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敬翎
論文名稱: 2012年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之競選傳播策略分析研究-以台中市第七選區(太平區、大里區)為例
指導教授: 胡幼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競選傳播策略選舉刺客合併選舉立委選舉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5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2012年台中市第七選區立法委員選舉為研究對象,以Trent & Friedenberg(2008)所指出的競選傳播策略模式來進行分析。此外,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在進行訪談前,將會依據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作為核心意識,來設計針對台中市第七選區兩方立委候選人陣營核心幕僚以及在地觀察者相關的訪談題綱。而在本研究中,深度訪談內容將聚焦在候選人如何制定競選策略與運用傳播管道(競選廣告與文宣、新聞記者會、公共演說、辯論、代言人運用、人際傳播以及網際網路),以了解候選人使用競選傳播策略的過程。

    研究結果顯示,由於新聞媒體的議題皆在總統大選上,導致地方立委在媒體上的曝光度低,因此地方選舉的候選人在媒體上的競選傳播策略較不積極。所以使得這場雙姝對決,意外地沒有產生太多火花,並沒有如媒體所預想的激烈攻防戰。加上雙方的競選風格有所不同,所以在傳播管道上的運用也有所差異。

    何欣純在地身分和長期經營地方的優勢,使她得以用在地衛冕者的身分來採取防守的競選策略,人際傳播是她最主要採取的傳播管道。至於鄭麗文在傳播管道上的運用雖然積極,但是並沒有像傳統的挑戰者一樣,使用全部的傳播管道,反倒是著重在廣告文宣、公共演說上,希望爭取在地方上大量的曝光度。但是由於時間有限,加上紅黑派初期的不團結,以及對手深耕地方的優勢,因而造成她無法贏得選戰的勝利。

    綜合而言,由於選區制度和總統大選的影響下,此地方的區域立委選舉從結果上來看,候選人的個人條件大於其所擬定的競選傳播策略,換句話說,政黨派出空降刺客來參選地方選舉的策略明顯地毫無作用,原有地方的人脈網絡才是決定因素。也就是說在此案例中可以看到,在地方型的小選區選舉中,鄉村型的在地政治人物較都會型的空降政治菁英具有優勢,其人脈網絡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即使是強龍也壓不過地頭蛇。

    第一章 研究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背景…………………………………………………………3 第三節 研究問題…………………………………………………………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競選傳播基本概念………………………………………………9 第二節 競選傳播策略理論………………………………………………11 第三節 選舉中刺客性候選人相關研究…………………………………41 第四節 競選傳播中的女性候選人特質…………………………………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46 第三節 研究架構…………………………………………………………51 第四章 研究發現………………………………………………………………54 第一節 台中市第七選區政治生態與整體競選情勢……………………54 第二節 台中市第七選區競選傳播策略管道運用情況…………………62 第三節 競選傳播重要議題運用情況……………………………………103 第四節 選舉情勢與競選傳播管道運用分析……………………………113 第五節 競選傳播重要議題運用分析……………………………………12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24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124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128 參考文獻…………………………………………………………………………129

    一、中文部份

    王景岳(2006)。《候選人競選策略研究—2006年台北市第六選區候選人盧靜儀個案分析》。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王嵩音(2006)。〈網路使用與選舉參與之研究:2004 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灣民主季刊》,3(4)。
    任宜誠(1989)。《選舉行銷策略規劃理論、實務與應用: 以國內主要政黨及增額立委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伏和康、魏志中編著(1993)。《選舉入門》。台北:書泉出版社。
    吳秀瓊(2006)。〈名人助選的效應-2005 年周鍚瑋競選台北縣長為例〉,《選舉評論》,1:77-85。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原書:R. Wimmer & J. Dominick 著)
    李坤錫、林進龍(2011.12.2)。〈鄭麗文對上何欣純 兩女人戰爭?〉,《民視新聞》,取自於網路。http://tw.news.yahoo.com/%E9%84%AD%E9%BA%97%E6%96%87%E5%B0%8D%E4%B8%8A%E4%BD%95%E6%AC%A3%E7%B4%94-%E5%85%A9%E5%A5%B3%E4%BA%BA%E6%88%B0%E7%88%AD-080113734.html
    李欣芳、唐在馨、侯承旭(2011.9.14)。〈接棒簡肇棟參選 何欣純、謝欣霓熱〉,《自由時報》。
    李瑋聆(2003)。《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聯合競選文宣之構成─台北市北區民進黨籍候選人聯合文宣形成之參與觀察》。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鴻典(2011.7.20)。〈選舉炒短線刺客戰術盛行〉,《玉山周報》。
    林水波(2006)。《政黨與選舉》。台北:五南。
    林水波(2011),〈選舉刺客〉,《國會月刊》,39期,頁29-42。
    林佳瑩、徐富珍譯(2004)。《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書廊。
    林東泰(2008)。《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政緯(2004)。《政黨、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台中市市長、市議員及立委選舉之分析(2001-2002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海嫣(2011)。《二○一○年新北市長競選傳播策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芮家楹(1998)。〈淺談電視競選傳播〉,《公關雜誌》,28:10-14。
    邱健吾(2007)。《選舉師傅─如何贏得選舉》。台北:藍萊姆藝科。
    邱雅萍(2009)。《政治媒介使用、人際傳播網絡與投票抉擇相關性因素探討:以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學亮著、鍾秋慧譯(2003)。《選戰策略─韓國觀點》。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美玲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原書: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洪雅慧(2001)。〈候選人網站「資訊提供」與「使用可親近性」之滿意度比較─以公元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廣告學研究》,17:83-104。
    洪雅慧(2006)。〈候選人網站之使用動機及使用者素描-以 2002 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收錄於梁世武(編),《選舉過程中的傳播與策略研究》,頁 343-372 。台北:雙葉書廊 。
    胡幼偉、賴筱桐、祝心瑩、林妤函(2010)。〈台灣地方選舉競選傳播個案分析:以2009 年宜蘭縣長選舉為例〉,「2010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台灣:嘉義中正大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胡志亮(2002)。《總統形象建構之研究—以陳水扁總統新聞幕僚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火炎(2005)。〈認知動員、文化動員、與台灣2004 年總統大選的選民投票行為─選舉動員類型的初步探討〉,《臺灣民主季刊》,2(4):31-66。
    祝基瀅(1983)。《政治傳播學》。臺北:三民書局。
    翁秀琪(2003)。《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高捷(2011)。《二○一○直轄市長選舉競選傳播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欣(1998)。〈談選舉文宣〉,《公關雜誌》,28:21-23。
    張永誠(1991)。《選戰行銷:如何在競爭中獲勝》。台北市:遠流。
    張佑宗、趙珮如(2006)。〈社會脈絡、個人網絡與台灣 2004 年立法委員選舉選民的投票抉擇〉,《台灣民主季刊》,3(2):1-38。
    莊伯仲(2000)。〈網路選戰在台灣-1998 三合一大選個案研究〉,《廣告學研究》,14: 31-52。
    莊伯仲(2006)。〈負面競選廣告:1996—2004年台灣與美國總統大選之分析〉,《東吳政治學報》,24。
    郭岱君譯(1999)。《選戰必勝方程式─美式選戰揭密》。台北:智庫文化。(原書:James A. Thurber. & Candice J. Nelson. Campaigns and elections American style.)
    陳世宗、陳文信(2011.9.23)。〈中市第7選區 綠推何欣純 迎戰鄭麗文、段緯宇〉,《中國時報》。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彥佑(2006)。《競選議題與宣傳策略-以周錫瑋競選2005年台北縣長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陳政聞(2004)。《候選人競選策略與選舉動員之研究—2002 年高雄市長選舉謝長廷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州(2001)。《候選人競選新聞發布策略分析—2001年宜蘭縣立法委員選舉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華(2004)。《台北市議員女性候選人競選文宣內容之分析─以第九屆政黨提名候選人平面文宣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芬(2011.9.13)。〈簡肇棟車禍肇事 辭職退選〉,《中央社》,取自於網路。http://tw.news.yahoo.com/%E7%B0%A1%E8%82%87%E6%A3%9F%E8%BB%8A%E7%A6%8D%E8%82%87%E4%BA%8B-%E8%BE%AD%E8%81%B7%E9%80%80%E9%81%B8-124910870.html
    單厚之、鄧木卿、曾薏蘋(2011.6.24)。〈空降台中派系反彈鄭麗文:磨合後大有可為〉,《中國時報》。
    彭芸(1992)。《政治廣告與選舉》。台北:正中。
    彭懷恩(2005)。《競選傳播》。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7)。《政治傳播:理論與實踐》。台北:風雲論壇。
    曾淑芬(2007)。《民進黨 2000 與2004 總統大選競選廣告策略差異之研究—以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萬(2000)。《選戰勝經─文宣策略與趨勢》。基隆:生活智庫。
    游梓翔、溫偉群(2002)。〈2002年台北市長選戰電視辯論策略之語藝分析〉,收於梁世武主編(2006),《選舉過程中的傳播與策略研究: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個案分析》,頁135-181。台北:雙葉書廊。
    鈕則勳(2002)。《競選傳播策略: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文化。
    鈕則勳(2004)。〈2004年大選國親陣營競選廣告策略之效果分析〉,收於梁世武主編(2004),《政治傳播與競選策略》,頁247-297。台北:五南。
    鈕則勳(2007)。《競選廣告策略與效果》。台北:揚智出版社。
    黃浴沂(2006)。《公共關係與危機處理》。台北:華興書局。
    黃偉俐(2004)。《立法委員機會結構、個人活動與媒體能見度關聯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黃琬玲(2011)。《二O一O年五都市長選舉之競選傳播策略分析-以大高雄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益興(2008)。〈書評: Communication in Political Campaigns [競選活動之政治傳播] by William L. Benoit [威廉.貝諾]〉,《臺灣民主季刊》,5(1): 197-200。
    趙永茂(1978)。《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 高雄:德馨。
    蔡佳洹(1999)。《候選人競選策略之研究:以1998 年台北市長選舉馬英九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敬萱(2010)。《單一選區下的競選文宣策略——以第七屆高雄市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自隆(1992)。《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台北:遠流。
    鄭自隆(1995)。《競選廣告、策略、理論、研究案例》。台北:正中。
    鄭自隆(2001)。〈公辦政見會及辯論會的必要性探討〉。《研考雙月刊》,25(6),pp.75-84.
    蕭展正、林秀俐(1993)。《選戰策略》。台北:書泉出版社。
    蕭凱元(2006)。《候選人競選策略比較之研究—以2006 臺北市長選舉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賴艾琳(2011)。《二O一O年大台中市長選舉之競選傳播策略分析(2010/5/12~2010/11/2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筱桐(2010)。《2009 年花蓮縣長候選人競選傳播模式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鳳秋、李欣芳(2011.9.21)。〈替補簡肇棟 五人民調決定〉,《自由時報》。
    鮮明、盧金足、鄧木卿、陳世宗(2011.9.14)。〈藍橘選將 同聲譴責〉,《中國時報》。
    顏若瑾、曾韋禎、黃鐘山、謝鳳秋、陳建志(2011.6.24)。〈鄭麗文空降台中 藍基層反對〉,《自由時報》。

    二、西文部份

    Allen, M.(2002). For Bush’s speechwriter, Job grows beyond word,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11, 2002, A35.
    Auer, J. J. (1962). The counterfeit debates. In S. Kraus (Ed.), The Great Debates: Background, Perspective, Effect(pp.142-150).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auer. Monica and Hibbing. John. (1991). Incumbency Campaign Spending and the Decline of Competition in U.S. House Election. Journal of Politics,53(1), 34-56.
    Benoit, W. L. (2007). Communication in political campaigns. New York: Peter Lang.
    Benoit, W. L., McKinney, M. S. & Stephenson, M. T. (2002). Effects of watching primary debates in the 2000 U.S. presidential campaig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2, pp.316-331.
    Bernard, H. R. (1998). Unstructured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ing: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bury Park: Sage.
    Bovee, C. L. & Arens, W. F. (1982). Contemporary Advertising. Homewood, IL:Richard D. Irwin.
    Bower, T. A. (1973). Newspaper political advertising and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Journalism Quarterly, 50, pp.552-556.
    C. Jack Orr (1980). Reporters Confront the President: Sustaining a Counterpoised Situ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66: 17-21.
    Carolyn Smith (1990). Presidential Press Conferences: A Critical Approach, New York: Praeger.
    Dawson, P. A.& Zinser, J. E. (1976). Characteristics of campaig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1972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In Louis Maisel. (ed.), Changing campaign techniques: elections and values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96-103.
    Denton, R. E., Jr. & Woodward, G. C. (1985).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America. NY: Praeger.
    Devito, J. (2003).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New York: Longman, 253-256.
    Devlin, L. P. (1994). Television Advertising in the 1992 New Hampshire Presidential Primary Elec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1: 81-89. Directions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s, edited by David L. Swanson and Dan
      Elections, 17:47.
    Faucheux, R. (1995). Public speaking and doing press interviews, presentation to campaigns and elections . Twelfth annual national campaign training seminar and trade show, Washington, D.C., June 17, 1995.
    Fenno, R. F. Jr. (1978). Home style: House members in their districts. Boston: Little, Brown, 211.
    Fontana, A., and J. H. Frey (1994).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 In Denzin N. K. and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Friedenberg, R. V.(1997).Patterns and trends in national political debates:1960-1966. In R. V. Friedenberg(Ed.), Rhetorical studies of national political debates: 1996 (pp.61-90). Westpor, CT: Praeger.
    Gant, M. M. (1983). Citizens’evaluations of 1980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influences of campaign strategies, American Politics Quarterly, Vol 11, pp.327-348.
    Gary C. Jacobson, and Samuel Kernell. (1983). Strategy and Choice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2th ed.).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Herrnson, P. S. (1995). Congressional Elections:Campaigning at Home and in 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J. Holdren (1995). Cyber Soapbox, Internet World, 50-52.
    Jamieson, K. H. (2000). Electing the president 2000.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Jamieson, K. H., & Birdsell, D. S. (1988). Presidential debates: The challenges of creating and informed electora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Cartee, K. S. & Copeland, G. A. (1997). Inside political campaign: Theory and practice. Westport, Conn.: Praeger.
    Johnson-Cartee, K. S., & Copeland, G. A. (1991). Negative political advertising: Coming of ag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Jonathon Alter (2006). A New Open-Source Politics, Newsweek, June 5, 35.
    Joslyn, R. (1990). Election Campaigns as Occasions for Civic Education, in New
    Joslyn, Richard (1986). Political advertising and the meaning of elections. In Lynda L. Kaid, Dan Nimmo & Keith Sanders (Eds.), In new perspectives on political advertising. IL: South Illinois Unerversity.
    Kaid, L. L. & Bystrom, D. G. eds.(1999). The electronic election: Perspectives on the 1996 campaign communication. Mahwah, N. J.: Erlbaum.
    Kaid, L. L. & Johnston, A. (1991). Negative versus Positive Television Advertising.“U.S. Presidential Campaigns, 1960-1988.”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1,53-63.
    Kaid, L. L. (2006). Political web wars: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for political advertising. In Andrew Paul Williams and John C. Tedesco(ed.) , The Internet Election(pp.67-82). New York : Rowman & Littlefield.
    Kvale, Steinar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Lenart, S. (1994). Shaping political attitudes: The impact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mass media.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110-112.
    Majchrzak A. (1984). Methods for polic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Mann, T. E., & Wolfinger, R. E. (1980). Candidates and parties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4, 617-632.
    Mendelsohn, M. (1996). The media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The priming of issue, leaders,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8(1): 112-125.
    Merrit S. (1984). Negative Political Advertising: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3:27-38.
    Nelson, M. (2001).The election of 2000. 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198. Nimmo.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eck, L. (1996). Face to face campaigning: how to work a room. Campaigns and
    Pfau, M. & Kenski, H. C. (1990). Attack politics: strategy and defense. New York: Praeger.
    Powell, L. & Cowart, J. (2003). Political campaign communication inside and out. Boston: Allyn & Bacon.
    Roger Ailes (1998). You Are the Message: Secrets of the Master Communicatiors, Homewood, Ill.: Dow Jones-Irwin.
    Salmore, S. A. & Salmore, B. G. (1985). Canditate, Parties and Campaigns: Electoral Politics in American. Washington D. C. :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Schmidt, W. V. (1982).“Presidential political silence: Retoric and the rose garden strategy,” Southern speech communication journal,46: 402-421.
    Shadegg, S. C. (1976). The new how to win an election. New York: Tapplinger, 130-119.
    Shea, D. M. (2001). Campaign craft: The strategies, tactics, and art of political campaign management. Wesport, Connecticut London: Praeger.
    Smith, C. R. (1976).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peech writing, Southern Speech Communication Journal 42. pp52-68.
    Trent, J. S. & Friedenberg, R. V. (2008). Political campaig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6th ed. Westport, CT: praeger.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