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秀惠 Chiu, Hsiu-Hui |
---|---|
論文名稱: |
探究街友返回社區自立生活之服務模式:以新北市某街友中途之家為例 Exploring the Service Model of Independent Living for the Homeless: The case of a Mid-way Homeless Shelter in New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王永慈
Wang, Yeong-Tsyr |
口試委員: |
王永慈
Wang, Yeong-Tsyr 石泱 Shi, Yang 劉一龍 Liu, Yi-Long |
口試日期: | 2024/07/2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2 |
中文關鍵詞: | 街友中途之家 、街友服務模式 、居住安置 、重返社區、自立生活 |
英文關鍵詞: | A Mid-way Homeless Shelter, service model for homeless, residential resettlement, return to the community, independent living |
研究方法: | 次級資料分析 、 調查研究 、 個案研究法 、 文件分析法 、 深度訪談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66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3 下載:1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透過深度訪談街友中途之家第一線專業工作者,以瞭解在提供專業服務模式促成街友返回社區、自立生活的歷程,更進一步檢視各服務模式階段所面臨的挑戰與如何因應。研究結果發現,街友中途之家的角色提供了最重要的居住安置之關鍵因素,從街友入住中途之家不再餐風露宿,穩定其生活及工作狀態,透過專業工作者社工及就輔員的協助下,提供一系列的服務模式,街友從自行應徵工作或就輔員協助找尋工作開始,持續穩定其就業,導入財務知能、資產累積觀念與街友共同訂定儲蓄計畫,協助社區租屋、自立生活等,都有效促進街友返回社區及自立生活。然而,在服務模式的歷程中,在街友與工作者的專業關係不斷地拉扯影響之下,仍有許多議題與困境仍待突破。
This study is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front-line professional workers in halfway houses for homeless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provid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models to help homeless people return to the community and live independently, and further examine the challenges and methods faced in each service model stage. Respon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le of the halfway house for homeless people provides the most important key factor in
residential resettlement. From the time when homeless people move into the halfway house and no longer sleep in the open, their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are stabilized, through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s and employment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ounselors, a series of service models are provided. Street residents can apply for jobs on their own or find jobs with the help of counselors, continue to stabilize their employment, and introduce financial knowledge and asset accumulation concepts to jointly develop savings plans with the homeless. Assisting the community with renting houses and living independentl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street residents to return to the community and live independently. However, in the course of the service model, under the constant influence of the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eless people and workers, there are still many issues and difficulties that need to be overcome.
壹、中文部份:
一、期刊、學報:
王淑楨、黃志成(2012)。臺北市社區遊民福利需求與福利服務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138,226-238。
李淑容(2015)。社會排除下的遊民:處境與對策。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9,149-171。
陳燕禎(2011)。遊民問題與管理之探討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34,441-457。
潘淑滿(2005)。飄浪人生:遊民、家與公共政策。臺灣社會工作學刊,4,172-198。
潘淑滿(2009)。遊民政策與服務的意識型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7,49-83。
張秀玉(2004)。社會工作短期處遇之介紹,社區發展季刊 ,105,400-409。
蕭文高(2011)。長期照顧服務需求:估計與規劃之檢視。高齡服務管理學刊,1,47-74。
龔聘惠(2014)。社區老人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參與臺南市啟智社區與沙灘社 區推動的社區照顧服務活動的老人為例。社區發展季刊 ,147,317-344。
二、書籍: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教社所。
施教裕(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認知行為理論,67-121。臺北:洪葉
許華孚、陳治慶(2015)。《發現社會底層的遊民:遊民之形成、被害經驗與治理之論述》。:一品文化。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三、學位論文:
王淑楨(2016)。臺北市遊民社會福利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方孝鼎(2001)。台灣底層階級研究:以台中市遊民、拾荒者、原住民勞工、 外籍勞工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白倩如(2011)。少女從事與離退性交易歷程之研究—巢穴中的愛與生存。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江瑩(2001)。從大台北地區之遊民服務網絡探討遊民賦權之可行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冠華(2011)。遊民睡眠品質與憂鬱情形之相關探討。美和科技大學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丁國(1999)。清代台灣游民研究:以羅漢腳為中心的探討(1684–1874)。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林淑容(2006)。街友服務之研究-以台中市干城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德棻(2016)。社會企業於臺灣遊民服務的角色-以大誌與街遊的個案研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欽仁(2007)。社會救助體系下的遊民現況及業務問題探討-以臺北縣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秀琪(1995)。底層的社會建構與自我認同-以台北市遊民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浩雲(2012)。遊民工作者對遊民問題之歸因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自昌(1995)。遊民的社區生活與遊民服務。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大衛(2000)。臺灣遊民問題的結構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治慶(2014)。遊民的社會排除與被害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鈞婷(2016)。遊民的住房權保障-以英國遊民安置輔導制度為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宇君(2018)。遊民重返社會的生命歷程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 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黃玫玲(1995)。台北市遊民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滿春梅(2006)。社會支持與專業處遇對遊民可能自我概念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歐陽春芳(1996)。未成年遊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盈靖(2009)。看不見的勞動者-台灣遊民勞動權益剝奪的意識型態與建制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仲珈(2012)。遊民使用社會福利服務之經驗與轉變: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楊蕙禎(2006)。台北市遊民外展社工服務研究—萬華區、中正區外展社工員與遊民間之互動經驗。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壽偉宏(2013)。高雄市遊民服務現況與政策之研究-社會排除的觀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
鄭啟仁(2014)。遊民聚集台北車站原因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兩岸關係與安全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慧貞(2016)。我國社會企業協助街友就業問題之因應--以 The Big Issue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學位論文。
謝翰昕(2016)。反覆脫遊入遊之歷程探討—以新北市街友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珮貽(2019)。輔導無家者就業的工作困境與因應。私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研究計畫報告:
林萬億、陳東升(1995)。遊民問題之調查分析。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臺北。
鄭麗珍、張宏哲(2004)。遊民問題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行政院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臺北。
鄭麗珍、林萬億(2013)。遊民生活狀況調查研究。行政院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報告,臺北。
施世駿、李淑容(2022)。臺北市街友生活狀況調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臺北。
五、其它:
衛生福利部(103.05.21)。「從遊民定義、就業輔導措施、居住安排協助及防止不當驅趕等四面向,檢視我國遊民現況、服務措施及法規限制」專案報告。
黃克先(2006)。不該被看見,但該被治理的赤裸生命:政府對遊民問題的建構及治理技藝初探。論文發表於「2006年臺灣社會學年會」,臺中:東海大學
方孝鼎(2012)。台灣遊民概況與社會爭議。法律扶助會訊,36,32-37。檢自 https://www.laf.org.tw/upload/files/201510151540373200.pdf(Nov 14,2020)
王悅(2020)。「他還會繼續睡在街頭嗎?」無家者的脫遊預測分析─以臺北市遊民工作暨生活重建方案參與者為例。發表於「看見裂縫中的光-平等參與友善社會成果發 表暨研討會」,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
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I. and Christian J.(2003). Causes of homelessness in the UK: a dynamic analysis,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05-118
Barker, R. L. (2003).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5th Edition)(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Fitzpatrick, S. Kemp, P., and Klinker, S. (2000) .‘Single Homelessness: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in Britain. Bristol, UK: Policy Press
Herbert,J﹒and Riene, S﹒Rubin.(1995)﹒Qualitative Interviewing:The Art of Hearing Data﹒Thousand Oaks﹐CA:Sage﹒ Google Scholar
Piliavin I, Entner Wright BR, Mare RD, Westerfelt. AH. ( 1996). Exits from and returns to homeless-. ness. Soc. Serv. Rev. 70:33–57
Reid, W. J. (1975). A test of a task-centered approach. Social Work, 20(1), 3.
Reid, W. J. (1995). Eclecticism, Empiricism, Minimalism, and Task-centered Practice: A Response to Gambrill. Social Service Review, 69(1), 157-163
Reitzes DC, Crimmins TJ, Yarbrough K and Parker J. 2011.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network ties among the homeless in a downtown Atlanta Park.”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39(3): 274–291
Weick, A., Rapp, C., Sullivan, W. P., & Kisthardt, W. (1989). A strength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ork, 34, 35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