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李治
CHEN LEE CHIN
論文名稱: 同儕教導射擊訓練課程對ADHD學生學習行為與社會行為之研究
A study of Peer-Tutoring Shooting Training on Learning and Social Behaviors of Student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s
指導教授: 杜正治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同儕教導射擊訓練ADHD學習行為社會行為
英文關鍵詞: peer tutoring, shooting training, ADHD, learning behaviors, social behavior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7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同儕教導射擊課程」介入,以改善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學生學習行為與社會行為之影響。本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中「跨受試多探試設計」(multiple probe designs across–subjects)實驗設計,以四位經醫院診斷證明為ADHD的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受試者接受每週二節、每節30分、共十週的「同儕教導射擊課程」教學。所得資料以次數、曲線圖及目視分析法等方式進行分析,以考驗教學之成效。研究結果如下:
    (一)經「同儕教導射擊課程」介入後,ADHD學生不專注、干擾及離座三項行為問題皆獲得明顯改善,且皆具維持效果。
    (二)經「同儕教導射擊課程」介入後,能增進ADHD學生其溝通協調行為,且有明顯改善效果。
    (三)經「同儕教導射擊課程」介入後,能有效改善ADHD學生的社會行為,且皆具維持效果。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證實本研究具有正面效果。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可做為家長、學校教育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effects of peer tutoring shooting training programs on learning and social behaviors of student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s. It employed the multiple-probe across-subjects designs. Participants consisted of 4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iagnosed by doctors a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s. After the delivery of 10-week, two sessions per week, programs, results was found as follows:

    A. Off-tasks, disruptive and non-attentional behaviors were much improved after intervention of the shooting programs and the results were maintained for weeks.
    B. Participants’ person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s were much enhanced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training programs and were reserved for weeks.
    C. The practice of shooting training programs resulted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social behaviors and achieved substantial maintenance.

    Further discussion and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第壹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ADHD的行為特性…………………………………………13 第二節 ADHD的社會行為…………………………………………21 第三節 射擊訓練與同儕教學………………………………………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44 第四節 同儕教導射擊訓練課程……………………………………45 第五節 研究程序……………………………………………………50 第六節 資料分析……………………………………………………5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習行為資料分析…………………………………………61 第二節 社會行為資料分析 ………………………………………91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1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 論 ……………………………………………………113 第二節 建 議 ……………………………………………………11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117 二、英文部份………………………………………………………124 附錄 附錄一 同儕教導射擊訓練課程設計 ……………………………128 附錄二 不專注行為觀察紀錄表 …………………………………131 附錄三 社會行為觀察紀錄表 ……………………………………132 附錄四 桃園公西靶場之室內射擊場 ……………………………133 附錄五 家長須知 …………………………………………………135 附錄六 射擊基本姿勢 ……………………………………………137 附錄七 空氣手槍的規格 …………………………………………139 附錄八 空氣手槍彈藥 …………………………………………140 附錄九 靶紙 ………………………………………………………141 表 次 表3–1:受試者基本資料……………………………………………43 表3–2:專家學者名單………………………………………………45 表3–3:射擊教學進度表……………………………………………46 表3–4:觀察者間一致性……………………………………………57 表4–1:受試甲不專注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65 表4–2:受試乙不專注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66 表4–3:受試丙不專注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68 表4–4:受試甲干擾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75 表4–5:受試乙干擾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76 表4–6:受試丙干擾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78 表4–7:受試甲離座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85 表4–8:受試乙離座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86 表4–9:受試丙離座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88 表4–10:受試甲溝通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95 表4–11:受試乙溝通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97 表4–12:受試丙溝通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98 表4–13:受試甲合作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105 表4–14:受試乙合作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106 表4–15:受試丙合作行為在階段內及階段間分析摘要表………108

    一、中文部分
    于秋萍(1999)。氣步槍訓練在步槍業餘訓練中的地位及作用。大陸: 體育科技,20(1),62-63。
    王明泉(2000)。視知覺與視動統整能力發展理論、教學原則及成效之分析。 台東特教簡訊,11,20-33。
    王家福(2004)。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合作學習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短跑訓練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嘉義縣。
    王智畇(2005)。射箭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不專注行為及社會技能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田秀蘭(2001)。青少年生涯發展中的重要議題及輔導策略。中等教育,52(5),38-52。
    江南發(1994)。從青年期的身心發展談高職的施教重點。技職雙月刊,23,23-28。
    朱瓊芳(2006)。多元智慧取向的合作學習在國中籃球課程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沈六(1993)。群育的科學基礎—利社會行為之發展。訓育研究,32(2),53-63。
    何長珠、李咏吟(1987)。配對式同儕團體學習對國中生數學成績、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之影響。輔導學報,10,267-298。
    何素華(1998))。如何幫助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教師之友,39 (3),57-62。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杜正治、辛怡葳 (2008)。教師導向教學法與同儕協助學習法之比較:並行處理設計之應用。特殊教育學報,27,81-98。
    呂素幸(1992)。同儕輔導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金蓮(1990)。同儕個別教學對國中英語科低成就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萬福(1992)。體育教學的心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宋淑慧(1992)。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宋維村(1984):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後群:綜論。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8(1),12-21。
    宋淑慧(1994)。注意力異常與評量。高市鐸聲,4(2),21-26。
    李文棟(1995)。射擊選手與一般人平衡穩定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台南。
    李香芬(2003)。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功能性評量與介入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周淑娟(1998)。國小班級團體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周愫嫻(2001)。蛻變的青春:青少年自我概念形成原因之兩性差異。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375-396。
    林幼青(1996)。探討學校情境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孩童之行為特性。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林明美(1997)。小兵也可以立大功-談同儕輔導。學生輔導,52,62-67。
    林清湫(1999)。性別、年級、道德推理、同理心與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林靜萍、楊坤原(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經驗談-小組合作學習之成效。國立編譯館館刊,32,78-84。
    林建宏(1997)。體育合作學習效果之探討。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六年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上),471-482。
    林秋慧(1997)。南亞工商專校特殊體育教學分析。南亞學報,17,167-182。
    林美和(1992)。智能不足研究─學習問題與行為輔導。台北:師大書苑。
    林崇德主編(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玉華(1995)。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之教學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柯永河(1987)。臨床神經心理學概論。台北:大洋。
    侯禎塘(2001)。藝術治療在智能障礙兒童輔導之效果— 一個極重度智能障礙兒童之個案輔導。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洪儷瑜(1993)。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91-106。
    洪儷瑜(1999)。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心理。
    洪儷瑜(200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安置與輔導工作第三年期末報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胡永崇(2001)。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179-218。
    徐澄清(1998)。社會化過程的重要機轉--同儕互動。健康世界,145, 10-14。
    徐享良(1981)。智能中等兒童與智能不足兒童注意反應速度及注意集中度之研究。教育學院學報,6,207-256。
    粘慧珍(2001)。奧運射擊運動中空氣手槍與運動手槍項目。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充分就學、適性發展。台北市:教育部社會司。
    教育部(2004)。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三)。台北:文景。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德祥(1991)。社會計量地位分類之研究。測驗年刊,38,53-69。黃德祥(1999)。同儕輔導的理論與應用。輔導通訊,57,5-7。
    黃冠博(1998)。知覺動作訓練對多重障礙兒童的輔導。國民教育,39,71-75。
    陳琳珠(2000)。認識「過動症」及其教學概念。竹縣文教,20,49-52。陳幗眉、洪福財(2001)。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許永熹(1997)。同儕輔導的功能及兩種方案模式。學生輔導,52,43-51。
    許雅嵐(2002)。國中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許天威(1981)。知覺動作論的補救教學原理。載於國立台灣教育學院編:教育論集,375-424。彰化教育學院。
    許義雄譯(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公司。
    陸雅青(1995))。藝術治療在過動兒治療的應用。台北市立師範學 院學報,26,91-115。
    陸君約(1983)。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陸正威(1998)。同儕交互指導數學解題方案對國小學童數學解題表現、數學焦慮及後設認知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瓊文(2001)。同儕教導對國小聽覺障礙國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張世慧(1998)。班級中的焦點:注意力不足過動 ADHD兒童。國小特殊教育,25,5-20。
    單文經(1997)。同儕個別輔導的要領,學生輔導,52,25-34。
    程小蘋(1997)。同儕輔導實施之探討。學生輔導,52,35-42。
    楊幸眞(1992)。注意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33(4),28-30。楊忠和(1985)。特殊體育教學之探討。台灣教育,419,34-38。
    趙宗慈(1986)。父母紀律方式、利他傾向與兒童利社會行為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楊坤堂(1992)。合作學習在班及教學中的應用。輔導通訊,57,6-9。
    楊坤堂(1996)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台北市:五南圖 書出版公司。
    楊坤堂(2000)。情緒障礙與學習異常。臺北:五南。
    詹雅淳(2002)。同儕個別教學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日常生活技能學習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彰化。
    董媛卿(1997)。增進學習技巧。台北市:遠流。
    鳳華(1998)。注意力的心理結構與歷程。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測驗小組研習資料,1-8。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熊鈍生(1986)。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熊明禮(1996)。傳統學習教學法與合作學習教學法在飛盤擲遠效果之比較。大專體育,27,48-60。
    鄭金昌;王宗進(2003)。合作學習與傳統學習應用在排球技術學習效果之比較。中華體育季刊,65。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蔡景宏、高淑芬(1999)。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兒童的追蹤研究文獻回顧。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5,307-314。
    賴銘次(2000):特殊兒童異常行為診斷與治療。台北:心理。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臺北:心理。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
    闕月清(2002)。適應體育教學與課程。教育部九十一年度適應體育種子 茲教師研習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未出版。
    魏麗敏(1997)。同儕輔導的理論與實務。學生輔導,52,52-61。
    嚴英慈(2001)。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專注行為介入效果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rers (4thed.). Washihgton,
    Barkley, R.A. (1998).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Bar-Tal, D.&Guttman, J. (1981). A comparison of teachers’ and
    pupils ’ academic ahchievement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51, 301-311.
    Coie, J. D., Dodge, K. A., & Kupersmidt, J.B (1990). Peer group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S. R. Asher & J. D. Coie (Eds.),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pp.17-5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C: Author.Barkley, R.A. (1990).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New York: Guildford.
    Din, F.S. (1996).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students’ off- task behavior and their achievement.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19(2), 170-182.
    Dyson, B. (2002).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an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64-281.
    Eisenberg, N., Zhou, Q., & Koller, S. (2001) ,Brazilian Adolescents’Prosocial Moral Judgement and Behavior:Relations to Sympathy,Perspective Taking, Gender-Role Orientation,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Child Development, 72(2), 518-534.
    Gaddes, W. H., & Edgell, D. (1994).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Brain Function: A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 (3rd ed.). NewYork: Springer-Verlag.
    Goodlad,S., & Hirst,B. (1989). PEER TUTORING-A Guide to Learning by Teaching. New York:Nichols Publishing.
    Guevremont, D. C., & Dumas, M. C. (1994).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s and disruptive behavior disorders.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2(3), 164-173.
    Jensen, P. S., Martin, D., & Cantwell, D. P.(1997). Comorbidity in ADH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practice, and DSM-IV. Journal of Ameriacn Academy of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 36(8), 1065-1079.
    Miller, S.R., Miller, P.F., Armentrout, J.A., & Flannagan, J.W.(1995). Cross-age peer tutoring: A strategy for promoting self-determination in students with severe emotional disabilities/behavior disorder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39(4),32-37.
    New comb, A.F., Bukowski, W.M. & Pattee,L. (1993). Children’speerrelati ons:Ameta-an alyticreviewofpopular,rejected, neglected, controversial, and averagesociome tricstatus . PsychologicalBull etin, 113,99-128.
    Pliszka, S. R., Carlson, C. L., & Swanson, J. M. (1998). ADHD with comorbid disorders: Clinic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Stewart,J., & Buggey, T. (1994). Social status and self-esteem: Children with ADHD and their pe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0630).
    Susan, V.Z. & Elaine, B.(2002).Unlocking peer potential for tutoring. Education Digest, 67(5), 44-45.
    Szatmari, P., Boyle, M., & Offord, D. R. (1989). ADHD and conduct disorder: Degree of diagnostic overlap and differences among correla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8, 865-872.
    Topping, K. (1988). The peer tutoring handbook: Promo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London: Croom Helm.
    Topping, K., & Ehly, S.(1998). Peer-assisted learning. Mahwah, NJ: London, Lawrenc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