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教維 |
---|---|
論文名稱: |
冬山河流域觀光遊憩資源的形構及其利用之時空特性 |
指導教授: | 鄭勝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冬山河 、觀光遊憩 、水態博物館 、套裝旅遊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70 下載:5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冬山河是形成蘭陽平原的主要河川之一,流域涵蓋範圍共五個鄉鎮,自西南向東北有南澳鄉、冬山鄉、羅東鎮、蘇澳鎮,最後由五結鄉與蘭陽溪會合後出海。區內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豐富,自上游以迄河口之水文多變,因此人們可以在不同的水遊憩空間獲得不同的體驗。而其他如特有的地質與動植物景觀、古蹟、寺廟與民俗文化、主題公園與各鄉鎮產業、田園聚落和各主題博物館等資源,涵蓋了流域內的自然與人文之面向。
宜蘭縣政府發展冬山河的觀光遊憩不遺餘力,除了硬體的建設之外,更辦理許多的文化活動,其中屬於冬山河的活動主題有「國際童玩藝術節」及相關活動,如冬山的風箏節、五結的鴨母節、羅東的藝穗節等,其共同的目標都是本土藝術的精緻化與國際化。
本研究自2003年6月起為時一年,透過實察與二種問卷共851份資料分析,對冬山河流域觀光遊憩資源利用的時空特性,獲得初步結論:
流域內觀光遊憩資源景點的分析,分為五個景點群:親水公園景點群、羅東運動公園景點群、三清宮景點群、珍珠社區景點群、仁山植物園景點群。
冬山河流域的客群,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為宜蘭縣藉遊客,其他則為外縣市的遊客,最能吸引宜蘭縣遊客前來旅遊的類型分別是節慶活動、眺望性景觀、主題公園、親水設施、民俗活動。而最不受宜蘭縣遊客青睞的是旅遊類型是市街、養鴨培育、古蹟及人工水閘。外縣市的遊客,以居住北部縣市的民眾為主,他們具有高教育、專職、中壯年齡層、單一景點停留半天以上、全程二天一夜、同行者超過五人、家族及好友結伴行、願再訪宜蘭等特質。他們比較喜歡去的景點,依序是親水公園、羅東運動公園、傳統藝術中心等。而人數最多的羅東夜市,不管是本地或外地的遊客都會順便到此逛夜市,品嚐鄉土小吃。
本研究建議冬山河流域的觀光遊憩發展,宜以冬山河遊憩的五個景點群做為本區的發展策略,以「套裝旅遊」的方式將五群的各種遊憩資源結構成一個遊憩機會序列之完整旅遊網絡。其設計重點為空間性遊程、主題性遊程、時間性遊程。使冬山河的觀光遊憩資源依其機會序列發揮其時空。
一、中文部分
1.博碩士論文:
力信恩(2000),公有遊憩資源利用與訂價管理策略之研究─以宜蘭縣武荖坑風景區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尤正國(2002),宜蘭縣員山鄉阿蘭城社區觀光發展潛力分析,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王永仁(2002),高雄市市區觀光資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永賢(1989),雪霸地區觀光遊憩地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左顯能(2000),觀光地區永續發展規劃之研究─以東此角風景特定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田清華(1997),花蓮地區觀光遊憩資源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
朱珮瑩(2003),遊客從事鄉野觀光之動機、期望與滿意度研究—以新竹縣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吳素幸(1993),淡水鎮民日遊憩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奇樺(2003),休閒農業形象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宜蘭縣休閒農業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李杰隆(2001),公共財遊憩效益評估模式之比較研究─以南部藍色公路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姿旻(1999),淡水鎮觀光遊憩資源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林永鏗(1994),太魯閣國家公園遊憩資源發展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美澕(2003),遊客對產業文化活動效益認知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左鎮白堊節、麻豆文旦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晉毅(2003),遊憩衝擊與遊客體驗關係之研究,朝陽朝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林晏州(1979),遊憩規劃中景觀資源之評估,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傑(2002),台灣河川之生態復育及應用概要,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雯(2003),推展文觀光策略之研究以阿罩霧地區再開發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春英(2002),台東縣池上鄉觀光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地理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博賢(2003),觀光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間關聯之研究─以宜蘭地區四大休閒農場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邱雯玲(1989),湖濱觀光遊憩地理研究─以日月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段良雄(1979),遊憩設施區位之選定-極大法之應用,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姜群澔(2003),都市觀光吸引力與媒體行銷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都會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徐鳳卿(1994),溪谷構景要素及景觀評估之研究─以新店溪碧潭至信賢段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耿輔(2000),景響淡水鎮各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的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張梅英(1999),鄉鎮遊憩資源特色建立及發展策略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薇文(2003),以旅行成本法估計風景區內遊憩效益─內灣風景區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莊怡凱(2002),台中都會公園遊憩容許量之評定─經營管理策略之探討,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文龍(1978),土地供遊樂利用─潛力之分析,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洪珠(1977),宜蘭地區觀光遊憩資源開發策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惠琪(1992),澎湖觀光地理之研究─以吉貝地區為個案,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天佑(2003),鄉村居民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與河川機能偏好之研究-以苗栗縣新店溪流域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威豪(2003),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之未來發展策略研究 - 以5年為未來推估期程解析地方文化觀光活動,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壅(2000),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休閒取向之研究--宜蘭縣,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卿(2002),宜蘭縣水資源永續指標與架構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星(2003),宜蘭縣觀光政策之行塑與推動,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黃元宏(2003),都市設計規範應用於城鄉觀光遊憩發展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昆祥(2003),台南市觀光遊憩資源調查與路線規劃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黃美雯(2002),台南縣鹽份地帶遊憩解說與遊客意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楊永盛(2003),遊客對宜蘭地區民宿評價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楊俊秀(1998),野柳岬植物多樣性與景觀資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惠(2003),宜蘭綠色博覽會之未來發展策略研究 - 由文化、觀光、環保的觀點出發,進行5年期程的未來推估,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仁維(1990),臺灣地區戶外遊憩資源利用課題與對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榮聰(2003),民宿旅客投宿體驗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劉立偉(2001),生態遊憩區管理─以福山植物園與四獸山市民森林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癸君(2003),以條件評估法與旅遊成本法評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之遊憩效益,國立嘉義大學農學院林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曄穎(2002),現居居民對觀光發展影響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七星潭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聰琪(1984),遊憩資源分類系統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士元(2004),中部溫泉區遊客休閒活動與旅遊消費行為之研究-以渡假生活型態為區隔變項,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瑞壬(1997),桃園縣遊憩資源與遊憩生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靜平(2000),觀光遊憩資源特性對制訂套裝產品之影響研究---以花蓮地區國際觀光旅館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駱焜祺(2002),觀光節慶活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活動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彩霞(1987),烏來地區觀光遊憩地理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政偉(2002),景觀知覺偏好與地景結構指數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蘇一志(1992),墾丁地區觀光遊憩地理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期刊與專書:
中興工程顧問社(1990),宜蘭縣政府冬山河流域污染整治實質規劃暨近程污染改善工程規畫(期末報告),宜蘭縣政府
王鑫(1986),《東北角地形化石景觀簡介》,台北: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pp.39-88。
王鑫(1988),《地形學》,聯經出版社,台北市
王鑫(1997),《地景保育》,明文書局,台北
台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1984 a),宜蘭縣觀光發展細部計畫規劃報告─草嶺、北關、冬山河、大湖、龍潭湖、梅花湖,宜蘭縣政府。
台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1984b),宜蘭縣觀光發展整體計畫規劃報告,宜蘭縣政府。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2.7),宜蘭縣觀光發展整體計劃期初工作報告,宜蘭縣政府。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3.1),宜蘭縣觀光發展整體計劃期中工作報告,宜蘭縣政府。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6),宜蘭縣觀光發展整體計畫通盤檢討,宜蘭縣政府。
台灣文獻委員會(1995),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上冊(1905),台灣文獻
台灣省水利局( 1982),冬山河治理基本計畫,省水利局
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1991) ,台灣東部區域計劃分析報告,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噶瑪蘭廳志》,文叢160。
白長川(1991),冬山河史話,台灣文獻四十二卷三、四期
石再添(1973),地形學講義,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第六冊抽印本
交通部觀光局(1977),觀光管理。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3),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研究,行政院經建會。
吳永華(1994),《冬山河探鳥手冊》,宜蘭縣政府
李鹿苹(1984),《台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國立編譯館:台北。
李銘輝(1992),野柳風景特定區遊客特性與活動適宜性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5卷、第2期,頁71-102。
李銘輝、郭建興(2000):《觀光遊憩資源規劃》,揚智文化,台北
周峰(1988),旅遊管理手冊,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76)《宜蘭縣誌》,宜蘭市,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農會(2000) ,《宜蘭縣休閒農業導覽手冊》,宜蘭:宜蘭縣農會
宜蘭縣農會(2002),宜蘭地區休閒農業資源調查報告,宜蘭:宜蘭縣農會
林晏洲(1987),遊憩活動特性與需求之分析,都市與計劃,第13期,pp.107-140。
林開世(1990),冬山河與漢人生計,冬山河生命史討論會論文集,仰山基金會。
洛克計劃研究室(1975),《觀光遊憩計畫論》,台北市:陳水源。
倪執中(1979),觀光遊憩活動淺說,觀光資料130:頁30-35。
翁燧林(1992),冬山河流域污染整治實質規劃暨近程污染改善工程規畫,宜蘭縣政府
張長義(1986) ,土地利用的變遷與台灣環境的未來,環境影響評估訓練班講義。
戚永年(1993),我國國民嚮往森林之意向調查與分析(一),臺灣林業 19(12) 2-10, 40。
曹正(1979),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規劃研究報告,交通部觀光局,頁228-262
曹正(1980),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研究報告,交通部觀光局。
曹正(1989),風景區動態經營管理與遊客安全體系之建立,風景區經營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許文聖(1984),遊憩規劃之方法與步驟,交通建設,第33期,第9卷,第24-30頁。
許文聖(1992),民營遊樂區之經營管理 全國觀光旅遊行政會議報告論文集 交通部觀光局編 p.111-159。
許文聖(1992),臺灣觀光事業之規劃與發展,觀光管理,1,頁16-17。
許文聖(2001),台灣旅遊發展新趨勢,台灣旅遊趨勢學術研討會,p. 1-5。
郭中端(1990),冬山河風景區開發建設規劃報告,宜蘭縣政府
郭中端(1995),水緣空間的構造,冬山河生命史討論會論文集。
郭城孟(1993),《冬山河、蘭陽溪之植物生態》,宜蘭縣政府。
陳水源(1982),《觀光遊憩規劃概論》,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出版。
陳昭明(1976),森林經營計畫中之森林遊樂經營計畫,中華林學季刊,第9卷、第3期,頁1-30。
陳昭明(1981),台灣森林遊樂需求、資源、經營之調查與分析,台灣大學森林系。
陳昭明(1988),遊憩資源利用與容許量分析。載於風景區規劃設計研討會講稿。
陳雪、鄭聲(1994),《陳定南前傳》,台北市,商周文化發行。
陳賡堯(1998),文化、宜蘭、游錫,台北:遠流。
朝群景觀設計有限公司(1999),仁山苗圃整體發展規劃,宜蘭縣政府。
黃麗珠(1983),從恆春半島的氣候評估其土地利用,《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1:20-28。
黃麗珠(1995),台灣紡織工業的發展歷程與特性,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18期,頁59-89。
詹素娟(1995),冬山河與原住民,冬山河生命史討論會論文集。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劉修祥(1990),陽明山國家公園遊憩景觀之測度與經營管理對策之探討,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鄭勝華(2003a),生態旅遊的教育價值及實踐途徑 — 以生態旅遊教學網站建構模式為例,臺北: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舉辦「第七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136~142頁。
鄭勝華、Frank Stevenson、徐貞美(2003b),《臺灣地理(中、英文版)》,臺北 :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叢書,第31號,129頁。
鄭勝華、劉德美、劉清華及阮綺霞譯;克拉法樂原著;華昌宜編校(2003c),《地理學思想史》,臺北:五南書局,300頁。
薛明敏(1982),觀光的構成,餐飲雜誌社。
觀光局(1989),觀光事業法規,第213頁。
二、西文部分
Britton,M.(1979),Some Notes on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Canadian:Geographer.
Burkart, A. J. and Medlik, S.(1974) Tourism: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ondon:Heinemann.
Burton,L.T. (1971),Experiment in Recreation Research, New York: Rowan & Littlefield.
Clark, R.N. and Stankey, G.H. ( 1979), 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A Framework for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76-98.
Coppock, J. T. (1974),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Recreation Resources. In Patrick Lavery, Recreational Geography, London: David & Charles,pp.231-258
Cunningham, H.(1980),Leisure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ondon: Croom Helm.
Daniel, T. C., R. S. Boster(1976), Measuring landscape aesthetics: the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 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 RM-167, 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 Colo.
Dannel , Terry C. and Boster, Ron S.(1976),Measuring Landscape Esthetice: The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 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 RM-167.
Driver, B. L. and Brown, P. J.(1978), The opportunity spectrum concept in outdoor recreation supply inventories. USDA For. Serv. Gen. Tech. Rep.,RM-55, pp.24-31.
Frayer,W.E.,Davis, L.S. and Risser, P.G..(1978). Uses of Land
Godbey, Geoffrey( 1981)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Gray, D. & Greben, B.(1973),Future Perspectives, Work Program, Building Professionalism, Arlington, Va: National and ParkAssociatipn.
Land Use Consultants(1990),Landscape Assess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and Use Consultants. London.pp.1-28.
Mieczkoski, Z. T.(1981)”Some Note on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 Conment, “Canadian Geographer, 25(1):pp.186-191.
Peters(1969),引自林連聰等譯,觀光學概論,國立空中大學,台北,1986。
Sokal, R. R.(1974) Classification: Purposes, Principles, Progress, Prospects. Science 185(4157):pp.1115-1123.
Zimmermann, E. W. (1951) World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Zube, E. H. Shell, J. L. and Taylor, J. G. (1982), Landscape Practice Classification. In Journ of Forestry, pp.647-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