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家閩 |
---|---|
論文名稱: |
儒林外史承祧與創新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楊昌年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2 |
中文關鍵詞: | 儒林外史 、吳敬梓 、寫實主義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學反映時代,時代影響文學,時代與文學的進化是息息相關的。清代的章回小說風華正盛,《儒林外史》被譽為諷刺小說中的翹楚,其成功的原因何在?是不是單一作品的意義?其創作是否與歷代進化的文學藝術有關?以《儒林外史》的創意尋求與傳統文學、文化的聯繫後,是否能發現其背後所反映的豐厚文化內蘊與時代意涵?
本論文主要以文學史、文化史的縱向聯繫,尋求《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寫實文學及社會文化主題三個面向的承祧,理出一脈相承的脈絡與現象,探討《儒林外史》承祧與創新的關係,期望對《儒林外史》的創作價值能有更深的認定。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文獻探討、研究方法。
第二章作家與時代。經學學養使他充滿無可拋棄的儒家情懷,浪漫的天性讓他嚮往六朝名士風流,加上多舛的孤獨之路,內在的衝突使他尋覓著安身立命之道,苦難讓他的生命觀照更深刻了。封建末世的清代,自我意識覺醒的吳敬梓,有著「不從眾」的主張,反科舉、反禮教、反迷信,能以清楚的觀察,寫實的記錄了傳統社會禮俗文化的虛偽和腐敗現象。
第三章承祧之跡。確立《儒林外史》的諷刺小說地位,以文學史進行社會寫實主義、諷刺精神、史傳文學的承祧溯源,及其與《史記》、《水滸傳》、《金瓶梅》的臍帶關係,進行文學史的承祧關係連繫。《儒林外史》的「婉而多諷」繼承了《詩經》的「美刺」傳統;其社會寫實的人道關懷切入點實繼承自《金瓶梅詞話》;其革命叛逆意識則與《水滸傳》的啟示有關,又狀寫人物的性格形象之成功,《水滸傳》影響功不可沒;以《史記》的史傳文學承祧來看《儒林外史》的結構亦有軌跡可循。
第四章創作輝光。傳統文化社會的士人出處、現實功利、禮教、婦女地位的主題,吳敬梓予以深化並直指根源所在,嚴肅的以諷刺為手段來警示世人,並且婆心的提供禮治理想。《儒林外史》是諷刺藝術、寫實文學及社會文化三個面向的承祧與創意的結合,不慍不火的「婉而多諷」拿捏得恰如其分;諷刺對象聚焦於對社會具有示範作用的「儒林」,深具儒家對「士」的期望;運用寫實主義則是儒家的人文關懷;文人的社會責任使吳敬梓提出周公制禮作樂的「禮治」理想,是吳敬梓對社會陋俗進行正本清源的良方。
第五章理想典型與對後世影響。《儒林外史》的諷刺與理想寄寓發揮了文人批判與指導社會的功能,影響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現代小說的走向。
第六章結論。因立足於傳統文化之上,承祧歷代進化的文學藝術精粹,妥善鎔鑄、脫化,文化傳統主題的集中深化,《儒林外史》得以創新風貌,放射出內蘊雄渾的燦爛光輝,成為諷刺文學的楷模。
一、專書部分
(一)小說類
〔宋〕李昉等撰《太平廣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明〕施耐庵《水滸傳》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毛宗崗評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裏仁書局,1983年。
〔清〕蒲松齡《聊齋》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清〕劉鶚《老殘遊記》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4年。
子旭《解讀紅樓夢----兒女情長》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王俊年《吳敬梓和儒林外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發行,1993年。
何錫章《解讀西遊記----神魔佛怪》臺北:雲龍出版社,2001年。
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漢秋輯校《吳敬梓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竺青選編《名家解讀儒林外史》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胡光舟《吳承恩和西遊記》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發行,1993年。
張國風《儒林外史及其時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張國風《儒林外史試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陳又新、魯小俊《且向長河看落日《儒林外史》》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又新《解讀儒林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陳美林《吳敬梓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陳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楊師昌年《古典小說名著評析》臺北:五南圖書,1998年。
楊師昌年《儒林外史—書生現形記》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
鄭明娳《儒林外史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二)小說史類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唐〕劉知幾《史通》 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
孔另境《中國小說史料》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吳淳邦《清代長篇諷刺小說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李盾《中國古代小說演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2002年。
林辰《中國小說的發展源流》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萬卷樓出版社,1998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裏仁書局,2000年。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寧宗一主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 中國諷刺小說史略》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劉子清《中國歷代著名小說史話》臺北:黎明,1980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裏仁出版社,2003年。
賴漢屏《史記評實》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錢念孫《中國文學史演義》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譚嘉定《中國小說發達史》臺北:啟業書局,1935年。
(三)小說理論類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箋注 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希〕亞裏斯多德著、傅東華譯《詩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美〕W‧C布斯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美〕亨利‧詹姆斯著,朱雯等譯《小說的藝術》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
〔英〕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
〔德〕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臺北:裏仁書局,1981年。
Arthur pollard著,董崇選譯《何謂諷刺》 臺北:黎明文化,1973年。
吳俊忠《文學鑑賞論》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1998年。
吳組緗《中國小說研究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8年。
胡尹強《小說藝術︰品性和歷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胡菊人《小說技巧》 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4年。
胡適《胡適文存》第三集,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
塗公遂《文學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張毅《文學文體概說》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戚廷貴《藝術美與欣賞》 臺北:丹青出版社,1986年。
陳嘉英《凝視古典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紅葉文化公司,1996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
楊師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裏仁出版社,1994年。
劉燕萍《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2003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鄭明娳《古典小說藝術新探》臺北: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
魯迅《魯迅全集》(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
(四)學術思想類
《十三經注疏‧詩經》,藝文印書館,1998年。。
《十三經注疏‧禮記〈經解〉》卷50,藝文印書館,1998年。
(清)張伯行輯訂《朱子語類》卷1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Arthur pollard 著,董崇選譯《何謂諷刺》臺北:黎明文化,1973年。
小橫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觀》卷12,上海文藝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王冬珍等《儒學與人生》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王邦雄《論語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5年。
吳中傑《文藝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吳淳邦《晚清諷刺小說的諷刺藝術》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
李澤厚《論語今讀》臺北:允晨文化,2000年。
周光慶《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劼《金聖嘆人生哲學—糊塗人生》臺北:揚智文化,1998年。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讀冊文化事業,2003年。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1996年。
林益勝、方元珍《國學導讀》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 1991年。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薑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姚式川《論語體認》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
姚式川《論語體認》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
胡思敬《國聞備乘》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人生出版社,1961年。
夏傳才《十三經概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2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甲集》臺北:中央書局,1956年。
徐鳳文、王昆江《中國陋俗》臺北:實學社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商衍鍌《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北京:三聯書局,1958年。
張惠民《宋代詞學審美理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香港:龍門,1968年。
郭建《中國古代官場百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
陳大齊《孔子學說》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陳大齊《孔子學說》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陳滿銘《論孟義理別裁》臺北:萬卷樓圖書,2003年。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葉太平《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葉啟政《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葛晨虹《中國古代的風俗禮儀》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
詹福瑞《無奈追尋----清代文人心理透視》,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齊如山《中國的科名》臺北:新聞出版公司,1956年。
劉兆璸《清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9年。
劉松來《禮記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鄭至明《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賴明德《司馬遷之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1983年。
聶石樵《司馬遷論稿.自序》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藍吉富、劉增貴《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羅中峯《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顧炎武《日知錄》卷16《日知錄集釋》(六)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五)心理學類
E.Aronson等《社會心理學》李茂興、余伯泉譯,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
Joanne Wieland-Burston《孤獨世紀末》,宋偉航譯,臺北:立緒文化,1999年。
Philip Koch《孤獨》,梁永安譯,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宋國誠《認識社會》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六)其他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大辭典》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沈謙《文心雕龍與現代修辭學》臺北:益智書局,1990年。
黃慶萱《修辭學》 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
二、論文期刊部份
(一)期刊論文
天僇生〈中國歷代小說史論〉《月月小說》第一年第11 號,光緒丁未年十一月,東京都:東豐書店,1979年影印本。
王開府〈四書的智慧-孟子論涵養 〉《國文天地》。
何寄澎〈對晚明小品的幾點反思〉《中華學苑》第48 期
吳聰敏〈《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評議〉,國立台中護專學報第一期。
宋美華〈語調與說話人-諷刺詩的修辭傳統〉《中外文學》第14卷,第3期。
李弘祺〈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Benjamin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
周何〈制禮的原則〉《國文天地》12卷9期,1997年。
周何〈禮之內涵〉下《國文天地》13卷8期,1998年。
周何〈禮之內涵〉上《國文天地》13卷6期,1997年。
周何〈禮之內涵〉中《國文天地》13卷7期,1997年。
周何〈禮的起源〉《國文天地》12卷12期,1997年。
周淑舫〈破禮教世俗、求獨立平等----論《儒林外史》中的沈瓊枝〉《中國文化月刊》第230期,1999年。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評議〉《明清小說研究》第二期,1992 年。
陳昭霏、傅榮珂〈《儒林外史》諷刺藝術之研究〉,嘉義大學學報第69期。
楊一峰〈孔子言禮淺則〉《孔孟學報》第13期。
劉淑貞〈《儒林外史》中婦女形象探析〉台中技術學院報第三期,2002年。
劉揚忠〈唐鹹通至天祐時期文學概說〉貴州大學學報第二期,1991年。
(二)學位論文
朴正道:《聊齋志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8年。
李志宏:《儒林外史敍事藝術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林源茂:《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畫與諷刺手法之研究》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2年4月。
邱琇環:《儒林外史的表現技巧與時代意義》國立臺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79年6月。
卲芊芸《儒林外史中計程車人心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金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5年。
金莖喆:《論語中之孔子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5月。
康泰權:《儒林外史的藝術形象與主題思想》國立臺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陳莞菁:《晚唐諷刺小品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憲強:《清代捐納制度》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68年。
馮康泰:《金瓶梅詞話與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研究》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9年。
黃淑瑮:《小說教學研究----以高中敎材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2年。
鄭明娳:《儒林外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嚴雪櫻:《官場現形記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