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序昭 Liu, Hsu-Chao |
---|---|
論文名稱: |
嚴歌苓小說中的歷史敘事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Geling Yan's novels |
指導教授: | 石曉楓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1 |
中文關鍵詞: | 歷史 、移民 、女性 、回望故國 、邊緣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27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4 下載:5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身為女性移民作家,除了移居異地的當代作品外,嚴歌苓小說對過往歷史產生極大的興趣,因此本研究以其歷史敘事為主要核心分析探討,探討作家在此核心上的表現手法、特色與觀點。筆者進一步觀察出嚴歌苓審視祖先的移民血淚史並且回望故國,以真實歷史事件為小說背景,勤懇考察史料,在創作上賦予小說家的敏感透析與想像。她以紀實與虛構之筆回溯歷史記憶,開採歷史礦藏,深掘大時代下的庶民生活、女性生存,屢屢向苦難歷史、複雜人性提出思考與叩問。此外,本研究尚覺察出作家的移民及女性身份所形成雙重邊緣觀看位置,其歷史敘事在此邊緣視角的觀照下表現出鮮明獨到的敘事藝術與言說特色。筆者細察並整理其多元的敘史類型與敘事軌跡――其作品觀照了個人、家族與國族歷史,顯露出作家創作時強烈的歷史意識;在故事情節由盛轉衰與循環輪迴之敘史軌跡裡表現小說家對歷史推進的認知及觀點。研究最末,筆者尚從小說家向歷史謬誤發聲批判一事討論作家自許肩負的社會責任。
一、作家文本
(一)小說
嚴歌苓,《綠血》,北京:解放軍文藝,1986年。
嚴歌苓,《一個女兵的悄悄話》,北京:解放軍文藝,1987年。
嚴歌苓,《雌性的草地》,臺北:爾雅,1993年。
嚴歌苓,《少女小漁》,臺北:爾雅,1993年。
嚴歌苓,《扶桑》,臺北:聯經,1996年。
嚴歌苓,《倒淌河》,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嚴歌苓,《人寰》,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
嚴歌苓,《白蛇》,臺北:九歌,1999年。
嚴歌苓,《波西米亞樓》,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嚴歌苓,《無出路咖啡館》,臺北:九歌,2001年。
嚴歌苓,《誰家有女初養成》,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嚴歌苓,《穗子物語》,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嚴歌苓,《太平洋探戈》,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嚴歌苓,《嚴歌苓自選集》,濟南:山東文藝,2006年。
嚴歌苓,《第九個寡婦》,臺北:九歌,2006年/北京:作家,2006年。
嚴歌苓,《一個女人的史詩》,臺北:九歌,2007年/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1 年。
嚴歌苓,《小姨多鶴》,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嚴歌苓,《寄居者》,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嚴歌苓,《也是亞當,也是夏娃》,銀川:寧夏人民,2010年。
嚴歌苓,《補玉山居》,臺北:九歌,2013年。
嚴歌苓,《金陵十三釵》,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嚴歌苓,《陸犯焉識》,臺北:麥田,2014年。
嚴歌苓,《媽閣是座城》,北京:人民文學,2014年。
嚴歌苓,《老師好美》,天津:天津人民,2014年。
嚴歌苓,《舞男》,上海:上海文藝,2016年。
(二)散文
嚴歌苓,〈苦悶中的反思〉,臺北:《聯合報》1994年9月16日,37版。
嚴歌苓,《波西米亞樓》,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北京:當代世界,2001年/西安:陜西師範大學,2009年。
嚴歌苓,〈呆下來,活下去〉,北京:《北京文學》2002年第11期。
嚴歌苓,〈尋找祖父〉,北京:《當代(長篇小說選刊)》2012年第1期。
(三)電影劇本
嚴歌苓,《危險關係》,深圳:海天,2012年。
二、專書
王彪選評,《新歷史小說選》,杭州:浙江文藝,1993年。
王力堅,《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臺北:Airiti Press Inc.,2008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年。
王達敏,《中國當代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史》,上海:上海人民,2013年。
王紅旗編,《中國女性文化(八)》,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6年。
孔令平,《血紀――從反右到文革》,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
令狐萍,《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白戈,《1966-1976:中國百姓生活實錄》,北京:警官教育,1996年。
石曉楓、凌性傑編著,《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臺北:麥田,2016年。
米拉拉編著,《烏托有個幫.2,我們終將抵達》,長沙:湖南文藝,2016年。
米鶴都,《聚焦紅衛兵》,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
朱立立,《閱讀華文離散敘事》,北京:人民,2015年。
呂晴飛編,《中國當代青年女作家評傳》,北京:中國婦女,1990年。
何鳳山,《外交生涯四十年》,香港:中文大學,1990年。
李亞萍,《故國回望――20世紀中後期美國華文文學主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
李燕,《跨文化視野下的嚴歌苓小說與影視作品研究》,廣州:暨南大學,2014年。
吳奔星,《從「土改」到「反右」――吳奔星一九五○年代日記》臺北:獨立作家,2014年。
宋國誠,《閱讀中國現代小說》,臺北:唐山,2013年。
周穎菁,《近三十年中國大陸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寫作》,武漢:武漢大學,2010年。
胡華玲,《金陵永生――魏特林女士自傳》,臺北:九歌,1997年。
南懷沙,《「麻色文革」首部曲――饑餓的小城》,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
施淑,《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臺北:文建會,1996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封德屏編,《百年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社,2012年。
哈金著,季思聰譯,《南京安魂曲》,臺北:時報,2011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
徐志耕,《南京大屠殺――目擊者證言》,臺北:時報文化,1989年。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77-1989):理論與批評》,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6年。
高爾泰,《尋找家園》,臺北:印刻文學,2009年。
班馬,《中國兒童文學理論批評與構想》,武漢:湖北少年兒童,1990年。
東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
陳依範著,殷志鵬、廖慈節譯,《美國華人發展史》,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
陳靜瑜,《十九世紀美國加州華人移民娼妓史析探》,臺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2年。
張錯,《黃金淚》,臺北:平氏,1995年。
張清華,《境外談文――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歷史敘事》,石家莊:花山文藝,2004年。
張清華,《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歷史敘事――海德堡講稿》,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
張小虹,《情慾微物論》,臺北:大田,1998年。
張純如(Iris Chang)著,蕭富元譯,《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臺北:天下文化,1997年。
莊園編著,《女作家嚴歌苓研究》,汕頭:汕頭大學,2006年。
畢飛宇、張莉,《小說生活》,臺北:九歌,2015年。
黃毅、許建平,《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視角與方法》,上海:復旦大學,2008年。
單德興,《銘刻與再現――華裔美國文學與文化論集》,臺北:麥田,2000年。
愛亞編,《八十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1992年。
葛亮,《此心安處亦吾鄉――嚴歌苓的移民小說文化版圖》,香港:三聯書店,2014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楊小濱著,愚人譯,《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路文彬,《歷史想像的現實訴求――中國當代小說歷史觀的傳承與變革》,南昌:百花洲文藝,2003年。
趙敏俐編著,《文學研究方法論講義》,北京:學苑,2005年。
唐.劉知幾著,姚松、朱恆夫譯注,〈敘事〉,《史通》,臺北:臺灣古籍,2002年。
劉小萌,《中國知青史――大潮(一九六六—一九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
劉伯驥,《美國華僑史》,臺北:黎明,1981年。
劉曉,《意識形態與文化大革命》,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0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1989年。
魏玉傳編,《中國現當代女作家傳》,北京:中國婦女,1990年。
關亞新、張志坤,《日本遺孤調查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年。
巴赫金(Bakhtin,M.M.)著,錢中文編,白春仁、顧亞鈴譯,《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莊:河北教育,2009年。
馮客(Frank Dikotter)著,郭文襄、盧蜀萍、陳山譯,《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臺北:印刻文學,2012年。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熱奈特(Ge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
韓丁(William Hinton)著,韓倞等譯,《翻身――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又譯詹姆遜)著,王馮振、陳永國譯,《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徵行為的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孟湄譯,《小說的藝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Ruthanne Lum Mccunn著,金恆煒、張文翊譯:《悲涼之旅》,臺北:時報文化,1979年。
薩義德(Edward W. Said)著,王宇根譯,《東方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魏特琳(Minnie Vautrin)著,張連紅、陽夏鳴、王衛星等編譯,《魏特琳日記》,南京:江蘇人民、鳳凰,2006年。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劉世安譯,《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臺北:麥田,1999年。
Linda Hutcheon, 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 history,theory,fiction. New York: Routledge,1988.
Benson Tong, Unsubmissive women: Chinese prostitutes in nineteenth-century San Francisco.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4.
Shi Young(史詠)、James Yin(尹集均),The Rape of Nanking—An Undeniable History in Photographs, Chicago,U.S.A: Innovative Publishing Group,Inc.,2nd Edition,1997.
三、期刊論文
丁鋼,〈歷史敘事的辯正〉,上海:《史林》2007年第2期。
丁欣榮,〈新時期女作家歷史敘事論〉,包頭:《職大學報》2009年第2期,頁7。
方秀珍,〈一次虛妄的旅行――評《扶桑》的新歷史主義特徵〉,南京:《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2年第1期。
王苗,〈嚴歌苓小說《白蛇》:歷史與神話的雙重結構敘事〉,鄭州:《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王苗,〈「心理疾病」的借喻與「他者」的拯救之旅――嚴歌苓小說《人寰》解讀〉, 武漢:《江漢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王永魁:〈政治學視角下的土地改革運動〉,上海:《上海黨史與黨建》2010年第9期。
石恢,〈「新歷史主義」與「新歷史小說」〉,西安:《小說評論》2002年02期。
《印刻文學生活誌》編輯,〈寫作.他方 嚴歌苓答編輯〉,臺北:《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1期,2008年9月。
何璐,〈拼貼與交錯下的歷史人生――《白蛇》的文本結構解析〉,荊州:《長江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李鳳亮,〈敘事與述史:多元重合的精神空間〉,新鄉:《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1卷第2期。
李淑娟,〈日本移民開拓團的組織形態及對東北村屯組織結構的破壞〉,南京:《民國檔案》,2010年第3期。
李燕,〈異質文化中的身份建構――從敘述者「我」的出場與缺席看嚴歌苓小說的創作〉,南寧:《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李燕,〈嚴歌苓《白蛇》:「文革」書寫的獨特文本〉,太原:《名作欣賞》2008年第10期。
李仕芬,〈扶桑與克里斯的愛情神話――嚴歌苓的《扶桑》故事〉,香港:《人文中國學報》第10期,2004年5月。
李仕芬,〈親密與疏離――嚴歌苓〈老人魚〉解讀〉,南京:《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9年第2期。
李仕芬,〈以女性為中心的寫作――論嚴歌苓《第九個寡婦》〉,香港:《現代中文學刊》2015年第1期。
李良玉,〈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鎮江:《江蘇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吳劍雄,〈美國排華運動與排華法案之成立(一八五○至一八八二年)〉,臺北:《食貨月刊》 第14卷第3/4期,1984年7月。
吳虹飛、李鵬,〈嚴歌苓 我是很會愛的〉,廣州:《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13期。
邢楠,〈讀嚴歌苓的小說――《扶桑》〉,長春:《文藝爭鳴》2009年第4期。
杜潤生,〈關於中國的土地改革運動〉,北京:《中共黨史研究》1996年第6期。
尚瑩瑩,〈嚴歌苓:一個自我流放者〉,北京:《全國新書目》2009年第23期。
宗和採編,〈小說的「現實」和「主義」〉,上海:《上海采風》2010年第8期。金進,〈從「移民」到「憶民」――關於嚴歌苓小說精神的探討〉,臺北:《中國
現代文學》第22期,2012年12月。
周穎菁,〈嚴歌苓創作的荒誕意識〉,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3期。
姚國軍,〈刷新「歷史記憶」的方式――論《金陵十三釵》的敘事藝術〉,汕頭:《華文文學》2007年第4期。
姚曉南,〈嚴歌苓的敘事意識及其《扶桑》的敘事解讀〉,廣州:《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段宇暉,〈論海外華文文學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關係〉,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凌林煌,〈析論清季美國排華運動的原因(1850-1911)〉,臺北:《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4期,1992年7月。
馮敏、藍海,〈試論日本對中國東北的移民侵略〉,哈爾濱:《求是學刊》1997年第1期。
張莉涓,〈嚴歌苓小說〈白蛇〉的交響式話語〉,苗栗:《聯大學報》第11卷第2期,2014年12月。
張琴鳳,〈作為「歷史」的言說――近年來歷史題材小說研究述評〉,西寧:《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6年第4期。
張卓、楊明:〈論嚴歌苓《白蛇》的視角轉換〉,石家莊:《長城》2011年第6期。
張浩,〈歷史視閾與文化敘事――論嚴歌苓小說「文革」敘事的嬗變〉,北京:《中國文化研究》2014年03期。
梁玉多,〈開拓還是掠奪〉,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5期。
陳振華,〈撲朔迷離的現代性敘事――嚴歌苓小說敘事藝術初探〉,汕頭:《華文文學》2000年02期。
陳思和,〈《第九個寡婦》〉,瀋陽:《當代作家評錀》2006年第4期。
郭澤寬,〈鄉土小說中的「土地改革」――兩種語境、兩種視角〉,臺南:《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第2期,2008年。
莊偉杰,〈跨疆越域的邊緣敘事――以新移民女性作家嚴歌苓、張翎為例〉,南京:《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8年第3期。
曾傳芳,〈歷史敘事中的幾個問題〉,重慶:《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黃耀華,〈《臺北人》的歷史敘事及文化身份認同〉,汕頭:《華文文學》2001年總第45期。
黃定天,〈日本「開拓團」中非農業移民論述〉,哈爾濱:《學術交流》1999年第1期。
黃惟群,〈中國文壇:請不要再說――〉,南寧:《南方文壇》2010年第5期。
傅禕男,〈嚴歌苓 在書寫中走進歷史〉,北京:《中華兒女》2012年第1期。
葉明勇,〈新中國成立後土地改革運動研究述評〉,北京:《北京黨史》2008年第5期。
翟業軍、魯辰琛,〈論嚴歌苓的極致美學及其限度〉,長春:《文藝爭鳴》2015年12期。
趙立,〈和嚴歌苓聊女人那些事〉,北京:《人物》2014年8月。
劉志榮,〈我們時代的內心生活――新世紀三部中國小說的解讀〉,常熟:《東吳學術》2013年第1期。
蔡青、許旭、張洪偉,〈《扶桑》中的神話原型解析:追尋新的文化民族之根〉,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5期。
蔡雅薰,〈試析移民小說的幾個特質――以嚴歌苓《扶桑》為例〉,臺北:《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6期,1997年6月。
劉國強,〈戰後關東的日本遺孤〉,北京:《世界博覽(看中國)》2007年05期。
劉錦前,〈探訪上海猶太人〉,昆明:《華夏人文地理》2005年04期。
劉亮雅,〈九○年代台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臺北:《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
鄭飛、于海珍,〈嚴歌苓《白蛇》:「三重視角」與「雙重結構」下的藝術美和道德美〉,達州:《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嚴歌苓,〈十年一覺美國夢〉,汕頭:《華文文學》2005年第3期。
嚴歌苓等,〈王葡萄:女人是第二性嗎?――嚴歌苓與復旦大學學生的對話〉,上
海:《上海文學》2006年第5期。
嚴歌苓主講,黃曉潔整理,〈嚴歌苓談文學創作〉,武漢:《世界文學評論》2012年第2期。
嚴歌苓、木葉,〈故事多發的年代〉,上海:《上海文化》2015年第1期。
嚴歌苓、葛亮,〈從寫作的遊牧民族到母土的《歸來》〉,南寧:《南方文壇》2015 年第1期。
蘇穎,〈兒童視角下的新歷史主義書寫——評《第九個寡婦》〉,合肥:《傳奇.傳記文學選刊》2011年第11期。
顧爾德,〈打老虎的總書記會變成大老虎嗎?〉臺北:《新新聞》第1431期,2014年8月6日。
龔自強,〈「後傷痕」書寫的複雜性――論歷史與人性深度交織的《陸犯焉識》〉,瀋陽:《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2期。
龔自強、叢自辰、馬征、陳曉明等,〈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磨難史――嚴歌苓《陸犯焉識》討論〉,西安:《小說評論》2012年第4期。
四、報章資料
丁楊,〈嚴歌苓:追求寫作「濃後之淡」〉北京:《中華讀書報》,2008年6月24日。
丁楊,〈嚴歌苓:以「家族史」寫作折射知識份子命運〉,北京:《中華讀書報》2011年11月30日,09版。
卜昌偉,〈嚴歌苓:我是樂觀的寄居者〉,北京:《京華時報》2009年3月16日,A25版。
尹祧,〈簽證不及嚴歌苓明無法登台領獎〉,臺北:《民生報》1995年10月15日,15版。
石曉楓,〈說不完的文革故事〉,臺北:《中央日報》2005年2月20日,17版。
危凱,〈嚴歌苓:我需要瞭解現在的中國〉,武漢:《長江商報》2012年10月19日,C32版。
李俊,〈「梅蘭芳」到「十三釵」:嚴歌苓小說的影視緣〉,上海:《外灘畫報》,2009年2月19日。
呂澤加,〈荒涼而美麗的島嶼:「少女小漁」嚴歌苓談文學(上)(下)〉,臺北:《中央日報》1996年8月17、18日,18版。
佟彤,〈嚴歌苓:躲在文字背後的膽略〉,北京:《北京晨報》2009年3月7日,A16版。
金濤,〈嚴歌苓:在歷史中追問 在創作中燃燒〉,北京:《中國藝術報》2011年11月28日,11版。
沿華,〈嚴歌苓在寫作中保持高貴〉,北京:《中國文化報》2003年3月23日。
林黛嫚,〈奔放與收束〉,臺北:《聯合報》2015年3月28日,D3版。
苗春,〈嚴家有女有大成――父親談嚴歌苓〉,北京:《北京日報》2002年3月31日,文藝周刊。
祖薇,〈嚴歌苓發新書 劉震雲來「攪場」〉,北京:《北京青年報》2015年5月15日,A19版。
孫小甯,〈左手小說右手編劇 嚴歌苓精心打磨《梅蘭芳》〉,北京:《北京晚報》2008年8月25日。
張鋼,〈嚴歌苓:我的作品只找大導演〉,天津:《每日新報》2009年6月19日。
張光芒,〈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濟南:《大眾日報》2011年6月10日。
陳龍,〈涵蓋幾代移民的生命狀態〉,廣州:《南方日報》2016年3月8日,A17版。
陳相樂、周丹,〈南京大屠殺中的女人們――專訪《金陵十三釵》作者嚴歌苓〉,北京:《華夏日報》2011年5月30日,35版。
陳曉旻,〈小說創作需要想像力和「共感力」――旅美女作家嚴歌苓訪談〉,寧波:《寧波晚報》2010年6月5日,A19版。
曹雪萍,〈嚴歌苓:小說源於我創傷性的記憶〉,北京:《新京報》2006年4月28日,B01版。
曹語凡,〈嚴歌苓:中國為何拍不出《辛德勒名單》〉,北京:《時代周報》2011年5月19日。
舒欣,〈嚴歌苓――從舞蹈演員到旅美作家〉,廣州:《南方日報》,2002年11月29日。
賀紹俊,〈民間生存哲學的快樂精靈〉,北京:《中華讀書報》2006年4月5日,11版。
蔡朝陽,〈嚴歌苓沒有直接面對苦難〉,北京:《新京報》2015年2月7日,B03版。
劉楊,〈上海想像的傳奇與失衡――評嚴歌苓新作《上海舞男》〉,上海:《文學報》2015年12月17日,22版。
劉雅麒,〈嚴歌苓:閱讀與寫作讓我與世無爭〉,北京:《北京青年報》2015年6月1日,B03版。
劉婷,〈嚴歌苓緣自根的好奇〉,北京:《北京晨報》2011年12月1日,A26版。
關軍,〈嚴歌苓憑「十三釵」再獲市場矚目〉,大連:《新商報》第23版,2011年11月28日。
黨雲峰,〈用小人物寫大歷史〉,北京:《中國文化報》2014年6月12日,6版。
五、網路資料
〈陳冲評《第九個寡婦》 嚴歌苓:人物原型是自己〉,「北京新浪網」,2011年6月23日。網址:http://ent.sina.cn/tv/tv/2011-06-23/detail-iawzunex6421491.d.html?from=wap。
王志豔,〈嚴歌苓小說《扶桑》再版 高曉松買下音樂劇改編權〉,「新華網」2016年3月8日,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08/c_128780742.htm。
辛遠,〈中越戰爭30年 還原歷史真相〉,「大紀元時報」,2009年2月20日。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com/b5/9/2/20/n2435890.htm。
李肅,〈1949之後,中共土改何以要殺人?〉「大紀元時報」,2007年10月27日。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7/10/27/n1881385.htm
馬雪喬訪問,〈嚴歌苓的寫作人生〉,瀏覽日期:2015年12月2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X1jzkceOqM。
夏元龍,〈知青下鄉與女子牧馬班〉,「夏元龍的博客」,瀏覽日期:2015年2月18日。網址:http://blog.people.com.cn/u/6185174.html。
徐鵬遠,〈王德威:我用文學來回應人生無言以對的時刻〉,「鳳凰文化」,2015年6月6日。網址:http://culture.ifeng.com/a/20150606/43920862_0.shtml?_share=sina&tp=1468080000000&location=35。
高璟,〈舊上海,新上海,嚴歌苓的上海――嚴歌苓新作《上海舞男》讀後〉,「山西高璟」微博,2015年12月3日。網址:http://card.weibo.com/article/h5/s#cid=23041848656f4e0102wsg4。
張莉,〈歡愛很微小,歡愛也很闊大〉,「微信:陌生人的美意」,2016年4月27日。網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MzI1NTkzOQ==&mid=2649800175&idx=1&sn=5255240f1550eae70a21cc76672a9ced&scene=0#wechat_redirect。
許涯男,〈嚴歌苓《寄居者》將上市:讓所有委屈得到安撫〉,「北京新浪網」,2009年3月16日。網址: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chnstar/sinacn/20090316/235338110.html。
郭任峯,〈「華僑女界」:早期美國華人女子社會空間之初探〉,《華僑華人研究》第1期,2012年1月。引自「華僑協會總會」網站,網址:http://ocah.org.tw。
黃佐思:〈嚴歌苓:為藝術而非政治訴求書寫歷史〉,「紐約時報國際生活(nytStyle)」,2015年11月23日。網址:http://m.cn.nytstyle.com/culture/20151123/tc23yangeling/。
董子琪,〈嚴歌苓新作《舞男》:「階級感」在形成,男女關係也在顛覆〉,「界面新聞」,2016年6月24日。網址:http://m.jiemian.com/article/707165.html。
廖翊,〈嚴歌苓:在更大的座標上講述中國自己的故事〉,「新華網」,2011年11月25日。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1/25/c_111194458.html。
六、學位論文
于天一,《論嚴歌苓歷史題材小說中的倫理書寫》,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王平,《新土改小說的暴力敘事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王怡婷,《悲憫與救贖――嚴歌苓小說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1年。
邢楠,《嚴歌苓小說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李進,《時空交錯下的別樣言說――嚴歌苓小說的敘事藝術》,大連:遼寧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2010年。
林元梅,《歷史.記憶.文學――論嚴歌苓《第九個寡婦》》,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7月8日。
陳慧玲,《嚴歌苓《雌性的草地》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龐建麗,《論嚴歌苓本土題材小說中女性的身體書寫》,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