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巧惠
Chiao-Huei, Wu
論文名稱: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視覺形象建立─以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為例
Establishing the Visual imag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 HuaShan 1914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
指導教授: 鄧成連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園區視覺形象規劃識別系統
英文關鍵詞: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 visual image planning, identity syste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2下載: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化創意園區的建立在歐美國家已行之有年,近年隨著政策的發展, 我國政府提出「規劃設置創意文化園區」計劃,以整備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環境。目前國內多數文化創意園區,透過產業遺址活化再利用,作為園區 基地的發展,將舊建築重新整修使用,但內容著重於現有空間之規畫,缺 乏對於視覺識別與形象建立的整體性風格,且較難與地方的文化特色進行 聯想,因此如何保留過去的原貌與特色且同時能夠使空間重新被利用,除 了建築與空間配置,也應配合整體的視覺形象進行規劃,利用視覺化的符號、圖像與色彩,將識別的精神充分傳達,使人們能夠直接的認識、理解 進而產生記憶與情感共鳴。
    本研究針對文化創意園區之視覺形象建立進行探討,探討視覺形象及 識別要素於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建構文化創意園 區發展過程中視覺形象傳達性與設計性的表現,以導入美感與設計性的整 體規劃提升其產業價值,發展具有文化特色,又能引發消費者共鳴的文化 視覺形象及識別系統。透過文獻探討、案例分析與創作驗證進行討論,將 品牌的概念導入識別系統,利用識別系統提昇視覺形象。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計有:
    (1)文化創意園區的設置,目的在希望透過各種資源的整合,以有效率的 行政協助來創造一個完善的空間,提供研發、教育、展演及休憩等四大功能。
    (2)目前國內多數文化創意園區,透過閒置土地與建物的再利用,作為 園區基地的發展,將舊建築重新整修使用,期許保留過去的歷史痕跡,但 於視覺識別的規劃,較難與地方的文化特色進行聯想,且缺乏統一的風格。
    (3)將文獻探討、案例分析結果,經由設計過程與結果進行驗證,可將建 立視覺形象與視覺識別系統的架構分為規劃與設計兩個階段。
    (4)透過視覺化的過程,將形象與想法具體化、圖像化,能夠達到最有效 且直接的傳達,並利用視覺識別系統作完整的規劃與管理,將識別形象烙 印在傳達對象的腦海中,使人們能夠直接的識認、理解進而產生情感。
    (5) 文化創意園區視覺識別系統應用於環境形象的建立,可分為基本要 素的名稱、標準字、Logo、標準色等,應用要素衍生至身份識別型指標、 方向指示型指標、定位告示型指標、建築場館識別型指標、符號與管制型 指標及街道家具等。
    (6)文化創意園區的視覺形象,應從空間、動線與視覺識別系統進行整體 規劃,經過完整的設計保留文化意象,利用圖像化設計,建立統一風格與 整體特色。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for many year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 in recent years, our government proposes the plan to establish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environment for develop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Nowadays, many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s base on the reusing of inactive land and buildings and focus on the space planning and using. The visual image and identity system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let people recognize, understand and has the emotio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establishing visual image and identity system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 and find out the character of visual image and identity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of visual imag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design. An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case studies and design practice to discuss and verify, we could import the brand concept into the identity system, and use identity system to promote the visual image.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 i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efficient administrative support to create a space, providing research, education, performances and rest. (2) Most of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s in Taiwan reuse the inactive land and buildings, and expect to retain the traces of history. But the visual identity is still hard to associate with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3)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case studies and design practice to discuss and verify, the framework of establishing visual image and identity system is divided into plan and design two stages. (4) It’s the most effective and direct way to communicat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visualization, and people can recognize, understand and has the emotion from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identity system. (5) The factors used in identity system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 can be divided into standard letters, Logo, and standard color, and derivate to identity signs, direction signs, location signs, buildings signs, symbols, map and street furniture. (6) The visual image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 should have full planning from space, moving route and identity system to keep the cultural image and establish uniform styl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範圍 4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目標 4 第四節、名詞釋義 5 參考文獻 7 第貳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文化創意產業 8 一、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 8 二、文化、創意及產業的關聯 9 三、文化創意產業定義與分類 11 四、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與發展 16 第二節、文化創意園區形成與發展 18 一、文化創意園區緣起與發展 18 二、文化創意園區的型態與目的 19 三、文化創意園區的功能與規劃 20 第三節、文化創意園區形象建立與視覺識別設計 22 一、形象建立 22 二、識別與品牌的關聯 24 三、識別設計構成要素 27 參考文獻 31 第參章、研究方法與流程 第一節、研究方法 34 一、文獻資料分析法 34 二、個案研究法 34 三、質性資料歸納分析法 35 第二節、研究流程 35 一、文獻探討 37 二、個案與案例分析 37 三、設計創作與驗證 38 四、綜合討論與建議 38 參考文獻 39 第肆章、案例分析與個案研究 第一節、案例分析 40 一、台中創意文化園區 40 (一)環境與區位 40 (二)歷史發展概述 40 (三)園區特色與空間現況 41 (四)視覺規劃現況 44 二、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47 (一)環境與區位 47 (二)歷史發展概述 48 (三)園區特色及空間使用 49 (四)視覺規劃現況 51 第二節、關鍵個案研究 56 一、環境與區位 56 二、歷史發展概述 56 三、園區特色 59 四、空間使用現況 61 五、視覺規劃現況 66 第三節、綜合比較與分析 70 一、園區定位與特色 70 二、園區視覺規劃要素 71 參考文獻 74 第伍章、創作驗證 第一節、 設計理念發想與草圖 75 一、Logo設計理念 75 二、Logo設計流程 76 三、標準字與標準色 77 第二節、 識別系統基本要素 79 一、形象看板 79 二、定位告示標誌識別 80 三、建築與場館標誌識別 84 四、地圖與符號 85 五、管制標誌識別 87 第三節、 識別系統應用 90 第陸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文獻探討結論 92 第二節、案例分析討論與結果 93 第三節、創作案例討論與結論 94 第四節、主要結論 96 第五節、未來研究方向與建議 97

    David Gibson(2009)。不迷路的設計-視覺指引的秘密,黃文娟譯。台北:旗標。
    David, Hesmondhalgh (2002)。文化產業(The cultural industries),廖珮君譯(2006)。 台北:韋伯。
    Florida, Richard(2003)。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鄒應瑗譯。台北:寶鼎。
    Kotler, P.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Montgomery, J. (2004). 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Part 2: A review of four Cultural Quarters in the UK, Ireland and Australia.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Storey, J.(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Arnold.
    Warell, A. (2001). Design syntactics: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visual product form. Gothenburg: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Yin, R. K. (198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于國華(2010)。台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軌跡:1990-2010。文建會。
    丹麥文化部、貿易產業部(2001)。丹麥的創意潛力,李璞良、林怡君譯(2003)。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文建會(2004),《創意文化園區總結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文建會(2004)。文化創意發展計畫。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2004)。創意文化園區總結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2007)。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上網日期: 2010年10月20日。網址:http://web.cca.gov.tw/creative/page/main_01.htm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王俐容(2003)。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精英文化到大眾經濟?。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年會。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台北市:全華。
    曲曉玲(2006)。鐵道藝術村視覺形象規劃之遊客體驗-以台中20號倉庫、嘉義鐵道藝術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
    江亮演(1997)。社會科學概論。商鼎文化,臺北。
    佐口七朗(1990)。設計概論。台北:藝風堂
    吳思華 (2004),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 (上),典藏今藝術,136。
    吳思華 (2004),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 (下),典藏今藝術,137。
    呂致佳(2004)。漫談營造園區環境識別與風格,唐聖瀚、林正全主編。品牌形象,台北:財團法人連德工商發展基金會。
    李新富(2003)。企業形象及其傳播課題之研究。台中技術學院學報。
    尚榮安(2001)。個案研究。台北:弘智文化。
    林天祥(2004)。品牌與CI關聯度探討,唐聖瀚、林正全主編。品牌形象,台北:財團法人連德工商發展基金會。
    林東海與張麗琦(1993)。企業識別設計。台北:新形象。
    林品章(2000)。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全華。
    林盤聳(1988)。企業識別系統。台北:藝風堂。
    花建(2003)。文化+創意=財富。台北:帝國文化。
    花建(2005)。文化魔戒: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奧秘。台北:帝國文化。
    夏學理主編(2008)。文化創意產業概論。台北:五南圖書。
    朗濤設計群 (1996)。朗濤設計顧問公司的CI經驗,余友梅與高蘭馨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張錦俊(2007)。由英國經驗看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園區規劃與都市活化。科技發展政策報導。
    張賽清 (2003)。挑戰2008: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芻議─以文化資產為產業價值核心的策略思考。設計研究,3,47-55。
    張瓊慧 (2003),認識文化創意產業:行政院主委陳郁秀特輯,台北:生活美學館。
    陳清文(2002)。台灣形象商圈的視覺形象策略及識別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游怡真(2006)。文化創意產業之設計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
    黃思瑋(2004)。揉入「文化」「創意」另類的「產業」─專訪台經院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朱正中主任。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楊敏芝(2000)。文化產業理論思潮初探與發展省思。環境與藝術學刊,1。
    楊敏芝(2009)。創意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葉至誠與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詹偉雄(2009)。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的冷血見解。聯合報,A4版。
    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文化。台北:典藏藝術家。
    劉大和(2001)。APEC 議題研究精選系列2觀光、文化節慶。台灣經濟研究院。台北:台灣當前觀光發展重點學術研討會。
    劉大和(2003)。文化創意產業界定及其意義。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劉大和(2004)。文化創意園區的概念與發展, 朱庭逸主編。創意空間─
    開創城市新地理學。台北:典藏藝術家。
    劉大和(2004)。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化創意園區?,朱庭逸主編(2004)。創意空間─開創城市新地理學。台北:典藏藝術家。
    劉新圓(2009)。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劉維公(200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128,42-49。
    劉維公(2004)。 創意資本與創意生態,朱庭逸主編(2004)。 創意空間─開創城市新地理學。台北:典藏藝術家。
    鄧成連 (1990)。最新包裝設計實務。台北市:星狐。
    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
    簡正宗(2004)。形象的定位與溝通,唐聖瀚、林正全主編(2004)。品牌形象。台北:財團法人連德工商發展基金會。
    簡正宗(2004)。形象的定位與溝通,唐聖瀚、林正全主編。品牌形象,台北:財團法人連德工商發展基金會。
    露絲.溫斯樂(2003)。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羅秀芝譯)。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FUN遊傳藝資訊網(無日期)。上網日期: 2011年5月。
    網址:http://art.pcsc.com.tw:80/ncfta/aboutncfta/aboutncfta.jspx?me=1
    台中文化創意園區網站(無日期)。上網日期: 2011年5月。
    網址:http://tccp.hach.gov.tw/place_info.htm
    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網站(無日期)。上網日期: 2011年5月。 網址:http://web.huashan1914.com/about/history.php?cate=about
    傳統藝術中心(無日期)。上網日期: 2011年5月。網址:http://www.ncfta.gov.tw/ncfta_ce/c02/c02020101.aspx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