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晁語
Hsu, Chao-Yu
論文名稱: 李源棧與戰後臺灣政治社會發展—以省議會建言為中心
Li Yuan-Zhan and Taiwan's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postwar period — Focusing on the proposal of the Provincial Assembly
指導教授: 陳佳宏
Chen, Fupian
口試委員: 蘇瑞鏘
Su, Jui-Chiang
歐素瑛
Ou, Su-Ying
陳佳宏
Chen, Fupian
口試日期: 2023/07/1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李源棧五龍一鳳臺灣省議會無黨無派高雄市
英文關鍵詞: Li Yuan-zhan, Five Dragons and One Phoenix,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Non-Party and No-Faction, Kaohsiung City
研究方法: 主題分析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敘事分析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21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2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照夜白」、「五虎將」和「五龍一鳳」等語彙,為戰後民間人士、報章媒體,用於形容李源棧的稱呼。作為一名橫跨戰爭前、後兩時期的知識份子,早年接受商學、醫學教育訓練,並以醫師身分,先後投入地方執業、海軍接收工作,逐步在左營、楠梓兩地,建立起社會聲望與人際網絡。而自1953年出任第二屆高雄市議員,至1968年結束第三屆臺灣省議員,李氏常以「無黨無派」身分自居,此者,不僅有利於爭取反國民黨選民支持,亦能提供彈性政治活動空間。諸如自1957年起,他運用該名分參與中國民主黨籌組運動,並以「選舉舞弊」和「公眾利益」作為出發點,歷經中國地方自治研究會、選舉改進座談會等階段,務求透過「體制內改革」模式,穩健追求臺灣民主化發展。
    至於議政部分,本篇論文分成三個範疇,即「憲政與民主發展、人權議題、地方與社會發展」。首先,關於憲政民主,涵蓋地方自治、民意代表兩小節。前者,從法制與實務面向,依序探討《省縣自治通則》、省長民選之爭取,乃至公務人員違法助選、買票、選監制度失衡等選舉舞弊之改進;後者,經由地方和中央角度,分別述及言論免責權、終身職爭議兩項課題,並檢視李源棧依著法制、現實層面,爭取發言保障和革新體制缺失。其次,對於人權議題,先就「人身自由與安全」,思考流氓取締、執法不當問題,從而推敲警察對民眾造成的人權侵害,乃為李氏特別關注。接著,延伸至司法救濟、新聞出版領域,理解李氏爭取陪審制度、冤獄賠償、人格尊嚴落實,同時,亦曾請求政府尊重媒體對省議員報導,避免出現行政獨斷局面。最後,轉向地方社會視角,循序探究宵禁政策、蓮池潭回收案,以及唐榮鐵工廠、高雄硫酸錏公司等省營企業監督,突顯李氏對高雄在地發展的關懷;再者,回到衛生議題,說明李氏面對密醫、偽藥弊端,甚至浮濫藥商廣告,表達嚴格禁止與有效管理立場。
    整體而言,李源棧於其從政生涯,雖受外界稱為「五龍一鳳」,並藉著「無黨無派」身分,以及底層勞工形成「群眾基礎」,數度自競選中脫穎而出,但因「逝世時間甚早、政壇後繼無人、缺乏非政治性建樹」,加上無法跳出省議員框架,使得後續影響力,伴隨知名度不足而漸次降低。至於議政方面,根據提案和質詢統計,可知「民生事務」為李氏長期性關注,同時,觀諸建設、交通、農林等議題,也可清楚看見,不少內容常連結至「高雄地區」,充分顯現其身後的地域色彩。然而,即便他在議場表現積極,也只能看作是職權履行一環,又因不少省政提案與其他反對菁英有所重疊,使得李氏在該情況下,不利於強化自身政治建樹。綜合前述各項原委,加上欠缺日治抗爭經驗、戰後地方首長歷練等條件,讓李氏同餘下「五龍一鳳」相比,不易留有顯著名聲。但是,論其建言部分,諸如引進陪審制、批判環境污染等,不但有其劃時代色彩,更在突顯自身獨特性之餘,讓身為反對人士的他,依然對時下社會產生影響力。

    Phrases such as "Zhao Yebai", "Five Tiger Generals" and "Five Dragons and One Phoenix" were actually used by folks and newspapers to describe Li Yuan-zhan in the postwar period. As an intellectual who spanned the pre- and post-war periods, he received business and med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his early years, and as a doctor, he successively engaged in local practice and navy acceptance work,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d Social prestige and network in Zuoying and Nanzih. Since he served as the second Kaohsiung City Councilor in 1953 and ended the third Taiwan Provincial Councilor in 1968, Lee often claimed to be "non-party and affiliated". Thi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winning the support of anti-KMT voters, but also provide flexible space for political activities. For example, since 1957, he has used this tit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hina Democratic Party's campaign. Taking "election fraud" and "public interest" as the starting point, he has gone through stages such as the China Local Autonomy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the Election Improvement Symposium. Through the "reform within the system" model, he steadily pursu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As for the discussion par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namely "Constitutionalism and Democratic Development, Human Rights Issues, and Lo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irst, with regard to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it covers two subsections of local autonomy and public representative. The form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practice, discusses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Provincial and County Autonomy", the struggle for the election of governors, and even the improvement of election fraud such as illegal election support by civil servants, vote-buying behavior, and unbalanced election supervision system; the latter,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 the two issues of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speech and the dispute over tenure are respectively discussed, and Li Yuan-zhan is exam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egal system and reality, striving for speech protection and lack of innovation in the system. Secondly, with regard to human rights issues, Lee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about "personal freedom and safety", thinking about the banning of hooligans and improper law enforcement, and then speculating on the violations caused by the "police" to the people. Then, it extended to the fields of judicial relief and news publication, understanding Li's fight for the jury system, compensation for unjust imprison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 dignity. At the same time, he also explicitly requested the government to respect the media's reports on the provincial councilors and avoid administrative arbitrary situations. Finally, turn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society, we explore the curfew policy, the recycling case of Lotus Pond, and the supervision of provincial enterprises such as Tang eng Iron Factory and Kaohsiung Ammonium Sulfate Company, highlighting Li's concern for Kaohsiung's local development; It shows that Lee's posi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effectively managed in the face of the evils of esoteric medicine, counterfeit medicines, and even false advertisements of drug dealers.
    In general, Li Yuan-zhan has been called "Five Dragons and One Phoenix" during his political career, and has stood out from the election several times by virtue of his "non-party and non-affiliated" identity and the "mass base" formed by the bottom laborers. However, due to "death early, no successors in the political arena, and lack of non-political achievements", and the inability to jump out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provincial councilors, the follow-up influence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lack of popularity. As for the discussion of politics,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proposals and inquiries, it can be seen that "livelihood affairs" have been a long-term concern of Lee's. At the same time, when looking at issues such as construction, transportatio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t can also be clearly seen that many contents are often linked to "Kaohsiung area", fully showing the regional color behind it. However, even if he is active in the assembly, it can only be seen as a part of fulfilling his duties, and because many provincial government proposals overlap with other opposition elites, it is difficult for Li to show his uniqueness in this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cannot strengthen its own political achievements. Therefore, considering all the reasons mentioned above, as well as the lack of experience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Japanese rule and the experience of local governor in the postwar period, it is difficult for Lee to gain a prominent repu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rest of the "Five Dragons and One Phoenix". However, in terms of his suggestions, such as introducing the jury system and criticiz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y not only have their own brand-new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highlight their own uniqueness, so that he, as an opponent, can still exert influence on the current society.

    謝辭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次 viii 表次 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先行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史料與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章節架構安排 10 第二章 早年發展與從政歷程 13 第一節 早年經歷 13 第二節 戰後初期的發展 15 第三節 高雄市議會時期 18 第四節 臺灣省議會時期 20 第五節 組黨運動 25 第三章 憲政與民主發展 31 第一節 「地方自治」的推行 31 第二節 民意代表相關問題 42 第四章 人權議題 53 第一節 人身自由與安全 53 第二節 陪審、救濟權益 61 第三節 新聞、出版自由 64 第五章 地方與社會發展議題 69 第一節 宵禁政策 69 第二節 左營蓮池潭收回爭議 74 第三節 公營事業監督 79 第四節 密醫、偽藥取締 88 第六章 結論 95 參考文獻 101

    一、方志、史料彙編
    許桂霖
    1990《重修高雄市志 卷二:民政志(上)》。高雄:高雄市政府。
    黃麟翔
    1993《高雄市志·人物志》。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張俊彥
    1994《續修高雄市志 卷二 政事志行政篇自治篇選舉篇》。高雄: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黃耀能總纂,蔣忠益、曾玉昆編纂
    1997《續修高雄市志 卷九 文化志文獻篇名勝古蹟篇》。高雄: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黃耀能、尹德民
    1997《續修高雄市志 卷十 人物志宦蹟篇賢德篇》。高雄: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薛化元、李福鐘主編
    2001《李源棧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二、檔案
    「電送省醫師公會理事長呂阿昌請為廢除中醫許可請願書乙件」(1946年8月7 日),〈三十五年請願政治〉,《臺灣省諮議會》,國家檔案館藏,檔號: A386000000A/0035/7/2/1/018。
    「總裁批簽」(1960年5月12日),〈49年總裁批簽〉,《社團法人中國國民黨》,國家檔案館藏,檔號:C5060607701/0049/總裁批簽/001/0002/49-0087。
    「張其昀轉呈鄧文儀等十一人政治改革意見書」(1960年5月14日),〈石叟叢書資料彙編(四)〉,《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檔號:008-010110-00005-031。
    「中國國民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五七次會議紀錄」(1960年11月 23日),〈中國國民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十一)〉, 《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8-011002-00036-009。
    「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簡報」,〈經濟—改進財政金融以利經發展之芻議等〉,《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5-010203-00004-007。
    「李源棧(李逸仁)」,《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國史館藏,檔號: 129-200000-4965。
    「臺灣浮浪者取締規則」(1906年3月13日),〈明治39年3月臺灣總督府報〉,《臺灣總督府(官)報/律令》,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71011927a001。
    「函為奉經濟部電送關於處理唐榮鐵工廠辦法乙份轉請查照」,臺灣省議會藏, 典藏號:0034240450001。
    「為唐榮鐵工廠積欠工資一案復請查照」,臺灣省議會藏,典藏號: 0030280050001。
    「建議政府對高市宵禁除港軍區外其餘地區請予全部解除而蘇民困以恤商艱案」, 臺灣省議會藏,典藏號:0036120048079。
    「建議政府對基高兩港宵禁除軍港區外之商住地區一律解禁案」,臺灣省議會藏, 典藏號:0036120249009。
    「建議政府對基高兩港宵禁除軍港區外一律解禁案」,臺灣省議會藏,典藏號: 0036120050001。
    三、報紙
    〈工廠排出廢氣 四鄰咳嗽不已 輿論反應竟置不理 衛生單位嚴飭改善〉,《自立晚報》,1967年8月27日,版5。
    〈下月三日起進入冬防期 警總提示注意事項〉,《中央日報》,1969年1月25日, 版6。
    〈反對「奇巧漲價」〉,《自立晚報》,1957年3月15日,版1。
    〈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會已成立 昨對雷震案發表聲明 要求當局立即釋放 宣布近期內召開全體籌委會議〉,《公論報》,1960年9月13日,版1。
    〈民意代表職權 依法應予維護 雲縣議會昨首次會 全體通過臨時議案〉,《公論報》,1958年11月26日,版3。
    〈本省明晨開始 全面實施冬防 部分地區實施宵禁〉,《中央日報》,1959年12 月20日,版3。
    〈冬防十五日開始 基隆高雄左營宵禁〉,《中央日報》,1966年1月11日,版3。
    〈左營居民主張 蓮池潭應收歸國有〉,《自立晚報》,1967年5月7日,版5。
    〈在有計劃的拉票威脅之下 李源棧仍須努力〉,《公論報》,1960年4月23日,版3。
    〈自由中國雜誌社發行人雷震涉嫌叛亂被捕〉,《聯合報》,1960年9月5日,版 1。
    〈李連福決定 控告李源棧〉,《公論報》,1958年10月30日,版3。
    〈李源棧李連福 誤會業已冰釋〉,《公論報》,1958年12月5日,版2。
    〈李金川表示不支持 李源棧陷孤軍奮戰 高市省議員競選入高潮〉,《公論報》, 1960年4月17日,版3。
    〈李源棧發表政見 盼選做事的人 禁用電話事調查中〉,《公論報》,1960年4 月21日,版3。
    〈李源棧軼事 宦海浮沉廿年〉,《中國時報》,1969年7月15日,版6。
    〈李源棧未亡人偽造文書疑案 廿六日開庭〉,《中國時報》,1972年10月24日,版3。
    〈茄萣漁民請求 放寬宵禁時間 高縣長續巡各鄉鎮〉,《中央日報》,1951年8月 6日,版5。
    〈省議員縣市長選舉 十五縣市今日投票 上午八時起下午五時止 蔣總統將親投 神聖一票〉,《公論報》,1954年5月2日,版4。
    〈南英商校校友 計劃增設商專 高雄區校友會成立〉,《公論報》,1959年2月17 日,版3。
    〈「特權」面臨考驗 議會發言應否負責的爭議〉,《自立晚報》,1962年11月 10日,版2。
    〈高雄市左營區明日補選區長 四人參加競選拉票頗緊張〉,《公論報》,1950年6月9日,版3。
    〈高雄屏東選縣市長 選民順利完成投票 謝掙強當選高首任民選市長 屏東高雄縣選舉今晨可揭曉〉,《公論報》,1951年3月26日,版3。
    〈高市候選人政見 發表日程排定 十九日起分四區舉行〉,《公論報》,1952年12 月15日,版5。
    〈高縣議會第八天 各議員繼續質詢 大會決延明日閉幕〉,《公論報》,1953年3月1日,版5。
    〈高市議會續舉行 市長答覆總詢問〉,《公論報》,1953年3月2日,版5。
    〈高市議會小插曲 動議未能成立 議員憤而辭職 經議長議員到寓慰留 李源棧已打消辭意〉,《公論報》,1955年7月28日,版4。
    〈高雄硫酸錏廠首期擴充完成 今日舉行開工典禮〉,《中央日報》,1957年3月18日,版3。
    〈高市省議員候選人介紹〉,《公論報》,1957年4月5日,版4。
    〈高市四雄爭省議員〉,《公論報》,1960年4月20日,版3。
    〈高市發現傳單 攻訐李源棧 有關單位開始調查〉,《公論報》,1960年4月23日,版3。
    〈高雄硫酸錏廠 年底擴建完成〉,《中央日報》,1962年6月1日,版5。
    〈高市六位省議員候選人 昨晚政見會上互攻 李源棧自稱被圍攻指桑罵槐 激怒其他五人也都以牙還牙〉,《聯合報》,1963年4月24日,版7。
    〈高市議員要求 縮小戒嚴地區〉,《自立晚報》,1963年7月30日,版2。
    〈高市縮小宵禁範圍 限於港區和壽山 經有關單位核准〉,《自立晚報》,1964年4月18日,版2。
    〈高市選戰對口相罵 互揭醜事空前高潮 李源棧楊金虎生死冤家 冰凍三尺選場 重又聚頭〉,《中國時報》,1964年4月20日,版7。
    〈高雄水會竭澤而漁 放乾蓮池潭水 淹沒附近稻田 農民要求政府制止〉,《自立晚報》,1965年8月25日,版3。
    〈高政壇聞人 李源棧病逝〉,《聯合報》,1969年7月14日,版3。
    〈唐榮新公司成立後 每月仍虧百餘萬 監委提出巡查報告〉,《中央日報》,1962年11月17日,版5。
    〈唐榮鐵廠 決採三項措施 下月鋼鐵產量提高至八千噸 變賣固定資產預算已獲通過〉,《中央日報》,1964年9月24日,版3。
    〈密醫的含意與種類〉,《中央日報》,1955年8月22日,版3。
    〈國民黨臺灣省黨部發出通令 對李源棧被控一案 禁止民意機構聲援 雲縣黨部已轉知國民黨籍議員〉,《公論報》,1958年11月30日,版3。
    〈商銀等四單位組財團 貸款唐榮鐵工廠總額一億二千萬 限令該廠民間借款降低利息〉,《中央日報》,1960年9月10日,版6。
    〈硫酸錏廠擴建 定九月試車〉,《中央日報》,1960年5月29日,版6。
    〈硫酸錏廠排毒氣 被害農作物可獲得賠償〉,《自立晚報》,1963年7月16日,版2。
    〈基隆高雄兩港 宵禁地區縮小 廿一日起實施〉,《中央日報》,1964年8月18日,版3。
    〈基港漁民建議改進宵禁規定〉,《自立晚報》,1976年9月25日,版6。
    〈透視唐榮廠增資問題〉,《中央日報》,1962年5月25日,版2。
    〈當局今日宣布 全省明起實施戒嚴 每日零時至五時為宵禁時間 戒嚴期間擾亂治安者鎗決〉,《中央日報》,1949年5月19日,版3。
    〈新黨「宣言」內容如何〉,《自立晚報》,1960年9月8日,版1。
    〈新黨被扣文件 決向警總索回 籌委會召集人昨日會議 認雷案為政治問題〉,《公論報》,1960年9月26日,版1。
    〈楊繼曾昨發表談話 唐榮將屬省營事業 經部將無特殊救濟 唐傳宗感謝政府德澤〉,《中央日報》,1962年1月21日,版5。
    〈新唐榮廠不勝賠損 省府決向中央求援 希望中央投資一億至兩億元〉,《中央日報》,1962年5月14日,版3。
    〈減輕利息負擔 加強內務管理 開闢內外市場 孫世篤在省議會報告 挽救唐榮鐵廠 決採三項措施 下月鋼鐵產量提高至八千噸 變賣固定資產預算已獲通過〉,《中央日報》,1964年9月24日,版3。
    〈嘉義冬防期十五日開始〉,《中央日報》,1949年12月5日,版6。
    〈漁會非法轉售助木材 市府竟准備查了事 高市議會決請監院糾舉 今討論議案大會延至明日閉幕〉,《公論報》,1955年3月21日,版4。
    〈褓姆控議員案 後天開庭審訊〉,《公論報》,1958年11月24日,版3。
    〈褓姆控告民意代表 高雄地院昨日開庭 李源棧指陳李連福劣跡 以警威屢迫人放棄競選〉,《公論報》,1958年11月29日,版2。
    〈臺灣警備部公布 全省冬防期間 應行注意事項〉,《中央日報》,1958年12月18日,版1。
    〈誰是理想的市長 高雄市市長候選人介紹〉,《公論報》,1951年3月8日,版5。
    〈蔡文玉談發展漁業 李源棧盼勿受利誘〉,《公論報》,1960年4月19日,版3。
    〈適應國際海運情勢 港口海運宵禁 當局研擬取消〉,《自立晚報》,1973年10月30日,版3。
    〈選舉弊端若不根除地方自治將無前途 在野黨無黨派競選人嚴正聲明舉發不法事實呼籲改善〉,《公論報》,1957年6月1日,版3。
    〈職權受侵害 竟裝聾作啞 雲縣議員表憤慨 醞釀罷免省議員〉,《公論報》,1958年11月27日,版3。
    〈競選高雄市長 陳李兩人互決雌雄 雙方基礎均打定〉,《聯合報》,1957年2月23日,版5。
    〈讀廣告〉,《中央日報》,1965年1月15日,版6。
    四、雜誌
    石錫勳,〈競選縣長三次落選感言〉,《自由中國》22:11(1960年6月),頁349-350。
    本刊記者,〈透視中國民主黨的現狀與未來〉,《十字論壇》3(1961年2月),頁4。
    自治半月刊社,〈分析全省黨外候選人選戰行情〉,《自治》105(1963年),頁3。
    自治半月刊社,〈省議員給本省籍的中央民意代表公開信〉,《自治》158(1966年4月),頁7-8。
    社論,〈今天的立法院〉,《自由中國》17:11(1957年12月),頁323-327。
    社論,〈在野黨及無黨無派人士舉行本屆地方選舉檢討會記錄〉,《自由中國》22:11(1960年6月),頁352-356。
    社論,〈臺灣十大草野英雄人物〉,《十字論壇》11(1961年6月),頁7。
    社論,〈李源棧楊金虎黨外火拼內幕〉,《自治》111(1964年4月),頁8。
    社論,〈李源棧楊金虎兩敗俱傷經緯〉,《自治》113(1964年5月),頁14。
    郭雨新,〈民選省長此其時矣!〉,《自由中國》22:1(1960年1月),頁11。
    傅正,〈地方自治乎?省府官治乎?~~對省府所擬地方自治法規七種修正草案的總評〉,《自由中國》20:5(1959年3月),頁152-158。
    楊金虎,〈倡導護憲運動〉,《自由中國》18:2(1958年1月),頁61-63。
    五、專書
    王靜儀、李力庸、黃秀政、陳鴻圖、陳文松、劉明憲、鄭政誠
    2015《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議員小傳及前傳》。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行政院縣政計畫委員會主編
    1941《縣各級組織綱要》。南京:中正書局。
    李筱峰
    1987《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
    1993《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
    李福鐘、程玉鳳主編
    2001《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四) 國會改造》。臺北:國史館。
    周琇環、陳世宏編著
    2000《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 組黨運動》。臺北:國史館。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
    1983《透視黨外勢力》。臺北:風雲論壇社。
    紀俊臣
    2001《臺灣地方自治人物誌 省議員篇》。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許雪姬
    1935《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炎憲
    2002《吳三連全集第6冊 戰後政治運動及其他》。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張文隆
    2013《臺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新北:遠景出版。
    郭拔山
    1977《郭國基選壇馳騁錄》。高雄:大舞臺書苑出版社。
    陳韶輝、張建隆
    2001《李秋遠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曾小傑
    2000《港都政壇故事多》。高雄:鼎正股份有限公司。
    黃錦堂
    1995《地方自治法制化問題之研究》。臺北:月旦出版社。
    照史
    1983《高雄人物評述 第一輯》。高雄:春暉出版社。
    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主編
    2002《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 新聞自由(1945~1960)》。臺北:國史館。
    2002《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八) 新聞自由(1961~1987)》。臺北:國史館。
    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
    1965《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臺中: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
    蔡寅茂
    2006《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地方制度法》。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歐素瑛主編
    2001《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五) 地方自治與選舉》。臺北:國史館。
    歐素瑛
    2016《走過70 見證民主-臺灣省議會70週年專刊》。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歐素瑛、陳中禹、黃翔瑜、謝嘉梁、王順節、李巧雯
    2011《臺灣省議會會史》。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謝國興
    1994《企業發展與臺灣經驗 臺南幫的個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謝漢儒
    2002《早期臺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為歷史留見證》。臺北:桂冠圖書。
    薛化元
    1996《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香出版社。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
    2003《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
    薛化元、楊秀菁、林果顯主編
    2004《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十) 言論自由(二)》。臺北:國史館。
    蘇瑞鏘
    2005《戰後臺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臺北:稻鄉出版社。
    六、期刊、單篇論文
    王泰升
    1997〈日治時期刑事司法的變遷與繼受西方法〉,《臺大法學論叢》27 (1):169-230。
    王俊昌
    2012〈見證臺灣地方自治史—從基隆街協議會到基隆市議會〉,《檔案季刊》11 (2):40-55。
    王靜儀
    2013〈從為民喉舌到探求民瘼-臺灣省議員與省諮議員的重要提案與議題 淺析〉,《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7:74-97。
    2014〈臺灣省議會職權演變分析(1946-1998)〉,《弘光學報》74:51-68。
    江燦騰、陳正茂
    2008〈五零年代臺灣組黨運動之重挫:記胎死腹中的中國民主黨〉,《北臺灣通識學報》4:107-124。
    吳乃德、陳明通
    1996〈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於張炎憲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頁351-385。臺北:玉山社。
    吳俊瑩
    2015〈戰後臺灣關於「違警罰法」的批判內容與脈絡考察〉,《臺灣文獻》66 (3):151-196。
    吳文彥
    2018〈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高雄文獻》 8 (3):32-73。
    紀俊臣
    2012〈臺灣省議會對臺灣民主憲政發展的啟發與策進〉,《中國地方自治》 65 (3):47-59。
    陳純瑩
    1993〈光復初期臺灣警政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時期為中心的探討〉,收於賴澤涵主編,《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頁21-78。臺北:中央研究院。
    2007〈我國威權體制建構初期之警政(1949-1958)〉,《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3:45-72。
    陳添壽
    2014〈臺灣地方自治與警政發展〉,《中國地方自治》67 (3):5-26。
    郭惠珍
    2018〈記憶的隱沒與浮現:以李萬居與「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為中心〉,《洄瀾春秋》23:25-48。
    陳雅苓
    2019〈臺灣戰後的醫師樣貌〉,收於薛化元主編,《自由、民主、人權與近代東亞論集》,頁93-14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黃俊夫
    2012〈從高雄硫酸錏公司文化性資產探討高硫步上成長之路〉,《科技博物》16 (4):19-48。
    趙維棣
    1993〈縱橫高雄市政壇的金光頭—李源棧〉,收於風雲論壇社,《透視黨外勢力》,頁138-140。新北:風雲論壇社。
    蔡佩蓉
    2013〈現代化、日本化與殖民化—日治時期壽山公園的地景形塑與文化意涵〉,《高雄文獻》3 (4):50-83。
    歐素瑛
    2015〈臺灣省參議會對日產糾紛之調處(1946-1951)〉,《臺灣學研究》18:99-150。
    謝啟群
    1997〈李源棧(一九一零至九六九)〉,《中外雜誌》61 (1):88-89。
    薛化元
    1995〈《自由中國》「反對黨」主張的歷史考察〉,《臺灣風物》45 (4):9-45。
    2000〈臺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考察—以動員戡亂時期為中心的探討〉,收於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威權體制的變遷 解嚴後的臺灣》,頁169-21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1〈中央民意代表延任與臺灣本土政治菁英的態度—以(臨時)省議會在野派為中心(1950~1969)〉,收於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主編,《「邁向21世紀的臺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頁147-166。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2002〈戰後臺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變遷〉,《館史館館刊 復刊》32:17-35。
    2004〈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對地方自治改革的主張—以五龍一鳳為中心的討論〉,收於臺灣省諮議會主編,《「深化臺灣民主、促進地方建設」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35-49。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2004〈一九五零、六零年代官方改革主張的探討—以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的地方自治建議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1:235-258。
    2018〈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1950年代與1960年代的比較〉,《臺灣風物》68 (4):167-203。
    顏上晴
    2010〈文物史料類型產業文化資產之保存:以高雄硫酸錏公司為例〉,《科技博物》14 (1):25-42。
    蘇瑞鏘
    2004〈臺灣(臨時)省議會「五龍一鳳」對結社權的態度—以「中國地方自治研究會」為中心〉,收於臺灣省諮議會主編,《深化臺灣民主、促進地方建設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51-58。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2018〈「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的再思考—以臺籍民選反對菁英為觀察視角〉,《臺灣風物》68 (2):21-60。
    2018〈臺灣省級議會「五龍一鳳」等在野民主菁英的人權主張—以人身自由為中心(1946-1972)〉,《東亞觀念史集刊》15:9-44。
    2019〈1950、60年代臺灣在野菁英對地方選舉弊端的批評與因應〉,《文史臺灣學報》13:89-117。
    七、學位論文
    王御風
    2006〈近代臺灣地方議會與領導階層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任育德
    2004〈向下扎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朱建益
    2008〈戰後高雄地區的選舉與民主運動〉,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呂婉如
    2001〈《公論報》與戰後初期臺灣民主憲政憲政之發展(1947-196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暄景
    2011〈省議會黨外菁英與臺灣民主政治發展—以李萬居問政研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雅茹
    2002〈戰後臺灣女性參政之先驅:許世賢(1908-1983)的政治生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姿仰
    2013〈戰後臺灣地區海軍的接收與與重整(1945-1946)〉,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文婷
    2003〈戰後臺灣婦女參政的個案研究—以許世賢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謝欣純
    2002〈郭國基與戰後臺灣地方自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志榮
    1992〈光復後臺籍民選精英政治反對之研究(一九四五-一九六九)〉,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蘇瑞鏘
    1994 〈「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八、網路資源
    國家圖書館,「政府公報資訊網」,網址:https://gaz.ncl.edu.tw/index.jsp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網址: https://drtpa.th.gov.tw/index.php?act=Archive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中華民國地方議會議事錄總庫」,網址:https://journal.th.gov.tw/query.php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