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曹希文
Tsao, Hsi-Wen
論文名稱: 文化遺民視野下的世變與抒情──溥心畬詩詞研究
Historical transitions and lyr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tural adherent: A study of Pu Hsin-Yu’s poetry and Ci
指導教授: 林佳蓉
Lin, Jia-Rong
口試委員: 徐國能
Hsu, Kuo-Neng
劉漢初
Liu, Han-Chu
林佳蓉
Lin, Jia-Rong
口試日期: 2024/01/0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溥心畬文化遺民抒情傳統世變亂離
研究方法: 敘事分析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4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3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中,我們已能掌握溥心畬詩詞創作的基本面貌。本論文則欲以此為基礎,更進一步將溥心畬置於中國文學史的脈絡中,去探究溥心畬作為清末「傳統」社會的王孫,遭逢民初「現代」社會環境及其時代背景下的個人際遇,如何使他的作品展現出兼具時代性與個人性的特色及價值。
    溥心畬作為「現代情境下的文化遺民」,身處在中西文化頻繁較量與碰撞的清末民初時代,面對強勢的西學知識體系與白話文運動,以及固有審美與理想價值的動搖,古典詩詞的創作便成為一種「召喚」中國抒情傳統的姿態。在書寫的過程中,他展現出了一種覓求歷時性與共時性之集體認同的文化意識。故而,溥心畬詩詞作品中宛若脫離現代時空背景的古典語境,便是他藉中國抒情傳統的資源對抗異化、安頓身心的精神依據。
    因此,本文首先在第二章透過史實的角度,確立溥心畬作為「現代情境下的文化遺民」之定義。其後,分別在第三章與第四章,從兩個的面向探討溥心畬的詩詞作品。首先,第三章將探究溥心畬立身在新舊時空交涉的北京,來自傳統的學思養成如何影響他解讀新世界及其新人生;他筆下反覆藉以描寫北京的古典文化語碼,又如何受其時代遭遇與個人經驗的影響而有所轉化。本論文認為溥心畬的北京書寫將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呈現這位前朝王孫如何作為文化遺民面對民初鼎革後的現代情境。其次,第四章則欲探究傳統士人教育下琣養的思想與情感邏輯,如何成為溥心畬面對世變與亂離的依歸。本論文認為,1932年滿州國成立後,對於溥心畬來說,中國陷入了新的一場亂世,這場亂世持續到他逝世都未曾終結。此際,由於日本異族勢力的入侵,以及溥心畬個人親歷的亂離經驗,使他「文化遺民」的自覺意識甚為強烈,傳統歷史文化資源亦賦予他強而有力的情感支持力量。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5 壹、研究範圍與對象 6 貳、溥心畬生平相關文獻 8 參、溥心畬詩詞研究評述 9 一、溥心畬詩詞研究的開端 10 二、溥心畬詩詞的基礎研究 10 三、跨領域的溥心畬詩詞研究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9 壹、研究方法 20 一、文本分析法 20 二、文獻分析法 20 三、段義孚人文地理學「地方的親切經驗」與「地方感」的思考框架 20 四、抒情傳統的視域 21 貳、研究步驟 25 第二章 民初世變下的文化遺民 27 第一節 民初現代社會與文化遺民 27 壹、崇西與趨新的社會 28 貳、進退維谷的傳統士人 31 參、民初現代情境下的文化遺民 33 一、「遺民」傳統釋義 34 二、「民初文化遺民」釋義 35 第二節 溥心畬的生命歷程 39 壹、北京時期 39 一、出生恭王府 39 二、歸隱馬鞍山 42 三、重返萃錦園 44 四、避居頤和園 49 貳、南游寧杭 50 參、遷渡臺灣 52 第三章 古典連類視野下的「現代」時空──以溥心畬的北京書寫為例 58 第一節 召喚歷史的想像:王朝鼎革下的北京 59 壹、戰國燕地想像 59 貳、帝京長安想像 61 參、回望舊時空:王城的邊塞意識 69 第二節 民初遺民的隱逸空間:溥心畬的北京西山想像 73 壹、古典連類想像下的北京西山 74 一、采薇想像下的西山 74 二、瀟湘想像下的西山 77 貳、超離現代時空的體驗:登臨禪境與登山訪寺 81 第三節 舊王孫的家園空間:溥心畬的恭王府經驗與想像 85 壹、殘園乃柴門 86 貳、舊王孫的遺民雅集 88 一、 觀海棠的經驗與想像 89 二、雅集的經驗與想像 92 參、回望的視線:望歸西山的王孫 95 第四節 結論:文化遺民的永恆回望 98 第四章 文化遺民思維下的處世與抒情──以溥心畬的亂世與南游書寫為例 101 第一節 儒家思想涵養下的亂世書寫 101 壹、捍衛政治理念的避世姿態 102 一、與世抗衡的政治理念 102 二、王道意識與危邦絕游 105 貳、兼善天下的詩史精神 107 參、文化遺民的亂世實踐 111 一、遺民「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道德典範意義 112 二、時危守簡編的文化遺民自覺 114 第二節 流離異域的望歸表現 117 壹、臺灣:瘴海思鄉 118 一、南方流貶想像與海島經驗 118 二、望海與望歸意識 120 三、海與海潮的特殊抒情功能 125 貳、日本:海上仙島的建構與失落 126 一、1927年的日本經驗與蓬萊仙島想像 126 二、1955年的日本經驗與仙島想像的失落 129 第三節 安身立命之處的追索 132 壹、北京西山的想像投射 132 貳、重構西山逸士的歸屬山林 135 一、登訪山林以脫離「瘴海」 136 二、建構「仙境」的臺灣山林奇異經驗 138 第四節 小結:現代情境下的文化遺民 141 第五章 結論 143 參考文獻 148

    壹、專書
    一、溥心畬著作
    (一)詩詞文作品集

    毛小慶點校:《溥儒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溥心畬先生詩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年。
    黃雲溪編:《西山逸士溥儒題畫詩詞拾遺》,臺中:必中出版社,2002年。
    溥儒著:《寒玉堂詩詞聯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64年。
    溥儒著:《寒玉堂詩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

    (二)書畫作品集

    王耀庭:《古畫》,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安國鈞選輯:《寒玉堂畫集附畫論》,臺中:臺中藝術社,1966年。
    汪佩芬主編:《溥心畬先生山水長卷‧遠岫浮煙‧江山翠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汪佩芬編:《溥心畬先生書畫遺集》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汪佩芬編:《溥心畬先生書畫遺集》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姚夢谷等編輯:《溥心畬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6年。
    胡文虎編:《溥心畬書畫作品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溥心畬先生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溥心畬先生書畫特展目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溥心畬書畫文物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故宮書畫圖錄》(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故宮書畫圖錄》(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故宮書畫圖錄》(十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溥心畬先生書畫特展目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溥心畬書畫文物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溥心畬先生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6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館藏溥心畬書畫》,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翰海霞光-近百年名家書畫》,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館藏溥心畬書畫》,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
    國泰美術館編:《溥心畬書畫選集》第九輯,臺北,國泰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國泰美術館選集‧第九輯《溥心畬書畫選集》,臺北:國泰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張炳煌總編輯:《松風水月 : 溥心畬詩書畫特展》,新北:淡江大學,2021年。
    陳明湘編:《溥心畬書畫集》,臺北:正因文化出版社,2004年。
    陳明湘編:《溥心畬書畫選集》,臺北:華岡博物館,2010年。
    陳驤龍、穆美華編輯:《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溥心畬》,臺北:錦繡文化企業,1993年。
    單國強主編:《清代書法》,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湖北省博物館編:《南張北溥: 臺北歷史博物館藏溥心畲書畫精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黃承志等編:《溥儒書畫集》,臺北:寶島文藝出版社,1992年。
    楊新、許愛仙編:《溥心畬書畫集》卷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楊新、許愛仙編:《溥心畬書畫集》卷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溥儒,《文人畫最後一筆:溥心畬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21年。
    溥儒:《寒玉堂論書畫真書獲麟解》,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
    溥儒:《溥心畬先生墨寶》,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66年。
    溥儒:《溥儒行草書選》,臺北:蕙風堂,1997年。
    溥儒:《溥儒書心經墨跡》,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
    溥儒:《溥儒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墨跡》,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臺灣地區前輩畫家作品特展─國畫、膠彩畫專輯》,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3年。
    鄭坤德編:《溥心畬書畫稿》,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藝術系,1976年。
    聶崇正主編:《清代宮廷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年。
    蘇啟明主編:《清末民初書畫藝術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年。

    (三)經學與其他著作

    溥儒編著:《上方山志》十卷,古籍精刻本,1930年。
    溥儒:《十三經師承略解》,臺北:臺灣書店,1961年。
    溥儒:《四書經義集證》,臺北:六藝出版社,1968年。
    溥儒:《毛詩經證》,臺北:乾隆圖書,1980年。
    溥儒編著:《白帶山志》,北京:中國書店,1989年。
    溥儒:《溥心畬手書毛詩証詁》,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溥儒:《寒玉堂畫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年。

    貳、其他相關著作
    一、古籍

    ﹝先秦﹞荀況著:《荀子》,收錄於《中華文化典籍精華》叢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先秦﹞陳致、黎漢傑譯注:《詩經》,香港:中華書局,2016年。
    ﹝先秦﹞賈二強校點:《列子》,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
    ﹝漢﹞司馬遷《史記》,上海:中華書局,1982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
    ﹝漢﹞賈誼著、﹝晉﹞李軌注、﹝清﹞盧文弨校:《賈誼新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劉安等編著、﹝漢﹞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劉珍等撰、吳慶峰點校:《東觀漢記》,濟南 : 齊魯書社出版社,2000年。
    ﹝晉﹞葛洪著:《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南朝宋﹞劉勰著、周明著:《文心雕龍校釋譯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422。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孟棨:《本事詩》,上海:文藝小叢書社,1933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朱熹編:《四書章句集註》,新北:鵝湖月刊社,2014年。
    ﹝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明﹞王夫之:《宋論》,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明﹞王夫之:《周易內傳》,長沙:嶽麓書社,1992年。
    ﹝明﹞王夫之:《讀通鑒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清﹞屈大均:《翁山文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
    ﹝清﹞張之洞著、李鳳仙評注:《勸學篇》,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清﹞彭定求原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清﹞黃金鑑編:《學古齋金石叢書》,臺北:華文書局,1970年。
    ﹝清﹞黃遵憲著、吳振清、徐勇、王家祥編校整理:《黃遵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清〕張吉午纂修,閻崇年注:《順天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專書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出版社,2003年。
    小尾郊一:《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以魏晉南北朝文學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王家誠:《溥心畬傳》,臺北:九歌出版社,2017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王瓊馨:《溥心畬詩書畫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
    王耀庭:《溥心畬》,臺北:錦繡出版公司,1996年。
    朱傳譽編:《溥心畬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78年。
    朱傳譽編:《溥心畬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
    朱傳譽編:《溥心畬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江桂珍編:《寒玉幽光:溥心畬逝世60周年紀念座談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3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出版,2007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8年。
    李猷編:《近代詩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沈雲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林立:《滄海遺音:民國時期清遺民詞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林銓居:《王孫,逸士.溥心畬》,臺北:雄師美術,1900年。
    段義孚:《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胡適著、耿雲志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胡適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胡適著、曹伯言編:《胡適日記全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夏敬觀著、蔡登山主編:《夏敬觀談近代詩詞:忍古樓詩詞話》,臺北:新銳文創,2018年。
    孫旭光:《恭王府與溥心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年。
    徐復觀:《徐復觀雜文:憶往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
    恭王府管理中心編:《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浪淘出版社編:《當代名家談:舊王孫溥心畬》,臺北:浪淘出版社,1974年。
    袁榮法編:《湘潭袁氏家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梁啟超著、吳松等點校:《飲冰室文集點校》,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章太炎著、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許紀霖:《1895-1949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頁5-6。
    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2016年。
    許慧琦:《故都新貌:遷都後到抗戰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臺北:學生書局,2008年。
    郭劍林主編:《北洋政府簡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陳煒舜:《古典詩的現代面孔──「清末一代」舊體詩人的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21年。
    麥青龠:《溥心畬》,臺北:石頭出版社,2006年。
    傅宇斌《現代詞學的建立:詞學季刊與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焦潤明:《中國近代文化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黃錦樹:《論嘗試文》,臺北:麥田出版社,2016年。
    詹前裕:《溥心畬:復古的文人逸士》,臺北:藝術家,2004年。
    詹前裕:《溥心畬繪畫研究》,臺中:東海大學,1991年。
    詹前裕:《溥心畬繪畫藝術之研究報告展覽專集彙編》,臺中:國立美術館,1992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 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爾巽等著:《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 : 「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蕭馳:《佛法與詩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錢穆:《國史新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頤和園管理處編:《萬壽山昆明湖記》,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修訂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羅志田:《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羅惠縉:《民初「文化遺民」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
    嚴復著、黃克武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嚴復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三、論文集與單篇論文

    毛智周、李好:〈北京西山何處尋──西山地理範圍的歷史考察〉,《北京檔案》2017第12期(2017年12月),頁44-47。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的類型〉,《中外文學》第20卷第7期(1991年12月),頁104-117。
    王永寬:〈論歷代文士的梁園情結〉,《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6年8月),頁22-25。
    王立、劉衛英:〈雁意象與民族傳統文化心理〉,《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第57期(1994年第二期),頁33-37。
    王瓊馨:〈舊王孫的人格象徵──溥心畬詠松題畫詩試探〉,《建國學報》第21期,2002年,頁67-74。
    付玉峰、李劍峰:〈論蓬萊仙話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影響〉,《東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13年1月),頁34-39。
    代生:〈蓬萊神話的生成及早期流變〉,《海岱學刊》2017年第1期(2019年8月),頁22-34。
    何孟侯:〈舊王孫眼中的臺灣原住民──從溥心畬的詩文書畫中解析〉,《古今論衡》第15期,2006年,頁133-156。
    余露:〈「世界」一詞古代運用的演化軌跡及與近代轉變之關係〉《人文雜誌》2018年第8期(2018年),頁100-109。
    吳蔚:〈「家園─他鄉」之間:明清士人西山詩文的心靈空間〉,《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2021年3月),頁48-54。
    吳曉歐、李惠蘭:〈溥心畬赴臺後山水畫創作中的「舊王孫」遺韻〉,《中國民族博覽》2018年第8期,2018年,頁172-173。
    李炳海:〈以蓬萊之仙境 化崑崙之神鄉──中國古代兩大神話系統的早期融合〉,《東岳論叢》第25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39-143。
    李國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和維也納體系的形成和特徵──兼談歐洲統一性內涵的近代化〉,《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95-99。
    李猷:〈溥心畬先生集外詩〉,《大成》第154期(1986年9月),頁6-10。
    李劍亮〈中國詩賦中的「海」意象〉,《浙江海洋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1999年9月),頁21-25。
    杜佩紅:〈民國時期北京旗人的「社會形象」及其身分認同〉,《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3期(2017年5月),頁73-78。
    沈雲:〈談明遺民對屈原及《楚辭》的接受〉,《與文學刊》2008年第5期(2008年5月),頁23-25。
    周棄子,〈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雄獅美術》,第39期,1974年,頁40-56。
    杭春曉:〈晚清遺民的出世、入世──以溥心畬為中心的精神分析〉,《美術觀察》2020年第10期(2020年10月),頁37-46。
    林佳蓉:〈文本跨域:溥心畬《凝碧餘音詞》畫意探究〉,《臺灣研究대만 연구》(韓國期刊)第22期(2023年6月),頁143-167。
    姚夢谷:〈溥心畬先生的詩書畫〉,《雄獅美術》第39期(1974年5月),頁5-6。
    胡鈍俞:〈溥心畬其人其詩〉,《夏聲月刊》第70期,1970年,頁24-25。
    胡鈍俞:〈溥儒詩選評〉,《中國詩季刊》第6卷第3期,1975年,頁7-24。
    胡禮忠、邢新宇:〈宗藩體系與威斯特伐利亞體下──兩種經典國際體系的比較與啟示〉《國際觀察》2011年第6期 (2011年),頁8-15。
    徐新娣:〈論宋遺民詞中的長安意象〉,《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36卷第3期(2020年6月),頁39-44。
    秦燕春:〈溥心畬的畫與題畫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6卷第1期,2016年,頁72-79。
    耿心語、孫艷紅:〈滿族詞人溥心畬的創作及其詞史價值〉,《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9期(2022年),頁36-39。
    馬斗全:〈「故國鄉關何處是」──讀溥心畬《寒玉堂詩集》〉《博覽群書》1997年第6期,1997年,頁30-31。
    高嘉謙:〈風教‧詩教‧政治抒情:論汪政權、龍榆生與《同聲月刊》〉,《中山人文學報》38期(2015年1月),頁61-8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故宮博物院,2006年。
    張文昌、朱慧國:〈現代文藝專刊與民國舊體詞的創作──以四種民國刊物為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2021年3月),頁178-188。
    張目寒:〈溥心畬二三事〉,《中外雜誌》第1卷第1期,1967年,頁21-23。
    張兵:〈遺民與遺民詩之流變〉,《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1998年7月),頁7-12。
    張俐盈:〈遊仙與仙遊──論魏晉詩人開拓生命向度的幾種嘗試〉,《漢學研究集刊》第10期(2010年6月),頁55-90。
    張峻亭:〈簡析清宗室溥儒手寫本詩集《寒玉堂集》〉《文獻季刊》2005年第2期,2005年,頁220-227。
    張瑩:〈唐詩中的「長安」意象及其文化隱喻〉,《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20年12月),頁33-36。
    陳岸峰、李瑞明:〈聲音之道與政通──「詩史」文學的政治向度〉,《人文雜誌》2015年第12期,頁73-78。
    陳素萍:〈「瀟湘」文學意象群略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8卷第11期(2007年11月),頁30-33。
    陳煒舜:〈京華不可見,北意望無窮──溥儒游觀詩詞中的故國意象〉,《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4年第1期(2014年3月),頁9-14。
    陳維德:〈西山逸詩書畫的特色與成就〉《明道學術論壇》第11卷第2期、第12卷第1期合刊,2020年,頁1-22。
    傅道彬、王秀臣:〈鄭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遺民情結〉,《北方論叢》2002年第1期(2002年),頁1-10。
    彭玉平:〈王國維、陳寅恪文化遺民心態辨析〉,《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2011年1月),頁77-81。
    童一鳴:〈溥心畬年譜〉,《朵雲》第42期,1994年,頁96-111。
    萬安倫:〈論幽州城的文化地位〉,《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1期(2015年1月),頁1-9。
    董良彥、董良碩:〈寒玉法脈──溥心畬遷臺後的課徒與交誼(節錄)〉,《書羽畫》,2016年第6期,2016年,頁24-29。
    賈熟村:〈洪憲帝制時期的復辟派〉,《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1卷第7期(2010年7月),頁1-4。
    劉苑如:〈廬山慧遠的兩個面向──從〈廬山略記〉與〈遊石門詩序〉談起〉,《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頁71-106。
    劉國松:《溥心畬先生的畫與其教學思想》,《大成》第35期,1976年。
    劉德杰:〈「恢奇浪漫」自風流──論梁園文化特徵〉,《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6年8月),頁26-28。
    潘靜如:〈「兩京」淪陷區清遺民的「位置」──以《雅言》、《同聲月刊》雜誌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01期,頁149-161。
    潘靜如:〈「清遺民」與北洋政府的依違離合:以漫社詩人群體為中心〉,《粵海風》2016年第1期(2016年),頁136-264。
    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見於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2000年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市 : 中研院文研所,2002年),頁67-96。
    鄭文惠:〈後移民時間/地理政治學:溥心畬臺灣風物之文化敘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3期,2013 年。
    鄭雪峰:〈頭白貞元朝士在──溥心畬詩簡說〉《中國書畫》2005年第5期,2005年,頁40-58。
    鄭毓瑜〈抒情、身體與空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一個反思〉《淡江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頁257-272。
    曉黎:〈渡海三家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收藏家》2005年第6期,2005年,頁63-65。
    繆文傑著、馮明惠譯:〈試用原始類型的文學批評方法──論唐代邊塞詩〉,《中外文學》第4卷3期(1975年8月),頁124-147。
    薛森〈近三十年來清至民國時期旗民生計問題研究綜述〉,《黑龍江史志》第380期(2017年9月),頁34-38。
    魏曦若:〈溥儒自書詩《山中詠猨啜茗二詩》賞析〉,《名作欣賞》2020年第14期,2020年,頁136-138。
    羅志田:〈天下與世界:清末士人關於人類社會認知的轉變──側重梁啟超的觀念〉《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2007年9月),頁191-204。
    羅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國:近代國人世界觀的思想譜系〉《文化縱橫》2010年第三期(2010年6月),頁26-33。
    顧曉瑜:〈宋代詩詞中的海棠意象〉,《名作欣賞》2021年第3期(2021年),頁50-52。
    龔瑩瑩:〈明末清初遺民的「屈原情結」〉,《新余高專學報》第14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19-21。

    四、報紙資料

    〈全省美展今日揭幕 減租影片月中上映〉,《聯合報》第3版(1951年11月3日)。
    〈詩人大會期近 報到已千餘人〉《聯合報》第2版(1952年5月25日)。
    〈癸巳端午日 詩人逢佳節〉《聯合報》第3版(1953年6月15日)。
    〈當代書畫名家 溥心畬返臺 痛斥共匪流言中傷 憤慨國人知之不深〉《聯合報》第1版(1956年6月28日)。
    〈臺灣詩壇五週年紀念 舉辦時人書畫展覽〉《聯合報》第6版(1956年7月14日)。
    〈我國書畫運泰展覽〉《聯合報》第3版(1956年12月12日)。
    〈臺灣詩壇舉辦 名家書畫展〉《聯合報》第5版(1957年8月10日)。
    〈中美書畫欣賞 在中山堂展出〉《聯合報》第6版(1958年11月3日)。
    〈溥心畬返臺 在港畫展盛譽空前 名流仕女大開眼界〉《聯合報》第6版(1959年1月14日)。
    〈溥心畬書畫 定六日展覽〉,《聯合報》第2版(1959年5月4日)。
    〈鯤南詩苑 展覽書畫〉《聯合報》第2版(1959年9月1日)。
    〈宗孝忱麵會謝友好 百家書畫展明開始〉《聯合報》第6版(1960年9月10日)。
    〈中國書畫巡迴展 今在巴拿馬展出〉《聯合報》第6版(1960年12月7日)。
    〈我國書畫藝術 在非洲展出〉《聯合報》第8版(1962年2月26日)。
    〈廿位我藝術家作品 運越參加國際美展〉《聯合報》第6版(1962年9月10日)。
    〈畫宗‧書家‧詩之魂!黃君璧‧吳詠香悼溥儒 飄逸俊灑‧猶如孤鶴立儕群 才華氣韻‧合是謫仙入凡塵〉《聯合報》第3版(1963年11月9日)。
    〈溥心畬病逝!荊山太璞歸其真 一代宗匠成古人 書畫大師‧清室王孫 千秋名業‧紙上煙雲〉《聯合報》第3版(1963年11月19日)。
    〈大師風骨長相憶.清聲空駐水邊雲 羅茵女士.捐贈溥心畬手繪山居圖〉《聯合報》第6版(1978年4月21日)。

    五、學位論文

    毛懷安:《溥心畬詩文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在職班學位論文,2010年。
    林香琴:《溥心畬宮廷書風與渡臺後發展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金貞任:《張大千與溥心畬水墨山水》,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胡順展:《溥儒書法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董良碩:《師古超塵、雅逸儒士-溥儒先生書法與繪畫藝術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03年。
    廖光祥:《溥心畬繪畫中的異彩──靈異鬼怪圖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廖怡蘋:《溥儒詩歌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蔡長煌:《經師莫作畫師看──溥心畬儒學與書畫關係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鄭 飄:《溥心畬人物畫題畫詩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08年。
    賴璟嫻:《溥心畬書畫藝術之研究─以1949年後為例》,新北: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美術組學位論文,2008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