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悅庭 Hsu, Yueh-Ting |
---|---|
論文名稱: |
城市景觀中的互動關係-許悅庭水墨創作論述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in city landscape—Thesis on creation of colored ink painting—by Hsu Yueh Ting |
指導教授: |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5 |
中文關鍵詞: | 都市景觀 、都市意象 、空間覺察 、互動關係 、並置 |
英文關鍵詞: | urban landscape, urban image, spatial perception, interrelation, juxtapositi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22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城市空間與個人生活、記憶的概念下出發,展開研究與進行創作,將城市意象融入創作中,試圖建構心中對城市生活的觀看方式,表現對於城市人文覺察的關懷,以城市為文本捕捉時間痕跡,接著展開新與舊、人與空間、以及對生命的體悟。創作方面以「穿透」、「區隔」、「並置」的模式組成畫面,將作品分為三個系列,一為城市的消逝,二是刻劃古建築與人的記憶,三則融入想像與重組城市景象,表現多重時空與不同事物在時間推動下的變化,相互滲透的過程。
論述上第一章敘述研究緣由及研究內容,第二章講述城市的形成與城市文化特質,以身體的空間知覺建構觀看與感知城市的方式,從個人出發,延伸到城市與人類文明的進程,並將時間納入敘述來探討城市變動性;第三章著重在時空變換,將變的觀點呈現於藝術的意象詮釋,探討古典水墨的空間意識到現代的現代水墨裡城市景象,其中注重在今昔的對比與映襯;第四章則是把城市變遷體現於景物中之意涵,作為創作發想,在水墨創作中運用拼貼、區隔等手法表現城市多元樣貌的融合;第五章建構創作架構和脈絡,分別敘述作品的理念和創作手法;第六章則將研究和創作過程做總結論述,檢討過程和未來期許,透過城市與地景與知覺過程的諸多論述,期望在創作上具.更多元的思考面向來表現變動性概念,並解決以往創作中遇到構圖形式上的困難和媒材使用,使作品呈現更加豐富。
This research starts from the concepts of urban space and personal life and memories, conducts research and creation, and integrates urban imagery into creation,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way of viewing urban life in the heart, expresses care for urban humanistic awareness, and captures cities as text Traces of time, then unfolding new and old, human and space. In the aspect of creation, the screen is composed of "penetration", "segmentation", and "juxtaposition". The work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ries, one is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city, the other is the memory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people, and the third is imagination and restructuring the urban scene, showing multiple time and space and the change of different things driven by time, the process of mutual penetration.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chapters. Chapter 1 provides som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ject. Chapter 2 discusses about the formation of citi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culture. Chapter 3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me and space, presents the changing perspectiv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rtistic images, explores the space of classical ink painting, realizes the modern urban scene in modern ink painting, and focuses on the contrast and contrast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The fourth chapter is to embody the meaning of the urban changes in the scenery. As a creative idea, the collage and segmentation are used to express the fusion of the multiple aspects of the city. Describe the concept and creative methods of the work separately; Chapter 6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nd creative process, reviews the process and future expectations. Expre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environment in creation through many expositions of cities and landscapes and perception processes.
專書
王帆,《繪畫藝術空間論》,北京:北京大學,2012。
王惠君,《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台北:左岸文化,2019。
石計生,《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台北:左岸,2003。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2003。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2000。
李月林,《中國古代繪畫空間觀物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
伍蠡甫,《山水與美學》,台北:丹青,1988。
林秀濃、高名孝,《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台北:田園,2015。
吳剛,《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北:台灣商務,1998。
姜一涵,《易經美學十二講》,臺北:典藏,2005。
陳浩,《水墨都市繪畫研究》,北京:榮寶齋,2007 。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執行編輯,林莉娜,《宮室樓閣之美-界畫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張婉真執編,《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麥田,1996。
黃孫權主編,《隱逸的都市靈魂》,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3 。
黃長美,《城市閱讀》,台北:藝術家,1994。
黃建宏,《蒙太奇的微笑:城市影像/空間/跨領域》,台北:典藏藝術,2013。
黃宗儀,《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台北:群學,2008。
黃淑貞,《建築美學:合院「多、二、一(0)」結構研究》,台北:文史哲,2012。
倪再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臺北:藝術家,2007。
經典雜誌,《空間記憶》,臺北:經典雜誌,2015。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臺北:遠流,1993。
蔡文川,《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台北:麗文,2009。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2014。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家,1998。
劉千美,《藝術與美感》,台北:五南,2007。
周武忠,《中國園林藝術》,台北:臺灣中華,1993。
莊裕光,《中國門窗:窗卷》,台北:龍圖騰文化,2019。
大西克禮,《日本美學1:物哀:櫻花落下後》,台北:不二家,2018。
柏拉圖著,《論美,論愛:柏拉圖《費德羅篇》譯注》,孫有蓉譯,臺北:商周,2017。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台北:時報,2007。
凱文˙林區,《城市的意象》,胡家璇譯,臺北:遠流,2014。
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藝術心理學新論》,郭小平、翟燦譯,臺北:商務,1997。
塚本由晴,《窗,時間與街景的合奏》,蔡青雯譯,臺北:臉譜,2014。
E. H. 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2012。
Fracis.T.McAndrew,《環境心理學》,危芷芬譯,台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2008。
Mike Savage,Alan Warde,《都市社會學》,孫清山譯,台北:五南,2004。
Norbert Elias,《論時間》,李中文譯,台北:群學,2014。
Rüdiger Safranski,《時間之書》,林宏濤譯,臺北:商周,2018。
Simon Parker,《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2007。
論文期刊
劉豐榮,〈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學論〉,《93 學年度中南區視覺藝術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發表論文集》,2004 年。
網路資訊
〈專訪李歐梵:漫遊與旅遊之間〉,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85843/,檢索日期:2019 年5月10日。
〈從班雅明的城市漫遊者現象談起~初探網路漫遊者現象〉,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13.htm,檢索日期:2019 年5月10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明示釋義,認知圖(Cognitive Map),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20032/,檢索日期:2019 年5月9日。
景觀定義,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AF%E8%A7%82,檢索日期:2019 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