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信行
LAI,HSIN-HSING
論文名稱: 以線上反覆練習進行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研究
Employing Online Practice-and-drill for Math Remedi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 王健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反覆練習課後補救教學電腦適性學習
英文關鍵詞: practice-and-drill, after-class remediation, computerized adaptive learn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1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國中數學,比較線上適性反覆練習與傳統補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研究中使用「線上適性反覆練習式補救學習」平台進行補救教學,此一平台以Item Selection and Queuing Procedures 作為適性反覆練習式補救學習的發展理論基礎。研究樣本以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四個班,進行五週的補救教學實驗,線上適性反覆練習補救教學為實驗組,傳統補救教學為對照組,並採用團體藏圖測驗區分實驗組學生的認知風格,研究後發現:
    一、不同補救教學的方式,在學習成效已達到顯著性的差異,顯示線上適性反覆練習比傳統補救教學效果佳。
    二、不同數學學習成就能力,在學習成效已達到顯著性的差異,顯示學習高成就比學習低成就的學習成效佳。
    三、不同認知風格,在學習成效已達到顯著性的差異,顯示認知風格場地獨立比場地依賴的學習成效佳。
    本研究所運用「線上適性反覆練習」方式進行國中數學補救教學,確實可以針對學生,進行適性的個別學習,發揮線上學習系統適性的功能,並且有良好的學習成效。

    This study developed an “online learning performance analyses and adaptive remediation with repetitive drills system” for a learning effect on junior high math remediation.The "Item Selection and Queuing Procedures" is the main theory basis for the adaptive remediation. Such a system includes an item pool database, a testing interface, and an adaptive repetitive drills system.
    The experiment was don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is adaptive online practice-and-drill system.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actice-and-drill had a significant gain for the pretest-posttest scores, in compare with no gains for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teaching group, and it also adapted "Group Embedded Fingure Test" to distinguish students' cognitive style. 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suggested to identify more variables that may affect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uch as learning style.
    The conclusions were drawn as:
    1. The online learning adaptive remediation with repetitive drills system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remediation in mathematics.
    2. Learning high achievers on the math online learning adaptive remediation are superior to the low achievers.
    3. Students’ Field-independence is superior to the Field-dependence in learning effect.

    誌 謝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表目次 VI 圖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適性教學與適性反覆練習 9 第二節 補救教學 24 第三節 網路教學 39 第四節 認知風格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6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 59 第五節 研究實施 60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實驗樣本基本資料描述 68 第二節 傳統與線上補救教學成效之分析 70 第三節 成就能力在線上補救教學成效之分析 75 第四節 認知風格在線上補救教學成效之分析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89 中文部分 89 英文部分 95 附件一 98 附件二 100 附件三 102 附件四 104 附件五 106 附件六 108 附件七 110 附件八 112 附件九 113

    中文部分
    于若蓉、羅淇(2003) 。〈補習與升學機率:台灣的實證分析〉,發表於2003 年
    台灣經濟學會年會,台北市:台灣經濟學會,2003-12-31。
    王國為(2004)。適性教學的回顧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8(1),97-110。
    王政彥(2011)。大學校院學生來源異質化與其適性教學偏好之因應策略。人文
    與社會學報,2(7),1-27。
    王世英、王石番、蔣安國(2010)。國民小學學童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教師媒體素養教育反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5,59-86。
    王筱帆(2007)。兒童認知風格取向之多媒體數位學習內容設計。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
    史美奐(2004)。教師創新教學的類型與可能。課程與教學季刊,7(1),1-14。
    朱峻宏(2005)。不同思考風格者對電腦遊戲特質偏好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江惠真(2012)。適性教育在學校場域具體實現之經驗-以一所私立
    綜合高中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0),79-85。
    聿 箴(1998)。多元入學方式與多元適性教育。師友,373,17-19。
    何琦瑜。(2012)。親子天下國中生學習力大調查(專刊)。取自
    http://www.cw.com.tw/about/press_parenting.jsp
    吳清山(2009)。教育 111的理念。教師天地,160,11-16。
    吳明清(2005)。打造優質學校精耕適性教學。台灣教育,631(2), 42-45。
    吳明清(2009)。認知、行動、創新、制度:因材施教的關鍵實力。台灣教育,
    659,43-45。
    吳明德、陳世娟、謝孟君(2005)。小學教師網際網路教學資源尋求及使用行為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4),481-498。
    吳靜吉(1974)。藏圖測驗。臺北市:遠流。
    吳美瑤(1999)。王陽明「致良知」學說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鵝湖月刊,
    25(10),43-54。
    吳裕益(1987)。認知能力與認知型態個別差異現象之探討。教育學刊,7,51-98。
    吳致秀(2006)。日語低學習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模式之探討及相關問題之研究。
    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5,223-239。
    李孟峰、連廷嘉(2010)。「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
    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15-144。
    李咏吟(2001)。教學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李青春、胡學誠(2009)。一個針對基礎數學學習者的線上評量與迷思概念導正
    工具。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23(1),1-28。
    李佑宗(2012)。從十二年國教議題看國中數學教學及補教教學問題。中等教育,
    63(3),166-169。
    林立敏、白曉珊、郭伯臣、劉育隆(2007)。數位個別指導教材研發與適性補救教學模式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數學「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網際網路技術學刊,8(2)191-197。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林吟霞(2010)。自主學習取向之適性課程與教學研究:台灣小學與德國小學方
    案教學個案比較。課程與教學季刊,13(3),47-76。
    林弘昌、陳祺祐(2011)。精熟學習策略融入電腦輔助教學應用於國小科學概念
    改變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97,45-63。
    林沛穎(2005)。國小資優學生學習策略、認知風格與獨立研究能力相關性之研
    究。資優教育研究,5(2),107-136。
    林弘昌(2006)。教學科技與學習。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5),1-2。
    林麗芬(2010)。提昇國中數學學習成效-數學學策略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
    328,19-28。
    林寶山(1980)。 個別化教學之理論與實際-凱勒教學模式之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忠正、黃璀娟(2009)。補習文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4),587-643。
    林昀承,林其廷,邱邦豪,李鎧廷 (2012)。國中生補習狀況及看法。取自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5%9C%8B%E4%B8%AD%E7%94%9F%E8%A3%9C%E7%BF%92%E7%8B%80%E6%B3%81%E5%8F%8A%E7%9C%8B%E6%B3%95&source=web&cd=1&ved=0CEUQFjAA&url=http%3A%2F%2F163.16.54.252%2Fspecial%2F1%2Fachieve%2F220indep_research%2Fbusi.ppt&ei=UiUpULbSI4nymAX6sICwBA&usg=AFQjCNH3B_d879b6gDYWAGL3Voc2e20K8g&cad=rja
    林生傳(1984)。高中生「形地辨析型」與「形地混同型」之認知式態及其與教育、職業興趣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5 期,255-286 頁。
    邱文彬(2001)。練習在數學教學的回顧與展望:嘗試建立綜合性原則。科學教
    育月刊,237,8-21。
    柯巨航(2007)。補習教育與國中學生數學成就關係之探討。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數學系,未出版,花蓮。
    柯光霖(2006)。網路多元化教學評量與適性學習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胡祖櫻、張丁才、孫煒超(2000)。以學習等級制建構適性教學之研究。中華管
    理學報,11(1),41-58。
    袁媛、許錦芳(2007)。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資源班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影響之
    個案研究。教育科學期刊,7(1),36-57。
    高博銓(2006)。適性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
    261-272。
    張玉茹(2002)。因應小班教學多元化教學與評量在國中英文課的實驗行動研究。
    文藻學報,16,143-166。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國清、吳寶桂(2005)。七年級數學標準化成就測驗之編製與其相關之研究:
    以IRT模式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4),109-141。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東華。台北。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2012)。教育部中程施政計畫(99至102年度)。2012年12月2日
    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903
    郭瑜陵(1992)。精熟學習-有效的學習。師友月刊,230,14-16。
    陳嘉良(2008)。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實施後家長對補習教育之態度調查研究:以
    屏東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未出版,高雄。
    陳熙玫、謝依靜(2009)。適性化資訊能力數為輔助教學之研究。2009第五屆知
    識社群研討會。
    陳瑜芬、姚秀筠(2009)。探究精熟學習導向之E化形成性成效-以「統計學」
    為例。Business Education Quarterly November ,115,23-30。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
    19(1),1-32。
    陳信助、陳寶山(2012)。教育學院中教師領導統御與學生學習風格之探討與應
    用。學校行政雙月刊,77,109-141。
    陳金木(2009)。認知風格理論對有效學習策略的啟示。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
    第27期。2009年12月24日。取自http://ctld.nccu.edu.tw/ctld/? tag=%E7%A
    C%AC27%E6%9C%9F。
    彭 飛(2003)。重視學生認知風格差異-因材施教。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報,1(14)61-65 。
    曾菊華、羅志斌(2005)。數學焦慮的成因及對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6),
    120-122。
    黃政傑、張嘉育(2010)。讓學生成功學習:適性課程與教學之理念與策略。課
    程與教學季刊,13(3),1-22。
    黃惠卿、林啟超(2005)。國中生數學之成就目標導向對自我效能和不適應學習
    行為之關係,教育科學期刊,5(2),27-51。
    黃建晃(2005)。網路教學輔助教室學習實施模式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高依數學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6),3-29。
    楊凱悌、王子華、邱美虹(2011)。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對於不同認知風格國
    中學生學習效益之影響-以細胞分裂單元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4(4),
    187-208。
    楊如馨(2001)。音樂資優學生之父母管教方式、A型性格、認知風格與音樂表
    演焦慮之關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市。
    過修齊(2009)。臺灣資優教育政策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3,154-175。
    趙蕙芬(2004)。學生課外補習對教師教學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劉美慧(1992)。高職學生認知型態與職業道德判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巨航(2007)。補習教育與國中學生數學成就關係之探討。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數學系,未出版,花蓮。
    劉秀燕(2006)。能力分組教學對國中數學成就與數學態度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
    蔡文標、許天威、蕭金土 (2003)。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7,1-37。
    鄭秀娟 (1997)。國小學童的學習適應、焦慮人格特質及其相關背景變項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學報,11,119-156。
    盧宏益(2010)MSPRT在精熟測驗上的應用-以2005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數學
    科為例。測驗學刊,57(1),85-105。
    譚以敬、吳清山(2009)。台北市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現況及未來因應措施之研
    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8,77-94。
    蘇漢斌、蘇聖雄、莊宗嚴(2012)。認知風格與遊戲介面類型偏好對數位遊戲學
    習之影響。TWEL2012第八屆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

    英文部分
    Alessi & Trollip (2001). Multimedia for learning,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3rd ed. MA. U.S.A. Allyn and Bacon.
    Brown,H.D.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4th ed.).
    NY:Longman.
    Carlson, R. A., Sullivan, M. A., & Schneider, W. (1989). Practice and working memory effects in building procedural skil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5, 517-526.
    Chen, S. Y. (2003). Editori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eb-based instruction—an
    overview.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4), 385-392.
    Chen, S. Y. & Macredie, R. D. (2004). Cognitive modelling of student learning in
    web-based instructional program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17(3), 375-402.
    Chen, S. Y., Magoulas, G. D., & Dimakopoulos, D. (2005). Aflexible interface design
    for web directories to accommodate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6(1), 70-83.
    Hagman, J. D., & Rose, A. M. (1983). Retention of military tasks: A review. Human
    Factors, 25, 199-213.
    Harrison, A. W. & Rainer, R. K. (1992).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n
    skill in end-user computing.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9(1),
    93-111.
    Kenny, C. and Pahl, C. (2009). Intelligent and adaptive tutoring for active learning
    and training environment.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17(2), 181-195.
    Kluge, A., & Burkolter, D. (2008) . Training principles for process control tasks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training. In Join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ISSNP
    2008/CSEP 2008/ISOFIC 2008: Toward innovative nuclear safety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y (Vol. 2, pp. 99–106). Harbin, China: Harbin University Press.
    M., Cheng,Y. W., Rai, S., & Depickere, A. (2005). What affect student cognitive sty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media learning system? Computers & Education, 45(1) , 1-19.
    Schendel, J. D., & Hagman, J. D. (1982). On sustaining procedural skills over a prolonged retention interva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7, 605-610.
    Messick, S. & Damarin, F. (1964). Cognitive styles and memory for face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3), 313-318.
    Nola Aitken & Lydia Pungur(2012). Authentic Assessment.Jul 9, 2012, from
    http://www.education.alberta.ca/apps/aisi/literature/pdfs/Authentic_Assessment
    _UofAb_UofL.pdf
    Saeed, N., Yang, Y., and Sinnappan, S. (2009). Emerging Web technologies in higher
    education: A case of incorporating blogs, Podcasts and Social Bookmarks in a
    Web programming course based on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nd technology
    prefer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2(4), 98-109.
    Sheahan, K. (2011). Teaching math to kids who can't recall facts. Retrieved: http://www.ehow.com/info_12166974_teaching-math-kids-cant-recall.html
    Tobias, S. (1993). Overcoming math anxiet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Lee,
    C. H.
    Wang, T. H. (2007). What strategies are effective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an
    e-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3(3), 71-186.
    Witkin, H. A, & Goodenough, D. R. (1986). Cognitive styles: Essence and origin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INC. (Third Printing).
    Witkin,H.A., Moore,C.A., Goodenough,D.R. & Cox,P.W. (1977). Field dependent
    and field-in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s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 1-64.
    Wang, M. C. (1992). Adaptive education strategies: Building on diversity.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85.
    Wickens, C. D., & McCarley, J. S. (2008). Applied attention theory. Boca Raton: CRC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