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文男
論文名稱: 決明子之成分分析與基原辨識研究
指導教授: 許順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決明子決明小決明望江南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高效液相層析儀(HPLC)及高效液相層析質譜儀(LC-MS)為測定中藥指標成分的常用工具。本研究是藉由HPLC分離技術來開發決明子藥材之分析方法,並藉由LC-MS方法確認或推測各成分的結構,同時,將多批樣品的分析數據結果整理歸納,建立藥材基原與化學成分指紋圖譜間的關係。另外,不同植物含有不同種類與含量的微量元素,我們亦利用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分析決明子不同品種間的微量元素相對含量,並應用於藥材基原之化學辨識。
    本研究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決明子成分之分析。決明子有抗真菌 ﹑降壓﹑降血脂﹑抗血小板擬集等作用,其成分主要由蒽醌類、呲喃酮類、蒽酮類組成。本研究開發HPLC方法分離chryso-obtusin 、chrysophanol 、emodin 、aloe-emodin、obtusin 、 rhein 、 obtusifolin 、1-desmethylchryso-obtusin 、aurantio-obtusin 、 gluco-aurantio-obtusin 、chrysophanol-β-D-tetraglucoside 、nor-rubrofusarin gentiobioside等十二蒽醌成分及cassiaside 、cassiaside B2 、cassiaside C2 、cassiaside C 、 rubrofusarin-6-β-gentiobiside 、toralactone 、isotoralactone 、 cassialactone等八個呲喃酮成分及germichrysone 、torosaol-Ⅲ等二個蒽酮成分。以醋酸溶液系統及ACN-CH3OH-H2O作為有機沖提液,於280nm偵測下,該HPLC方法可在75分鐘內成功地分離出這二十二個成分。本分析條件可用於LC-MS確認決明子藥材中各吸收峰之化學結構。
    第二部份為決明子之基原辨識研究。市售藥材主要有決明(Cassia obtusifolia L.)和小決明(Cassia tora L.)及其偽品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 L.)等三品種,本研究收集104批樣本,利用各種相同或相異成分之間含量比值的差異,進行化學指紋圖譜品種鑑別,結果發現,決明含有特有成分9、13、15;而成分20.為小決明之特有成分,另外成分21、22為望江南藥材之特有成分。
    第三部份為決明子微量元素分析,ICP-MS分析的結果顯示,各藥材間與各品種間確實存在不同含量的特徵元素。決明的Mn及Mo含量低於其他兩品種;小決明的Ba及Ga含量遠高於其他兩品種;亦發現望江南的Cs含量為三者之冠,為其特徵。而在基原辨識方面,除用化學指紋圖譜分類外,我們亦使用群聚分析、區別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多變量統計方法,加以確認。

    圖目錄…………………………………………………………………….II 表目錄…………………………………………………………………….Ⅵ 中文摘要………………………………………………………………..VIII 英文摘要………………………………………………………………....Ⅹ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高效能液相層析(HPLC)………………………………………….4 第三節 HPLC分析條件參數及適宜性評估.……………………………..8 第四節 液相層析/電灑/質譜儀(LC-ESI-MS)…………………………….11 第五節 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13 參考資料…………………………………………………………………...14 第二章 決明子之成分分析 第一節 前言……………………………………………………………….15 第二節 決明子成分之高效能液相層析分析方法開發………………….20 第三節 決明子成分之高效能液相層析質譜儀分析方法開發………….42 參考資料…………………………………………………………………...67 第三章 決明子化學指紋圖譜之建立 第一節 前言……………………………………………………………….68 第二節 決明子藥材基原之化學辨識…………………………………….70 第三節 決明子市售炮製品之研究…...…………………………………100 參考資料………………………………………………………………….101 第四章 決明子水溶性無機元素之分析研究 第一節 前言……………………………………………...………………102 第二節 決明子水溶性無機元素之比較………………………………...104 第三節 多變量統計分析……………………………………………...…114 參考資料………………………………………………………………….148 第五章 結論…………………………………………………………………149 附錄 各成分UV圖…………………………………………………………154

    [1] 鄭華彬、袁久榮、袁洁,中成藥,2003,25(9),附4。
    [2] M. Twett, Proc. Warsaw Soc. Nat. Sci. Biol., 1903, 14, 6.
    [3] A. J. P. Martin and R. L. M Synge, Biochem. J., 1941, 35, 1358.
    [4] A. T. James and A. J. P. Martin, Analyst, 1952, 77, 915.
    [5] E. Stahl, Chemiker-Ztg., 1958, 82, 323.
    [6] J. F. K. Huber and J. A. R. J. Hulsman, Anal. Chim. Acta, 1967, 38, 305.
    [7] 吳健三,高效液相層析儀實務篇,pp.30-33,建吾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1991。
    [8] J. Zeleny, Phys. Rev., 1917, 10, 1.
    [9] W. M. A. Niessen and J. V. D. Greed, Chromatographic Science Series, Vol. 58: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 chapter 3, M. Dekker, New York, 1992.
    [10] M. Dole, L. L. Mack, R. L. Hines, R. C. Mobley, L. D. Ferguson and M. B. Alice, J. Chem. Phys., 1968, 49, 2240.
    [11] M. Yamashita and J. B. Fenn, J. Phys. Chem., 1984, 88, 4451.
    [12] M. Yamashita and J. B. Fenn, J. Phys. Chem., 1984, 88, 4671.
    [13] C. M. Whitehouse, R. N. Dreyer, M. Yamashita and J. B. Fenn, Anal. Chem., 1985, 57, 675.
    [14] V. J. Iribarne and B. A. Thomosm, J. Chem. Phy., 1976, 64, 2287.
    [15] G. J. V. Berkel, S. A. McLuckey and G. L. Glish, Anal. Chem., 1992, 64, 1586.
    [16] R. S. Houk, Anal. Chem. Res., 1994, 27, 333.
    [17] R. S. Houk, V. A. Fassel, G. D. Flesch, H. J. Svec, A. L. Gray, and C. E. Tayor, Anal. Chem., 1980, 52, 2283.
    [18] R. S. Houk, Anal. Chem., 1986, 58, 97A.
    [19] J. W. Olesik, Anal. Chem., 1991, 63, 12A.
    [20] J. W. Olesik, Anal. Chem., 1996, 68, 469A
    [21] R. Richard, M. J. Lazaro, H. Lachas and A. A. Herod, Rapid Commum. Mass Spectrom., 2000, 14, 317.
    [22] H. Lachas, R. Richard, A. A. Herod, D. R. Dugwell, Rapid Commum. Mass Spectrom.,2000, 14, 335.
    [23] 孫星衍、孫馮翼,神農本草經,pp.699-701,五州出版社,台北,1985。
    [24] 謝文全,神農本草經,p.68,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刊行,台中,1977。
    [25] 徐國鈞、何宏賢、徐絡珊、金蓉臠,中藥學(下),pp.1245-1247,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台北,1985。
    [26] 那琦、謝文全,名醫別錄,p.168,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刊行,台中,1975。
    [27] 岡西為人,本草經集注,p.59,南大阪株式會社,大阪,1972。
    [28] 馬繼興,神農本草經輯注,pp.102-104,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95。
    [29] 岡西為人,新修本草重輯,p.182,中國醫藥研究所,台北,1982。
    [30] 尚志均,新修本草,pp.188-189,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安徽,1994。
    [31] 林豐定,開寶重定本草之考察及重輯,p.98,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刊行,台中,1998。
    [32] 那琦、謝文全、李一宏,嘉祐補助神農本草,p.78,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刊行,台中,1989。。
    [33] 謝文全,重輯圖經本草,pp.240-242,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刊行,台中,1993。
    [34]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p.6,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台北,1965。
    [35] 張存惠,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p.183,南大阪株式會社,大阪,1965。
    [36] 宋,唐慎微,經史證類大觀本草譯述,pp.190-191,正言出版社,台灣,1977。
    [37] 岡西為人、難波,經史證類大觀本草,pp.194-195,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刊行,台北,1971。
    [38] 謝觀、董丰培,本草備要,p.137,重慶大學出版社,重慶,1974。
    [39] 魏德文,本草品彙精要上冊,pp.277-278,南天書局,台北,1978。
    [40] 王淑民,本草蒙荃,p.61,新華書店,北京,1975。
    [41] 楊家駱,植物名實圖考長篇,pp.445-447,正言出版社,台北,1978。
    [42]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pp.617-618,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台北,1975。
    [43] 李時珍,本草綱目,p.459,中醫古籍出版社,台北,1979。
    [44] 李時珍,本草綱目上冊,pp.1056-1058,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85。
    [45] S.Kitanaka and M.Takido ,Phytochemistery,1981,20,1951。
    [46] M.Takido ,Chem.Pharm.Bull,1960,8,246。
    [47] M.Takido ,Chem.Pharm.Bull,1958,6,397。
    [48] S.Kitanaka,K.Ogata and M.Takido,Phytochemistry,1990,29,999。
    [49] S.Kitanaka ,F.Kimura and M.Takido ,Chem.Pharm.Bull,1985,33,1274。
    [50] S.Kitanaka and M.Takido ,Chem.Pharm.Bull,1984,32,860。
    [51] S.Kitanaka and M.Takido ,Chem.Pharm.Bull,1988,36,3980。
    [52] H.S.Yun-Choi and J.H.Kim ,J.Nat.Prod.,1990,53,630。
    [53] S.Kitanaka ,T.Nakayama,T.Shibano,E.Ohkoshi and M.Takido ,Chem.Pharm.Bull,1998,46,1650。
    [54] Y.Takido and M.Takahashi ,Yakugaku Zasshil,1966,86,1087。
    [55] S.M.Wong,M.M.Wong,O.Seligmann and H.Wagner ,Planta Medica,1989,55,276。
    [56] S.Shibata,E.Morishita,M.Kaneda,Y.Kimura,M.Takido and S.Takahashi ,Chem.Pharm.Bull,1969,17,454。
    [57] S.M.Wong,M.M.Wong,O.Seligmann and H.Wagner,Phytochemistry,1989,28,211。
    [58] T.Hatano,H.Uebayashi,H.Ito,S.Shiota,T.Tsuchiya and T.YOshida ,Chem.Pharm.Bull,1999,47,1121。
    [59] M.Kaneda,E.Morishita and S.Shibata ,Chem.Pharm.Bull,1969,17,458。
    [60] J.S.Choi,J.H.Jung,H.J.Lee,J.H.Lee and S.S.Kang,Phytochemistry,1995,40,997。
    [61] Y.Kimura,M.Takido and S.Takahashi ,Shoyakugaku Zasshil,1964,18,28。
    [62] M.Takido,S.Takahashi,K.Masuda and K.Yasukawa ,Lloydia,1977,40,191。
    [63] S.Takahashi,S.Kitanaka.,M.Takido,U.Sankawa and S.Shibata,Phytochemistery,1977,16,999。
    [64] S.Takahashi,M.Takido,U.Sankawa and S.Shibata,Phytochemistry,1976,15,1295。
    [65] S.Kitanaka and M.Takido ,Chem.Pharm.Bull,1984,32,3436。
    [66] M.Kanno,T.Shibano,M.Takido and S.Kitanaka ,Chem.Pharm.Bull,1999,47,915。
    [67] S.Kitanaka and Takido,Chem.Pharm.Bull,1994,42,2588。
    [68] T.Hatano,S.Mizuta,H.Ito and T.Yoshida,Phytochemistry,1999,52,1379。
    [69] M.Takido,S.Kitanaka,S.Takahashi and T.Tanaka,Phytochemistry,1982,21,425。
    [70] S.Kitanaka,M.Takahashi and M.Takido,Phytochemistry,1990,29,350。
    [71] 陳衛星、刁國俊、蔣文娟,中草藥,1991,22,72。
    [72] 沈奇桂、朱壽民,浙江醫科大學學報,1993,22,246。
    [73] 劉菊秀、苗戎、狄俊英,天津中醫,1990,5,37。
    [74] 王靖,遼寧中醫雜誌,1991,7,29。
    [75] 南景一、王忠、沈玉清,遼寧中醫雜誌,1989,13,43。
    [76] 韓昌志,中國醫院藥學雜誌,1993,13,200。
    [77] 周然、裴妙宋,中醫藥研究,1992,3,40。
    [78] 余建清、雷嘉川、馬俊玲、羅順德,中醫藥學報,2000,6,35。
    [79] 李續娥、劉峰壁,中國中藥雜誌,1999,24,150。
    [80] 張啟偉、陰健、張俊,中草藥,1996,27,79。
    [81] 黃文哲、李玉環、穆淑娥,佳木斯醫學院學報,1996,19,27。
    [82] 曹人和、林隆達、曾千芳、溫國慶,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1990,8,131。
    [83] 張鐵軍,中國中藥雜誌,1992,17,331。
    [84] 郭偉,天津藥學,1996,8,76。
    [85] 馬利飛、唐伯靈、李紅、李以軍、蒙秀躍,中藥材,1993,16,20。
    [86] 張鐵軍、姜順善,中草藥,1993,24,40。
    [87] 侯寬昭,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辭典,pp.89-90,科學出版社,台北,1982。
    [88] 雷載權、張廷模,中華臨床中藥學,pp.407-411,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7。
    [89] 黃泰康,常用中成藥成分與藥理手冊,pp.890-894,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台北,1984。
    [90] 明,姚可成,食物本草,pp.1129-1132,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78。
    [91] 鄭金生、王立、劉暉楨、張同君,食物本草,pp.365-366,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台北, 1978。
    [92]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p.6,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台北,1965。
    [93] 劉更生、張瑞賢,千金方,p.182,華夏出版社,台北,1983。
    [94] 明,陳家謨,本草蒙荃,p.61,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84。
    [95] 清,黃宮琇,本草求真,pp.82-83,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8。
    [96] 于拔、劉淑琴,中國植物志69卷,p.78,科學出版社,北京,1998。。
    [97] 甘偉松,中國高等植物圖鑒,pp.339-343,宏業書局,台北,1983。
    [98] 徐國鈞、何宏賢、徐珞珊、金蓉鸞,中國藥材學,pp126-134,中國醫藥科技研究所,北京,1996。
    [99] 劉業經、呂福源、歐辰雄,台灣樹木誌,pp.183-184,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叢書,台中,1994。
    [100] 許鴻源、陳玉盤、許順吉、許照信、陳建志、張憲昌,簡明藥材學,pp.90-91,新醫藥出版社,台北,1985。
    [101] 吳姿儀,台灣產決明子之生藥學研究,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9。
    [102] 中國醫藥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編,中藥誌,第三冊,p.348,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4。
    [103] 黃增泉,植物分類學,pp.207-209,國立編譯館,台北,1974。
    [104] 正宗嚴敬,最新台灣植物總目錄,p.95,江里口商會工廠印刷,大阪,1985。
    [105] 葉茂生、鄭隨和,台灣豆類植物資源彩色圖鑒,pp.171-176,正言出版社,台北,1988。
    [106] 楊再義,台灣植物名彙,pp.731-734,天然書社,台北,1980。
    [107] 許喬木、邱年永,原色野生食用植物圖鑒,pp.111-113,南天書局,台北,1980。
    [108] 曾美玉,雲南中藥資源名錄,pp.220-221,科學出版社,雲南, 1981。
    [109] 陳玉峰,墾丁國家公園海岸植被,pp.206-207,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印,屏東, 1981。
    [110] 裴鑒,中國藥用植物誌第五冊,pp.857-860,宏業書局,台北,1980。
    [111] 中國藥典委員會編輯,中國藥典,中國彩色圖集,p.148,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84。
    [112] 木村康一,木村孟淳,原色日本藥用植物圖鑒,pp.98-99,株式會社保育社,日本,1964。
    [113] 難波恆雄,原色和漢藥圖鑒,p.226,株式會社保育社,日本,1980。
    [114] 蕭培根、連文琰,中國本草圖錄,pp.72-73,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89。
    [115] 王應紅,河南中醫,2001,21,72。
    [116] 裴妙宋、賈宏佛、王世民,中國中藥雜誌,1990,15,478。
    [117] 吳藍黛,陜西中醫學院學報,1988,11(3),33。
    [118] 王富麗、羅沃娥、劉斌,時珍國醫國藥,2004,15(7),449。
    [119] HP 4500 Chemstation operator manual, Chapter 10, 1997.
    [120] http://www.khshb.gov.tw/trophy/trophy_j.htm;高雄縣政府衛生局,台灣。
    [121] http://www.bio.ncue.edu.tw/~8823010/m1.htm;彰化師大生物系,台灣。
    [122] 林清山,多變項統計分析法,東華書局,台北,1988。
    [123]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p. 4-1,華泰書局,台南,2004。
    [124]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p. 4-5,華泰書局,台南,2004。
    [125]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p. 4-9,華泰書局,台南,2004。
    [126]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SPSS for windows-多變量統計分析,p. 7-3,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3。
    [127]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p. 6-1,華泰書局,台南,2004。
    [128]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SPSS for windows-多變量統計分析,p. 8-1,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3。
    [129]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p. 1-1,華泰書局,台南,2004。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