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朱敏榮 Min-Jung Chu |
---|---|
論文名稱: |
從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與第十四屆縣(市)長選舉析論台灣政黨政治之發展--以雲林縣、嘉義縣之比較為例 |
指導教授: | 紀俊臣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地方派系 、政黨 、侍從主義 |
英文關鍵詞: | Local factions, Political parties, Clientlis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60 下載:5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個國家民主政治的發展,政黨政治落實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藉有透過選舉的觀察,才能檢視政黨政治發展的現狀,更可作為一種民主的具體指標,本文從選舉的角度切入觀察,檢視我國政治發展,發現選舉對政黨政治的發展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台灣地區五十餘年來定期舉辦的選舉,一方面也產生吸納反對勢力走入體制內的作用,一方面使得反對勢力得以逐漸壯大,最後並成立正式的政黨,促成政黨政治的出現。但另一方面地方上政黨的發展,卻並未隨民主化的腳步而向下紮根,仍深受地方政治勢力的影響,地方政治呈現出全然不同的型態,我們發現政黨在地方政治並未扮演積極的作用,尤其在傳統農業縣份更是明顯,地方派系某種程度顯然取代政黨的功能。因此,本論文以雲林縣與嘉義縣為觀察對象,在台灣政黨輪替後政黨政治隱然成型,2001年舉行的中央民意代表及地方縣市長選舉,在新興的政黨成立並投入地方選舉的過程,分別探討政黨政治在地方上發展之困難及挑戰,並析論選舉結果對政黨版圖重組,與地方派系實力之消長所產生之衝激,及地方勢力面對外在環境快速轉變下,如何轉型與調適。
本文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雲、嘉兩縣地方派系形成與發展。
二 觀察雲、嘉兩縣地方派系競爭力與競爭場域。
三 探討雲、嘉兩縣的地方政治勢力在不同的選舉競逐所呈現的變化。
四 分析雲林縣、嘉義縣第十四屆縣長選舉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各政黨與派系得票率與當選率及投票率之相互關係。
五 比較雲、嘉兩縣政黨與地方派系動員之能力。
六 分析雲、嘉兩縣之政黨政治發展及地方派系因應之道。
關鍵辭:地方派系、政黨、侍從主義
Putting party politics into practice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n a country. Observations from elections can be used to survey the status quo of development of party politics and served as a specific index towards democracy.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Taiwan are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lections in this study. It is found that voting plays a critical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rty politics. Elections have been held on a regular basis for over fifty years in Taiwan. On one hand, counterforces are absorbed into the political system, which not only makes the opposition force become stronger, but also motivates it to become a formal political party. On the other h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political parties is not rooted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democratization, but remains influenced deeply by the local political power, which presents a totally different type of local politics. We found that political parties did not impose influential and active impact upon local governments,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ies in particular because the role of political parties is significantly replaced by local factions and sects to a certain extent. Yunlin and Chiayi counties are the objects of study in this thesis. Party politics is established in Taiwan after political parties change.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confronted by party politics against the local governments are explored through the elections of civil representatives i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mayors and county magistrates in 2001 as well a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burgeoning established political parties becoming involved in local elections. From the results of votes, reorganization of party domains, impact upon growth and decline of local sects and transformation and adjustment the local powers have to make a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s promptly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Probe into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factions in Yunlin and Chiayi counties.
2.Observ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etition territories of the local factions in Yunlin and Chiayi counties.
3.Explore the changes the local political powers present in different elections in Yunlin and Chiayi counties.
4.Compare the vote rates of each political party and every local faction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cted rate and the ballot rate in the 14th county magistrate and the 5th legislators’ elections in Yunlin and Chiayi counties.
5.Compare the mobiliza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local factions in Yunlin and Chiayi counties.
6.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party politic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local factions should take in Yunlin and Chiayi counties.
一、 中文部分
(一) 專書著作
丁仁方,1999a,《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出版社。
王振寰,1996,《誰統治了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機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業立,1998a,《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出版社。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出版社。
田弘茂,1992,<威權政黨國家的轉型:台灣的發展經驗>,張京育編,《中華民國民主化:制度過程與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49-88。
加博(Bruce J. Jacobs),1988,<中國政治聯盟特殊關係的初步模式>,收錄於《黃光國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出版社,頁85-140。
朱雲漢,1989,<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刊於蕭新煌等著,《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頁139-160。
朱雲漢,1998,<從黨國體制到支配性一黨體制>,《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台北:月旦出版社,頁261-288。
朱雲漢、林忠正、趙永茂,<地方派系興起影響政壇甚鉅 國民黨、民進黨面臨基層勢力如何因應>,中國時報,1991年11月26日。
李煥,1996,《透視政黨政治》,台北:時報出版社。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報社。
吳力行,2000,《選戰》,台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金耀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林佳龍,1998,《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林佳龍,1999,<解釋台灣的民主化>,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出版社,頁87-152。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胡佛,1993,<台灣地區選舉行為與選舉制度"整合型研究計畫>,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二)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
施正鋒,1998,《當代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紀俊臣,1977,《瑞竹地區的領導系統與權力結構》,台北:馬陵出版社。
紀俊臣,1978,《法政論衡》,台北:馬陵出版社。
紀俊臣,1994,《市政管理與法制》,台北:馬陵出版社。
徐瑞希,1991,《政商關係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
徐火炎,1998,<台灣的選舉與社會分歧結構>,《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台北:月旦出版社,頁127-168。
袁頌西等,1985,《中華民國選舉罷免制度》,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高承恕,198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結構因素之探討>,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社。
張玉法,1999,《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台北:三民出版社。
張崑山、黃正雄,1996,《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介玄,1997,<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的社會意義>,《地方社會》,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台北:聯經出版社,頁31-67。
陳明通,1989,<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未出版研究計畫報告。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明通,1997,<政治體系變遷與選舉行為:民國八十二年縣市長選舉的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3-0301-H002-95),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明通、林繼文,1998,<台灣地方選舉的起源與國家社會關係轉變>,《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東升、周素卿,1998,<基層選舉下的地方政治與經濟利益─以房地產開發為例>,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71-126,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出版社。
盛杏湲,1986,《國民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選舉競爭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項昌權,1971,《台灣地方選舉之分析與檢討》,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
黃德福,1994,<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台灣地區解嚴後選舉競爭的觀察>,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黃德福,1996,<台灣省長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科技整合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黃德福、張佑宗,1996,<邁向三黨競爭體系?民主鞏固與台灣地區政黨政治的變遷>,《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陳文俊主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叢書,頁251-273。
黃秀端,1994,《選舉服務:立委心目中連任之基礎》,台北:唐山出版社。
游盈隆,1996,《民意與臺灣政治變遷 : 1990年代臺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月旦出版社。
彭懷恩,1994,《台灣政黨政治》,台北:風雲出版社。
葛永光,1989,《政治變遷與發展—台灣經驗的探索》,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
趙永茂,1978,《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德馨室出版社。
趙永茂,1997a,《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漢蘆出版社。
趙永茂,1997b,<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陳文俊主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叢書,頁295-304。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文化。
蔡文輝,1981,《社會學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劉富善,1996,《臺灣農民、農村及農民組織論叢》,台北:茂昌出版社。
蕭全政,1997,《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業強出版社。
蘇錦章:黃宗裕,1996,<嘉義縣:黃林對陣戲碼零落,綠色旗幟尋求突圍>,張崑山、黃正雄主編,《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頁207-218,台北:聯經出版社。
雲林縣政府,1997,《雲林縣發展史》,(上)冊。
雲林縣選委會,1986,《雲林縣歷屆民選地方公職人員名錄》,第一輯。
雲林縣選委會,2001,《第五屆立法委員雲林縣開票結果統計表》。
雲林縣選委會,2001,《第十四屆縣長選舉雲林縣各候選人在各投開票所得票數》。
(二) 期刊
丁仁方,1999b,<統合化、半侍從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之轉型>,《政策科學論叢》,第十期,頁59-82。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一期,頁129-209。
王振寰,1989,<台灣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月,第二卷,第一期,頁71-116。
王振寰,1998,<地方派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國策專刊》,第一期,頁6-8。
王業立,1998b,<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五卷,第一期,頁77-94。
朱雲漢,1990,<社會抗議與政治民主化>,《政治科學論叢》,第一期,頁65-88。
朱雲漢,1994,<選舉競爭、社會分歧與政黨體制的演變─臺灣民主政治的鞏固過程>,《國家政策雙週刊》,第八十四期,頁4-5。
何金銘,1995,<賄選現象與賄選效果:高雄市二屆立委選舉個案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六期,頁109-144。
吳乃德,1992,<國家認同與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4期,頁101-130。
吳重禮,1998,<亦敵亦友:論地方派系與國民黨候選人選擇過程的互動模式>,《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報》,第七期,頁177-204。
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頁117-143。
林嘉誠,1981,<問題重重的農會選舉>,《中國論壇》,第一三八期,頁29-31。
胡佛,1989,<選舉在變遷社會中的作用>,《中國論壇》,第二十九卷,第四期(340期),頁66-69。
胡佛、游盈隆,1984,<選民的黨派選擇:態度取向及個人背景的分析>,《政治學報》,第十二期,頁1-59。
徐火炎,1992,<民主轉型過程中政黨的重組:台灣地區選民的民主價值取向、政黨偏好與黨派投票改變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五卷,第一期,頁213-262。
徐火炎,1993,<選舉競爭與政治分歧結構的變遷:國民黨與民進黨勢力的消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六卷,第一期,頁37-74。
張茂桂、陳俊傑,1986,<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民意學術專刊》,冬季號,頁17-27。
陳明通,1992,<台灣地區政商關係之演變>,《國家政策雙週刊》,第37期,頁13-20。
黃德福,1990,<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科學社會季刊》,第五卷,第一期,頁84-96。
黃秀端,1996,<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形象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性>,《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頁103-135。
游清鑫,1995,<台灣政黨競爭及體系之變遷>,《政治學報》,第二十五期,台北:中國政治學會,頁181-206。
游清鑫,1996,<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三卷,第一期,頁137-177。
詹中原,1981,<派系在選舉中之角色分析>,《中國論壇》,第13卷,第5期,頁50。
趙永茂,1989,<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分析>,《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四卷,第三期,頁58-70。
趙永茂,1993,<台灣地方黑道形成背景及與選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第七卷,第二期(春季號),頁19-34。
趙永茂,1993,<政治菁英與法治不彰之關係—台灣基層民選政治菁英之分析>,《中國比較法學會會報》,第十四輯,頁325-347。
趙永茂,1994,<非都會區黑道與選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第八卷,第四期(秋季號),頁83-96。
趙永茂,1996,<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叢刊》,第七期,頁39-55。
趙永茂、黃瓊文,2000,<台灣威權體制轉型前後農會派系特質變遷之研究—雲林縣水林鄉農會1970及1990年代為例之比較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十三期,頁165-200。
趙永茂,2001,<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台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四期,頁161-168。
歐陽晟,1994,台灣政治與地方派系>,《政治學刊》,第三期,頁129-146。
蔡明惠、張茂桂,1994,《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蔡文輝,1982,<當前中美社會問題之比較>,《中國論壇》,第十四卷,第十一期,頁40-43。
劉義周,1992:<國民黨責任區輔選活動之參與觀察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四期, 3月,頁209-233。
龐建國,1992,<國民黨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中山學術論叢》,台北:台灣大學三研所,第十期,頁63-88。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二卷,第一期,頁77-97。
陳明通,1999,<地方派系與雲林縣長補選>,《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八期,頁103-105。
(三) 博碩士論文
丁彥致,1993,《台灣地區選舉與地方派系之關係:1981-1992雲林縣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所碩士論文。
王金壽,1994,《國民黨選舉機器的建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展臺,1981,《台灣地區農會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介民,1990,《政體轉形期的社會抗議:台灣1980年代》,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振宇,1998,《候選人競選策略之研究—1997年新竹縣長選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瑞文,1999,《民進黨地方黨部組織運作之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國屏,1993,《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權的轉型—高雄縣的個案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憶琳,1999,《凍省效應與台灣地方派系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凃一卿,1994,《台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苗敏惠,1992,《台灣地區地方選舉中派系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七十八年屏東縣縣長選舉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芳玉,2001,《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苗栗縣個案分析為例-(1991-2001年)》,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致源,1996,《嘉義縣地方派系結構變遷過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澤,2000,《都市化、派系得票率及選舉投票率關係之研究:新竹縣(市)的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198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陽德,1970,《第七屆台中市議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振義,1999,《我國政黨體系演變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華昇,1993,《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1990,《威權政體下台灣地方精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俊仁,1999,《美國政治機器與國民黨地方派系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江正,2000,《嘉義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以第二屆總統、副總統選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豪聖,1999,《台灣政黨轉型現象之研究--從新制度角色分析》,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 俊,1994,《台灣地方派系與政黨聯盟關係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德富,2000,《台灣地方選舉與民主轉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彭睿仁,2000,《中央與地方層級選舉間投票穩定程度之研究---1999年雲林縣長補選2000年總統選舉雲林縣選舉結果的比較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旭清,1994,《地方派系、選舉與輔助款之研究—以嘉義縣為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茹雄,1997,《台灣的地方派系與政黨—高雄縣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家聲,1989,《台灣鄉鎮權力結構之分析—以k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 報紙
台灣時報,1983年2月28日,第3版。
台灣新生報,1992年12月11日,第3版。
聯合報,1992年,12月20日,第7版。
聯合報,1994年,1月30日,第8版。
聯合報,1994年,12月40日,第6版。
自由時報,1993年6月21日。
自由時報,1993年7月19日。
自由時報,2001年,8月14日,第7版。
聯合報,2001年,11月27日,第2版。
中國時報,2001年,12月2日,第4.5.6.12版。
自由時報,2001年,12月2日,第3.4.5版。
台灣日報,2001年,12月2日,第2 .3.4.版。
二、英文部分
Barnes, Samuel H., M. Kent Jennings, Ronald Inglehart, and Barbara Farah1988.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Party Closenes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olitical Behavior 10:215-231.
Bosco ,Joseph.1992,”Taiwan factions:Guanxi, Patronage,and the States in Local Politicals Ethnology,vol.31,no.2,157-183.
Fenno, Richard F. 1978. Home Style: House Members in Their Districts. Boston: Little, Brown.
Hsieh,Jih-Chang.1979,Structure and History of A Chinese Community in Taiwan.Taipei: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Hu&Chu.1992,“The Development of new Partisanship in Taiwan’s Regime Transition,”paper presented at 1992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Chicago ,U.S.A.
Huang, Teh-fu.1989,Local Factions and Party Competition:The Impacts of Electoral System on Taiwan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ions and Democratization in East Asia, organized by the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and the Asia Foundation, Taipei, Taiwan, R.O.C.:13-14.
Huang,Teh-fu.1990, Local Factions,Party Competition,an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vol.61,277-399.
Huang, Teh-fu.1996, “Elec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Kuomintang “, in Hung-Mao Tien (ed.) Taiwan’s Electoral Politics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pp.105-136. Armonk, N.Y.: M.E. Sharpe.
Huntington,Samuel P.1969,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Samuel P.1991. 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Jacobs,J.Bruce. 1979,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cital Alliances:kan-ching and Kuan-his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China Quarterly,no.78,237-273.
Jacobs,J.Bruce.1980,Local Politics in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A Filed Study of Mazu Township ,Taiwan . Camberra:Contemporary China Center,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Scott C. James.1977, “Part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st Asia.”In Steffen W. Schmidt, Laura Guasti, Caral H.Land’e and James C. Scott(eds.).Friend ,Followers, and Factions:A Redear in Political Clientelis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123-46.
Land’e,H. Carl. 1965“ Leaders, Factions, and Parties:The Structure of Philippine Parties. ”Yale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 Studies Monograph Series, no.6.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Lerman,Arthur A.1977,National Elite and Local Politican in Taiwa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1(4):1406-1422.
Lins,Juan J .1978“Non-Competitive Elections in Europe.”in Guy Hermet, Richard Rose and Alain Roquie(eds.)Elections Without Choice London:Macmillian press .pp.36-65.
Weiner Myron. 1966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in.J .L Finkle Richard W.Goble(ed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N.Y.;John Wiely Sons,Inc):551
Sartori,Giovanni.1976.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A Frame work for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umpeter,Joseph A.1950,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3rd. New York:Harper & Row.
Schttchneider,E.E,1961 Hillman M. Bishop and Samuel Hendal, eds.,The American Party System ,Basic Issue of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American Century Crafts press.:261.
Weitzer, Ronald. 1990. Tronsforming Settler Stat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inckler,Edwin A.1981,National,Regional and Local Politics. In Emily Martin Ahern and Hill Gates,Eds.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50-86.
Wu Nai-the.1987, The Political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 . 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Chicago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