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朱加恩
論文名稱: 從國家神道信仰到地方歷史記憶─玉里神社的演變
指導教授: 吳志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玉里神社國家神道地方認同歷史記憶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13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9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台灣的歷史發展當中,東部地區是非常特別的地方,由於中央山脈的阻隔,且無文字記錄的時間也相當長。從清領到日治時期,官方的勢力一直主導著東台灣的開發,玉里的發展面貌,往往也隨著官方對於東部開發政策的改變,而造成各時期發展的重點不同。

    本文所探討的玉里神社是日治時期下國家神道的產物。因著政治與經濟的需求,從玉里的日籍移民的信仰需求演變成當局與地方有力人士之間互利共生的代表。隨著統治的需求以及戰爭的擴大,玉里神社也被要求負擔更大的任務,從原本所建構的角色不斷地進行轉換,日本當局賦予神社更多政治、軍事、統治與教化上的意圖,玉里神社的角色不斷地被放大,成為玉里人日常生活中心的一部分。

    戰後,玉里神社所在地的產權由國有財產局接收,神社開始有來自中國大陸的榮民佔領居住,甚至將第一鳥居的一部分當作房舍的架構,原本神社入口旁用來紀念日本殉職警察人員的「表忠碑」,則被民宅包圍住,而大批與日本相關的文物在「外省人」的堅持下被拆除、毀壞。1972年因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的斷交,內政部於兩年後頒布了〈清除台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於各地展開大規模的「清除」活動。然而,在要點尚未公布以前,玉里神社在當時玉里榮民醫院院長的要求下,主動將其拆除。直至2008年,因政治與社會的逐漸鬆綁,過去國民黨政府所認定的「日本遺毒」重新被認定為花蓮縣定古蹟。

    藉由老照片開啟了陳世淵等人對玉里神社的搶救,自發性的組成了玉里神社志工隊,在沒有政府經費的協助下,透過在網路上發聲與串連而開始了神社的環境整理。對玉里人而言,自發性的組成志工隊是為了搶救過去玉里的歷史記憶,是玉里重新建構地方認同的開始,因為玉里神社是屬於生活在玉里的居民的共同記憶,是不輸給其他地方的「玉里經驗」。

    政權會改變、轉換,甚至中斷,但是歷史卻不會中斷。對玉里人而言,玉里神社所歷經的每一段歷史都是他們的共同記憶,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站在文化保存的立場,玉里神社的管理與維護一直是個問題,過去籠罩在玉里的黨國意識,使志工隊解散,地方政府無力也不想去解決居民非法佔住的問題,其他人在碰觸到這個問題時,也會迴避與佔居住民的利益衝突。作為玉里的重要歷史遺跡,玉里神社如何突破政治意識來延續歷史的脈絡與傳達?

    本文藉由玉里神社的脈絡,探討它從國家神道信仰到地方歷史記憶的演變。過去日治時期的國家神道信仰、國民黨政府的大中國史觀,一直到晚近民間自主力量的興起,玉里神社的演變正好提供了一個窗口,以窺視不同的意識形態在政治、經濟、社會上,如何在信仰的場域產生互動。

    第一章 緒論 10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0 第二節 研究回顧 16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27 第二章 玉里地區的歷史沿革 30 第一節 清領時期 31 第二節 日治時期 37 第三節 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 47 第四節 戰後解嚴時期 51 第三章 日本殖民統治與玉里神社的興建 54 第一節 台灣的神社設置相關規範 54 第二節 玉里神社的興建 57 第三節 玉里神社與地方社會 74 第四章 玉里神社的轉型與地方歷史記憶 84 第一節 黨國時期的玉里神社 84 第二節 解嚴後的玉里神社 88 第三節 地方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的整合 96 第五章 結論 108 第六章 參考資料 113 附錄 120

    (一)官方檔案與出版品
    ◎中文
    1.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二月二十五日「台內民字第573901號函」〈清除台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
    2.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七月二十三日「府文資字第0970105963A號」〈花蓮縣古蹟指定公告表〉。
    3.花蓮縣文獻委員會編,《花蓮縣志》(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74)。
    4.花蓮縣政府,《續修花蓮縣志》(花蓮:花蓮縣政府,2005)。
    5.花蓮縣文化局,《花蓮縣縣定古蹟玉里神社殘蹟修復與再利用計畫》(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3)。
    6.胡傳,《台東州採訪冊》,(台北:台灣銀行,1960)。
    7.葉振輝總纂,《玉里鎮志》(花蓮縣玉里鎮:玉里鎮公所,2010)。
    8.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台北:台灣銀行,1958)。
    9.羅大春,《台灣海防並開山日記》(台北:台灣銀行,1972)。
    ◎日文
    1.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府報》第21號、第349號、第742號、第號、第2873號、第2974號、第3093號。
    2.台灣總督府,《台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台北:台灣總督府,1935)。
    3.台灣總督府檔案,第07354冊第012文號。
    4.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神社及社總覽》(台北:台灣神社社務所,1935)。
    5.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現行台灣社寺法令類纂》(台北:帝國行政會台灣出張所,1936)。
    6.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編,《祝祭の略義》(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1899)。
    7.台灣總督府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祝祭日等の解說》(台北:台灣總督府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1941)。
    8.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甲種,1卷之13,1895/07/03。
    9.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移民課,《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1919)。
    10.台灣教育會,《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事蹟》(台北:台灣教育會,1937)。
    11.玉里郡役所,《玉里郡要覽》,(花蓮:玉里郡役所,1939年)。
    12.籐原哲次郎,《昭和七年版警察職員錄》(台北:台灣警察協會,1932)。

    (二)報刊
    1.《台灣日日新報》,1928年─1945年。
    2.〈政府斥資搶救玉里神社〉,《東方報》,2010年6月29日,8版。

    (三)專書
    ◎中文
    1.林玉茹,《殖民地的邊區─東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台北:遠流出版社,2007)。
    2.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台地區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3.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允晨,1992)。
    4.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1992)。
    5.陳正祥,《台灣地誌》(台北:南天,1997)。
    6.陳儀深,《台灣的社會─從移民社會、多元文化到土地認同》(台北:允晨,2004)。
    7.陳儀深,《台灣國家定位的歷史與理論》(台北:玉山社,2004)。
    8.陳鸞鳳,《日治時期台灣地區神社的空間特性》(台北:學富文化,2007)。
    9.黃應貴等,《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新北:群學,2016)。
    10.張素玢,《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台北:國史館,2001)。
    11.楊南郡、徐如林合著,《大分.塔馬荷:布農抗日雙城記》(台北:2010,南天書局)。
    12.潘繼道,《清代台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台北:稻鄉,2001)。
    ◎日文
    1.毛利之俊著,葉冰婷譯,《東台灣展望》(台北:原民文化,2003)。
    2.台灣新民報社編,《台灣人士鑑》(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7)。
    3.東台灣新報社編纂,《東台灣便覽》(花蓮:東台灣新報社,1925)。
    4.根案榮隆,《鳥居の研究》(東京:厚生閣,1943)。
    5.鈴木質、田中均,《國民的行事と作法》(台北:興風出版,1938)。
    6.國學院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神道事典》(東京:弘文館,1999)。
    7.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的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四)學位論文
    1.田玉玨,〈台灣民間社會日常生活中的政治談論~玉里鎮的個案研究〉,師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5。
    2.林聖欽,〈日治中期花東縱谷中段地區的土地開發〉,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3.李清全,〈歷史性建築再利用計畫程序初探─以台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成大建築所碩士論文,1993。
    4.孟祥瀚,〈台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1874-1945〉,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5.陳文發,〈台灣「精神」堡壘─玉里榮民醫院的發展與轉型〉,東華大學台文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
    6.黃士娟,〈日治時期台灣宗教政策下的神社建築〉,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7.黃玉翎,〈花東縱谷人口分布的區域變遷〉,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8.黃家榮,〈日治時期花蓮港廳之神社研究〉,東華大學台灣文化所碩士論文,2014。
    9.黃寶珠,〈空間、命名與地方認同─花蓮阿美族七腳川人的歷史與經驗〉,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11。
    10.張永楨,〈清季台灣後山開發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11.廖紫均,《地方認同建構─以鹿港為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12.潘繼道,《國家、區域與族群──台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1945)》,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13.潘映儒,〈神聖空間意義的建構與競逐─從桃園神社到桃園縣忠烈祠〉,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五)期刊
    1.李丁讚,〈宗教與殖民:台灣佛教的變遷與轉型(1895~1995)〉,《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1(台北,1996.03),頁19-50。
    2.李宜憲,〈晚清後山駐軍與民庄的關聯性〉,《台灣風物》50:3(台北,2000.09),頁83-114。
    3.李宜憲,〈晚清後山開撫議論之流變〉,《台灣風物》51:1(台北,2001.03),頁111-140。
    4.李文良,〈林野整理事業與東台灣土地所有權之成立形態(1910-1925)〉,《東台灣研究》2(台東,1997),頁169-195。
    5.林玉茹,〈由魚鱗圖冊看清末後山的清賦事業與地權分配形態〉,《東台灣研究》2(台東,1997.12),頁131-168。
    6.林玉茹,〈軍需產業與邊區政策:台拓在東台灣移民事業的轉向〉,《台灣史研究》,15:1(台北,2008.3),頁81-129。
    7.林玉茹,〈國家與企業同構下的殖民地邊區開發:戰時「台拓」在東台灣的農林栽培業〉,《台灣史研究》,10:1(台北,2003.6),頁85-139。
    8.邵偉達,〈清代開山撫蕃下的駐軍、移民與聚落〉,收入吳翎君主編《後山歷史與產業變遷》(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學系,2008),頁31-63。
    9.吳榮發,〈從璞石閣到玉里:一個東台灣市鎮的早期發展〉,《台灣文獻》,50:3(台北,1997.12),頁263-283。
    10.施添福,〈開山與築路:晚清台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台北,1999.05),頁65-100。
    11.陳壬癸,〈日據末期台胞抵制「皇民化」運動之探討〉,《台灣文獻》35:1(台北,1984.03),頁45-52。
    12.陳凱雯,〈日治時期基隆神社的興建與昇格〉,《台灣學研究》10:(台北,2010.12),頁75-96。
    13.陳翼漢,〈歷史與文化資產之於「過去」〉,《博物館學季刊》18:2(台中,2004.04),頁79-94。
    14.黃學堂,〈清季對後山之經營及胡傳在台東的政績〉,《台灣文獻》44:4(台北,1993.12),頁65-96。
    15.葉照賢、黃聲遠合著,〈從宜蘭神社、新舊忠烈祠到未來環境博物館〉,《宜蘭文獻》(宜蘭,2001.05),頁105-122。
    16.蔡錦堂,〈日本據台末期神社的建造─以「一街庄一神社」政策為中心〉,《淡江史學》,4(台北,1992.06),頁211-224。
    17.蔡錦堂,〈日據時期台灣之宗教政策〉,《台灣風物》42:4(台北,1992.12),頁105-136。
    18.蔡錦堂,〈日本治台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宜蘭文獻》50(台北,2001.03),頁3-50。
    19.蔡錦堂,〈日本治台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13(台北,2002.10),頁181-192。
    20.潘繼道,〈花蓮縣秀林鄉境內的九宛祠與銅門祠〉,《台灣文獻別冊》17(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6.6),頁 32-39。
    21.潘繼道,〈花蓮縣日治時期「玉里社」遺跡〉,《台灣文獻》別冊18(南投,2006.09),頁35-42。
    22.潘繼道,〈光緒初年台灣後山中路阿美族抗清事件之研究〉,《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台北,2008.06),頁143-186。
    23.潘繼道,〈「日治時期花蓮港廳「高砂社」遺跡」〉,《台灣文獻別冊》26(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8.9),頁48-58。
    24.潘繼道,〈從「佐久間神社」到「文天祥公園」〉,《台灣文獻別冊》27(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8.12),頁34-43。
    25.潘繼道,〈花蓮縣秀林鄉「立霧神社」遺跡探勘記〉,《台灣文獻別冊》28(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9.3),頁52-60。
    26.潘繼道,〈花蓮縣秀林鄉「富世岡神社」與「武士林神社」遺跡探勘記〉,《台灣文獻別冊》29(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9.6),頁54-62。
    27.潘繼道,〈花蓮地區日治時期慰靈碑遺跡初探〉,《台灣文獻》61:1)(台北,2010.03),頁385-433。
    28.潘繼道,〈日治時期花蓮港街(市)的福住稻荷社〉,《台灣文獻別冊》33(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6),頁47-62。
    29.賴志彰,〈台灣殖民地神社的研究:從大環境、配置、建築談起〉,《宜蘭文獻》,50(宜蘭,2001.03),頁33-79。
    30.戴寶村,〈台灣站起來─建立台灣的認同圖像〉,《自由時報》(台北,自由廣場,2001)。

    (六)訪談
    1.訪談對象:陳世淵,前玉里神社志工隊隊長。
    訪談時間:2017.01.21。
    2.訪談對象:張長壽,現玉里國中總務主任兼歷史科教師。
    訪談時間:2017.03.2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