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華璟
論文名稱: 論南宋浙學於儒學發展中之意義
指導教授: 莊耀郎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8
中文關鍵詞: 浙學金華學派永嘉學派永康學派呂祖謙葉適薛季宣陳亮異端公德皇極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浙學一詞,最早由南宋學者朱熹(1130-1200)所提出,用以泛稱南宋行政區域兩浙東路一帶的學術。本文以為,學界目前對於南宋浙學的考察,面臨兩大困境:其一為南宋浙學諸子並未提出明確且共通的學派主張,彼此之間也無明顯師承關係。由於整體特色不顯,後人遂多僅就其中的金華、永康、永嘉等學派各自分論,偶有觸及整體浙學議題者,多為零星泛論,且多陷入一種後智論的思考(諸如:因時局動盪遂倡言經制事功、因重事功遂主戰愛國、因地處商業繁榮的浙江遂尚功利等);其二為後人對於南宋浙學的評價與研究觀點,多深受朱熹影響。諸如以事功、功利主義的角度讚揚或指斥浙學;或以朱熹曾批評呂祖謙、陳亮推崇《史記》、《左傳》,而以為浙學重史不重經;或因陳亮、葉適等浙學諸子反對朱熹的道學主張,而以為浙學反對整個理學傳統,甚至目為儒學之歧出、異端。後人在借用朱熹的觀點評價浙學時,往往失之簡易地將浙學視為朱子學說的對立面,而過分誇大某些概念之間的異同。
    為了突破上述研究之困境,南宋浙學必須置於一個更多元、寬廣的視野下來進行考察。余英時指出,前人對於南宋學術的研究,多著重於哲學史或理學史,而忽略宋人的政治思想與政治活動。這觀點造成一個相當普遍的印象,即南宋儒學的重點在「內聖」而不在「外王」。然而,《朱子文集》中關於政治與學術之比例,幾乎不相上下。而且此種「政」、「學」兼收並蓄的情形,不僅朱熹為然,兩宋士大夫幾乎無不如是; 劉子健也認為,「哲學和思想絕不限於抽象的理論,常常受到政治環境的刺激而發生反應。」 本文亦以為,若能由此角度考察,方知從朱、陸的無極、太極之辯,到朱、陳的王霸義利之辯,到葉適晚年對程朱洛學的批評,顯現的無一不是他們對於現世國家社會的關懷。他們希望透過客觀化的討論,甚至是理論化的架構,為積弱不振的南宋政局,提供一套解決良方。
    本文第二章,首先討論宋代學術史中的大議題—正統與異端之辨。在朱熹學說的影響下,闢異端似為儒者應盡的職責,且為振興儒學的唯一良方。然由呂祖謙、陳亮、到葉適,均反對朱熹闢異端的主張。經過本章的探討,得出以下幾點結論:(一)陳亮站在多元文化的觀點,肯定異於儒學的其他學說價值。面對南宋儒學之衰頹,他主張儒者應汲取異學之長,以救儒學之失;(二)呂祖謙站在道德涵養的立場,歸勸朱熹勿過度懲創佛老異學。他認為儒者為了闢異端而與之對辯,不僅是自卑其學的表現,也將助長異端之氣燄。振興儒學的方式,應直就闡明正學著手;(三)葉適身處黨禍交爭的南宋中期,更深切體認到闢異端所引起的黨同伐異之惡習。《習學記言序目》中的「講學大旨」,不僅為駁斥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以來闢佛老之非,全書之作,更為了提倡踏實論學的重要性。唯有「學」方能致「道」,徒論「道」不足以致「道」。陳亮、呂祖謙、葉適三位浙學諸子,均由不同面向指出闢佛老之非,並各自提出振興儒學之方。就南宋淳熙、慶元間所發生的黨爭黨禁,而回觀浙學諸子的言論,方可見其用心。
    在正統與異端之辨中,陳亮意識到南宋儒學已不足以回應時代的課題。本論文第三章,遂接著以南宋淳熙九年(1182)至紹熙四年(1193)之間,陳亮與朱熹的論戰展開討論。後人在探討此場辯論時,多認為陳亮主張「義利雙行、王霸並用」 ,故與朱熹尊王賤霸、崇義去利的思想發生分歧,並粗略地將陳亮的思想理解為尊霸重利。其實,朱、陳二人均主張「尊王賤霸」,在論辯的過程中,也未存在著王與霸孰優孰劣的問題。本文以為,陳亮向朱熹提出的論戰,主要指出南宋儒學所面臨的困境。本章由「人∕道」、「人心∕道心」、「權變∕常道」、與「成人∕醇儒」等四組關係進行考察,得出以下幾點結論:(一)在「人∕道」關係中,陳亮認為「道之存亡在人,而不可舍人以為道」,他強調人對於道的彰顯、作用意義,欲藉此改正南宋朝廷與士風苟且委靡之習;(二)在「人心∕道心」關係中,朱熹徵引《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說法,反駁陳亮「心之用有不盡而無常泯,法之文有不備而無常廢」的觀點。朱熹欲精擇人心,使之不雜乎道心;欲守之一,而不使天理流於人欲。朱熹的說法,護住道德理想的崇高性,卻也否定漢唐的存在價值。在與陳亮論辯的過程中,朱熹意識到〈大禹謨〉此十六字的重要性,而本章也比對他於淳熙十六年(1189)所作的〈中庸章句序〉,與淳熙十二年〈答陳同甫八〉之間的關連性,從而確定朱熹與陳亮論辯,對於其道統理論的啟發;(三)在「權變∕常道」關係中,陳亮指出儒學之「孝悌忠信常不足以趨天下之變,而才術辯智常不足以定天下之經」,因而強調知幾觀變以應世的重要性;(四)在「成人∕醇儒」關係中,陳亮期勉朱熹「學為成人」,以擔當開廓時代的使命,而勿僅作「守規矩準繩而不敢有一毫走作」的醇儒。總結上述的結論,陳亮主要指出南宋儒學僅著重於內聖發展,而輕忽外王事功,遂導致無法回應時代的課題。
    南宋理學逐步向內轉的傾向,浙學諸子多已察及,並紛由不同面向思考如何開出外王的問題;然在另一方面,朱熹也曾就內聖的立場,批評浙學「只管去考制度,卻都不曾理會箇根本」 。究竟浙學諸子如何看待「制度」與「道德」之間的關係?浙學諸子對於外王制度的探求,於儒學發展中又有何意義?本章透過薛季宣與葉適兩位永嘉學者對於《尚書˙洪範》「皇極」的討論,進行考察。經過本章的探討,得出以下幾點結論:(一)就經典詮釋之理論基礎而言,薛季宣〈皇極解〉完全依照《中庸》與《大學》之體系,作為詮釋「皇極」思想之內在根據;降及葉適,早年《進卷》中的「皇極」,已劃歸於外王領域,故純就〈洪範〉原文立論,而未旁涉《學》、《庸》二書。然他仍視《學》、《庸》為建立理想秩序不可或缺之理論根據;至晚年《習學記言序目》中的「皇極」,葉適則已完全不依傍《學》、《庸》之理論體系,而逕由《尚書》中的史料尋其經典依據;(二)由薛季宣到葉適,對詮釋「皇極」思想所採用理論根據之轉變,反映出南宋外王與內聖學說之分化日益顯明,而南宋浙學與程朱道學立異之態勢,遂告確立;(三)南宋浙學的外王傾向,是在理學家內聖體系逐漸完備之際,所相對而生。其外王基礎,仍植根於深厚的內聖涵養。此種涵養,是始終貫徹於外王制度之中心主軸,也是外王制度之所以可能建立之唯一根據。從薛季宣到葉適晚年,南宋浙學對於內聖涵養之堅持,始終如一。職是之故,南宋浙學的外王傾向,絕不可單純理解為只言事功而不重道德之學派。反之,南宋浙學對於外王制度之重視,是為了輔助百姓的道德實踐;(四)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朱熹於〈中庸章句序〉中,確立了內聖道統之傳承體系與內涵;葉適於《習學記言序目》中,也提出另一套以外王治統為重的道統體系,並對程朱道統「曾子、子思」以下數人,提出強烈質疑。葉適此舉,並非針對孔孟儒學立異,而是為了重新定位儒學之本質。
    透過以上三章的討論,本文以為南宋浙學興起於理學發展漸傾於內聖涵養,而與外王學說逐漸分化、甚至轉為兩相對立之際;而浙學諸子面對此一發展態勢,均試圖發揮制衡之作用。浙學諸子的言論,雖不同於朱熹等理學家,然此立異,乃基於一更高之期許,乃不願南宋儒學再局限於內聖涵養,而輕忽外王事功等現實問題。浙學諸子站在內聖涵養的基礎上,冀能進一步推闊外王事功,以臻內聖外王兼備之理想。雖迄南宋之世,浙學諸子的努力終告失敗,然就儒學整體之發展而觀,如何基於內聖涵養以開出外王事功,仍是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浙學名義考訂………………………………………………………1 第二節 前人說法之商榷……………………………………………………5 一、 功利主義學派………………………………………………………5 二、 反道學 ……………………………………………………………10 三、 反理學、反經學 …………………………………………………11 四、 實學 ………………………………………………………………11 五、 地緣說 ……………………………………………………………13 第三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16 第二章 捍衛正統之爭―浙學論異端 ………………………………………19 第一節 朱熹對浙學之批判 ………………………………………………19 第二節 浙學陣營之回應(一)呂祖謙 …………………………………29 一、 呂祖謙之辨異端 …………………………………………………29 二、 論《近思錄》「辨異端」之設置 ……………………………34 三、 論孔、孟對異端之看法 …………………………………………40 四、 明正學以振儒道 …………………………………………………47 第三節 浙學陣營之回應(二)陳亮 ……………………………………60 一、 論佛教 ……………………………………………………………60 (一) 闢佛之不當—於人情固有所不忍 ………………………………60 (二) 佛教之治生—置田租佃 …………………………………………61 二、 論異端………………………………………………………………65 (一) 異端之興起背景—傷周制之過詳,憂世變之難救 …………………65 (二) 異端之學說價值—有以觸我之機 ……………………………………66 第四節 浙學陣營之回應(三)葉適……………………………………………68 一、葉適論佛學―與朱熹之論爭………………………………………………68 二、宋儒闢異端之失―由對范育〈正蒙序〉之批判展開……………………72 (一)方法論之失…………………………………………………………76 (二)辭辯不足以盡道………………………………………………81 三、振興儒學之法―「學」以致「道」………………………………………87 第三章 論南宋儒學之困境—陳亮與朱熹的論難………………………91 第一節 人∕道……………………………………………………………………95 第二節 人心∕道心 ………………………………………………………110 第三節 權變∕常道 ………………………………………………………124 第四節 成人∕醇儒 ………………………………………………………132 第四章 理想秩序之重建—永嘉士子論「皇極」 ……………………143 第一節 薛季宣〈皇極解〉 ………………………………………………144 一、 著作動機—明中道以建皇極 ………………………………………144 二、 建立皇極之內在根據—中道 ………………………………………150 三、 理想之德化政治 ……………………………………………………154 (一)、治國必本於修身……………………………………………………154 (二)、至誠格物 …………………………………………………………157 (三)、君子善推其所為—兼論孔子「一貫之道」 ……………………160 第二節、葉適論皇極……………………………………………………………164 一、早年論「皇極」—《進卷》……………………………………………166 (一)、務出內以治外之宋學 ……………………………………………166 (二)、「使之有以為異而無以害異」的皇極理想………………………172 二、晚年論「皇極」—《習學記言序目》…………………………………176 (一)、靳侮交雜之黨爭 …………………………………………………176 (二)、對〈洪範〉「皇極」的批判………………………………………179 1、君自修而民服 ………………………………………………………180 2、治道艱難無逸 ………………………………………………………183 3、聖賢乃天下之厚積 …………………………………………………184 (三)、重建道統 …………………………………………………………187 第五章 結論……………………………………………………………………193 參考書目 …………………………………………………………………………195

    一、 古籍
    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收入清․阮元 編校:《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初版十三刷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清․阮元 編校:《十三經注疏》
    唐․杜 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4年2月
    唐․韓愈:《韓昌黎文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臺影印初版
    宋․皮日休:《皮子文藪》,收入:《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
    宋․夏 竦:《文庄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宋․孫 復:《孫明復小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石 介:《石徂徠集》,上海:上海商務,1936年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台北:華正,1975年
    ―――:《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9年12月5版
    宋․蔡 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公文集》,台北:臺灣商務,1965年
    ―――:《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10月初版
    宋․張載著、張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一版二刷
    宋․王安石撰、陸費逵總勘、臺灣中華書局重校訂:《臨川集》,台北:臺灣中華,1965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語錄集》,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1月
    宋․蘇 轍:《欒城集˙後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宋․秦 觀:《淮海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宋․范 浚:《范香溪先生文集》,台北:臺灣商務,1976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宋․吳 曾:《能改齋漫錄》,台北:廣文,1970年
    宋․李 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宋․周必大:《周益公集》,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王明清:《揮麈錄》,台北:商務印書館,上海涵芬樓景印汲古閣影宋鈔本,1966年
    宋․朱 熹:《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年2月初版
    ―――:《四書集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朱 熹 編:《河南程氏遺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一版
    ―――:《淵源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1月
    朱 熹 編、清․張伯行 集解:《近思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4月1版12刷
    宋․張 栻:《張南軒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薛季宣:《薛季宣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宋․唐仲友:《說齋文鈔》,收入:胡宗楙:《續金華叢書(十)》,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宋․呂祖謙:《左氏傳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呂東萊先生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上海:上海商務,1936年
    ―――:《東萊呂太史文集》,收入:胡宗楙輯《續金華叢書․方域類》(九),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歷代制度詳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2年
    ―――:《宋文鑑》,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92年
    宋․陸九淵:《陸象山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59年9月初版
    宋․陳傅良:《止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楊 簡:《楊氏易傳》,台北:廣文,1974年
    宋․曾 豐:《緣督集》,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陳 亮:《陳亮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初版
    宋․袁 燮:《絜齋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12月
    宋․葉 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7年10月1版1刷
    ―――:《葉適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5月台影印初版
    宋․衛 涇:《後樂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道命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初版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宋․祝穆撰、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宋․黃 震:《黃氏日抄》,上海:上海商務,1936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
    宋․周 密:《齊東野語》,商務印書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呂 皓:《雲谿稿》,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宋․黎靖德 編、王星賢 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第一版五刷
    元․方 回:《桐江集》,收入:《元代珍本文集彙刊》,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3月初版
    元․脫 脫:《宋史》,收入: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元․劉 壎:《隱居通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羅欽順:《困知記》,收入:蕭天石主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出版,1978年12月
    明․蔡汝楠:《自知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柳營:莊嚴文化,1995年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56年
    明․劉鱗長:《浙學宗傳序》,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柳營:莊嚴文化,1995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台北:中華書局,1970年
    清․程廷祚:《青溪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5月臺初版6刷
    清․紀 昀:《閱微草堂筆記》,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校讎通義校注》,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1月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1991年9月初版
    清․章太炎著、徐復注:《訄書詳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二、 專書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定位》,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土田健次郎 著、朱剛 譯:《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4月
    方如金 等著:《陳亮與南宋浙東學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1版1刷
    方齡貴校注:《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7月
    王育濟:《天理與人欲》,濟南:齊魯出版社,1992年
    王鳳賢、丁國順:《浙東學派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田 浩:《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1版1刷
    ―――:《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8年3月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0月初版
    ―――:《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8月一版3刷
    安井小太郎等講述,林慶彰、連清吉 合譯:《經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初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2月初版10刷
    ―――:《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增訂新版5刷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1月初版7刷
    ―――:《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8月修訂8版8刷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5月再版4刷
    何 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何炳松:《浙東學派溯源》,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硏究》,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5月
    ―――:《朱熹的歷史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3年
    吳 光:《黃宗羲著作彙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5月
    吳春山:《陳同甫的思想》,台大文史叢刊,1972年
    吳智和主編:《明史研究論叢》,台北:大立,1982年4月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第2刷
    杜維運、黃進興主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
    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9年4月初版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1刷
    周振甫:《文哲散記―周振甫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周夢江:《葉適年譜》,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1版1刷
    ―――:《葉適與永嘉學派》,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二版一刷
    周學武:《葉水心先生年譜》,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1版1刷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宋元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1刷
    姜廣輝:《走出理學:清代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1版1刷
    姜錫東:《近思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胡元玲:《張載易學與道學:以《橫渠易說》及《正蒙》為主之探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8月
    苗春德 編:《宋代教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1版2刷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台北:水牛出版社,196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5月台初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5月台初版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再版
    祝瑞開:《宋明思想和中華文明》,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0月1版1刷
    高 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市:齊魯書社,1987印刷第1版
    張立文:《朱熹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1998年12月1版1刷
    張存威 編:《中國宋代哲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1版1刷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4月
    張義德:《葉適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1版1刷
    章權才:《宋明經學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
    郭建勳:《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1月初版
    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
    ―――:《宋明理學》,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俊民:《張載哲學及其關學學派》,台北:臺灣學生,1990年
    陳祖武主編:《明清浙東學術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1版1刷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初版3刷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月初版
    ―――:《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4月
    陳鍾凡:《兩宋思想述評》,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1版1刷
    傅樂成:《中國通史》(上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4年7月22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
    ―――:《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3月
    斯波義信著、莊景輝譯《宋代商業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8
    程水龍:《理學在浙江的傳播—以《近思錄》為中心的歷史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1版2刷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6月初版
    楊天石:《朱熹及其哲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3月1版1刷
    楊世文:《薛季宣年譜》,收入:《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楊國安:《宋代韓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萬斌主編:《浙學研究集萃》,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1月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6月初版
    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董平、劉宏章:《陳亮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1996年3月1版1刷
    董平等著:《浙東學派與浙江精神》,杭州:浙江古籍,2006年6月
    詹海雲:《清初學術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1版2刷
    劉子健:《兩宋史硏究彙編》,台北:聯經,2005年10月初版四刷
    劉宗賢:《陸王心學研究》,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1版1刷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1984年
    ―――:《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3月
    蔡方鹿:《朱熹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1刷
    蔣秋華:《宋人洪範學》,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年6月
    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盧敦基、陳承革主編:《陳亮研究—永康學派與浙江精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錢 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9月
    ―――:《中國思想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4月修訂重版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台北:東大圖書,1983年10月初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聯經,1994年
    ―――:《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修訂2版1刷
    戴君仁:《談易》,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61年11月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2版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3月增補5版
    嚴北溟、嚴捷:《列子譯注》,台北:書林出版,1995年8月1版
    龔 杰:《張載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三、 學位論文
    蕭發榮:《論朱熹對張載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以朱熹對《正蒙》的詮釋為中心》,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專門史研究所博士論文,陳俊民教授指導,2007年
    簡雪玲:《南宋浙東諸子之歷史思想》,台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博士論文,2006年,王明蓀教授指導
    袁永祥:《中日近世政治思想中的人與制度:葉適與荻生徂徠的比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黃俊傑教授指導,2005年
    曹在松:《葉適經世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王德毅教授指導,1989年
    吳春山:《呂祖謙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戴君仁、何佑森教授指導,1978年
    董金裕:《宋永嘉學派之學術思想》,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熊公哲、高明教授指導,1977年
    周學武:《葉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戴君仁教授指導,1975年
    陳佑昌:《呂祖謙左傳人物評論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陳逢源教授指導,2007年
    陳盈瑞:《宋代王霸思想研究--以心性觀點為主軸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啟屏教授指導,2006年
    林慶忠:《朱熹與陳亮「三代漢唐之辨」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福濱教授指導,2003年
    許修嘉:《陳亮與呂祖謙學術思想異同-思想合流契機》,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戴瑞坤教授指導,2002年
    李宗翰:《呂祖謙之歷史思想》,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元教授指導,1997年
    夏健文:《南宋永嘉永康學派之經世致用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威熊教授指導,1990年
    簡貴雀:《陳亮與朱熹之辨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何佑森教授指導,1983年
    四、 期刊論文
    早坂俊廣:〈關於《宋元學案》的「浙學」概念—作為話語表象的「永嘉」、「金華」和「四明」〉,《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11
    方同義:〈陳亮義利觀辨析─簡論陳亮與朱熹道德價值的分歧〉,《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1期(總第2期)
    方祖猷:〈實學思潮和人文主義思潮〉,《中國哲學》第16輯,頁23
    毛錫學 等:〈宋代功利主義思想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3卷第4期,1993年7月,頁54-59
    王 煜:〈書評—周夢江:《葉適與永嘉學派》〉,《漢學研究》第12卷第2期,1994年12月
    王育濟:〈葉適的智勇觀及其認識論意義〉,頁78、120-124
    ―――:〈試論葉適的戰爭觀〉,《東岳論叢》1989年第1期
    王倫信:〈略論葉適思想的學術淵源和地位〉,《浙江學刊》第84期,1994年,頁60-62
    王鳳賢:〈浙東學術的心學傾向及其社會意義〉,《浙江學刊》,頁4-6
    包遵信:〈葉適哲學思想的評價問題──從:《習學記言》的出版談起〉,《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1978年3月,頁42-49
    田 浩:〈論陸九淵對朱熹權威的挑戰〉,收入:鄧廣銘、漆俠 主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河北:新華書店,1992年8月1版1刷,頁150-157
    朱曉鵬:〈浙學芻議〉,《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1期,頁101。
    牟宗三:〈中國文化發展中義理開創的十大諍辯〉,《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期,1987.6,頁1-8。
    何 隽:〈宋代永嘉事功學的興起〉,《杭州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1992.9,頁21-28
    ―――:〈論南宋的永嘉事功學〉,《浙江大學學報》第8卷第4期,1994.12,頁38-44
    ―――:〈葉適與朱熹道統觀異同論〉,《鵝湖月刊》第21卷第11期,頁24-29
    ―――:〈論韓愈的道統觀及宋儒對他的超越〉,《孔孟月刊》第33卷第3期,1994年11月,頁29-37
    何格恩:〈葉適在中國哲學史上之位置〉,《嶺南學報》1944年第2卷第4期,頁102-135
    何應燦:〈陳亮、葉適邏輯思想急議〉,《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第6期,頁15-19
    吳 光:〈簡論“浙學”的內涵及其基本精神〉,《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2004年11月,頁149
    吳 江:〈南宋浙東學術論稿〉,《中國文化》第8期,頁32-39
    吳 松:〈葉適理財思想述評〉,《思想戰線》1998年第3期,頁47-51、57
    呂振羽:〈論葉適思想〉,收入:葉適:《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1版1刷,頁1-38
    李紀祥:〈《近思》之「錄」與《傳習》之「錄」〉,《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廿、廿一期合刊,1999.12-2000.6,頁59-60
    李經元:〈葉適思想及其對理學的批判〉,《中國史研究》第1期,1984年1月,頁103-114
    杜海軍:〈呂祖謙與《近思錄》的編纂〉,《中國哲學史》第4期,2003年,頁45
    束景南:〈葉適佚文輯補〉,《文獻》1992年第1期,頁140-145
    辛冠潔:〈漫說明清實學思潮(上)〉,《國文天地》4:3=39,1988年8月,頁74—78
    ―――:〈漫說明清實學思潮(下)〉,《國文天地》4:5=41,1988年10月,頁72—75
    ―――:〈漫說明清實學思潮(中)〉,《國文天地》4:4=40,1988年9月,頁72—75
    來可泓:〈研究永嘉學派的新成果-讀周夢江:《葉適永嘉學派》〉,《宋史研究通訊》第22期,1993年1月,頁19-24
    ―――:〈試論葉適的事功思想〉,《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5期,頁13-17
    周夢江:〈南宋永嘉學派與道學的分歧〉,《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2卷第1期,1992年1月,頁64-68
    ―――:〈葉適與朱熹〉,《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5期,頁28-37
    ―――:〈葉適之古籍辨偽及其影響〉,《孔孟月刊》第19卷第3期,頁31-36
    ―――:〈葉適著作考〉,《書目季刊》,頁13-24
    林存陽:〈浙東學派研究述略〉,《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頁29
    林慶彰:〈實學概念的檢討〉,《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4=8,民81.12,頁25
    俞兆鵬:〈葉適貨幣思想研究〉,《中國錢幣》1987年第2期,頁53-57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宋元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姜廣輝:〈宋代道學定名緣起〉,收入:梅季坤、周斌 主編:《中國哲學》(第十五輯),湖南:岳麓書社,1992年5月1版1刷,頁240-246
    ―――:〈明清實學研究現況述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4(8),1992年12月,頁10—15
    施忠賢:〈論朱熹、陳亮「漢唐之爭」〉,《文藻學報》第9期,1995年3月,頁1-15
    唐文治:〈呂東萊薛艮齋葉水心先生學派論〉,《學術世界》第1卷第6期,1935年11月
    唐君毅,〈略談宋明儒學與佛學之關係〉,《哲學與文化》,第23期,頁6
    徐 規:〈略論葉適的學術和事功—紀念葉適誕生840年〉,收入氏著:《仰素集》,杭州:杭州大學,1999年5月1版1刷
    徐洪興:〈論葉適的非孟思想〉,《浙江學刊》1994年第3期,頁50-54
    馬振鐸:〈新儒學:向儒學原旨的復歸和對儒學的發展〉,《浙江學刊》,頁3-4
    張 亨:〈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4年6月,頁31-80
    張 煜:〈宋代士大夫與佛教〉,《普門學報》第30期,2005年11月,頁4。
    張義德:〈如合評價葉適的中庸致中和思想〉,《孔子研究》1993年第3期,頁85-91
    張壽安:〈乾嘉實學研究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4=8,民81.12,頁19
    郭齊家:〈論二程的教育思想〉,收入:楊曉塘編:《程朱思想新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1版1刷
    陳政揚:〈張載對孟子人性論的承繼與開展〉,《揭諦》,第12期,2007年3月,頁69-104
    陳國燦:〈80年代以來南宋浙東事功學派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第3期,頁2-10
    ―――:〈南宋浙東事功學派學術思想淵源探析〉,《孔子研究》第2期,頁47-56
    ―――:〈論陳亮的學術風格〉,《安微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頁57-62
    陳開勇:〈呂夷簡與婺州呂氏的家族佛學傳統〉,《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07.8,頁8-11。
    陳廣勝:〈呂祖謙與宋文鑒〉,《史學史研究》1996年第4期,頁54-59
    陳麗桂:〈葉適〉,收入:王壽南編:《中國歷代思想家》(十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6月更新版1刷,頁233-265
    傅玲玲:〈從朱熹與陳亮之辯論論朱熹之價值觀〉,《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7期,2005.7,頁72
    景海峰:〈葉適的社會歷史本體觀—以"皇極"概念為中心〉,《哲學研究》2001年第4期,頁71-74。
    曾春海:〈朱熹的政治思想〉,收入:鍾彩鈞 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3年5月,頁1017-1046
    程有為:〈朱熹人才思想述論〉,收入:楊曉塘編:《程朱思想新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1版1刷,頁175-183
    華 山:〈葉適思想批判〉,《山東大學學報(史)》,1961年4月
    閔澤平:〈朱熹與“浙學”〉,《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6卷第4期,2009.12,頁46。
    黃俊傑:〈東亞近世儒者對“公”“私”領域分際的思考—從孟子與桃應的對話出發〉,《江海學刊》,2005. 4,頁17-23
    黃啟昌:〈葉適人才思想述論〉,《求索》1990年第6期,頁127-129、85
    ―――:〈葉適的分權思想--兼論封建君主集權政治〉,《華中師大研究生學報》,1989年4月
    楊太辛:〈浙東學派的涵義及浙東學術精神〉,《浙江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頁90
    楊金炎:〈葉適的“功利之學”〉,《新湘評論》1981年第11期
    楊祖漢:〈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的檢討〉,《鵝湖》,卷17:6=198,1991.12,頁50。
    楊翠微:〈試論葉適經濟思想的社會基礎〉,《求是學刊》1992年第3期,頁93-96
    楊翰卿:〈韓愈建立儒學道統的意義及現代啟示〉,《學習論壇》1994年第4期,頁40-42
    葉 坦:〈葉適經濟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3期,頁25-33
    葉世昌、馬新愛:〈陳亮主張「義利雙行」說質疑─兼論陳亮、朱熹在義利觀上的分歧〉,《孔孟月刊》第35卷第8期,頁28-31
    葛榮晉:〈明清實學簡論〉,《哲學與文化》16:8=183,1989.8,頁46
    董 平:〈葉適對道統的批判及其知識論〉,《孔子研究》1994年第1期,頁67-74
    董淮平:〈蘇軾、葉適人口思想之比較〉,《思想戰線》1989年第2期,頁82-87、94
    漆 俠:〈浙東事功派代表人物陳亮的思想與朱陳「王霸義利之辨」〉,《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頁5-15
    蒙文通:〈跋張君:《葉水心研究》〉,《中國文化》第9期,頁187-188
    趙紀彬:〈古代前期儒家的孔曾哲學〉,收入:梅季坤、周斌 編:《中國哲學》(第十五輯),湖南:岳麓書社,1992年5月1版1刷,頁1-26
    暴鴻昌:〈章學誠與浙東學派的關係考辨〉,《齊魯學刊》,1994年第3期,頁49
    滕 復:〈關於“浙學”的學派思想個性及地域特色〉,《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9卷第5期,2009.9,頁21-26。
    潘富恩、劉華:〈論浙東學派的事功之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5期,頁49-54
    蔡方鹿:〈朱熹之:《四書》學及其與道統論的關係〉,收入:林慶彰 編:《經學研究論叢》(第四輯),台北:聖環圖書公司,1996年4月,頁119-132
    ―――:〈陳亮論“道”及其與朱熹思想的差異〉,《寧波黨校學報》,2006(6),頁105。
    ―――:〈程顥、程頤在中國經學史上的地位〉,收入:林慶彰 編:《經學研究論叢》(第二輯),台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10月,頁95-108
    蔣義斌:〈呂本中與佛教〉,《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997.7,第二期,頁129-155
    鄧國光:〈道的本質和承傳--辨韓愈的傳道觀和程朱道統論的分野〉,《孔孟月刊》第31卷第2期,1994年10月,頁15-20
    錢 明:〈浙學涵意的歷史衍變〉,《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2006.3,頁158。
    錢 穆:〈象山龍川水心〉,收入: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8月初版2刷,頁257-272
    ―――:〈論十翼非孔子所作〉,收入:《古史辨》第三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8月2版,頁89-94
    錢茂偉:〈論浙學、浙東學術、浙東史學、浙東學派的概念嬗變〉,《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11期,2008.11,頁89
    戴文和:〈陳亮與朱熹諍辯內容之析論〉,《僑光學報》第11期,1993年10月,頁43-71
    鍾 陵:〈陳亮、朱熹的王霸義利論辯與南京儒學派之爭〉,《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總第77期),頁85-8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