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肇珮 Chen Chao-Pei |
---|---|
論文名稱: |
流行.生活.圖樣—陳肇珮水墨創作 Popular.Life.Pattern–In the creation of ink painting by Chen Chao–Pei |
指導教授: |
程代勒
Cheng, Tai-Le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6 |
中文關鍵詞: | 水墨 、流行 、圖樣 、數位輸出 |
英文關鍵詞: | Ink Psinting, Popular, Pattern, Digital Outpu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5 下載:1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年輕女性的流行服飾為出發,探索生活、流行服飾中其圖樣、布花的呈現,試圖將人物與圖樣以水墨、彩及數位輸出的貼紙形式,共同構成流行與藝術的創作表現。
流行的表現其牽涉的範圍廣大,文中以時尚、時裝流行作內容討論,人們在追求與獲得時裝中得到滿足,且在物質與精神消費中能表現其自身及其社會身份的象徵;商品透過廣告及各式宣傳能促成流行的活躍,商品的塑造與消費者心態皆是文中促成流行的重要因素。
大眾、流行與藝術的關係,於後現代藝術裡的藝術大眾化傾向以不帶偏見的眼光重新呈現大眾文化,是親近生活的藝術,藝術結合大眾傳播媒體表現的普普藝術,從安迪.沃荷到當今日本超扁平的藝術風格,村上隆將藝術融合商品、名牌,讓藝術與大眾、流行的商業之間創造新的可能。
圖像與符號是構成畫面的創作方式,圖像的生活及個人符號的建立,描述生活中的流行現狀、都市文明、網路與商品消費等,透過圖像將時代的題材、審美象徵完整呈現,讓創作具時代意義。最後述說個人創作理念與形式,在構圖、媒材上的水墨嘗試表現,藉創作脈絡來檢視和釐清自己的創作及美學思想是否能銜接,期待自己的創作方向和風格更明確與踏實。
In this study, young women’s clothing fashion as a starting to explore how patterns, and cloth flowers are showed in life and fashion. Also, try to use ink, water-color, and digital output in the form of stickers showing figures and patterns. So that it constitutes the performance of fashion and artistic creation.
The range of performance of fashion is vast. Vogue and clothing fash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People feel satisfied from in the pursuit of and access to fashion. Therefore, they can show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themselves by the consumption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roducts can promote fashion active through advertising and publicity. Moreover,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fashion are products molding and consumers’ attitud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ublic, fashion, and art. In postmodern art, the popularity of art trends to re-render popular culture by unbiased views. It is an art which closing life, and it is the POP Art that combined art and mass media as well. From Andy Warhol to contemporary Japanese art style- super flat. At the same time, what Takashi Murakami done is art to integration of goods, brand-name. So that we can a new possibility of business is created by art, the public, fashion.
Images and symbols are the ways to constitute drawings, living of imag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sonal symbols, describing epidemic status in living, urban civilization, network, and product consumption. Through images, subjects of the era, aesthetic symbols can be completely preformed, and artistic workings are full of meanings of era. Finally, telling personal creative ideas, form, and hoping to survey and clarify if creation and aesthetics can be connected. Also, to look forward to my creation direction and style will be more explicit and practical.
一 中文書目
1. 朱其,〈鮑德里亞理論對於消費文化研究的意義〉《消費文化與藝術創新》,楊斌主編,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2. 西洋美術辭典編委會編譯,《西洋美術辭典》,臺北市:雄獅,1982年。
3.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臺北:天下遠見,2006年1月初版。
4. 何懷碩,《創造的狂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87年初版。
5.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民國87年初版。
6.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雄獅出版社,1992年3月二版三刷。
7. 李幼蒸,《人文符號學》,臺北:唐山論叢。1996年。
8. 沈柔堅主編,《中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1989年。
9. 林樹祥,〈中國畫經營位置的空白類型及其意蘊〉,《理論觀察》,1999年2期。
10. 林崇宏,《造型與構圖-視覺設計應用的基礎與原理》,臺北:視傳文化,2002年9月。
11. 俞子龍,〈絕麗斑斕色彩中的濃鬱鄉情-評單錫和裝飾油畫藝術〉《單錫和裝飾油畫集》,單錫和繪,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二刷。
12. 胡繼華,〈符號消費時代的價值與意識-當代藝術的一個觀察視角〉,《消費文化與藝術創新》,楊斌主編,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13. 徐婉禎,《臺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虛擬、實擬》,臺北:文建會,2003年。
14. 凌嵩郎、蓋瑞忠、許天治等編著,《藝術概論》,國立空中大學,民國76年6月初版。
15. 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臺北:藝風堂出版社,1987年8月初版。
16. 陸揚,《大眾文化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2002年11月初版。
17.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市:揚智文化,2002年11月初版。
18.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臺北:揚智文化,1996年3月第二刷。
19. 陳坤宏,《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臺北市:詹氏書局,1995年。
20. 陳學明,《文化工業》,臺北:揚智文化,2005年5月初版。
21.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8年1月初版。
22. 黃賓虹,《黃賓虹話語錄》,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5年初版。
23. 張修佳,《在陽光下-田黎明和他的繪畫藝術》,安徽美術出版社,2008年12月初版。
24.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委會編譯,《西洋美術辭典》,臺北市:雄獅,1982年。
25. 葉立誠,《服飾美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26.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編印,吳宥鋅,〈後設認知.唯物視域中的物神〉《沈墨高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作品暨理論論述發表專輯》,2009年。
27. 臺北科技大學編印,《時尚水墨,第一屆2006當代水墨雙年展畫冊》,臺北市:臺北科技大學,2007年11月出版。
28.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9月。
二 期刊
1. 王平,〈淺談中國畫的構圖特色〉,《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2. 張省卿,〈藝術史學科的創立—德國藝術史學巨擘瓦堡〉,《藝術家》,第265期,民國86年6月。
3. 葉明義、莊芳瑛,〈平面廣告留白效果之探索性研究〉,《臺大管理論叢》,第2期,民國90年6月。
三 翻譯書目
1. Lucky R. Lipppard編,《普普藝術》,張正仁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初版。
2. Paul Taylor編,《後普普藝術》,徐洵蔚、鄭湛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初版。
3. 安海姆,《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譯,臺北:雄獅,1985年。
4. 海野 弘,《現代都市的美學記憶-符號、象徵、設計與ART DECO》,梁若琦譯,台北:如果出版社,2007年10月初版。
5. 羅蘭.巴特,《符號學美學》,董學文、王葵譯,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四 論文
1. 邱婉婷,《生活世界與消費體驗》,中原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2. 陸承石,《當代物質美學及個人創作論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2007年。
3. 蔡承翰,《文字.圖像-蔡承翰水墨創作討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論文,2010年。
4. 蔡維玲,《集聚.等待-蔡維玲都市群像彩墨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論文,2005年。
五 網路資料
1. 〈分析數位影像的構成方式〉,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011800216,2010年12月瀏覽。
2. 李郁怡,〈村上隆,我就是要金錢的力量〉,商業周刊第1038期,http://tw.myblog.yahoo.com/jw!mrHxvROTAE8XD7DUgQ.dtQ--/article?mid=2207,2011年1月瀏覽。
3. 村上隆,《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Takashi_Murakami,2011年1月瀏覽。
4. 〈從秀場到明星人人都愛穿囚服調查〉,http://nvxing.xooob.com/sssj/20086/310102.htm,2010年12月瀏覽。
5. 〈談那比畫派巨匠-Edouard Vuillard〉,http://taiwanliterature.ning.com/profiles/blogs/tan-na-bi-hua-pai-ju-jiang-ai,2010年12月瀏覽。
6. 劉惠媛,〈村上隆賣的是藝術嗎?〉,聯合報,2007年11月11日,http://tw.myblog.yahoo.com/jw!sIB9tYaBFx40I4xqwPN5oA--/article?mid=2353,2011年1月瀏覽。
7. 〈潘諾夫斯基的圖像解釋學〉,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62714883,2010年1月瀏覽。
六 錄影資料
1. 香奈兒,杜奎(Christian Duguay)導演,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麥爾坎麥道威爾(Malcolm McDowell)、芭芭拉波布洛瓦(Barbora Bobulova)主演,台北市:嘉勳實業,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