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簡浩雲 CHIEN, Hao-Yun |
---|---|
論文名稱: |
國民中學處室主任工作壓力、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Stress, Emotional Labor, and Job Burnout for the School Directors at Junior High School Level |
指導教授: |
黃能堂
Huang, Neng-T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3 |
中文關鍵詞: | 國民中學 、處室主任 、情緒勞務 、工作壓力 、工作倦怠 |
英文關鍵詞: | junior high school directors, job stress, emotional labor, job burnou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8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中學處室主任工作壓力、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之現況;並探討工作壓力、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間之關聯性;進而深入分析工作壓力、情緒勞務對工作倦怠的預測性。
本研究採普查的問卷調查方式,對象為基隆市公立國民中學主任教師人員。總學校數為15所,共計69名處室主任,發放紙本問卷69份,回收69份有效問卷,以SPSS統計軟體並採用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驗證。本研究發現國民中學處室主任之工作壓力愈高,則工作倦怠相對愈高;國民中學處室主任之上級要求的工作壓力愈高,則情緒勞務相對愈高;國民中學處室主任之情緒勞務對工作倦怠無顯著影響;國民中學處室主任之情緒勞務對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則無中介效果。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school directors’ job stress and emotional labor would cause the job burnout.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sent to all sixty-nine school directors, who are currently employed in fifteen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of Keelung City. All questionaires were returned by the sample, which yield a one hundred percent response rat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liability analysis,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tress and emotional labor. Only pressure from the supervisors of school directors will greatly increase emotional labor.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how that the job burnout is a result of the emotional labor. In this case, emotional labor is not the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the job stress and the job burnout.
一、中文部分
王靜珠(1980)。國民小學行政。臺中:長春印刷廠。
尤逸歆(2004)。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甘瓊瑤(2008)。教師情緒勞務負荷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以新竹縣市高中職教師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石文南(2006年08月18日)。行政職教師視為畏途 學校主任組長更換率高 不利傳承。中國時報北市新聞C2。
田育昆(2007)。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任晟蓀(2000)。學校行政實務處室篇。臺北:五南。
江欽瑜、蘇雲華(2006)。大學行政人員之人格特質對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中區大學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江文慈(2003)。教育改革中的教師情緒。師友月刊,436,1-5。
呂美玲(2008)。台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信煒(2005)。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余維津(2008)。工作負荷及情緒勞務對工作倦怠之影響:以員工協助方案為調節變項。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宗立(1994)。教師角色衝突之調適。國教園地,50,43-47。
吳錦隆(2000)。影響國中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明順(2001)。國民中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清基(2001)。學校行政新論。臺北:師大書苑。
吳政融(2002)。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紹貴(2003)。情緒勞務工作者情緒商數提升方案發展之應用性研究。 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吳宗佑、鄭伯壎(2003)。組織情緒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137-173。
吳宗祐(2003)。工作中的情緒勞動:概念發展、相關變項分析、心理歷程議題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第六版)。臺北: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2005)。情緒勞務。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5,136。
吳宗祐(2008)。由不當督導到情緒耗竭-部屬正義知覺與情緒勞動的中介效果。中華心理學刊,50(2),201-221。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煥烘、林志丞(2011)。國中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相關研究以角色壓力為中介變項。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25-56。
李玉惠(1998)。由文化的內容與特質談學校教育的文化功能。中華民國開放教育學會會訊,7,25-31。
李新民、陳密桃(2006)。幼兒教師的情緒勞務因素結構及其對工作倦怠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20,67-90。
李麗君(2007)。國民中學教育人員情緒勞務負荷與職業倦怠相關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昱憲(2008)。臺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飛瑩(2009)。臺北縣市國民中學兼任總務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教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星儀(2012)。資訊服務業客服人員之情緒勞務、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關係─以幽默感為調節變項。世新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杜昌霖(2005)。行政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主任暨組長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周佳佑(2005)。工作壓力的認識與改善。T&D飛訊,37,1-5。
林尚平、陳敦生(1996)。情緒勞務與人力資源管理方案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境內航空業為例。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5(2),65-72。
林尚平(2000)。情緒勞務負擔量表之發展。中山管理評論,8(3),427-447。
林尚平、陳怡安(2001)。遊樂區員工情緒勞務及社會化歷程之質性研究。商管科技季刊,2(3),319-343。
林尚平、張曉毓(2002)。情緒勞務構面與專業倦怠、自評績效及人力資源管理方案期望之關聯性研究-以某一遊樂事業組織為例。科技學刊,11(3),205-218。
林銘科 (2003)。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特性知覺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玉鳳(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少龍、歐瑋欣、陳曉天(2006)。外向性員工正面情感傳遞之影響 :情緒勞動之角色。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y Sciences,1(3),453-469。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林舒涵(2007)。情緒表達規則認知、情緒勞動與情緒耗竭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信安(2010)。國民中學學務主任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秀滿(2012)。情緒勞務、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間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基層戶政人員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施政文、莊榮輝、翁上錦(2002)。高職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松山工農學報,1,112-133。
洪國生(2009)。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徐永明(2005)。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淑玲(2007)。臺北市高職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紀翠玲(2002)。國小兼任行政教師制握信念、工作特性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高佳伶(2001)。銀行行員情緒勞務負荷、影響因素與結果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基隆市政府教育處(2012)。基隆市國民中學組織規程。2012年7月30日,取自http://exlaw.klcg.gov.tw/NewsContent.aspx?id=202。
崔來意(2000)。高科技公司女性專業人員工作-家庭衝突、工作倦怠及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曉春(1983)。專業人員工作疲乏形成模式-以社會工作員為例。思與言,2(21),179-201。
張曉毓(1998)。情緒勞務、組織行為結果與人力資源管理方案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張淑雲(2002)。國民中學主任面對九年一貫課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乃文(2005)。臺北縣國小教育人員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張華堂(2005)。國民中學校長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維玲(2007)。宜蘭縣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兼行政工作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張明輝(2008)。臺南縣市國民小學訓導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怡潔(2010)。國中教師零體罰知覺、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張雅菁(2013)。臺中市立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勞務相關之研究。 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秋發(2013)。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豐原區為例。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2012年7月30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934&KeyWordHL=&StyleType=1。
許童欣(2011)。基隆市國中教師堅毅性格與情緒勞務。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郭生玉(1992)。國小、國中與高中教師工作心厭之比較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25,67-79。
郭為藩(1993)。教育理念(第五版)。臺北:文景。
郭耀輝(2004)。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
郭浚經(2008)。臺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淑卿(2010)。工作壓力、角色壓力對工作倦怠之影響-以因應方式之中介效果及自我效能之干擾效果。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貞芳(1996)。花東地區六班國民中學主任行政工作角色壓力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瑞惠(2002)。私立高中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蓮妃(2003)。國民中學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宥均(2010)。台北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信憲、許銘珊(2011)。大專院校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0,1-15。
陳怡君(2012)。虛擬社群於國民中學主任工作壓力、情緒勞務負荷與情緒耗竭之中介效用。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彭駕騂(1998)。心理學概要。臺北:風雲論壇。
曾瑞譙(2004)。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曾國書(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總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俊英、林震岩(1994)。SAS精析與實例。臺北:華泰。
黃臺生(1997)。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工作倦怠感之研究:Golembiewski 階段模式的探討與驗證。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義良(1999)。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深振(2005)。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黃富微(2007)。澎湖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俊閎、洪振鐘、阮懷馨(2008)。拍賣網站品牌來源國、品牌關係品質與品牌權益。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1(3),1-26。
楊誌卿(1997)。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自我調適。社教資料雜誌,225,9-11。
葉龍源(1998)。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葉在庭(2001)。負向情緒調適量表與職業倦怠關係之初探。測驗與輔導,165,3477-3479。
鄔佩君(2003)。第一線服務人員之情緒勞動的影響因素與其結果之關係:以銀行行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鄔佩君,陳彰儀,吳宗祐(2005)。華人企業服務人員情緒勞動方式的前置因素與其結果之關係:以銀行行員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8(4),693-719。
鄔宗蓉(2011)。工作壓力對於情緒勞務之影響—以人格特質為干擾變項。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廖相如(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制握信念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淑貞(2003)。員工工作特性與工作倦怠之關聯性研究-以技術學院行政人員為實證對象。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劉宛妮(2006)。諾丁關懷倫理學的學校行政涵義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秀鈴(2011)。桃園縣國民中學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蔣佳良(2006)。臺北市國民中學行政人員情緒勞務與學校組織文化及工作滿意之 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玉青(1999)。情緒勞務之負荷、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情緒耗竭之相關研究-以休閒、旅館業為例。國立雲林技術學院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蔡澍勳(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進雄(2005)。勞心、勞力、勞情?論中小學教師的情緒勞務。師友,455,42-44。
鄭彩鳳(2002)。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
鄭洸鍵(2005)。我國高中職教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振丞(2007)。國小中高年級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文達(2007)。情緒勞務、情緒耗竭、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鄧柑謀(1991)。國民中學輔導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姍姍(2007)。心理契約缺口、情緒勞動與情緒耗竭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佩琪(2004)。情緒勞動、情緒耗竭與生產力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英娟、巫博瀚、張盈霏(2008)。教師情緒務的概念分析與理論應用。教育與發展,25(4),123-130。
謝安田(1993)。企業研究方法。臺北:三民。
謝金青(2002)。國民小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文全(2002)。學校行政。臺北:五南。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教育。
謝政志(2009)。國中兼任行政教師角色壓力、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謝淑婷(2011)。宜蘭縣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藍采風(1990)。壓力與適應。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有限公司。
顏淑惠(200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國樑、李昱憲(2008)。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內涵與相關研究分析及其對國民小學行政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7,1-37。
譚宇隆(1999)。花蓮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倦怠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階層分析程序法之應用。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饒邦安(1991)。臺北市國小教師行政兼職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cas. (2009). Stress at work. Retrieved July 20, 2009, from http://www.acas.org.uk/media/pdf/i/o/B18_1.pdf.
Ashforth, B. E., & Humphrey, R. H. (1993). Emotional labor in service roles :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1), 88-115.
Ashforth, B. E., & Tomiuk, M. A. (2000). Emotional Labour and Authenticity: Views from Service Agents. Emotion in Organization, 184-203.
Baron, I. L., & Kenny, D. (1986). The moderator 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eehr, T. A., & Newman, J. E. (1978).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 Affec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 review. Personnel Psychology, 31, 665-680.
Brotheridge, C. M., & Grandey, A. A. (2002). Emotional labor and burnout : Comparing two perspectives of people work.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0(1), 17-39.
Brotheridge, C. M., & Lee, R. T. (2002). Test a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model of the dynamics of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7(1), 57-67.
Brotheridge, C. M., & Lee, R. T. (200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motional labor scal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6(3), 365-380.
Caplan, R. D., & Jones, K. W. (1975). Effects of load, roleambiguity and type a personality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heart rat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0(6), 713–719.
Caplan, R. D., Cobb, S., French, J. R. P., Jr., Van Harrison, R. V., & Pinneau, S. R., Jr. (1975). Job demand and worker health Main effects and occupational difference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Copper, C. L., Sloan, S. J., & Williams, S. (1988).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management guide. Windsor: NFER-NELSON.
Cordes, C. L., & Dougherty, T. W. (1993). A review and a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on job burnou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4), 621-656.
Chu, K. H. (2002). The Effects of Emotional Labor on Employee Work Outcom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Tech, Blacksburg, Virginia.
Chang, E. M., Daly, J. W., Hancock, K.M., Bidewell, J., Johnson, A., Lambert, V. A., & Lambert, C. E. (2006).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workplace stressors, coping methods,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 in Australian nurses.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22(1), 30–38.
Davis, J., & Wilson, S. M. (2000). Principals efforts to empower teachers : Effects on teacher motiv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and stress. The Clearing House, 73, 349-353.
Diefendorff, J. M., Croyle, M. H., & Grosserand, R. H. (2005). The dimensionality and antecedents of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6, 339-357.
Dworin, A. G. (2001). Perspectives on teacher burnout and school refor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2(2), 69-78.
Fischer, H. J. (1983). A psychoanalytic view of burnout. In B. A. Farber (Ed.),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French, J. P., Rodgers, W., & Cobb, S. (1974). Coping and Adop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Freudenberger, H. J., & Richelson, G. (1980). Burnout : The high cost of high achievement. New York: Anchor Press.
Gaines, J., & Jermier, J. M. (1983). Emotional Exhaustion in a High Stress Organ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8(4), 339-349.
Glomb, T. M. & Tews, M. J. (2004). Emotional labor: A conceptualization and scal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4, 1-23.
Golembiewski, R. T., Munzenrider, R. F., &. Stevenson, J. G. (1988). Centrality of burnout in a public agency : Multiple measurements supporting common conclusions.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9(1), 28-44.
Gosserand, R. H. (2003). An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related to emotional labor.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Grandey, A. A. (2000).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 : A new way to conceptualize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5(1), 95-110.
Grandey, A. A., Tam, A. P., & Brauburger, A. L. (2002). Affective states and traits in the workplace : diary and survey data from young worker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6(1), 31-55.
Grandey, A. A. (2003). When the show must go on : Surface and deep acting as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peer-rated service delive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6(1), 86-96.
Hargreaves, A. (1998). The emotion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4(8), 835-854.
Hochschild, A. R. (1979). Emotion work, 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5(3), 551-575.
Hochschild, A. R. (1983). The management heart-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Berkeley & Los angel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chschild, A. R. (1993). Preface In S.Fineman (Ed.), Emoion in organizations, 36-57. London: Sage.
Holmes, E. (2005). Teacher Well-Being: Looking after yourself and your career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Jackson, S. E., Schwab, R. L., & Schuler, R. S. (1986).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urnout phenomen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 634-640.
James, N. (1989). Emotional Labor : Skill and Work in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Feelings. Sociological Review, 37, 15-42.
Ky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Model of teacher stress. Educational studies, 4, 4-6.
Leiter, M. P. (1991). Coping patterns as predictors of burnout : The function of control and escapist coping pattern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2, 123-144.
Maslach, C. (1982). Burnout: The cost of car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Maslach, C., & Goldberg, J. (1998). Prevention of burnout : New perspectives.Applied & Preventive Psychology, 7(1), 63-74.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1).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2, 99-113.
Maslach, C., & Leiter, M. P. (1988). The truth about burnout : How organizations cause personal stres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 Leiter, M. P. (2001).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397-422.
Manthei, R., & Sloman, R. (1988). Teacher stress and negative outcomes in Canterbury state schools. New Zealan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23(2), 145-163.
Montgomery, A. J., Panagopolou, E., de Wildt, M., & Meenks, E. (2006). Work-family interference, emotional labor and burnout.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1(1), 36-51.
Montgomery, C., & Rupp, A. A. (2005). A meta-analysis for exploring the diverse causes and effects of stress in teachers.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8(3), 458-486.
Morris, J. A., & Feldman, D. C. (1996).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4), 986-1010.
Pearson, L. C., & Moomaw, W.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utonomy and stress, work satisfaction, empowerment, and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29(1), 37-53.
Potter, B. A. (1985). Beating job burnout: how to transform work pressure into productivity. Berkeley: Ronin.
Pugliesi, K. (1999). The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 Effects on workstress, job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Motivation and Emotionm, 23(2), 125-154.
Rafaeli, A., & Sutton, R. I. (1987).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as part of the work rol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1), 23-37.
Sandiford, P. J., & Seymour, D. (2002). Emotional labor in public houses : reflections on a pilot study.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 26(1), 54-70.
Schaufeli, W. B., & Buunk, B. P. (2003). Burnout : An overview of 25 years of research and theorizing.In Schabracq, M. J., Winnubst, J. A. M., Cooper, C. L. (Eds.). The handbook of work and health psychology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chwab, R. L., & Lwanicki, E. F.(1982). Who are our burned out teachers?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7(2), 5-16.
Schuler, T. S. (1980). Defini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stress in organization. 8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25, 184-215.
Schultz, D. (1986).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Monterey, California: B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Senge, P. (1997). Sharing knowledge. Executive Excellence, 14(11), 17-18.
Steer, R. M. (1994). Work and stress,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New York: Addison-Wesley.
Sutton, R. I. (1991). Maintaining norms about expressed emotions : The case of bill collector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6, 245-268.
Talmor, R., Reiter, S., & Feigin, N. (2005). Factors relating to regular education teacher burnout in inclusive edu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20(2), 215-229.
Tellenback, S., Brenner, S. D., & Lofgren, H. (1983). Teacher stress : 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56, 19-33.
Tracy, S. J. (2000). Becoming a character of commerce : Emotion labor, self-subordination, and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total institution.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4(1), 90-128.
Wortzel, R. (1979). New life style determinants of woman’s food shooping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43, 28-29.
Wharton, A. S., & Erickson, R. J. (1993). Management on the job at home : Understanding consequences of multiple emotional roles. Academic of Management Review, 18(3), 457-486.
Zhang, Q., & Zhu, W. H. (2008). Exploring emotion in teaching : emotional labor, burnout, and satisfaction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57(1), 10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