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雨亭
Yang, Yu-ting
論文名稱: 1950年代中共向社會主義前進中的「胡風事件」與「肅反運動」
The Hu Feng Incident and Counter-Revolutionaries Suppressing Movement during the CCP's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in the 1950's
指導教授: 劉紀曜
Liu, Chi-Yao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8
中文關鍵詞: 胡風事件肅反運動社會主義改造農業合作化反右運動杜高事件
英文關鍵詞: Hu Feng Incident, Counter-Revolutionaries Suppressing,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Anti-Rightist, Dugao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20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5下載:7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49年中共建政後,在新民主主義過渡至社會主義的過程中,1955年發生了胡風事件與肅反運動,本論文認為這和毛澤東急切推動農業合作化運動時,遭遇黨內外的阻力有關。

    本論文第一章說明中共農業政策的思維與變化,1953年總路線的頒布,1956中共「八大」的召開,至1957年前社會主義的改造基本完成。中國社會經過急遽的去私有化的結構改變,社會中充滿了不穩定性。

    第二章說明胡風事件。講述胡風的前半生(1902-1942),關於毛澤東的《講話》與香港批判(1943-1948),中共建政前後的胡風(1949-1954),1954年《三十萬言書》的提出與分析,1955年「胡風事件」的發生,並說明舒蕪與胡風的合與分以及胡風與周恩來的關係。

    第三章說明肅反運動。討論從胡風事件到肅反運動的轉換,毛澤東論肅反,肅反的規定與組織工作,舉出從中央到地方的14個肅反實例,從杜高「小家族」與吳祖光「二流堂」事件討論肅反與反右派鬥爭。

    第四章說明胡風事件與肅反運動所引起的反響。1957年5月在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校園中師生貼出大字報,公開討論胡風事件與肅反運動的問題,以及民主人士對於相關事件的反應,以及關於法制問題的思考。

    結論說明1955年,接連發生高饒事件、潘揚事件、胡風事件,有其背景。當時毛澤東認為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進展,階級鬥爭必然日益尖銳化和複雜化,估計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或其他壞分子占全國各類機關總人數的5%左右,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一場肅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運動。在1957年整風與鳴放的過程中,許多年輕知識分子出來質疑胡風事件和肅反運動的合理性與合法性,而這些知識分子又因此被打成右派分子。

    1958年初,毛澤東發動大躍進,8月份開始推動人民公社,說明從1950年到1957年,是毛澤東全力推動的社會主義改造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毛澤東發動了一連串的運動,以減低與清除反對意見以及鎮壓過渡社會中不穩定的情形。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Regime of China in 1949,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new democracy to socialism, the Hu Feng Incident and the Suppression of Counter-Revolutionaries occurred in 1955.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is was due to Mao Zedong’s eager promo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movement, which encountered resistances from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Party.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explains the thoughts and changes of the CCP’s agricultural policy,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General Line in 1953, the convening of the "Eigh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CP in 1956,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before 1957. Chinese society thus had undergone rapid structural changes, and the society was full of instabilities.

    Chapter Two explains the Hu Feng Incident. Tells about the life of Hu Feng, about Mao Zedong's 1942's Speech, 1948's Hong Kong Criticism, the proposal of "Three Hundred Thousand Words" in 1954, the Hu Feng Incident in 1955, and the division between Shu Wu and Hu Fe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 Feng and Zhou Enlai.

    The Third chapter explains the Suppression of Counter-Revolutionary movement.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Hu Feng Incident to the Suppression of Counter-Revolutionary movement, the regulations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movement, cite 14 examples of counter-revolutionaries, discuss about sect issues of Dugao’s "Small Family" and Wu Zuguang’s "Erliutang".

    The Fourth chapter explains the repercussions caused by the Hu Feng Incident and the Suppression of Counter-Revolutionary movement. In May of 1957, you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posting posters at campuses of Peking University, Wuhan University, Sichuan University, as well as people from Democratic Parties openly discussed the legal issues of Hu Feng Incident and the Suppression of Counter-Revolutionaries.

    At the beginning of 1958, Mao Zedong launched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started to promote the People's Commune in August. It shows that the period from 1950 to 1957 was the stage of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that Mao Zedong pushed forward.

    序論 1 第一章 向社會主義前進:以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為例 15 第一節 中共農業政策的思維與變化 15 第二節 總路線的頒布與中共「八大」的召開 29 第三節 1957年社會主義建設的不確定性 43 第二章 胡風事件 50 第一節 胡風的前半生(1902-1942) 50 第二節 《講話》與香港批判(1943-1948) 57 第三節 中共建政前後的胡風(1949-1954) 87 第四節 《三十萬言書》的提出(1954) 111 第五節 「胡風事件」(1955) 129 小結 138 附錄一 舒蕪與胡風的合與分 140 附錄二 胡風與周恩來的關係 152 第三章 肅反運動 161 第一節 從胡風事件到肅反運動的轉換 162 第二節 毛澤東論肅反 168 第三節 肅反規定與組織工作 171 第四節 肅反實例:從中央到地方 190 第五節 從杜高「小家族」事件看胡風事件與肅反及反右 226 小結 239 第四章 胡風事件與肅反運動所引起的反響 242 第一節 大學校園 242 第二節 民主人士 259 第三節 關於法制問題的思考 265 結論 273 徵引書目 282

    徵引書目
    一、史料
    《人民日報》
    《人民文學》
    《文匯報》
    《光明日報》
    《新文學史料》

    中共中央辦公廳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獻》,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中共蘇北區委員會農村工作委員會暨蘇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員會編印,《蘇北土地改革文獻》,1952年10月。
    中共宜賓市委黨史研究室、宜賓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宜賓審幹、肅反運動專輯》,宜賓市,未列出版單位,2011。
    中國共產黨第五機械工業部政治部編,《肅反工作和人員審查工作政策界限匯編》,1965年12月。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十週年》,北京,光明日報,1952年9月。
    《毛澤東文藝思想全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北京大學社會主義委員會編,《右派論點選輯》,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參考資料,1957年9月。
    《外行領導內行-大陸教育與文化的現況》,「鳴放」輯錄之五,台北,海外出版社,1957年9月。
    李輝編著,《一紙蒼涼:〈杜高檔案〉》,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周恩來年譜: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參考選輯》(第二輯上冊),北京:中共中國人民大學委員會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辦公室,1957年12月。
    胡風,《胡風三十萬言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胡風全集》(卷6),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胡風,《致路翎書信全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清理階級隊伍資料匯編》,昆明,農林學院革命委員會政宣組編,1969。
    梅志,《胡風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1955年1月-1955年12月),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冊(1956年1月-1957年12月),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綠原、牛漢編,《胡風詩全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
    新華通訊社編輯的內部參考(內參),藏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
    《陶鑄反革命修正主義言論匯編》,北京,毛澤東思想哲學社會科學部紅衛兵聯隊編印,1967年5月。
    《堅決肅清一切反革命分子-幹部學習參考文件-》,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部宣傳部編印,1955年10月(瀋陽軍區政治部翻印1955年11月4日)。
    《堅決徹底粉碎胡風反革命集團》(2),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曉風,《九死未悔-胡風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
    曉風主編,《我與胡風》,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曉風,《我的父親胡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曉風主編,《胡風家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言論匯編》,北京,中國科學院革命歷史研究所暨近代革命史研究所編印,1967年4月。
    《農業集體化重要文件匯編》上冊(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
    冀日一日寫作運動委員會,《冀中一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59。

    二、專著
    丁抒,《陽謀》,香港,九十年代,1991。
    于風政,《改造》,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于光遠著述,韓鋼詮注,《“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歷史命運-讀史筆記》,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
    支克堅,《周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牛漢,《我仍在苦苦跋涉》,北京,三聯書店,2008。
    牛漢,鄧九平主編,《原上草 記憶中的反右派運動》,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
    巴金,《無題集》(隨想錄第五集,1984•9-1986•8),香港,三聯,1986。
    朱正,《反右派全史》(上、下),台北,秀威,2013。
    朱正,《兩家爭鳴:反右派鬥爭》,台北,允晨,2001。
    杜潤生,《杜潤生自述:中國農村體制變革重大決策紀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余英時,《余英時回憶錄》,台北,允晨文化,2018。
    余敏玲,《形塑「新人」:中共宣傳與蘇聯經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5。
    李銳,《毛澤東的功過是非》,台北,新銳出版社,1994。
    李輝編著,《一紙蒼涼:〈杜高檔案〉》,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台北,麥田,1999。
    李怡,《七月派作家評傳》,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
    李輝,《胡風集團冤案始末》,南昌,人民日報出版社,1989。
    沈澤宜,《北大,五一九-學生右派們是怎樣煉成的》,香港,天行健出版社,2010。
    沈從文,《沈從文文集》(卷12),香港,三聯,1985。
    邢小群,《丁玲與文學研究所的興衰》,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林小波、郭德宏,《“文革”的預演-“四清”運動始末》,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周燕芬,《因緣際會-七月社、希望社及相關現代文學社團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2011。
    吳中杰,《魯迅的抬棺人:魯迅後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吳永平,《舒蕪胡風關係史證》(中,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7。
    吳心海編,吳奔星著,《從「土改」到「反右」:吳奔星一九五○年代》,台北,獨立作家,2014。
    吳奔星,《文學作品研究》(第一輯),上海,東方書店,1954。
    吳弘達,《勞動教養和留場就業-中共的專政工具》,華盛頓,勞改基金會,2004。
    茅盾主編,《中國的一日》,上海,上海生活書店,1936[民25]。
    胡風,《從源頭到洪流》,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3。
    胡大成,《改造》,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胡喬木傳編寫組,《胡喬木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1991年8月。
    洪子誠,《大陸當代文學史1950-1970年代》上編,台北,秀威,2008。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
    邵燕祥,《別了,毛澤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
    段美喬,《投岩麝退香-論1946-948年間平津地區「新寫作」文學思潮》,台北,秀威,2008。
    唐瑜,《二流堂紀事》,北京,三聯書店,2005。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期刊源流特點探究》,新北市,華藝學術,2013。
    夏成綺,《胡風與舒蕪》,臺北,獨立作家,2015。
    徐鑄成,《徐鑄成回憶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徐慶全,《革命吞噬它的兒女-丁玲、陳企霞「反黨集團」案紀實》,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8。
    徐孔,《直言無悔:我的“右派”經歷》,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章含之,《我與喬冠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
    秦林芳,《文藝與政治的歧途-丁玲的最後生涯(1949-1986》,台北,秀威,2008。
    韋君宜,《思痛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許福蘆,《舒蕪口述自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喬宗壽,王琪,《毛澤東經濟思想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二版。
    陳永發,《延安的陰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陳永忠,《儲安平生平與思想研究-國共不容的知識分子》,台北,秀威,2009。
    陳修良撰述,唐寶林編著,《拒絕奴性-中共秘密南京市委書記陳修良傳》,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2。
    葉永烈,《姚蓬子與姚文元》,香港,南粵出版社,1989。
    葉櫓編著,《中國現代詩歌名篇賞析》,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葉德浴,《毛澤東之於魯迅:從崇敬到惡用》,台北,獨立作家,2015。
    麥克法夸爾、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舒蕪,《回歸五四》,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曾彥修口述,李晉西整理,《微覺此生未整人》,香港,天地圖書,2011。
    張炯主編,《丁玲全集》卷2,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張永東,《一九四九年後中國農村制度變革史》,台北,自由文化出版社,2008。
    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黃曉武,《馬克思主義與主體性-抗戰時期胡風的“主觀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斯圖爾特•R•施拉姆(Stuart R. Schram)著,田松年、楊德等譯,《毛澤東的思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孫犁,《文藝學習》,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6。
    賈振勇,《郭沫若:士與仕的長長背影》,台北,要有光,2013。
    賈章旺,《新中國十七年》,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裴毅然,《烏托邦的幻滅:延安一代士林》,台北,秀威,2015。
    趙旭,《反右運動夾邊溝慘案倖存者證言記》,台北,新銳文創,2014。
    趙超構,《延安一月》,上海,南京新民報館,民國35年1月。
    傅光明、徐建華編,《夢縈未名湖》,武漢市,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
    萬亞剛,《共產黨與農民問題》,香港,亞洲出版社,1956。
    雷頤,《逃向蒼天 極端年代裡小人物的命運沉浮》,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楊奎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1政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廖久明,《高長虹與魯迅及許廣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廖蓋隆,莊浦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編年史 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錢理群,《1948:天地玄黃》,北京,中華書局,2008。
    錢理群,《歲月蒼桑》,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17。
    錢理群,《爝火不息:文革民間思想研究筆記》(上、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
    冀日一日寫作運動委員會,《冀中一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59。
    羅銀勝,《周揚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
    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歷史事件的回顧》(上、下),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08。
    魯書月,《胡喬木對中共重大政治理論的晚年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謝蔭明主編,《延安時期的毛澤東文化思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
    鄭異凡,《布哈林論稿》,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
    鄭學稼譯,《俄羅斯共產主義之本源》(The Origin of Russian Communism),台北,黎明文化,1975。
    戴厚英,《詩人之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魏承思,《中國知識分子的浮沉》,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魏時煜,《胡風:詩人理想與政治風暴》,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7。

    三、論文
    王中江,〈中國自由主義認同及其困境-主要圍繞《觀察》周刊而展開〉,收入劉尹曙生,〈公安工作“大躍進”〉,《炎黃春秋》,2010年第1期。
    朱正,〈答朱健〉,《書屋》月刊,2000年第一期。
    朱珩青,《為“我眼中的舒蕪”-讀余世存的〈在迷失和回歸之間〉》,《書屋》月刊,2000年第5期。
    杜高,〈讀曾彥修《平生六記》〉,《炎黃春秋》,2015年第2期。
    李海文,〈張春橋其人〉,《炎黃春秋》,2016年第1期。
    青峰、岑國良編,《自由主義與中國近代傳統-「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研討會論文集》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
    邢小群,〈李慎之敘往〉,收入李慎之、何家棟,《中國的道路》,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0。
    沈慧,《對“八大”路線中斷的再認識》,收入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中國現代史》,1997年7月。
    林蘊暉,〈1950年代初關於是否允許農民勞動發財的爭論〉,華東師範大學當代史研究中心編,《中國當代史研究》(第一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林默涵口述,黃華英整理,〈胡風事件的前前後後〉,《我親歷的文壇往事•憶心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胡繩等,《魯迅的道路》,香港,文藝出版社,民國37年9月。
    周而復,〈往事回憶錄〉,《新文學史料》季刊,1992年,第1期,2月22日出版。
    吳元邁,〈“拉普”文藝思潮簡論〉,《文學評論》,1983年第1期。
    邵小琴,〈辛勤奮鬥的一生-追念我的父親邵荃麟〉,收入胡平、曉山,《名人與冤案-中國文壇檔案實錄》,北京,群眾出版社,1998。
    邵荃麟,〈對當前文藝運動的意見-檢討,批判和今後的方向〉,收入荃麟、乃超編,《文藝的新方向》,香港,生活書店,民國37年3月。
    邵荃麟,〈朱光潛的怯懦與凶殘〉,收入喬木編,《人民與文藝》,香港,大眾文藝叢刊社,民國37年5月。
    邵荃麟,〈論主觀問題〉,收入《論主觀問題》,香港,大眾文藝叢刊社,民國37年12月。
    祝勇,〈背叛的權利以及背叛的結果-再談舒蕪〉,《書屋》,2000年第6期。
    徐慶全,〈丁陳“反黨小集團”冤案的兩個謎底〉,《炎黃春秋》,2004年第1期。
    徐鶴濤,〈中國大陸勞動教養制度的形成與演變,1955-196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02期,民國107年12月。
    徐孔,〈從戰士到賤民的奇特經歷-直言獲罪(一)〉,《炎黃春秋》,2004年第1期。
    徐孔,〈從戰士到賤民的奇特經歷-直言獲罪(二)〉,《炎黃春秋》,2004年第2期。
    宋之的,〈論人民劇場的工作方向〉,收入荒煤編,《論工人文藝》,武漢,武漢人民藝術出版社,1949年8月一版,1949年11月二版。
    馬林,〈“二流堂”那些人和事〉,《炎黃春秋》,2013年第1期。
    馮若泉,《魯明健在替誰說話?》,《政法研究》,1958年第2期。
    晏樂斌,〈我知道的三反與肅反〉,《炎黃春秋》,2014年第5期。
    路翎,〈從歌聲和鮮花想起的〉,《人民文學》,1953年7-8月號。
    路翎,〈初雪〉,《人民文學》,1954年1月號。
    路翎,〈窪地上的「戰役」〉,《人民文學》,1953年3月號。
    泰棟、尚之,〈“右派”省長沙文漢〉,《炎黃春秋》,2010年第3期。
    理明,〈揭露胡風分子在南京文藝界的罪行〉,收入《堅決徹底粉碎胡風反革命集團》2,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9月。
    夏衍,〈「五四」二十九周年〉,收入喬木編,《人民與文藝》,香港,生活書店,民國37年5月。
    郭沫若,〈斥反動文藝〉,收入荃麟、乃超編,《文藝的新方向》,香港,大眾文藝叢刊社,民國37年3月。
    賈植芳,〈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生活回憶錄〉,收入《我親歷的文壇往事•憶心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張小軍,〈陽村土改中的階級劃分與象徵資本〉,《中國鄉村研究》,第二輯,2003年12月。
    張系朗,〈我跟校黨委書記拍桌子〉,《炎黃春秋》,2004年第7期。
    郭國昌,〈文藝社團的轉型與延安文學制度的建立〉,收入文史哲編輯部編,《左翼文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陳伯海,〈破人性之禁域 探藝術之奧區-重讀錢谷融《論“文學是人學”》〉,收入曾利文、王林編,《錢穀融研究資料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陳體強,〈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法制的意見〉,載中國政治法律學會資料室編,《政法界右派分子謬論集》,北京,法律出版社,1957。
    葉櫓,〈激情的贊歌-讀聞捷的詩〉,《人民文學》,1956年2月號。
    寧翔宇,《北京政法界的反右派鬥爭》,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0。
    黎之,〈回憶與思考-所謂“全民文藝社論”和知識分子“脫帽加冕”〉,《新文學史料》,1997年,第1期。
    黎辛,〈關於「胡風反革命集團」案件〉,收入《我親歷的文壇往事•懷大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黎辛,〈我也說說「不應該發生的故事」),《新文學史料》,1995年第1期。
    蔣南翔,〈關於搶救運動的意見書〉,《中共黨史研究》,1988年第4期,7月25日。
    劉季倫,〈自由主義與中國共產革命-兩種理念的比較〉,收入劉擎、關小春編,《自由主義與中國現代性的思考-「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研討會論文集》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
    劉再復,〈赤誠的詩人,嚴謹的學者〉,《文學評論》1988年第2期。
    錢理群,《〈大眾文藝叢刊〉研究》,《二十一世紀》,1997年4月號。
    謝懷栻,〈關於政法教育和科學研究中的問題〉,載中國政治法律學會資料室編,《政法界右派分子謬論集》,北京,法律出版社,1957。
    蹇先艾,〈回憶老友沈從文〉,《新文學史料》,1988年第4期。

    四、網路
    http://m.wangchao.net.cn/baike/scdetail_939338.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288e3e0102wyfg.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