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朱雅琪 Chu, Ya-chi |
---|---|
論文名稱: |
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 Aesthetics of the Poetry of Wei-chin Dynasty |
指導教授: | 邱燮友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45 |
中文關鍵詞: | 詩歌美學史 、文學史 、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 、文化研究 、審美意識 、詩學與詩性 、魏晉 、異質時空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9 下載:6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魏晉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審美自覺的時代,除了相關的美學理論陸續出現外,諸如文學、繪畫、書法、音樂等創作亦逐漸擺脫了原先的政治教化目的而有了蓬勃的發展。在這些文藝創作中,詩歌的發展可說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經由建安、正始、西晉與東晉諸多詩人的努力,逐漸擺脫了政教功能的詩歌突出、確立了其展現個體才性的關鍵性地位,並積澱了特屬於魏晉整個時代的審美意識。本論文主要即希望透過細膩的歷史研究,呈顯出魏晉詩歌審美意識的具體內涵及其生發的意義。
有鑑於此,筆者首先藉由對美學發展之歷史觀察,建構了一個將詩歌美學研究投置於文化視域中的方法論;其次,則將焦點置於具體的歷史分析,透過對建安、正始、西晉與東晉幾個階段的研究,呈現出各個階段審美意識變遷的具體內涵、生成脈絡以及整體的意義;最後,則在結論部份進一步點出了整個研究所獲得的啟發。對筆者而言,魏晉詩歌審美意識變遷的具體實例,除了昭示著文人傳統的形成、以及中國詩歌以情感為本質的發展過程外,更提供了吾人對於詩歌本質進行再思考的契機。身處在人的自覺與文的自覺的歷史脈絡下,魏晉詩人其實是透過詩性的美學實踐在昭顯著他們自身的存在的。這段詩歌審美意識積澱、生發的過程清楚地表明著:不僅語言本身是詩,生活的本身是詩,存在本身的開顯也是詩,透過了語言與身體的雙重實踐,「詩」展現了它對於存在真理探尋的永恆貢獻。
參考書目
■ 專書:
˙丁福保編,《全漢三國魏晉南北朝詩》。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一年四月初版。
˙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詳。
˙中國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著,《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下)。台北:輔新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初版。
˙丹青藝叢編委會編,《當代美學論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八年再版。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五十五年出版。
˙王力堅,《六朝唯美詩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7月初版。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
˙王夫之,《古詩評選(船山遺書全集二十)》。台北:中國船山學會、自由出版社聯合印行,民國六十一年出版。
˙王伊同,《五朝門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出版。
˙王志弘譯(R. J. Johnston, D. Gregory, and D. M. Smith eds),《人文地理學詞典選譯》。台北,1995年4月二版。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八十七年元月初版。
˙王玫,《六朝山水詩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王金凌,《中國文學理論史》。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初版。
˙王師更生,《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年九月初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出版。
˙王弼,《老子王弼注》。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七十年十月初版。
˙王朝聞主編,《美學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初版。
˙王貴苓,《陶淵明及其詩的研究》。文史叢刊之十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印行,民國五十五年五月初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 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王煒、周國平編,《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九卷 人文哲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初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出版。
˙王曉毅,《放達不羈的士族》。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出版。
˙王繪絜,《傅玄及其詩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北大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台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一年三月出版。
˙古直,《阮嗣宗詩箋》。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八年十月三版。
˙古直,《曹子建詩箋》。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五年四月三版。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初版。
˙田曼詩,《美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十月五版。
˙伍至學編,《哲學雜誌》第十一期(美學的極致:盡美與盡善)。台北:業強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出版。
˙伍蠡甫,《山水與美學》。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出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
˙成復旺,《神與物遊》。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出版。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一年十月初版。
˙朱光潛,《美學再出發》。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出版年月不詳。
˙朱光潛,《啟蒙運動的美學》。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出版。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台北:駱駝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出版。
˙朱光潛,《談美》。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民國七十九年出版。
˙朱光潛編譯,《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天工書局,民國七十七年九月、十月出版。
˙朱狄,《當代西方美學》。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台一版。
˙朱師榮智,《文氣與文章創作關係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七年三月初版。
˙朱師榮智,《文氣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民國七十五年三月初版。
˙朱義雲,《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出版。
˙朱德生、冒從虎、雷永生,《西方認識論史綱》。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出版。
˙池上嘉彥(林璋譯),《詩學與文化符號學 ── 從語言學透視》。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出版。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九年六月出版。
˙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出版。
˙作者不詳,《美學基本原理》。台北:麥芽文化,出版日期不詳。
˙余斯大,《建安七子》。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6月初版。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出版。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
˙呂思勉,《魏晉南北朝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七十二年出版。
˙李中華,《新譯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五年四月初版。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二月初版。
˙李幼蒸《理論符號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五十。
˙李昉等同編,《太平廣記》。台北:明倫書局,民國六十年出版。
˙李建中,《心哉美矣 ── 漢魏六朝文心流變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初版。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李景華,《建安文學述評》。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元山書局,民國七十五年出版。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出版。
˙李澤厚,《美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八年出版。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一卷(上)(下)。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2月再版。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二卷。台北:谷風出版社,台一版,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出版。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沙特(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民國七十九年出版,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汪耀進、武佩榮譯(R. Barthes 原著),《戀人絮語》(A Lover's Discourse),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初版。
˙周發祥,《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周憲,《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周憲,《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出版。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四版。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
˙林芬芳,《陸雲及其作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林美齡,《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林師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五年十月初版。
˙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初版。
˙邱鎮京,《阮籍詠懷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七月出版。
˙金開誠,《文藝心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二版。
˙俞紹初,《建安七子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四月初版。
˙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Chris Jenks 著),《文化》(Culture)。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七年一版。
˙姜一涵編著,《中國美學》。台北:空中大學,民國八十一年初版。
˙柯師慶明,《文學美綜論》。台北:長安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出版。
˙柯師慶明,《境界的探求》。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六年出版。
˙柯師慶明、曾師永義編輯,《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出版。
˙洪順隆,《六朝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三月再版。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七十四年出版。
˙迪克˙赫布迪齊(Dick Hebdige)原著、張儒林譯,《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下冊。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一年九月十一版。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學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出版。
˙凌繼堯,《西方美學藝術學擷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共收論文十四編,讀史釋詞八篇(一九五八~一九八二)。台北某書商(未署名)影印本,出版年代未詳。
˙夏鑄九,《公共空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4年出版。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民國八十二年三月增訂再版。
˙孫良水,《阮籍審美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7月初版。
˙孫旗,《藝術美學探索》。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出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五年二月初版。
˙海德格(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月初版。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二版。
˙郝立權,《陸士衡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十月再版。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年出版。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出版。
˙崔富章,《新譯嵇中散集》。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七年五月初版。
˙張仁青,《六朝唯美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出版。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張彥遠,《法書要錄》。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
˙張溥,《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台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七年三月新一版。
˙戚廷貴,《藝術美與欣賞》。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七年出版。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7月初版。
˙曹道橫,《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文學與美學 ──當代中國美學之省思》第四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初版。
˙郭繼生,《籠天地於形內: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五年五月初版。
˙陳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陳偉,《文藝美學論綱》。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初版。
˙陸貴山,《美學˙文論˙批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初版。
˙章國鋒、王逢振主編,《二十世紀歐美文論名著博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傅亞庶,《三曹詩文全集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九月增訂三版。
˙勞幹,《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八十年六月二版。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年十一月出版。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出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卷。中華書局,1955年出版。
˙著者不詳(顧俊發行),《西方美學名著引論》。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九月初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 ─ 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六十六年出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 ─ 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六十六年出版。
˙黃長美,《中國庭園與文人思想》。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七年四月三版。
˙黃集偉,《審美社會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
˙黃暉,《論衡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八年一月臺二版。
˙黃節,《曹子建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四年九月三版。
˙黃節,《魏文武明帝詩註》。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一年九月二版。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第三卷。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一年三月出版。
˙黑格爾著、賀自昭、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七月出版。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出版。
˙奧夫相尼柯夫、拉祖姆內依主編,《簡明美學辭典》。台北:駱駝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四月初版。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楊仁愷主編,《中國書畫》。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出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九年二月六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六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四年三月四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齊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六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九年出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九年六月七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梁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六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陳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六版。
˙楊恩寰,《審美心理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楊祖聿,《詩品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年出版。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七月初版。
˙葉日光,《左思生平及其詩之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四月初版。
˙葉秀山,《美的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葉師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六年出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天山出版社,出版日期不詳。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一月出版。
˙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十月一版。
˙葉潮,《文化視野中的詩歌》。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5月初版。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時間不詳。
˙鈴木虎雄撰、洪順隆譯,《中國詩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出版。
˙廖師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出版。
˙管雄,《魏晉南北朝文學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臺靜農編,《百種詩話類編》。台北: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三年出版。
˙趙士林,《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台一版。
˙趙幼文,《曹植集校注》。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初版。
˙趙憲章,《二十世紀外國美學文藝學名著精義》。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9月初版。
˙齊力、蔡錦昌、黃瑞祺譯(Raymond Aron 著),《近代西方社會思想家:涂爾幹、巴烈圖、韋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五年五月出版。
˙齊師益壽,《陶淵明的政治立場與政治理想》。文史叢刊之二十五,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印行,民國五十七年四月初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香港:古文書局,1973年出版。
˙劉文潭譯(Wtadystaw Tatarkiewicz著),《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八年十月初版。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年十月初版。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八月修訂再版。
˙劉若愚(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九月初版。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六年二月初版。
˙劉康,《對話的喧聲 ── 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四年五月出版。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初版。
˙劉道廣,《中國古代藝術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劉漢初,《六朝詩發展述論》。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七年出版。
˙德尼斯‧伊斯曼著;欒棟、關寶艷譯,《美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九年出版。
˙樊華森、楊恩寰等合著,《美學教程》。台北:曉園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4月初版。
˙滕守堯、張金言編,《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八卷 藝術哲學〈導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五月初版。
˙鄭美珍,《曹子建詩之研究》。香港新亞書院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
˙鄭毓瑜,《六朝文氣論探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七十七年六月初版。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台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初版。
˙鄧仕樑,《兩晉詩論》。香港:中文大學,1972年1月初版。
˙蕭統編、李善等注,《增補六臣注文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出版。
˙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初版。
˙諾伯舒茲(C.Norberg-Schulz)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 - 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四年三月初版。
˙錢中文、李衍柱主編,《文學理論:面向新世紀》。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初版。
˙謝凝高,《山水審美:人與自然的交響曲》。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出版。
˙鍾嘉文譯(泰雷˙伊格頓原著),《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初版。
˙鍾優民,《中國詩歌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五月初版。
˙韓格平,《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
˙韓格平,《建安七子詩文集校注譯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
˙韓格平,《建安七子綜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聶恩彥,《郭弘農集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初版。
˙顏進雄,《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八月初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初版。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初版。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出版。
˙蘇珊˙朗格,《藝術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出版。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出版。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一年八月初版。
■ 學位論文
˙丁嬪娜,《陸機研究》。輔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一年。
˙王文進,《論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七年。
˙王次澄,《兩晉五言詩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五年。
˙王秋傑,《陸機及其詩賦研究》。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
˙王貴苓,《陶淵明及其詩的研究》。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四十七年。
˙朴泰德,《建安時代鄴下文士的研究》。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
˙朴敬姬,《魏晉儒道之爭》。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
˙江建俊,《魏晉玄理與玄風研究》。文化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余寶貝,《阮籍研究》。文化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李中庸,《漢魏晉玄風的流變及其展現》。清大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
˙李正治,《六朝詠懷組詩研究》。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九年。
˙李永生,《嵇康研究》。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
˙李國熙,《兩漢魏晉辭賦中失志題材作品之研究》。文化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 ── 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
˙李瑞騰,《六朝詩學研究》。文化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七年。
˙沈禹英,《魏晉隱逸詩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周大興,《魏晉玄學中「自然與名教」關係問題研究》。文化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
˙周靜佳,《六朝形神思想與審美觀念》。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
˙林泰德,《建安時代鄴下文士的研究》。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
˙林顯庭,《魏晉清談及其名題之研究》。文化哲研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一年。
˙金南喜,《魏晉飲酒詩探析》。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四年。
˙施忠賢,《魏晉「言意之辨」研究》。中央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
˙孫良水,《阮籍審美思想研究》。高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
˙徐麗霞,《阮籍研究》。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
˙栗子菁,《魏晉任誕士風研究》。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
˙康萍,《魏晉遊仙詩研究》。輔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九年。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論》。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民國六十七年。
˙張玲娜,《六朝隱逸思想研究》。輔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張釩星,《魏晉知識分子道家意識之研究》。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
˙張堯欽,《阮籍研究》。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張鈞莉,《六朝遊仙詩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
˙張鈞莉,《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
˙張靖亞,《魏晉南朝繪畫美學研究》。東海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張蓓蓓,《漢晉人物品鑒研究》。臺大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莊師耀郎,《原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陳大為,《建安七子詩研究》。香港新亞書院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
˙陳玉惠,《陸機詩研究》。高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
˙陳昌明,《六朝「緣情」觀念研究》。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陳欣欣,《阮籍思想人格初探》。香港能仁學院哲研所碩士論文,1983年。
˙陳淑美,《潘岳及其詩文研究》。文化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陳義成,《漢魏六朝樂府研究》。輔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二年。
˙陳慧玲,《由世說新語探討 ── 魏晉清談與雋語之關係》。東吳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黃偉倫,《六朝玄言詩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一月。
˙黃雅歆,《魏晉詠史詩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
˙黃錦燦,《曹丕文學研究》。香港新亞學院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
˙楊建國,《天人感應哲學與兩漢魏晉文學思想》。東海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
˙葉日光,《詩人潘岳及其作品校注》。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七年。
˙葉言都,《兩晉世族政治形勢發展演變之研究》。臺大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三年。
˙賈元圓,《六朝人物品鑒與文學批評》。東吳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四年。
˙寥柏森,《世說新語中人物美學之研究》。東海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
˙劉瑞琳,《魏晉玄論思想之研究》。東吳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劉漢初,《六朝詩發展述論》。臺大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鄭毓瑜,《六朝藝術理論中之審美觀研究》。臺大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
˙鄭煥鍾,《郭象思想研究》。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盧建榮,《魏晉自然思想研究》。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六年。
˙蕭振邦,《從後設美學論先秦至魏晉儒道美學規模》。文化哲研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
˙蕭登福,《嵇康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五年。
˙錢佩文,《論晉詩之個性與社會性》。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顏國明,《魏晉儒道會通思想之研究》。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期刊、單篇論文
˙丁履譔,〈中國古代美學思潮的再體認〉。《高雄師院學報》八期,民國六十九年一月。
˙毛漢光,〈五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局之影響〉。《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三十七本,1967年6月。
˙王力堅,〈自然之道與白賁之美 ── 正始詩歌審美理想新探〉。《大陸雜誌》,第九十一卷第五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
˙王力堅,〈西晉形式主義文論的貢獻〉。《中國文化月刊》,第一八五期,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王力堅,〈西晉詩人── 張協、陸機對藝術形式美的追求〉。《中國文化月刊》,第一九七期,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王力堅,〈理論的剛柔分野與創作的柔美歸趨──論六朝文學風格形態〉。《中國國學》第二十四期,民國八十五年十月。
˙王志弘,〈後現代的空間思考:愛德華˙索雅(Edward W. Soja)思想評介〉。《空間》雜誌五十三期,民國八十二年。
˙王夢鷗,〈試論曹丕怎樣發見文氣〉。《中外文學》八卷四期,民國六十八年九月。
˙王夢鷗,〈劉勰的創作論與陸機文賦之比較〉。《中外文學》第十一卷第一期,民國七十一年六月。
˙王增斌、董振歐,〈論西晉孫楚〉。《山西文獻》第四十五期,民國八十四年一月。
˙王曉毅,〈西晉玄學與佛教的互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九期,1996年9月。
˙田兆元,〈天人合一與古代美學〉。《中國文化月刊》一七○期,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
˙田哲益,〈魏晉玄學與魏晉文學思潮的互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十二期,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
˙田哲益,〈魏晉清談與玄學和魏晉文學思潮的互動關係〉。《中國文化月刊》一四六期,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
˙朴泰德,〈劉勰、鍾嶸評論曹操的詩歌〉。《中國語文》第四六一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
˙朱光潛,〈形象思維在文藝中的作用和思想性〉,收錄於《美學再出發》。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出版年月不詳。
˙朱光潛,〈維柯的《新科學》的評價〉,收錄於《美學再出發》。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出版年月不詳。
˙何啟民,〈東晉時代的南北族群問題〉。《歷史月刊》九十四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士族心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一期,民國七十二年三月。
˙吳天任,〈正始文學與阮籍詠懷〉。《中國詩季刊》第十六卷第四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
˙吳金治,〈西晉大詩人左思及其妹左芬〉。《反攻月刊》第四五五期,民國七十六年九月。
˙沈志方,〈論鄴下樂府的主題類型〉。《古典文學》第十二集,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沈淦,〈東晉中興名士溫嶠〉。《歷史月刊》第一一三期,1997年6月。
˙辛金順,〈從生命的形態 ── 試論曹操的遊仙詩〉。《文明探索叢刊》第九卷,民國八十六年四月。
˙宗白華,〈中國畫論中的美學思想〉。《鵝湖》五卷十期,民國六十九年四月。
˙林師文月,〈潘岳陸機詩中的「南方」意識〉。《台大中文學報》第五期,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林師文月,〈蓬萊文章建安骨 ── 試論中世紀詩壇風骨之式微與復興〉。《中外文學》第十一卷第一期,民國七十一年六月。
˙林朝成,〈六朝佛家美學--以宗炳暢神說為中心的研究〉。《國際佛學研究》二期,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
˙林麗真,〈魏晉人論聖賢高士〉。《孔孟月刊》十八卷三期,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
˙林麗真,〈魏晉清談名士之類型及談風之盛況〉。《書目季刊》十七卷三期,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
˙杰姆遜,(台灣譯為詹明信)〈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邏輯〉,收錄於王岳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
˙祁志祥,〈中國古代藝術觀照方式論 -- 「心物交融」說〉。《文藝理論研究》1990年六期,1990年6月。
˙邱師燮友,〈中國文學美學的本質與內涵〉。《中等教育》四十二卷五期,民國八十年十月。
˙胡曉明,〈由「陳思贈弟」看曹魏政權的文化品質〉。《中國文化月刊》第一九七期,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中的氣的問題文心雕龍風骨篇疏補〉,收錄於《中國文學論集》。台中:民主評論社,民國五十五年三月初版。
˙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文學遺產》1983年四期,1983年4月。
˙袁行霈,〈論意境〉。《文學評論》1980年四期,1980年4月。
˙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下):經驗材料的意義與解釋〉。《中外文學》第十二期,民國六十八年五月。
˙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上):美感經驗的定義與結構〉。《中外文學》第七卷第十一期,民國六十八年四月。
˙崔末順,〈嵇康四言詩及其詩的評價 ── 與阮籍詩評價的比較為主〉。《人類學報》第三卷第二十一期,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張大新,〈明理、圖貌、傳神、寫心〉。《文學評論》1992年2期,1992年2月。
˙張玲,〈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風的轉變〉。《史學會刊 (東海大學)》十五期,民國七十七年六月。
˙張鈞莉,〈從遊仙詩看曹氏父子的性格與風格〉。《中外文學》第二十卷第五期,民國八十年十月。
˙張蓓蓓,〈東晉詩家孫許殷謝通考〉。《文史哲學報》第四十六期,八十六年六月。
˙莊師耀郎,〈魏晉形體美學試論〉。《國文學報》第二十六期,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郭紹虞,〈文氣的辨析〉,收錄於《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
˙陳志梧譯(Paul Rabinow 原著),〈空間、知識與權力:與米歇˙傅寇對談〉(Space Knowledge and Power: Interview of Michel Foucault),收錄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民國八十二年出版。
˙陳志梧譯(傅寇原著),〈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Text and Contexts of Other Space),收錄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民國八十二年出版。
˙陳協志,〈曹操詩歌風格之探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五期,民國八十四年九月。
˙陳昌明,〈「形-氣-神」--中國人獨特的美學思維〉。《國文天地》九卷九期總號一○五,民國八十三年二月。
˙陳芳汶,〈試論阮籍詠懷詩〉。《人文學報》第二卷第十八期。民國八十四年七月。
˙陳美朱,〈嵇康、阮籍的「理想士人論」 ── 由「宏達先生」與「大人先生」的形象談起〉。《孔孟月刊》第三十四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四年十月。
˙陳貞吟,〈阮籍詠懷詩研究〉。《中國國學》第二十一期,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
˙陳鴻銘,〈曹植之文學理論與實踐〉。《人文學報》第三卷二一期,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陶希聖,〈東晉之世族名士與州郡權力〉。《食貨月刊》第四卷第七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民國六十三年十月。
˙景蜀慧,〈西晉名教之治與放達士風〉。《中國文化月刊》第一四二期,民國八十年八月。
˙曾文樑,〈從世說新語談魏晉文人與酒〉。《輔仁國文學報》六期,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曾春海,〈魏晉「自然」與「名教」之爭探義〉。《國立政治大學學報》六十一期,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湯用彤,〈嵇康、阮籍之學〉。《中國文化》第二期,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程南洲,〈試析陸機〈文賦〉的文學理論與文體分類〉。《中國語文》第七十四卷第四期,民國八十三年四月。
˙黃忠信,〈魏晉玄學與詩歌〉。《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六期,民國六十九年六月。
˙黃振民,〈嵇康詩研究〉。《教學與研究》第九期,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黃景進,〈論儒學對魏晉至齊梁文論之影響:兼論六朝文藝美學之特徵〉。《中華學苑》三十六期,民國七十七年四月。
˙黃錦鋐,〈曹丕典論論文對魏晉文風的影響〉。《書目季刊》十七卷三期,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
˙葉日光,〈左思生平及其作品年代之推測〉。《明新學報》第一期,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
˙葉日光,〈略論左思詩中之文辭〉。《明新學報》第二期,民國七十年六月。
˙葉朗,〈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意味〉。《哲學與文化》二十一卷一期、總號二三六,民國八十三年一月。
˙廖俐惠,〈鬱鬱澗底松 ── 評左思《詠史》詩〉。《中國語文》第八十一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廖師蔚卿,〈晉末宋初的山水詩與山水畫〉。《大陸雜誌》四卷四期,1952年2月。
˙廖師蔚卿,〈從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想的關係談六朝「巧構形似之言」的詩(上)、(下)〉。《中外文學》三卷七期、八期,1974年12月、1975年1月。
˙管雄,〈聲律論的發生和發展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六輯,1982年9月。
˙趙雅博,〈中古與當代士林派之美學〉。《大陸雜誌》八十四卷三期,1987年3月。
˙齊師益壽,〈陸機文賦所代表的文學觀〉。《中外文學》第八卷第二期,民國六十八年七月。
˙劉琦、徐潛,〈言意之辨與魏晉南北朝文學思維理論的發展〉。《文藝研究》,1992年4月。
˙劉楚華,〈維摩經與東晉士人的生死觀〉。《鵝湖月刊》第二○卷第七期總號第二三五期,民國八十四年一月。
˙劉滌凡,〈六朝風骨論的美學思想〉。《中國國學》二十期,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
˙滕固,〈中世人的苦悶與遊仙的文學〉。《小說月報》十七卷(號外),1927年6月。
˙鄭毓瑜,〈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第二十一卷第五期,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收錄於《魯迅全集》第三卷。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台一版。
˙盧明瑜,〈六朝玄言詩小探〉。《中國文學研究》第三輯,民國七十八年五月。
˙蕭振邦,〈魏晉前期審美觀的轉化與特色暨「人物志」的美學意義〉。《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九期,民國八十年六月。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新亞學報》五卷二期,1963年8月。
˙戴璉璋,〈玄學中的音樂思想〉。《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十期,1997年3月。
˙簡復聰,〈魏晉南北朝社會風尚〉。《東海歷史》,1974年。
˙顏崑陽,〈論魏晉南北朝文質觀念及其所衍生諸問題〉。《古典文學》第九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龔鵬程,〈文學的美學思考〉。《文藝月刊》一六五期,民國七十二年三月。
■西文:
˙Bachelard, G. (1969), The Poetics of Space, Boston: Beacon Press.
˙Bakhtin, M. (1984), Rabelais and His Worl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Randal Johnson ed.),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ers.
˙Davis, R. C. and Schleifer, R. (1986),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Longman.
˙Heidegger, M. (1985),"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 Basic Writings, 台北:雙葉書店,民國七十四年出版
˙Lacan, J., (1949/1977), "The Mirror Stage as Formativ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I as Revealed in Psychoanalytic Experience" , in Alan Sheridan ed. Ecrits, London: Tavistock, pp.1-7.
˙Soja, E. W. (1989), Postmodern Geographies, London: Verso.
˙Weber, M. (1958),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Williams, R.(1984), Keywords: A Vocabu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八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