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瑜秦
Hu, Yu-Chin
論文名稱: 載浮載沉於行政海──偏遠國小初任教師適應學校歷程之探究
Study on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s’ Adjustment Process
指導教授: 許殷宏
Hsu, Yin-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偏遠國小初任教師因應策略
英文關鍵詞: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s, coping strategie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07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偏遠國小初任教師適應學校歷程,包含任教動機、適應問題、因應策略及影響適應的社會脈絡。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育政策與實務及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偏遠國小初任教師及後續研究作為參考,並重視偏遠國小初任教師相關輔導及支援措施。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呈現出兩位偏遠國小初任教師的故事。兩位偏遠國小初任教師透過自身立場闡述任教所經歷的事件,讓教師回想其適應歷程及其因應策略,藉此呈現兩位偏遠國小初任教師在適應學校歷程中的真實樣貌。而訪談中更包含了兩位教師的心境轉變及他們對於身為偏遠國小初任教師的未來展望。
    本研究將兩位偏遠國小初任教師的資料,針對適應歷程、適應問題及因應策略等面向將資料分析、整理後,得到以下結論:(ㄧ)偏遠國小初任教師適應學校歷程於不同層面的發展有所差異,且與教師長期生涯發展趨勢近似。(二)偏遠國小初任教師主要適應問題源自過度繁雜的行政工作。(三)偏遠國小初任教師因應策略影響適應歷程。(四)偏遠國小初任教師適應歷程存在多重社會脈絡的限制,同時也展現個體自主性。

    This study sought to understand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s’ experiences of adapting into their job, including their motivation to be a teacher, adjustment process,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social contexts that affects these matters. Based on the result, it then gave suggestions to relevant studies and on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policies, which were provided as reference for stakeholders, researchers, and rural elementary beginning teachers. In so doing, the author hoped to gather further assistance and support for these teachers. This study interviewed two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s, who not only shared their own experiences, but also their adjustment proc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to give a truthful account of teaching at rural elementary schools. In addition, the teachers shared how their mindset had changed through time and expressed their personal aspiration.
    This study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by analyzing and organizing the 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 adjustment process, coping strategies and difficulty encountered, provided by the two teachers: 1. the adjustment processes of different aspects as a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 would vary and it follows the same trend a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career; 2. excessive and complicated administration work was the main problem for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s when it came to adjustments to such environment; 3. coping strategies had an impact on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s’ adjustment process; 4. there are multiple social restrictions which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s needed to face, that reflected constraints in multiple social contexts and autonom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偏遠學校教育的現況與問題 9 第二節 初任教師的社會化與挑戰 19 第三節 偏遠學校初任教師之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44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實施 49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編碼 52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54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5 第四章 戰戰老師與兢兢老師的故事 59 第一節 戰戰老師的故事 59 第二節 兢兢老師的故事 94 第三節 回首故事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結論 143 第二節 建議 147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 151 參考文獻 155 中文部分 155 英文部分 161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64

    中文部分
    王仁男(2015)。國民中學教師參與網路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偏遠地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高雄市。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志偉(2014)。一所偏遠國中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推動「合作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王政忠(2015)。三根亂棒 打跑偏鄉老師。聯合報。取自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8253/997046
    王秋絨(1991)。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爾瑩(2018)。中等學校體育初任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推廣學系,桃園市。
    白青平(2000)。台北縣市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解決途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天泰(1994)。師院原住民學生之壓力與調適。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頁147-173)。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佩瑜(2016)。中學體育初任教師角色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吳清山(2011,12月)。建立教師行動區 縮短城鄉師資落差。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29。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29&content_no=778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鳳美(2017)。北北基地區技術型高中初任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呂玟霖(2016)。淺談偏鄉學校教師人力的困境與突破。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26-28。
    李坤奎(2014)。台東縣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組織認同、生涯發展與異動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臺東縣。
    李建彥(2002)。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輔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李憶旻(2013)。臺東偏遠地區教師流動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碩士班,臺東縣。
    汪耀文(2018)。中小學跨階段合聘教師適法性之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94-199。
    周芷瑩(2018)。臺灣北部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組織氣氛、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劉任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俊傑(2004)。偏遠地區英語教師的焦慮。師友月刊,440,34-37。
    林思吟(2016)。國民小學特殊教育初任教師教學困擾、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臺北市。
    林婉柔(2016)。台東縣偏遠地區國小特殊教育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特教碩士班,臺東縣。
    林舒晴(2016)。大型學校的國中初任教師之工作困擾探究-以台南市一所大型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南市。
    邱齡瑩(2016)。偏遠學校教師幸福感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以學校組織氣氛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學校經營與管理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洪菱蔚(2006)。偏遠地區弱勢學童問題之研究—有關健康、家庭、教育之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徐志蓮(2010)。如何作為人師?國中初任教師學校生活之探討—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新竹市。
    徐易男(2003)。偏遠與離島地區教育之困境與生機。國教之友,54,67-69。
    秦夢群、高延玉(2008)。偏遠學校經營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68,95-104。
    翁毓秀(2000)。二十一世紀臺灣地區原住民學前教育的未來與展望。政策月刊,58,9-16。
    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2017)。
    偏遠地區學校合聘教師及巡迴教師聘任辦法(2018)。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2017)。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2018)。
    張志輝、張惠博(1995)。初任物理教師理化教學個案研究。科學教育,6,135-153。
    張杏合(2013)。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方案—一位偏遠小學教導主任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張奕國、張凌凌(2017)。偏鄉師資流失與穩定政策建議—以質性探究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53-163。
    張國輝(2005)。小型學校面臨整併的反應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學校行政組碩士班,臺南市。
    張祿純、徐偉庭(2009)。國中體育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因應策略。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91-98。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29-144。
    教育部各駐外文化組(2007)。各國教育優先區政策概況(摘要表)。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43/pta_12283_7610992_71253.pdf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6,8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8年度教育優先區計畫。取自https://www.tc.edu.tw/news/show/id/127127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107學年度109學年度公立高級中等學校核定類型(偏遠級—非山非市—一般)。取自http://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fdc29d86-39f7-42eb-8e59-56246355e201/doc/107%E5%AD%B8%E5%B9%B4%E5%BA%A6%E8%87%B3109%E5%AD%B8%E5%B9%B4%E5%BA%A6%E5%85%AC%E7%AB%8B%E9%AB%98%E7%B4%9A%E4%B8%AD%E7%AD%89%E5%AD%B8%E6%A0%A1%E6%A0%B8%E5%AE%9A%E9%A1%9E%E5%9E%8B(%E5%81%8F%E9%81%A0%E7%B4%9A%E5%88%A5-%E9%9D%9E%E5%B1%B1%E9%9D%9E%E5%B8%82-%E4%B8%80%E8%88%AC).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9)。107 學年高級中等以下偏遠地區學校概況。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brief/107%E5%AD%B8%E5%B9%B4%E9%AB%98%E7%B4%9A%E4%B8%AD%E7%AD%89%E4%BB%A5%E4%B8%8B%E5%81%8F%E9%81%A0%E5%9C%B0%E5%8D%80%E5%AD%B8%E6%A0%A1%E6%A6%82%E6%B3%81.pdf
    許良榮、李永進(2007)。師範院校量化取向科學教育碩士論文之內容分析研究。科學教育,13,1-22。
    許振家、吳秋慧(2014)。偏遠地區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突破。學校行政,90,108-126。
    郭雯菱(2018)。國小初任教師兼任行政工作之困擾與其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陳向明(200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陳幸仁(2008)。學校組織行為之微觀政治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7,1- 25。
    陳幸仁、王雅玄(2007)。偏遠小校發展社區關係與組織文化之優勢:以一所國中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8(2),1-29。
    陳盈宏(2015,2月)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品質規準及其促進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edm_no=106&content_no=2470
    陳香蘭(民107,12月21日)。非山非市學校 國教署 : 將納入偏鄉學校範圍。新頭殼newtalk。取自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12-21/107834
    陳翠(2016)。他為何成功?一位幼兒園初任教師成功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陳寶山(1986)。國民小學教師的教育價值觀。教育研究集刊,28(2),299-309。
    曾敬文(2013)。初任教師在偏遠國中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臺中市。
    馮朝霖(1998)。教師文化的轉化。社教雙月刊,87,5-7。
    黃秀卿(2009)。偏遠弱勢學童的教與學—以語文教學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77。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7/77-24.htm
    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黃冠翰、吳典龍(2010)。焦點三百學校教師之教學困境與因應。東海教育評論。4,127-146。
    黃雅芹(2017)。南投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流失成因與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黃瑞琴(1999)。質性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嘉莉(2007)。學校教師:社會學的研究。載於甄曉蘭(主編),課程經典導讀(頁361-378)。臺北市:學富。
    楊婷帆(2009)。教育優先區的檢討與改革。銘傳教育電子期刊,1,114-125。
    楊雅菁(2016)。桃園市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異動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葉辰楨、王國華(1998)。國中初任與資深生物教師運用發問策略之比較研究。科學教育,8,118-130。
    詹明益(2016)。國中教師兼任學校行政工作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偏遠地區公立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宜蘭縣。
    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研究集刊,53(3),1-35。
    劉述懿、李延昌(2016)。給偏鄉孩子穩定優質師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126-130。
    劉瑞芳(2011)。桃園縣偏鄉國小初任組長任職經歷探究-以一所國小教導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新竹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宜恬(2012)。回應偏鄉教育的師資課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44-45。
    蔡金田、黃雅芹(2018)。南投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流失成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經營管理學刊,16,57-79。
    蔡美娟、黃世傑、王國華(2000)。國中資深與初任生物教師運用生活事例于教學之個案比較,科學教育,10,297-313。
    蕭淑嫥(2013)。嘉南地區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教學困擾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臺東縣。
    謝宛蓁(2015)。臺中市偏遠國小初任教師之職場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暑期在職進修專班,臺中市。
    謝舒如(2016)。從單元教學到主題教學—一位幼兒園初任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鍾兆晉、鄭宇森、張慧媛、孫台育、鍾冬玉、鍾宜智、許金元(2012,12月)。偏遠小型學校面臨困境與策略之探討。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舉辦之「第129期國中校長儲訓班」個案研究集(頁90-104),新北市。
    鍾昀珊、戰寶華(2015)。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2),69-98。
    簡惠瑜(2015)。偏遠地區小學行政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桃園市。
    顏鳳妃(2009)。兼任行政之國中初任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臺東縣。
    嚴春財(1998)。山地鄉國小教師教學工作投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二版)。臺北市:五南。

    英文部分
    Altheide, D. L., & Johnson, J. M. (1994). Criteria for assessing interpretive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485–499). Newbury Park, CA: Sage.
    Barker, R., & Gump, P. (1964). Big school, small school.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eeby, D. E. (1966).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rock, B., & Grady, M. (1997). Principals: The guiding light for new teachers. Momentum, 28, 52­55.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88). Teachers as curriculum planners: Narratives of experience.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oodson, I. F. (1998). Storying the self: Life politics and the study. In W. F. Pinar (Ed.), Curriculum: Toward new identities (pp. 3-20). New York, NY: Garland.
    Gordon, S. P. (1991). How to help beginning teachers succeed.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uberman, M. (1995). Working with life-history narratives. In H. McEwan & K. Egan (Eds.), Narrative in teach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 (pp. 127-165).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acey, C. (1977). The socialization of teachers. London, UK: Methuen.
    Moir, E. (1999). The stages of a teacher's first year. In M. Scherer (Ed.), A better beginning. supporting and mentoring new teachers (pp. 19-23).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ayl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arch for meanings (2nd ed.). New York, NY: Wiley.
    Unruh, A., & Turner, H. E. (1970). Supervision for change and innovation.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Veenman, S. (1984). Perceived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2), 143-178.
    Werner, O., & Schoepfle, G. M. (1987). Systematic fieldwork. (Vol. 1). Newbury Park, CA: Sage.
    Woods, P. (1983). Sociology and the school: An interactionist viewpoint. London, UK: Routledge & Kegan Paul.
    Woods, P. (1990). Teacher skills and strategies. London, UK: Falmer Press.
    Yarger, S. J., & Mertens, S. K. (1980). Testing the waters of school based teacher education. In D. C. Corrigan & K. R. Howey (Eds.), Special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Concepts to guide the education of experienced teachers (pp. 139-164). Reston: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8/1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