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佳穎 |
---|---|
論文名稱: |
運用視覺設計觀點探討後現代社會現象 From Visual Design Perspective and Application to Explore |
指導教授: | 梁桂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6 |
中文關鍵詞: | 後現代主義、社會現象、文化思維、後現代設計特質 |
英文關鍵詞: | Postmodernism、Postmodern social phenomen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4 下載:6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由於科技及工業的高速發展,我們進入了後工業社會階段,而社會文化也經過一次次劇烈的衝擊、改變,漸漸的推進至「後現代主義時期」,這時期充斥著「不確定性」、「凌亂性」的反叛性格,強烈否定對於現代性的種種,像是否定一元論、獨斷論、父權制或是純粹理性等,積極創造新的生活空間和生存方式。而後現代社會同時被稱為工業社會、資訊社會、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等,這時期強調顛覆現代性,追求一種泛遊戲化的精神,大眾媒體、流行文化、消費文化影響社會大眾的生活模式。
本研究期望利用後現代的美學特徵、藝術現象(解構、普普),和後現代特殊的圖文觀,像是失焦的圖片、誇張的畫面、破碎的文字、無規則的編排方式等,將後現代各層面社會現象,不再是利用傳統的文本敘述方式,而是利用設計的語彙做為傳達與呈現,從中了解社會現象與設計之間的關連性,使設計更貼近生活,並作為後現代設計影像應用的參考。
Postmodernism, in general to believe that first appear in 1934 publication by Federicode Onis, adoption the Spanish “postmodernismo” in that literary work. Postmodernist in the arts have influenced philosophy and the analysis of culture and society, expanded the importance of critical theory, and been the point of departure for works of literature,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Postmodernism is just like a movement, in this Age backlash all elements of Modernism, and trying to create the new mode and lifestyle. The postmodern social also referred to as Industry Society、Information Society or Late Capitalism, in this conditions the mass media、pop culture and desire to consume influence people deeply.
This research expects use the postmodern aesthetics( Deconstruction 、POP Art), to make use of bombastic or fragmentation pictures and fonts, or out rules lay out etc, to show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ostmodern social phenomenon. Trying to know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al phenomenon and design, make visual design more press close to the human life.
【中文資料】
1.Fredric Jameson(詹明信)(1990)。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台北:合志文化。
2.Fredric Jameson(詹明信)(1998)。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吳美貞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3.Malcolm Grear(1997)。編排設計的構成與形式(呂靜修譯)。台北市:六合出版社。
4.Roger D. Wimmer & Joseph R. Dominick(1995)。大眾媒體研究(李天任、藍莘譯)。台北市:亞太圖書。
5.Richard Appignanesi(1996)。後現代主義(黃訓慶譯)。台北:立緒文化。
6.Robert F. Hartley(2000)。行銷個案分析(于卓民譯)。台北:智勝出版。
7.王岳川(1992)。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
8.王受之(1997)。世界現代設計。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9.呂靜修(2000)。普普風格的諷刺及隱喻手法應用在視覺傳達設計的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0.李玉瑛(2001)。婦女史、性別與消費文化研究。近代中國,144,105-115。
11.林思平(2002)。《壹週刊》現象與消費文化政治--權力、真相、八卦。中外文學,31,20-38。
12.林思平(2003)。媒體八卦與社會真實:從淫穢、魅惑、到意識型態的鬼影。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5,257-295。
13.林芙美(2003)。後現代攝影美學觀。藝術學報,72,113-118。
14.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市:五南。
15.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16.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
17.陳政昌(2005)。編導式攝影在後現代平面廣告之運用。後現代設計的回顧與前瞻國際研討會,輔仁大學應美系所。
18.張恬君等(1998)。映象藝術。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19.張國清(2000)。後現代情境。台北市:揚智文化。
20.張栢烟(2002)。商業廣告設計。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21.黃秉富(2004)。解構主義表現手法應用在數位影像之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22.馮永華(2005)。後現代設計思維架構之研究–以品牌形象設計為探索途徑。後現代設計的回顧與前瞻國際研討會,輔仁大學應美系所。
23.楊大春(1994)。解構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24.楊裕富(1998)。視覺傳達設計方法論初探。科技學刊,7,173-189。
25.楊裕富(1998)。視覺傳達設計的後現代狀況之二--後現代的淵源、類別與本土反應。設計學報,3:2,31-43。
26.楊清田(2004)。普普藝術與台灣後現代設計表現的關係研究-以台灣海報設計為例。藝術學報,74,55-70。
27.漆梅君(2001)。透視消費者。台北:學富文化。
28.蔡錚雲(2006)。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台北市:邊城出版。
29.蔡錦昌(2004)。何謂「社會現象」?。東吳社會學報,17,131-154。
30.劉維公(2002)。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cultural economy)、生活風格(lifestyles)與生活美學(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6。
31.鄭祥福(2005)。後現代主義的文化價值。後現代設計的回顧與前瞻國際研討會,輔仁大學應美系所。
【英文資料】
1.Art Directors Club of Europe. (1998). Best of European Design & Advertising 7th Edition. U.K: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David, C. (2000). The End of Print: The Grafik Design of David Carson. U.K: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3.David, R. (2006). The Last Magazine. New York:Universe Publishing.
【網路資料】
1.PPAPER雜誌 http://www.ppaper.net/
2.女性風尚網 http://lady.tom.com/
3.東方線上 http://www.isurvey.com.tw/
4.布魯克林博物http://www.brooklynmuseum.org/exhibitions/ron_mueck/
5.後現代設計研究 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lpos/zenhw01.html
6.後現代平面設計研究 http://home.kimo.com.tw/t620126/page.html
7.西洋美術史研究 http://vovo2000.com/talk/w-art/02.htm
8.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9.藝壇網路 http://art.network.com.tw/04info/exhibits/2005/011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