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景翰
Ching-Han Wang
論文名稱: 企業透過網路推動知識管理之研究
A Study of Managing Knowledge Using Computer Network
指導教授: 蔡錫濤
Tsai, Shir-Ta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知識知識管理網路企業內網路資訊科技
英文關鍵詞: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et, Intra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2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藉由文獻探討以及質的個案研究法,探討企業透過網路推動知識管理各項活動之方法、機制與困難,並歸納整理出實務上企業透過網路推動知識管理之架構,以作為企業進行知識管理活動之參考。研究者首先針對知識管理之各項活動—知識取得、知識創造、知識儲存、知識散播,結合知識管理網路之基本架構做文獻之探討,並對知識管理活動加以定義。再者,針對實地訪談四家個案公司之資料加以彙整,分析每一公司透過網路推動知識管理之各項活動,以及知識管理網路架構,跨個案比較整理之後,獲致以下的結論:
    一、推動知識管理活動之專責單位:企業應設立知識管理專責單位,設知識長一人,其下設社群主持人、知識經理、學習經理、技術經理、專案經理。
    二、知識取得之活動:透過EIP(企業資訊入口網站,Enterprise Information Protal)、線上討論區、Email、學術機構、公司夥伴、個人之經驗,在企業可取得資訊的範圍內,克服相關的困難,擷取對企業有利、有價值之知識。
    三、知識創造之活動:以知識社群、EIP、電子郵件、線上討論區、留言板、即時視訊會議、創新研討會、員工提案改善制度為方法,配合完善的獎勵機制,由個人之知識創造與分享到企業知識創造。
    四、知識儲存之活動:以EIP、知識匣、電子佈告欄、線上討論區、電子郵件、企業智庫為儲存工具,由資訊單位或知識管理單位加以統籌,經過分類編碼的過程之後、將對企業有價值的知識有效保存下來。
    五、知識散播之活動:透過電子郵件、電子佈告欄、企業內部電子報、ICQ、聊天室、視訊會議、EIP,經由組織主動提供與員工自行尋找兩種機制,把知識由企業內部擴散到整個組織及全體員工。
    六、知識管理網路架構:採專案管理的角度,選擇最適當之元件,對內部儲存知識的資料庫作安全性的控管,建構一最適合企業之知識管理網路。
    關鍵字:知識、知識管理、網路、企業內網路、資訊科技。

    The study aimed at illustrating discussing approaches, mechanisms and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of enterprises’ knowledge management using computer network, and developing a practical structure of managing knowledge using computer network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cluded four parts, knowledge aquring, knowledge creation, knowledge storage, and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In this study, the date collected from the four intensively interviewed businesses were organized, and cross-case comparisons were done. After data anysis, the conslusions reached were as follows:
    1. The unit implemen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t was suggested that enterprises set up a unit dealing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assign a chief knowledge manager, community hosts, knowledge managers, learning managers, technology managers, and project managers.
    2. Knowledge acquiring
    By EIP, on-line discussion, E-mail, academic organizations, businesses’ associates and individuals, the enterprises could get useful and valuable knowledge.
    3. Knowledge creation
    Knowledge communities, EIP, E-mail, on-line discussion, message board, Net Meeting, innovation seminars, and the staff proposal mechanism were applied and coordinated with reward system to convert individuals’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sharing to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of organizations.
    4. Knowledge storage
    After coding processes, information departments or knowledge management units used EIP, knowledge boxes, bulletin board system, on-line discussion, E-mail, and businesses’ intellectual database to keep valuable knowledge.
    5.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The two mechanisms, organizations’ offer and employees’ search, and the appliances, E-mail, bulletin board system, businesses’ e-paper, ICQ, chat rooms, Net Meeting and EIP, disseminated knowledge from organizations to individuals.
    6. The framework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using computer network
    Select the most applicable components from project management perspective. Internal databases should be conducted security control to establish the appropriate networ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 Words: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et, Intra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目 錄 謝 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 錄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步驟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知識的內涵與分類 11 第二節 知識管理的議題 20 第三節 知識管理的方式與類型 29 第四節 基本電腦網路架構 34 第五節 電腦網路與知識管理 39 第六節 知識管理相關研究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2 第五節 實施程序 53 第六節 資料分析 5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知識管理專責單位 57 第二節 透過網路取得知識之活動 59 第三節 透過網路創造知識的活動 64 第四節 透過網路儲存知識的活動 71 第五節 透過網路散播知識的活動 77 第六節 知識管理網路架構 82 第七節 知識管理綜合資訊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3 中文部分 103 英文部分. 105 附 錄 107 附錄一 訪談問卷 107 附錄二 總編碼表 109 附錄三 個案逐字稿範例 111 附錄四 逐字稿編碼範例 113 附錄五 總類別編碼範例 116 表 次 表2-1-1內隱與外顯知識比較 12 表2-1-2知識的內涵與分類 19 表2-2-1知識流通的類型 22 表2-2-2知識管理的觀點 28 表2-3-1知識管理推動方式 31 表2-3-2知識管理之方式與類別 33 表3-3-1訪談對象基本資料表 51 表4-1-1知識管理專責單位 58 表4-2-1知識取得範圍 62 表4-2-2知識取得方式 63 表4-2-3知識取得困難 63 表4-3-1知識創造方法 69 表4-3-2知識創造機制 70 表4-3-3知識創造困難 70 表4-4-1知識儲存編碼 75 表4-4-2知識儲存方法 76 表4-4-3知識儲存困難 76 表4-5-1知識散播方法 80 表4-5-2知識散播機制 81 表4-5-3知識散播困難 81 表4-6-1知識管理網路元件 86 表4-6-2知識管理網路困難 86 表4-6-3資料庫安全性 87 表5-1-1知識管理活動整理 98 圖 次 圖1-3-1研究步驟 6 圖2-1-1核心能力的四個構面 14 圖2-1-2「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 18 圖2-2-1知識移轉五階段模式 21 圖2-2-2知識創造模式 23 圖2-2-3知識的螺旋 24 圖2-3-1知識管理四大類別之關聯性 33 圖2-4-1 OSI與TCP/IP比較 36 圖2-4-2網路技術架構各層次 38 圖3-1-1研究架構 47 圖5-1-1知識管理專責單位 93

    中文部分
    王美音、楊子江譯(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遠流。
    王美音譯(1998),知識創造之泉。台北:遠流。
    宋偉航譯(1998),智慧資本。台北:智庫文化。
    李振昌譯(1999),16定位。台北:大塊文化。
    何耀宗(2000)。知識產業中知識管理系統之研究—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資訊服務」知識管理系統先導專案之個案研究。私立中原大學碩士論文。
    吳有順(2000),網路社群知識分享過程之研究—以企業管理教學網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汪昭芬(2000),組織學習、知識創造、知識蘊蓄與創新績效之關聯性研究: 科技製造業、一般製造業及服務業之實證。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杜長樹(2000),服務業知識管理創新與經營。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
    林大容譯(1999)。智慧資本-如何衡量資訊時代無形資產的價值。台北:臉譜。
    林皇興(1999),企業如何以--Internet/Intranet做知識管理與服務。Internet Pioneer網際先鋒,62,104-106。
    林皇興(1999),企業的數位神經網路(四)—知識管理。URL http://www.search.tornado.com.tw/energizer/ener4.htm。
    林皇興(1999),知識管理與資訊整合。URL http://www.search.tornado.com.tw/energizer/ener10.htm。
    胡瑋珊譯(1999),知識管理—企業組織如何有效運用知識。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馬曉雲(2000),知識管理實務運用。台北:華彩軟體。
    許史金譯(2001),知識管理推行實務。台北:商周出版。
    莊素玉、張玉文(2000),台積董事長張忠謀與台積的知識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張俊揚(2000),公共組織網絡化之研究─資訊科技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馮國扶譯(1999),知識管理Any Time網上應用實作指南。台北:跨世紀電子商務。
    黃博聲(1999),專業分工、知識管理與創新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辜輝趁(2000),企業電子化知識管理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樂為良譯(1999),數位神經系統。台北:商周出版。
    編輯部(1998),知識管理好幫手:企業內網路。世界經理文摘,143,118-121。
    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出版。
    劉昌憫(1999),Lotus知識管理架構,深入企業營運需求。0與1 BYTE 科技雜誌,220,106-107。
    劉權瑩(1999),資訊服務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台灣HP與台灣IBM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謝育勳(2000),員工知識管理資訊系統之設計與發展—資料採擷技術之應用。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lavi, M. & Leidner, E. (1997).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Emerging views and practices from the field. Fontainebleau, France: Insead.
    Alavi, M. and Leidner, E. (1998).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an agenda for research. Fontainebleau, France: Insead.
    Badaracco, J. (1991). The knowledge link: How firm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Cohen, S. (1998, January). Knowledge management’s killer app. Training & development, 52.
    Gilbert, M. & Cordey-Hayes, M.(1996, June).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6(6), 301-312.
    Grant, M. (1996).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 Winter Special Issue, 109-122.
    Leonard-Barton, D. (1995).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 Ma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Hansen, T., Nohria, N., & Tierney, T. (1999, March-April). What’s 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olanyi, M. (1967).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M. E. Sharp Inc.
    Quinn, B., Anderson, P. & Findelstein, S. (1996, March-April). Managing professional intellect: Making the most of the bes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mith, K. (1995). Interactions in knowledge systems: Foundations,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methods, STI Review, 16, 69-102.
    Yin, R.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Newbury Park, CA:Sage.
    Zand, E. (1981).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power-effective management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New York: McGraw-Hil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