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子淵
Lin, Tzu Yuan
論文名稱: 運動鞋收藏者收藏行為之研究
The Study on Collector’s Collecting Behavior of Sports Shoes
指導教授: 林伯修
Lin, Po-Hs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中文關鍵詞: 運動鞋收藏者收藏行為
英文關鍵詞: collector of sports shoes, collecting behavio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4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動鞋收藏者的收藏行為,分析收藏者收藏運動鞋符號的象徵意義及其收藏的過程,並且分析收藏者從中如何獲得自我認同。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針對過去的相關文獻,探討運動鞋收藏者的收藏行為之相關理念,並針對有收藏運動鞋之收藏者,實施深度訪談,以更瞭解受訪者實際的收藏情況。研究結果發現,運動鞋目前的符號可分為五大類,分別為製作方法、球員代言、聯名款、限量款與個人故事,各具有不同的意義。另外,運動鞋收藏者大多是在被動接觸到運動鞋後,才開始對運動鞋產生興趣,進而開始收藏。收藏者的收藏過程,根據收藏行為取得收藏品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進行,依序為「進入期:與運動鞋第一次相遇,收藏者尚未取得運動鞋,但內心已經產生狂熱的情感」、「沉浸期:收藏者取得運動鞋,與運動鞋的關係最為密切,也是收藏者最享受的一刻」與「沉澱期:經過不斷完成收藏目標後
    ,收藏者會反覆思考收藏行為之意義,進而決定重新設定目標或是停止收藏,收藏者與運動鞋的關係,處於重建的階段」。而在這三個階段當中,收藏者認同的四向度的流動依序「收藏者與運動鞋-主題:主要收藏款式、Jordan鞋之於收藏者」、「分享與使用-收藏者與收藏團體、收藏行為:認識同好、運動鞋的保存、運動鞋之買賣行為」、「收藏者與自我-領悟:收藏運動鞋的深刻經驗、收藏運動鞋的樂趣、收藏運動鞋之意義」。收藏者收藏運動鞋,將運動鞋的定位由「世俗」轉化為「神聖」,並藉由運動鞋與收藏社群產生互動,從中領悟收藏行為在自我生命中的意義,進而建構不同的收藏面貌。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the Collector’s Collecting Behavior, the meaning of symbol, the collecting process and the Self-Identity.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pth interview, in order to realize interviewee’s real collecting situation. The results tell that there are five categories in sports shoes symbol: producing method, player endorsement, cooperation between companies, limited edition and personal story. Also, most of the collectors start collecting shoes after they are interested in shoes. According to collecting behaviors, there are three procedures in collecting, collectors’ first meeting with the shoes, then, they buy the shoes and have the most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hoes, this is also the period that they enjoy the most, lastly, collectors start wondering whether their collecting is worth it or not, should they keep collecting or stop. During the three procedures, there are four aspects of identification. First, collector and sports shoes-theme: major types of collecting and the meaning of Jordan shoes to collectors. Second, share and use-collector and collecting group: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ollectors, shoes’ preservation and business transactions of collection. Third, collector and self-grasp: special experiences in collecting shoes, the happiness of collecting shoes and the meaning of collecting. Collectors collecting shoes, turning the shoes from ilisins to sacred, and als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collecting in their life, in order to construct various collecting behaviors.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運動鞋不只是運動鞋....................... 10 第二節 收藏行為................................ 19 第三節 認同的發生.............................. 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工具................................ 3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1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43 第肆章 運動鞋收藏者之真情告白............................. 44 第一節 收藏故事Live Show....................... 44 第二節 收藏者類型.............................. 52 第三節 充滿符號的異想世界....................... 55 第伍章 收藏過程與認同的流動............................... 67 第一節 收藏過程的進入期......................... 67 第二節 收藏過程的沉浸期......................... 75 第三節 收藏過程的沉澱期......................... 85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4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97 附錄.................................................... 附1 附錄一.................................................. 附1 附錄二.................................................. 附8 附錄三.................................................. 附23 附錄四.................................................. 附37 附錄五.................................................. 附54 附錄六.................................................. 附65

    一、中文部份
    王宗吉(2000)。運動社會學。臺北:洪葉文化。
    王祥齡(2007)。扭蛋的消費文化與認同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李佳螢(2005)。報紙廣告中之臺灣庶民生活影像:1950~1999。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秉憲(2006)。運動員代言商品對棒球運動消費者購買意願之研究-以美國職棒紐約洋基隊球員王建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明璁(2009)。物裡學。臺北市:遠流。
    汪玉盆(2000)。由經驗主義探討收藏行為對消費價值、社會體系及延伸現象的影響-以臺中地區石頭收藏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屈慧麗(2000)。人們為什麼蒐藏。博物館學季刊,14(4),3-11。
    林天德(1999)。國際運動鞋品牌之進入模式及行銷策略之研究---以臺灣市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臺北縣:韋伯文化。(Kathryn Woodward, 1997)
    林信宏(2003)。運動廣告中的符號消費現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周甫亮(2002)。青少年在網咖中的次文化認同建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邱繡霞(2002)。媒體運動的全球策略-NBA在臺灣發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姜韻梅(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縣:揚智。
    孫治本(2004)。個人化與生活風格社群。臺北:唐山。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麥田。
    張小虹(2002)。在百貨公司遇見狼。臺北:聯合文學。
    張依依(2009)。解構公仔社會文化現象。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3,167-188。
    郭良文(1998)。臺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1998傳播論文選集,169-207。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高師教育學刊,10,261-322。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臺北市:滄海。
    莊麗娟(2006)。物質主義傾向、消費價值觀與產品涉入對收藏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許馨云(2006)。消費社會下之玩具收藏迷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陳光興(1992)。真實-再現-擬仿:布希亞的現代媒體社會學。當代,65,18-30。
    陳佳利、林文(2007)。蒐藏:懷舊與流行的百寶箱。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陳佳利、林澤豐、林文(2004)。收藏、自我與後現代:兒童與青少年收藏行為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18),47-70。
    陳俊玄(2003)。運動商品與符號消費。中華體育,17(1),102-109。
    陳郁凱(2003)。搶球鞋不怕煞[電子板]。蘋果日報。2003年5月16日。
    陳亭儒(2004)。從符號學角度詮釋傳統吉祥圖案之研究-以蝙蝠吉祥圖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傅星翔(2008)。運動雜誌中運動廣告呈現之社會環境以及運動產業變遷(1980-2007)。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程紹同(2001)。運動行銷商戰剖析:運動場上拼行銷。臺北:漢文。
    黃建群(2006)。解讀九十年代晚期中國城市流行文化。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臺北:遠流。(星野克美,1988)
    黃靜瑜(2006)。收藏型贈品之象徵意義及消費價值對收藏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黃識銘(1998)。生活型態、消費態度與消費行為之關連性研究---台灣地區世代剖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楊佳勳(2003)。新消費工具在台灣-以星巴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葉佩宸(2006)。認真休閒參與者退出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維公(1999)。布爾迪厄與生活風格社會學研究:兼論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學危機。社會理論學報,2(2),341-361。
    熊敏君(2004)。消費、認同與生活風格:解析健身俱樂部中的消費實踐與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cultural economy)、生活風格(lifestyles)與生活美學(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6。
    劉維公(2001)。運動不在運動場上-運動是在電視、文字、數字之中。誠品好讀,11,14-17。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市:天下雜誌。
    劉維公(2007)。風格競爭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奇睿(2000)。文化消費的空間研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以誠品書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蕭伯棋(2006)探討消費者購買限量運動商品之消費心理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蘇維杉(2004)。臺灣運動產業發展的社會過程研究(1945~2003)。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 英文部份
    Belk, R. W. (1995). Collecting as Luxury Consumption : Effets on individuals and household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6(3), 477-490.
    Featherstone, M. (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Pearce, S. M. (1995). On Collecting: An investigation into collecting in the European tra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William D. M., & Brandon S.(2004). Collectors and Collecting: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Leisure Sciences, 26, 85-9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