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薛心潔 SHUEH, HSIN-CHIEH |
---|---|
論文名稱: |
金融教育導入國中社團之創新課程的研發歷程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nnovative financial education brought into the middle school community |
指導教授: |
林正昌
Lin, Cheng-Chang |
口試委員: | 李乙明 張雨霖 |
口試日期: | 2021/04/22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創新課程研發團隊 、課程研發歷程 、研發模式 |
英文關鍵詞: | the team of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urse, the process of cour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del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45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9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非金融專業背景人員以國中生為對象的創新金融教育課程研發歷程。探討課程研發者動機與心路歷程,以及課程研發過程中互動現象等問題,以做為未來課程研發參考之用。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針對五位研發者以訪談方式進行資料蒐集,運用錄音設備和會議紀錄來確定研究資料的可信性,並以三角檢定策略確定分析的真實性。經分析後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發團隊的特色有:
1. 團隊成員皆為自願性參與、研發動機強、對彼此意見的接納度高,因此皆能面對困難,迎刃而解。
2. 團隊領導者的熱誠與聆聽能力感染了整個團隊氣氛,加上矛盾領導的方式,使成員更加地投入於研發課程中。
3. 研發團隊成員個性多元且願意以學習的態度接收他人建議適時調整課程,此特性有助於創新金融教育課程的研發。
二、 研發團隊的課程研發歷程與模式:課程以團隊自編為主,過程中該團隊落實共備研發模式,重視立即回饋修正架構,並且以學生中心的多元評量與教學法,提升教學品質。
三、 跨領域課程研發的發現:研發團隊成員雖非金融教育專業背景人員,但可以透過共備模式產出一套以國中生為對象的金融教育課程,其關鍵主要為課程研發者重視金融教育的態度,以及研發團隊中領導者的引導,再加上團隊嘗試透過自學或金融相關專業人士支援來增加金融專業的素養,得以掌握該課程的專業知識而完成研發工作。
最終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實務工作者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financial education course made by the people who are not professionally trained in financ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process, the motivation of the develope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s to be th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course development. In the research, the case study method was adopted. Five people were interviewed for data collections with the use of recording device and meeting minutes to ensure the credibility of research information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triangu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eam:
(1)Team members all participated voluntarily, did research and made the development with high motivations, and highly accepted each others’ opinions; therefore, they could face the difficulty and resolve issues.
(2)The leader of the team had the passion and good listening skills to influence the team and solved the issue of contradiction, making the members more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3)All members had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learned to accept others’ suggestions willingly to make adjustments on the course, benefit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ve financial education course.
2. The process and model of the course: the team wrote the course by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collaboratively and emphasizing on the feedback from each other to revise the framework of the course. The course is student-centered with 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edagog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3. The find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even though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eam members were not professionally trained in finance, they worked collaboratively to develop a set of financial education cours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key success was attributed to the developers focusing on financial education, the team leader’s guidance, and team members’ self-study in finance, and the assistance from financial experts who devoted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At last, the researcher made suggestions to practitioners and the follow-up study,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ults.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5)。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玲(2013)。金管會理財教育《個人理財-國中篇》教材融入社會領域公民科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麗香(2010)。理財教育教學對國中生理財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鳳怡(2016)。珍珠國小表演藝術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李嘉玲(2017)。偏鄉國小校本課程溯源與重建之個案研究—以新北市Q小學茶園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李宜芳(2018)。教學卓越金質獎社群運作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秀碧(2017)。團體諮商與治療-一個嶄新的人際-心理動力模式。五南出版
社,臺台北市。
呂秋萍(2010)。臺北縣國中學生理財素養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正昌主譯(2015)。研究設計:質性、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John W. Creswell著。臺北:學富。
林正昌(2016)。創新金融教育課程之設計。課程研究,11-1,1-22。
林哲弘(2017) 。具創新功能之廚餘機研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中市。
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2009)。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原作者:Rebert K. Yin)。臺北市,五南。
莊心然(2012)。國中生理財素養與理財教育認知之探索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張春興 (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出版社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臺北市:學富。
張君端(2016)。國中三年級理財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許佩雯(2016)。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陳昭儀(2004)。創意人物研究之回顧與探析。資優教育季刊,87,27-40。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陳佩英、焦傳金(2009)。分散式領導與專業社群之建構:一所高中教學創新設計的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55-86。
陳奕岐(2012)。設計師與工藝家之合作探究 : 以「工藝新貌跨領域創作應用計畫」為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
陳映竹(2017)。跨校際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 : 以陽光跨領域社群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亮君(2017)。星星國民小學國際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成效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陳晏翎(2017)。國小機器人創客課程成效之個案研究 : 以臺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陳婉如(2020)。矛盾領導行為對創新行為與工作績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中央大學,南投。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發展建議書。
彭淑玲、程炳林、陳學志(2010,11月)。課室目標線索與個人目標導向對自我決定動機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交互作用效果。臺灣心理學會第49屆年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2010,11,07。
溫敬和(2017)。躬耕一畝特色課程:一個高中家政社群教師課程發展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聖恩(2019)。以活動本位課程提升高級中等學校籃球聯賽球員的理財觀念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甄曉蘭(2000)。批判俗民誌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369-393頁)。高雄:麗文。
黃美筠(2008)。理財教育融入中小學課程的必要性—由其重要性與課程內涵析論之。公民訓育學報,19,25-54。
黃鈺蒨(2014)。國中理財教育之研究:文獻回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
黃俊翔(2014)。理財教育「風險管理與保險」領域融入國中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詩媚(2018)。教師領導應用於跨領域統整課程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小辭典(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
傅聖紋(201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所臨海偏遠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廖婉君(2012)。台南市國三生金錢觀、理財教育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凌漢璋(2018)。跨領域專案團隊培養共享心智模式的歷程-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夢想館綻放專案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謝建吉(2019)。金融教育融入國中八年級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鄭瓊芬(2014)。國中理財教育、學生理財素養和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
蘇志揚(2018)。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 綜合活動領域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劉勁松(2017)。高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創意教學之個案研究-以我的興趣行動家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6)。課程創新。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新油與教務課程領導。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7)。課程實驗:課綱爭議與出路。臺北市,五南。
蔡宜蓁(2018)。108課綱教師共備社群之個案研究 : 以高雄市兩所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郭重佑(2018)。探討不同企業經營型態下的產品開發流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科技大學,高雄市。
羅偉倫(2017)。粽葉清洗雞之創新設計開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中市。
蕭美村(2018)。產品創新設計研究—以仰臥起坐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二、英文部分
Ames, C.(1992). Classrooms: Goals, 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4(3),261.
Anderson, J. D. (1967). The achievement motive and advancement in two types of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163-168.
Beauchamp, G. A. (1968), Curriculum Theory. (2nd ed.), : The Kagg Press .
Bryman, A. (1989). Research methods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London: Allen & Unwin.
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 (March 6, 2011). Creative teaching. [ERIC Thesaurus]
Eisenhard, K. M.(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532-550.
Gummesson, E. (1991). Qualitative methods in management research. London: Sage.
Langley, A. ,Smallman, C. ,Tsoukas, H. & Van de Ven, A.(2013). Process studies of change i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Unveiling temporality, activity, and flow.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6(1),1-13.
McClelland, D. C., & Franz, C. E. (1992). Motivational and other sources pf work accomplishments in mid-life: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60(4),679-707.
Raynor, J. O. (1970).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hievement-related motives, future orient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5(1), 28-33.
Schultz, D., & Schultz, S. E. (2015). Psychology and work today, 10thed. London: Routledge.
Weick, K. E.(2007).The generative properties of richn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0(1),14-19.
Wolfe, R. A. (199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Review, critique and suggested research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1(3),40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