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文男 |
---|---|
論文名稱: |
決明子之成分分析與基原辨識研究 |
指導教授: | 許順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2 |
中文關鍵詞: | 決明子 、決明 、小決明 、望江南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高效液相層析儀(HPLC)及高效液相層析質譜儀(LC-MS)為測定中藥指標成分的常用工具。本研究是藉由HPLC分離技術來開發決明子藥材之分析方法,並藉由LC-MS方法確認或推測各成分的結構,同時,將多批樣品的分析數據結果整理歸納,建立藥材基原與化學成分指紋圖譜間的關係。另外,不同植物含有不同種類與含量的微量元素,我們亦利用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分析決明子不同品種間的微量元素相對含量,並應用於藥材基原之化學辨識。
本研究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決明子成分之分析。決明子有抗真菌 ﹑降壓﹑降血脂﹑抗血小板擬集等作用,其成分主要由蒽醌類、呲喃酮類、蒽酮類組成。本研究開發HPLC方法分離chryso-obtusin 、chrysophanol 、emodin 、aloe-emodin、obtusin 、 rhein 、 obtusifolin 、1-desmethylchryso-obtusin 、aurantio-obtusin 、 gluco-aurantio-obtusin 、chrysophanol-β-D-tetraglucoside 、nor-rubrofusarin gentiobioside等十二蒽醌成分及cassiaside 、cassiaside B2 、cassiaside C2 、cassiaside C 、 rubrofusarin-6-β-gentiobiside 、toralactone 、isotoralactone 、 cassialactone等八個呲喃酮成分及germichrysone 、torosaol-Ⅲ等二個蒽酮成分。以醋酸溶液系統及ACN-CH3OH-H2O作為有機沖提液,於280nm偵測下,該HPLC方法可在75分鐘內成功地分離出這二十二個成分。本分析條件可用於LC-MS確認決明子藥材中各吸收峰之化學結構。
第二部份為決明子之基原辨識研究。市售藥材主要有決明(Cassia obtusifolia L.)和小決明(Cassia tora L.)及其偽品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 L.)等三品種,本研究收集104批樣本,利用各種相同或相異成分之間含量比值的差異,進行化學指紋圖譜品種鑑別,結果發現,決明含有特有成分9、13、15;而成分20.為小決明之特有成分,另外成分21、22為望江南藥材之特有成分。
第三部份為決明子微量元素分析,ICP-MS分析的結果顯示,各藥材間與各品種間確實存在不同含量的特徵元素。決明的Mn及Mo含量低於其他兩品種;小決明的Ba及Ga含量遠高於其他兩品種;亦發現望江南的Cs含量為三者之冠,為其特徵。而在基原辨識方面,除用化學指紋圖譜分類外,我們亦使用群聚分析、區別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多變量統計方法,加以確認。
[1] 鄭華彬、袁久榮、袁洁,中成藥,2003,25(9),附4。
[2] M. Twett, Proc. Warsaw Soc. Nat. Sci. Biol., 1903, 14, 6.
[3] A. J. P. Martin and R. L. M Synge, Biochem. J., 1941, 35, 1358.
[4] A. T. James and A. J. P. Martin, Analyst, 1952, 77, 915.
[5] E. Stahl, Chemiker-Ztg., 1958, 82, 323.
[6] J. F. K. Huber and J. A. R. J. Hulsman, Anal. Chim. Acta, 1967, 38, 305.
[7] 吳健三,高效液相層析儀實務篇,pp.30-33,建吾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1991。
[8] J. Zeleny, Phys. Rev., 1917, 10, 1.
[9] W. M. A. Niessen and J. V. D. Greed, Chromatographic Science Series, Vol. 58: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 chapter 3, M. Dekker, New York, 1992.
[10] M. Dole, L. L. Mack, R. L. Hines, R. C. Mobley, L. D. Ferguson and M. B. Alice, J. Chem. Phys., 1968, 49, 2240.
[11] M. Yamashita and J. B. Fenn, J. Phys. Chem., 1984, 88, 4451.
[12] M. Yamashita and J. B. Fenn, J. Phys. Chem., 1984, 88, 4671.
[13] C. M. Whitehouse, R. N. Dreyer, M. Yamashita and J. B. Fenn, Anal. Chem., 1985, 57, 675.
[14] V. J. Iribarne and B. A. Thomosm, J. Chem. Phy., 1976, 64, 2287.
[15] G. J. V. Berkel, S. A. McLuckey and G. L. Glish, Anal. Chem., 1992, 64, 1586.
[16] R. S. Houk, Anal. Chem. Res., 1994, 27, 333.
[17] R. S. Houk, V. A. Fassel, G. D. Flesch, H. J. Svec, A. L. Gray, and C. E. Tayor, Anal. Chem., 1980, 52, 2283.
[18] R. S. Houk, Anal. Chem., 1986, 58, 97A.
[19] J. W. Olesik, Anal. Chem., 1991, 63, 12A.
[20] J. W. Olesik, Anal. Chem., 1996, 68, 469A
[21] R. Richard, M. J. Lazaro, H. Lachas and A. A. Herod, Rapid Commum. Mass Spectrom., 2000, 14, 317.
[22] H. Lachas, R. Richard, A. A. Herod, D. R. Dugwell, Rapid Commum. Mass Spectrom.,2000, 14, 335.
[23] 孫星衍、孫馮翼,神農本草經,pp.699-701,五州出版社,台北,1985。
[24] 謝文全,神農本草經,p.68,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刊行,台中,1977。
[25] 徐國鈞、何宏賢、徐絡珊、金蓉臠,中藥學(下),pp.1245-1247,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台北,1985。
[26] 那琦、謝文全,名醫別錄,p.168,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刊行,台中,1975。
[27] 岡西為人,本草經集注,p.59,南大阪株式會社,大阪,1972。
[28] 馬繼興,神農本草經輯注,pp.102-104,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95。
[29] 岡西為人,新修本草重輯,p.182,中國醫藥研究所,台北,1982。
[30] 尚志均,新修本草,pp.188-189,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安徽,1994。
[31] 林豐定,開寶重定本草之考察及重輯,p.98,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刊行,台中,1998。
[32] 那琦、謝文全、李一宏,嘉祐補助神農本草,p.78,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刊行,台中,1989。。
[33] 謝文全,重輯圖經本草,pp.240-242,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刊行,台中,1993。
[34]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p.6,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台北,1965。
[35] 張存惠,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p.183,南大阪株式會社,大阪,1965。
[36] 宋,唐慎微,經史證類大觀本草譯述,pp.190-191,正言出版社,台灣,1977。
[37] 岡西為人、難波,經史證類大觀本草,pp.194-195,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刊行,台北,1971。
[38] 謝觀、董丰培,本草備要,p.137,重慶大學出版社,重慶,1974。
[39] 魏德文,本草品彙精要上冊,pp.277-278,南天書局,台北,1978。
[40] 王淑民,本草蒙荃,p.61,新華書店,北京,1975。
[41] 楊家駱,植物名實圖考長篇,pp.445-447,正言出版社,台北,1978。
[42]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pp.617-618,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台北,1975。
[43] 李時珍,本草綱目,p.459,中醫古籍出版社,台北,1979。
[44] 李時珍,本草綱目上冊,pp.1056-1058,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85。
[45] S.Kitanaka and M.Takido ,Phytochemistery,1981,20,1951。
[46] M.Takido ,Chem.Pharm.Bull,1960,8,246。
[47] M.Takido ,Chem.Pharm.Bull,1958,6,397。
[48] S.Kitanaka,K.Ogata and M.Takido,Phytochemistry,1990,29,999。
[49] S.Kitanaka ,F.Kimura and M.Takido ,Chem.Pharm.Bull,1985,33,1274。
[50] S.Kitanaka and M.Takido ,Chem.Pharm.Bull,1984,32,860。
[51] S.Kitanaka and M.Takido ,Chem.Pharm.Bull,1988,36,3980。
[52] H.S.Yun-Choi and J.H.Kim ,J.Nat.Prod.,1990,53,630。
[53] S.Kitanaka ,T.Nakayama,T.Shibano,E.Ohkoshi and M.Takido ,Chem.Pharm.Bull,1998,46,1650。
[54] Y.Takido and M.Takahashi ,Yakugaku Zasshil,1966,86,1087。
[55] S.M.Wong,M.M.Wong,O.Seligmann and H.Wagner ,Planta Medica,1989,55,276。
[56] S.Shibata,E.Morishita,M.Kaneda,Y.Kimura,M.Takido and S.Takahashi ,Chem.Pharm.Bull,1969,17,454。
[57] S.M.Wong,M.M.Wong,O.Seligmann and H.Wagner,Phytochemistry,1989,28,211。
[58] T.Hatano,H.Uebayashi,H.Ito,S.Shiota,T.Tsuchiya and T.YOshida ,Chem.Pharm.Bull,1999,47,1121。
[59] M.Kaneda,E.Morishita and S.Shibata ,Chem.Pharm.Bull,1969,17,458。
[60] J.S.Choi,J.H.Jung,H.J.Lee,J.H.Lee and S.S.Kang,Phytochemistry,1995,40,997。
[61] Y.Kimura,M.Takido and S.Takahashi ,Shoyakugaku Zasshil,1964,18,28。
[62] M.Takido,S.Takahashi,K.Masuda and K.Yasukawa ,Lloydia,1977,40,191。
[63] S.Takahashi,S.Kitanaka.,M.Takido,U.Sankawa and S.Shibata,Phytochemistery,1977,16,999。
[64] S.Takahashi,M.Takido,U.Sankawa and S.Shibata,Phytochemistry,1976,15,1295。
[65] S.Kitanaka and M.Takido ,Chem.Pharm.Bull,1984,32,3436。
[66] M.Kanno,T.Shibano,M.Takido and S.Kitanaka ,Chem.Pharm.Bull,1999,47,915。
[67] S.Kitanaka and Takido,Chem.Pharm.Bull,1994,42,2588。
[68] T.Hatano,S.Mizuta,H.Ito and T.Yoshida,Phytochemistry,1999,52,1379。
[69] M.Takido,S.Kitanaka,S.Takahashi and T.Tanaka,Phytochemistry,1982,21,425。
[70] S.Kitanaka,M.Takahashi and M.Takido,Phytochemistry,1990,29,350。
[71] 陳衛星、刁國俊、蔣文娟,中草藥,1991,22,72。
[72] 沈奇桂、朱壽民,浙江醫科大學學報,1993,22,246。
[73] 劉菊秀、苗戎、狄俊英,天津中醫,1990,5,37。
[74] 王靖,遼寧中醫雜誌,1991,7,29。
[75] 南景一、王忠、沈玉清,遼寧中醫雜誌,1989,13,43。
[76] 韓昌志,中國醫院藥學雜誌,1993,13,200。
[77] 周然、裴妙宋,中醫藥研究,1992,3,40。
[78] 余建清、雷嘉川、馬俊玲、羅順德,中醫藥學報,2000,6,35。
[79] 李續娥、劉峰壁,中國中藥雜誌,1999,24,150。
[80] 張啟偉、陰健、張俊,中草藥,1996,27,79。
[81] 黃文哲、李玉環、穆淑娥,佳木斯醫學院學報,1996,19,27。
[82] 曹人和、林隆達、曾千芳、溫國慶,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1990,8,131。
[83] 張鐵軍,中國中藥雜誌,1992,17,331。
[84] 郭偉,天津藥學,1996,8,76。
[85] 馬利飛、唐伯靈、李紅、李以軍、蒙秀躍,中藥材,1993,16,20。
[86] 張鐵軍、姜順善,中草藥,1993,24,40。
[87] 侯寬昭,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辭典,pp.89-90,科學出版社,台北,1982。
[88] 雷載權、張廷模,中華臨床中藥學,pp.407-411,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7。
[89] 黃泰康,常用中成藥成分與藥理手冊,pp.890-894,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台北,1984。
[90] 明,姚可成,食物本草,pp.1129-1132,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78。
[91] 鄭金生、王立、劉暉楨、張同君,食物本草,pp.365-366,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台北, 1978。
[92]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p.6,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台北,1965。
[93] 劉更生、張瑞賢,千金方,p.182,華夏出版社,台北,1983。
[94] 明,陳家謨,本草蒙荃,p.61,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84。
[95] 清,黃宮琇,本草求真,pp.82-83,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8。
[96] 于拔、劉淑琴,中國植物志69卷,p.78,科學出版社,北京,1998。。
[97] 甘偉松,中國高等植物圖鑒,pp.339-343,宏業書局,台北,1983。
[98] 徐國鈞、何宏賢、徐珞珊、金蓉鸞,中國藥材學,pp126-134,中國醫藥科技研究所,北京,1996。
[99] 劉業經、呂福源、歐辰雄,台灣樹木誌,pp.183-184,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叢書,台中,1994。
[100] 許鴻源、陳玉盤、許順吉、許照信、陳建志、張憲昌,簡明藥材學,pp.90-91,新醫藥出版社,台北,1985。
[101] 吳姿儀,台灣產決明子之生藥學研究,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9。
[102] 中國醫藥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編,中藥誌,第三冊,p.348,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4。
[103] 黃增泉,植物分類學,pp.207-209,國立編譯館,台北,1974。
[104] 正宗嚴敬,最新台灣植物總目錄,p.95,江里口商會工廠印刷,大阪,1985。
[105] 葉茂生、鄭隨和,台灣豆類植物資源彩色圖鑒,pp.171-176,正言出版社,台北,1988。
[106] 楊再義,台灣植物名彙,pp.731-734,天然書社,台北,1980。
[107] 許喬木、邱年永,原色野生食用植物圖鑒,pp.111-113,南天書局,台北,1980。
[108] 曾美玉,雲南中藥資源名錄,pp.220-221,科學出版社,雲南, 1981。
[109] 陳玉峰,墾丁國家公園海岸植被,pp.206-207,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印,屏東, 1981。
[110] 裴鑒,中國藥用植物誌第五冊,pp.857-860,宏業書局,台北,1980。
[111] 中國藥典委員會編輯,中國藥典,中國彩色圖集,p.148,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84。
[112] 木村康一,木村孟淳,原色日本藥用植物圖鑒,pp.98-99,株式會社保育社,日本,1964。
[113] 難波恆雄,原色和漢藥圖鑒,p.226,株式會社保育社,日本,1980。
[114] 蕭培根、連文琰,中國本草圖錄,pp.72-73,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89。
[115] 王應紅,河南中醫,2001,21,72。
[116] 裴妙宋、賈宏佛、王世民,中國中藥雜誌,1990,15,478。
[117] 吳藍黛,陜西中醫學院學報,1988,11(3),33。
[118] 王富麗、羅沃娥、劉斌,時珍國醫國藥,2004,15(7),449。
[119] HP 4500 Chemstation operator manual, Chapter 10, 1997.
[120] http://www.khshb.gov.tw/trophy/trophy_j.htm;高雄縣政府衛生局,台灣。
[121] http://www.bio.ncue.edu.tw/~8823010/m1.htm;彰化師大生物系,台灣。
[122] 林清山,多變項統計分析法,東華書局,台北,1988。
[123]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p. 4-1,華泰書局,台南,2004。
[124]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p. 4-5,華泰書局,台南,2004。
[125]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p. 4-9,華泰書局,台南,2004。
[126]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SPSS for windows-多變量統計分析,p. 7-3,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3。
[127]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p. 6-1,華泰書局,台南,2004。
[128]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SPSS for windows-多變量統計分析,p. 8-1,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3。
[129]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p. 1-1,華泰書局,台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