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伃婷 Cheng Yu Ting |
---|---|
論文名稱: |
建築結構形態應用於包裝創新之探討 -以禮品包裝設計為例 Applying the structure of architecture to the gift packaging design |
指導教授: |
鄧成連
Teng, Cheng-Le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6 |
中文關鍵詞: |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結構形態 、包裝設計 、禮品包裝 |
英文關鍵詞: | Architecture Design, Architecture Structure, Structure From, Package Design, Gift Packag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1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建築物的結構可承受外力載重防止崩塌,包裝也需設計結構以支撐內容物所存放之空間,且不論建築或包裝,兩者皆脫離不了與美學的重要關係。本創作研究藉由思考建築結構與包裝設計的類同處,進而相互融合、互補兩者之結構美學,透過此結合以發掘更多的可能性,呈現不同於以往之創新包裝設計。
透過文獻探討深入了解建築結構之概念脈絡、設計原理,以及包裝的基礎知識,並以建築、包裝的各五個案例深入理解設計的實際操作手法,分析兩領域的結構與形態之關連。創作以未來建築與包裝設計的共同趨勢-「輕量化」為主題。依據研究結果創作出以建築結構形態為出發的禮品包裝設計:婚禮喜糖包裝、花束包裝、沐浴花瓣包裝。創作中思考如何將建築結構形態轉化至包裝設計上為本創作之重心,發現發想設計之際宜以建築結構的基礎形態出發再轉化至包裝設計上,若先以包裝的角度思考反而容易侷限在原本的包裝概念裡,使得建築結構形態難以完全發揮。
「建築結構設計」有著相通的概念與原理,涵蓋力學工程的專業知識,「建築形態設計」則變化多端無規則可循,因此建築結構設計需以理論為基礎發展,而建築形態設計雖無一定模式,但需對點、線、面、體的構成有一定敏感度,才能妥善支配彼此份量而安排出不俗的結果。因而惟有對建築結構深入理解,才可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不破壞機能性並輔助達成美感的形態設計。
文獻探討整理建築的相關知識,深入理解其結構的基本原理與其形態之建構生成,並認識包裝的基本觀念與掌握未來趨勢,再透過案例分析歸納出建築、包裝兩者其結構與形態之關連。創作嘗試了轉化建築結構概念,以建築形態重新解構包裝立體空間,驗證了建築結構形態應用於包裝設計之可能。
本研究突破往常包裝設計的發想模式,從建築的領域出發思考,重新解構包裝的立體空間之處理方式,轉化建築領域的特色帶來包裝新的創作靈感,期能給包裝設計師作為未來創作的參考。
The structures of buildings can endure external load and prevent collapse. In packaging, the structure also needs to be designed to support the internal space for storage. Both architecture and packaging are also concerned with aesthetics. This creative research integrated the structural 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 and packaging by considering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and packaging design in order to develop even more posibilities and present innovative packaging designs that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past.
A literature review was conducted to achiev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sign pinciples of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as well as basic knowledge regarding packaging. Furthermore, five cases were recruited to provid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actual operational method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ructures and forms of the two fields. In terms of creation, the mutual trend of the future “lightweight” was used as the theme. Gift packaging designs including packaging for wedding candy, bouquets, and bath petals were developed based o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and form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emphasi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think of how to incorporat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and forms into packaging designs in order to develop suitable designs based on the basic forms of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and then transform them into packaging. If looked at from the packaging perspective, the packaging is likely to be limited to previous packaging concepts, thus causing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and forms to be difficult to develop.
Calver, G.(2004)。包裝設計。(郭慧琳、林延德譯)。台中市:視覺文化。
Cowan, H. J.、 Wilson, F.(1983)。結構系統(Structural Systems)(劉柏宏譯)。台北市:科技圖書。
Frampton, K.(2007)。建構文化研究:論19世紀和20世紀建築中的建造詩學(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王駿陽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原作2001年出版)
Hocker, C. (2007)。建築小史(Architektur)(劉泉明譯)。台北市:三言社。(原著2002年出版)
Kotler, P.(1991)。行銷學原理(Principles of Marketing)。(王志剛、陳正男編譯)。台北市:華泰。
POPSOP(2008)。10 global packaging trends to watch in 2008。上網日期:2013年3月31日。網址:http://popsop.com/10-global-packaging-trends-to-watch-in-2008/
川口衛、阿部優、松谷宥彥、川崎一雄(2007)。建築構造的設計流體力學造型(建築構造のしくみ ― 力の流れとかたち)(蕭雅文譯)。新北市:楓書坊文化。(原作1990出版)
中華民國產品包裝協會(2012)。2012包裝設計與趨勢研討會。上網日期:2012年3月30日。網址:http://www.pack.org.tw/pc-service/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6202
日本建築學會(2001)。建築結構圖解教材。(張靜惠譯)。台北市:科技圖書。(原作2000出版)
王世仁(1982)。建築美學淺說。美學嚮導。北京:北京大學。
王安霞(2009)。產品包裝設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王振復(1993)。建築美學。地景。
王章旺(2001)。包裝分類設計。北京:中國輕工業。
古元章(1999)。建築技學核心能力之研究。上網日期:2012年12月17日。網址:http://cc.hwh.edu.tw/kuyc/editor1-2.htm
朱陳春田(1993) 。包裝設計。台北:北星事業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朱陳春田(1996)。包裝設計。臺北縣 :新形象。
吳祖慈(2003)。美的形態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李天來(1992)。包裝點線面。台北縣:新形象。
李德峰(2008)。淺談建築形態學對建築設計的啟示。山西建築第26期。山西: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李德鋒(2012)。淺談建築形態學對建築設計的啟示。山西建築28期。山西:山西省建築科學研究院。
周芝蘭(2007)。建築結構。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宜蘭縣政府(2009)。宜蘭綠建築專網。上網日期:2013年3月2號。網址: http://green.e-land.gov.tw/(S(glgyfxae2nhsyr45iib4ks45))/innerCaseList.aspx?uid=34&cid=18&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林茂(2006)。建築結構-上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姚村雄(2000)。台灣酒類包裝之標貼設計研究。
建築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
柯森智(2000)。消費者行為與包裝水飲料之包裝型態認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台北市。
柯漢琳(1995)。美的形態學。廣州:中山大學。
段進、邱國潮(2009)。國外城市形態學概論。南京:東南大學。
范文昭(2004)。職業技術教育建設類專業系列教材-建築材料。武漢:武漢理工大學。
原口秀昭(1997 )。世界20世紀經典住宅設計(20世紀の住宅―空間構成の比較分析 )。(譚縱波譯)。新北市:百通圖書。
夏鏡湖(2001)。平面構成。西南:西南師範大學。
徐明松(2005)。建築的表情-推薦序。台北縣:木馬文化。
高橋正明(2009)。說 建築(建築プレゼンの掟)(蔡青雯譯)。台北市:臉譜。(原作2008出版)
張傑、周旭(2005)。包裝造型設計藝術。包裝工程26卷6期。重慶:重慶五九期刊社。
張惠如(2002)。商業包裝設計。台北市:藝風堂。
張雅琪(2011)。食品包裝紙盒結構與造型多樣化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淩小紅(2006)。構成設計與應用。北京:化學工業。
許杏蓉(1998)。台灣現有消費性紙器包裝形態的研究。台北:藝術家。
許杏蓉(2002)。以「包裝造形」的角度探討台灣商業包裝設計。藝術學報第70期。
陳宗暉、陳秉釗(1990)。基本建築設計。台北市:科技圖書。
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陳衛民(2005)。紙器包裝造型設計的藝術美與技術美。包裝工程26卷4期。重慶:重慶五九期刊社。
黃宗源、何中華 (2001)。建築設計實務能力本位訓練教材建築結構之認識。台北市:中華民國職業訓練研究發展中心。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2004)。新知剪影: 奈米包裝材高功能令人驚艷。上網日期:2013年3月29日。網址:http://psdn.pidc.org.tw/ike/doclib/2004/2004doclib/2004ike14-0/2004ike14-0-310.asp
楊志勇、吳輝琴(2009)。建築結構。武漢:武漢理工大學。
楊鼎久(2005)。建築結構。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楊靜(2001)。清華大學建築材料系列教材-建築材料與人居環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鄒德儂(1992)。建築造型美學設計。台北市:台佩斯坦。
鄔烈炎(2004)。設計基礎:來自建築的形式。南京:江蘇美術。
漢寶德(2007)。認識建築。台北市:藝術家。
熊丹安(2006)。建築結構。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趙世學(2007)。立體構成與包裝造型。包裝工程28卷5期。重慶:重慶五九期刊社。
趙西平(2006)。房屋建築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劉書堂、周大光(2001)。平面構成法新解。北京:北京理工大學。
潘爾慧、孟光偉(2007)。視覺傳達設計形式原理。北京:中國輕工業。
鄧成連(1995)。最新包裝設計實務。台北市:星狐。
蕭多皆(2006)。結構包裝設計。遼寧:遼寧科學技術。
龍冬陽(1983)。商業包裝設計。台北:檸檬黃文化事業。
羅文坤(1986)。行銷傳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羅福午、鄧雪松、吳珊瑚、徐忠根(2005)。高等院校教材-建築結構。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關哲祥(2003)。包裝建築 建築包裝-以包裝概念轉化建築空間型態之操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建築藝術研究,台南市。
蘇晴茂、李森枏(2006)。結構的祕密。台北市:科技圖書。
顧馥保(2008)。建築形態構成。武漢:華中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