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孟凱
論文名稱: 東漢音樂思想初探--- 以《白虎通》之樂論為例
指導教授: 許瑞坤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東漢音樂思想樂教思想樂律思想《白虎通》
英文關鍵詞: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musical thoughts, thoughts of music culture cultivation, thoughts of music temperament, Bai Hu Tu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5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中國音樂思想發展觀之,漢代無疑可做為一個極具指標性的時代。以樂教思想為核心的前期音樂思想於西周萌芽、春秋戰國發展茁壯、於漢代得到統合與發皇,先秦諸子大異其趣的樂論面貌於漢代得到整合,達到中國樂論發展的高峰。魏晉之後的樂論課題則表現與前朝截然不同的趨向,音樂逐漸從禮樂活動的框架中獨立出來討論,哲人逐漸從音樂活動的實踐中出發,正視音樂的藝術內容。因此,自中國樂論的發展來看,漢代既可以說是一個樂論發展的里程碑,亦可說是
    歷來針對中國音樂思想的研究多針對於西漢之前或魏晉之後的樂論探討,對於位於兩者分野的東漢樂論卻鮮為人注目。事實上東漢樂論無論是在對樂教思想的創發與耕耘,或是立足於音樂實踐中對音樂藝術本質的觀照,皆有所獨特之處。本研究以成於東漢章帝時,統合兩漢儒學成就的《白虎通》之樂論為探討對象,企圖藉《白虎通》樂論之梳理與分析,一窺東漢音樂思想之面貌,並進一步審視東漢樂論的歷史定位。本論文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回顧《白虎通》成書背景及其於兩漢學術之地位,第三章及第四章分別自內部理論的剖析及歷史環境的發展來分析《白虎通》之樂教思想及樂律思想、第五章則為結論,總論《白虎通》音樂思想的性格及其於中國樂論發展中的定位,期盼藉此研究為例來鮮少為人注目的東漢樂論研究略盡棉薄之力。

    When it com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al thought, the Han dynasty is undoubtedly a historical landmark. The early musical thought that keeps the music cultivation as the central task grew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developi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s well as Warring States periods, and was integrated in the Han dynasty. Since Wei dynasty, the emphasis was different from before, the discussions of music gradually turned to the practices of music activities and its aesthetic content, being independent from the ritual activities. Therefor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 theory, the Han dynasty not only is regarded as the peak of musical thought of culture cultivation, but 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musical thought.
    Although possessing with its uniqueness, the musical theorie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ere seldom emphasized by studies about Chinese musical thought. However, no matter from the a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al cultivation or that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artistic contents of music, musical theorie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did present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 The study is focus on the music theories of Bai Hu Tung, a collection of the Confucian study during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purpose is to portray the profile of the musical theorie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by analyzing the music theories collected by Bai Hu Tung, and further examine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se theories of the Eastern Han.
    The study consisted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brought out the purpose and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d the historical circumstance when the Bai Hu Tung was published, and also its academic role in the Han dynasty.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chapters respectively analyzed the thought of music culture cultivation and music temperament in Bai Hu Tung through the interior dissection and the exterior development of era. Last but not least, in the final chapter, the conclusion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theories in Bai Hu Tung, and its historical position during the history that the Chinese ancient musical thought developed. The study is also dedicated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towards music theorie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摘要 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前人之研究成果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論文架構 19 第二章 東漢儒學的匯通-《白虎通》的緣起與定位 23 第一節 漢代經學的分歧局面 25 第二節 白虎觀會議的緣起與背景 32 第三節 《白虎通》於東漢學術的定位與其論述特點 39 第三章 《白虎通》之樂教思想 47 第一節 先秦至西漢音樂思想回顧 48 第二節 《白虎通》的樂本思想與對五聲八音的解讀 54 第三節 《白虎通》之音樂功能論 73 第四章 《白虎通》的樂律思想 85 第一節 《白虎通》論樂律與時節秩序 87 第二節 《白虎通》論樂律本質 95 第五章 結論 110 參考資料 120

    古籍

    〔漢〕蔡邕:《月令章句》,龍溪精舍叢書本。

    [清]盧文弨 校刻:《抱經堂叢書-白虎通》,北京:直棣書局,1923。

    〔漢〕劉熙:《釋名》,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漢]王充 撰,劉盼遂 集解:《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7。

    [漢]蔡邕:《蔡中郎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梁啟雄:《荀子柬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4。

    郭慶藩 輯:《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

    [周]墨翟:《墨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漢]班固 撰,[清]陳立 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漢]劉安:《明刻淮南鴻烈解》,臺北,鼎文書局,1979。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臺北:世界書局,1980。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漢〕蔡邕:《琴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朱情牽:《老子釋譯》,臺北:里仁書局,1983。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

    [清]陳立 疏證:《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9。

    [漢]鄭玄 注,[唐]賈公彥 疏:《周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漢]鄭玄 注,[唐]孔穎達 正義:《禮記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魏]何晏 注,[宋]邢昺:《論語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清]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中華書局,2005。

    黎翔鳳:《管子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趙在瀚 輯,鍾肇鵬 點校:《七緯》,臺北,中華書局,2012。


    專書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鄭良樹,曾永義:《儀禮―宮室.車馬考.樂器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書局,1971。

    賴炎元 註釋:《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維新書局,1980。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81。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黃彰健:《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林品石 註釋:《呂氏春秋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

    李勉 註譯:《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含意》,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武秀成 譯註:《嵇康詩文》,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章權才:《兩漢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

    繆天瑞:《律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李美燕:《中國古代樂教思想》,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丘瓊蓀:《歷代樂志律志校釋》,北京:人民音樂,1999。

    陳麗桂 校註:《新編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

    黃俊傑:《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3。

    許瑞坤:《音樂、文化與美學》,臺北:迷石文化,2004。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費振綱,仇仲謙,劉南平 校注:《全漢賦校注》,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劉藍:《中國音樂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

    周德良:《《白虎通》暨《漢禮》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

    許兆昌:《先秦樂文化考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

    〔美〕Alan. P. Merriam,穆謙 譯:《音樂人類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軒小楊:《先秦兩漢音樂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學位論文

    唐兆君:〈《白虎通》禮制思想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4

    李政林:〈漢代音樂制度與音樂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

    汪慧蘭:〈東漢禮學史〉,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1997。

    周德良:〈《白虎通》讖緯思想之歷史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1997。

    陳玉台:〈陳立《白虎通疏證》之禮學研究-以《白虎通》引三禮類為範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

    柯響峰:〈《白虎通義》音訓研究〉碩士論文,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04。

    劉美蕙:〈《白虎通》中的讖緯思想〉,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07。

    林曉呈:〈《白虎通德論》的氣論思想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2。

    徐依秋:〈《白虎通》思想經緯〉,碩士論文,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


    期刊專文

    孫詒讓:〈《白虎通義》考〉,《國粹學報》55期(1970.2):頁2114-2116。

    陳玉台:〈《白虎通義》引禮考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9期(1975.6):頁77-166。

    黃一農,張志誠:〈中國傳統候氣說的演進與衰頹〉,《清華學報》23卷2期(1993.6):頁125-147。

    蘇志宏:〈《白虎通》的禮樂教化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5期(1990):頁36-41。

    吳根平:〈從〈樂記〉到〈聲無哀樂論〉-中國音樂美學的獨立之旅〉,《太原師範學院學報》6卷2期(2007.3):頁115-118。

    向晉衛:〈兩漢時期的禮樂教化觀〉,《雲南社會科學》2009年1期,(2007):頁136-139。

    周德良:〈洪業〈白虎通引得序〉辨〉,《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九期(2011.3),頁89-118。

    網路資源

    《清代學人列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企劃: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81610,瀏覽時間:2014/06/05,15:3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