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孝慈 |
---|---|
論文名稱: |
北管館閣梨春園研究 |
指導教授: | 呂錘寬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6 |
中文關鍵詞: | 北管 、梨春園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2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北管音樂是台灣傳統音樂中,最主要的系統 之一,北管子弟館閣,在時間、地點上,持續地存在於同一空間,對音樂文化的內涵,具有穩定傳遞的功能,曲館活動為民間子弟自娛為主,非以營利為導向,曲館先生的口授與音樂抄本的寫傳,皆有穩定音樂內涵與風格的作用,因此曲館可謂最完整的保存與傳承北管音樂文化。欲瞭解北管音樂,勢必瞭解北管館閣。
位於彰化市華山路138巷51號的梨春園,堪稱北管歷史最悠久的館閣之一,其館閣之發展,幾乎等同於北管音樂在台的活動。其館藏手抄本數量之多、曲目之豐,足堪代表北管音樂之內涵;而從它保存的種種儀仗性器物,及可供同時「雙棚」演出的戲服,更是北管曾在臺灣盛極一時的見證。
本文第一章由曲館的組織與建築、曲館與南瑤宮老大媽會之關係、曲館之先輩圖等方面,了解梨春園之發展歷史。第二章由梨春園的文物方面,發見梨春園之古老性與豐富性,包括各類曲簿、樂器與戲服。第三章則從樂員之技藝、曲館各類演出型態、曾演過的戲劇、曾錄製之音樂等,探討梨春園之藝術性,並在第四章以最能代表梨春園藝術性之葉阿木先生細曲唱腔,作採譜分析。
A、古籍
樂府雜錄,唐‧段安節。
東京夢華錄,南宋初期‧孟元老。
夢梁錄,南宋末年‧吳自牧。
武林舊事,元初‧周密。
以上古籍,生動記述了唐、宋都城中的市民文化生活,尤其是講唱文學的家數和人物、雜耍技藝的種類和有名藝人的姓名及其他有關資料,都有專篇寫述,其內容與寫作手法為本論文之啟發有相當助益。
B、工具書
彰化縣先賢書畫專集,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88。
彰化市公所,《彰化市志》,1997。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彰化縣口述歷史》第四、五集,1999。
丹青藝叢編委會編,《中國音樂辭典》,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1。
呂錘寬,《北管牌子集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
呂錘寬,《北管絃譜集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
呂錘寬,《北管細曲集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
呂錘寬,《北管古路戲曲集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
呂錘寬,《北管新路戲曲集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
C、專論
王振義,《台灣的北管》,百科文化,1982。
呂錘寬,《北管音樂概論》,彰化文化中心,2000。
邱坤良主持,《台灣地區北管戲曲資料蒐集整理計畫期末報告》(未出版),1991:為全省性之北管田野調查成果報告書,論述範圍廣,包括各縣市子弟館閣概況、音樂種類及館閣、職業劇團之組織、活動等。
邱坤良,《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
許良榮編著,《北管音樂》,臺灣省教育廳交響樂團,1985。
許常惠,《多彩多姿的民俗音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64。
許常惠主持,《台中縣音樂發展史》,台中縣文化中心,1989。
許常惠,《臺灣音樂史初稿》,全音樂譜出版社,1991。
許常惠主持,《彰化縣音樂發展史》,彰化縣文化中心,1995。
陳萬鼐,《元明清劇曲史》,中國學術著作獎助會,1965。
陳萬鼐,《中國古劇樂曲之研究》,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獎助,1978。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譜篇》,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器篇》,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韓國璜,《中國樂器巡禮》,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
C、單篇
呂錘寬,〈臺灣的立樂文化及其發展〉,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辦。
呂錘寬,〈傳統音樂的社會文化功能及其保存之道芻議〉 ,《藝術學》,1994,第2卷,第12期,頁81-97:剖析臺灣傳統音樂的社會文化功能並宏觀而具體之保存方法;文中亦提出頗為完備之臺灣音樂及傳統音樂之分類法。
呂錘寬,〈台灣傳統音樂之發展〉,《臺灣音樂100年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中國時報主辦,1995:論述台灣音樂之分類及發展。
呂錘寬,〈論南北管的藝術及其社會化〉,《民俗藝術傳承研討會論文集》,1995,頁149-76:從多角度分析南北管之藝術價值及其於台灣社會文化之地位。
林美容,〈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90,第68期,頁41-104:從社會組織的角度研究以彰化南瑤宮之主神媽祖為信仰中心的宗教活動及其組織。
林美容,〈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與武館之社會意義〉,《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92,第5卷,第1期,頁57-86:分析信仰圈內的北管館閣、武館之組織活動與村莊、村廟、村民之關係。
林美容,〈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與武館:南投縣、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一)、 (二)、(三)〉,《臺灣文獻》,1992-4,第43卷,第2期,頁35-105,第43卷,第4期,頁61-142,第44卷,第1期,頁25-74,第45卷,第2期,頁15-88,第45卷,第2期,頁81-169,第45卷,第4期,頁13-87:為目前中部地區較全面之田園訪察記錄,收錄之館閣數量頗多,具參考價值。
林美容,〈業餘民俗藝團與台灣中部城鄉互動─以彰化集樂軒和梨春園為中心之考察〉,台灣近百年史研討會(1895-1995),財團法人吳三連史料基金會主辦,1995:比較集樂軒和梨春園之師承、外傳系統,依此論述中部區域城鄉之關係。
邱坤良,〈有彰化就有梨春園—一個古老劇團的滄桑〉,《民俗曲藝》,1981,第11期,頁66-74
D、音樂分析
王一德,《北管與京劇音樂結構比較研究—以西皮二黃為主》,師大音研所碩士論文,1992:為首篇關於北管西皮唱腔之研究。
王士儀,〈記梨春園及其所藏劇本曲譜〉,《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973,第6卷,第3.4期,頁28-33:略記梨春園之組織、活動及總講、工尺抄本之劇目、曲目。
李文政,《台灣北管暨福路唱腔之研究》,師大音研所碩士論文,1988:首篇論述北管福路唱腔之專著,附百餘首福路唱腔譜例;該書附件部份之樂器曲目及抄本目錄,頗具參考價值。
林清涼,《台灣子弟戲之研究》,文大藝研所碩士論文,1978。
林維儀,《台灣北管崑腔(細曲)之研究》,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首篇北管細曲之研究。
潘汝端,《台灣北管嗩吶之研究》,師大音研所碩士論文, 1998:首篇北管嗩吶之研究。
簡秀珍,《臺灣民間社區劇場羅東福蘭社研究》,文大藝研所碩士論文,1993。
E、樂譜
陳秀芳,《臺灣所見的北管手抄本》一、二、三,臺灣省文獻會,1980-1:為北管總講抄本之整理,有八十餘齣戲劇目及十餘齣扮仙戲。
梨春園手抄本。
集樂軒手抄本。
賴木松先生之手抄本。
F、田野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