校長課程領導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賴美鈴(2016)。走過一甲子的台灣音樂教育-課程標準/綱要和教科書的演變。美育,211,32-42。
    鍾榮富(2018)。107 學年度國民中小學閩南語沉浸式教學人才培訓研習。國立台南大學。
    簡雅臻(2019)。培養學生以英語學習學科的 CLIL。師德會訊,113,3-5。
    蘇郁惠(2003)。兒童音樂性向與音樂環境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6,265-292。
    蘇容慧(2018)。音樂聽想融入小提琴初階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Abello-Contesse, C., Chandler, P. M., López-Jiménez, M. D., & Chacón-Beltrán, R. (Eds.). (2013).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Building on experience . Multilingual Matters.
    Almeida, A. (2002). The impact of increased music notation instruction on the perceptual speed of third-grade students in a public school sett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Azzara, C. (1991). Audiation, improvisation, and music learning theory. The Quarterly, 2(1-2), 106-109.
    Baker, C., & Jones, S. P. (Eds.). (1998). Encyclopedia o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Brown, H. M. (1995). The recorder in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Renaissance. NA.
    Coyle, D. (2007).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Towards a connected research agenda for CLIL pedago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10(5), 543-562
    Cummins, J. (1979).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hildre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9, 222-251.
    Curtain, H., & Dahlberg, C. (2010). Languages and children: Making the match. New languages for young learners, grades K-8. 4th Edi. Pearson Education.
    Dearden, J. (2014).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 A growing global phenomenon. British Council.
    Douglas, S., & Willatts, P. (199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al ability and literacy skill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17(2), 99-107.
    Goolsby, T. W. (1994).Increasing opportunities for small-ensemble work.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0(5), 26-28.
    Gordon, E. (2007). 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 A contemporary music learning theory. Gia Publications.
    Gordon, E. E. (1986). A factor analysis of the musical aptitude profile, the primary measures of music audiation, and the intermediate measures of music audiation.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7-25.
    Gordon, E. E. (1989). Audiation, Music Learning Theory, Music Aptitude, and Creativity. In Suncoast Music Education Forum on Creativity ,75-81.
    Gordon, E. E. (1999). All about audiation and music aptitudes- Edwin E. Gordon discusses using audiation and music aptitudes as teaching tools to allow students to reach their full music potential.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6(2), 41-44.
    Gordon, E. E.(1993).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 Skill, content, and patterns. GIA Publications.
    Gordon, E. E.(1997).A Music learning theory for new born and young children. GIA Publications.
    Gordon, E. E.(2011). Roots of music learning theory and audiation. GIA Publications.
    Hu, S., & Kuh, G. D. (2002). Being (dis) engaged in educationally purposeful activities: The influences of student and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43(5), 555-575.
    Koelsch, S. (2011). Toward a neural basis of music perception: A review and updatedmode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 110-119.
    Kraus, N., & White-Schwoch, T. (2020). The Argument for Music education. American Scientist, 108(4), 210-214.
    Kuchler, L. F. (1976). Related Arts and the Tape Recorder.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63(1), 86-86.
    Lisa Trei(2005). Musical training helps language processing, studies show. Stanford Report.https://news.stanford.edu/news/2005/november16/music-111605.html
    Lowe, A. S. (1995). The effect of the incorporation of music learning into the secondlanguage classroom on the mutual reinforcement of music and languag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Luxenberger, C. K. (1997). The developing role of the recorder in the conservatories and music schools of the Netherlands from post-World War II to 1980. University of Houston.
    McMullen, E., Saffran, J. R. (2004). Music and language: A developmental comparison. Music Percept, 21, 289-311.
    Mertler, C. A., & Charles, C. M. (2014). Action research: Improving schools and empowering educators.CA: SAGE.
    Mora, C., F.(2000).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melody singing. ELT Journal, 54(2),146-152.
    O’Kelly, E. (1995). The Recorder Revival ii: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its repertoire. NA.
    Trowler, V.(2010). Student engagement literature review.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11(1), 1-15.
    Walters, D. L., & Taggart, C. C. (Eds.). (1989). Readings in music learning theory. GIA Publications.
    Willis, J. (2013). English through music:designing CLIL materials for young learners. Journal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349), 29-3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