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冠吟
論文名稱: 幼稚園課程標準修訂過程之研究
指導教授: 廖鳳瑞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幼稚園課程標準課程決定政治與權力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07下載: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幼稚園課程標準,首次頒佈於民國十八年,期間歷經民國二十五年、民國四十二年、民國六十四年及民國七十六年之修訂。然而,對於歷次修訂的過程僅簡短見於《幼稚園課程標準》一書中「附錄」中的修訂沿革,至於影響課程標準修訂甚鉅的當代社會背景、教育思潮對修訂影響、參與修訂的人員及發生的人事物及其之間的交互作用,缺乏說明。為此,本研究以歷史研究法,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訪問當年參與課程標準修訂之耆老,建構民國76年幼稚園課程標準修訂的歷程。
    本研究即以1965年作為時代探討的起點。當時政治上仍屬於戒嚴時期,經濟建設的成績斐然。然隨著經濟的成長,為了建設並發展我國經濟,教育政策也以發展國民教育、科學教育及職業教育為主,在經濟的發展下,職業婦女增加,造成幼兒進入幼稚園就讀的需要。值此時代背景之下,幼教領域學術的專業正在建立,幼稚園數量大幅成長;然多屬揠苗助長的課程與教學。
    本研究發現影響76年幼稚園課程標準修訂的鉅觀因素,包括(1)政治上科學教育的政策,促使76年版本課程標準加入科學教育實驗的結果;(2)教育上幼教學門理論正值建立時期,委員立基於「統整」概念,強調單元教學的重要性及遊戲領域等內容修訂上的細節問題,而並未重新思考我國課程標準的方向及哲學問題。至於影響微觀因素部分,即「由誰經由何種權力的較勁方式決定最有價值的內容」。本研究發現,當時教育部因國教司司長以其政治上的威權及其具有的權力,選擇修訂委員並融入科學教育的實驗結果;而國教司司長在選擇修訂委員的考量上,也運用其私人的關係網絡,成為私下運用的力量;委員之間,受限於師生的倫理及幼教領域專業的獨佔與排他性,在發言及撰寫的權力上並不對等。因此之故,民國76年課程標準的修訂,主要的權力掌握於教育部、某些元老派委員及執筆者的手中。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課程決定的概念………………………………… 7 第二節 課程決定的政治性……………………………… 11 第三節 我國課程標準制訂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研究歷程………………………………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5 第二節 研究歷程………………………………………… 40 第四章 研究發現…………………………………………… 51 第一節 幼稚園課程標準修訂之時代背景…………… 51 第二節 幼稚園課程標準修訂之際之幼教現況……… 57 第三節 幼稚園課程標準修訂過程…………………… 65 第四節 幼稚園課程標準修訂之影響因素…………… 92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國家層級之課程決定………………………… 9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9 第六章 參考文獻…………………………………………… 113 附 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一)……………………………… 121 附錄二 訪談大綱(二)……………………………… 122 附錄三 訪談對象暨訪談時間表 表 次 表2-1 課程決定層級理論一覽表……………………… 19 表2-2 各層級教育單位課程決定範疇區分…………… 21 表4-1 台灣二十年來就業人口行業變動情形………… 54 表4-2 女性勞動力之成長及勞動力參與率…………… 55 表4-3 1968年至1988年幼稚園成長數量一覽表……… 59 表4-4 接受幼稚教育之幼兒數…………………………… 59 表4-5 64年版本及76年版本領域目標之異同………… 72 表4-6 64年版本與76年版本範圍之異同……………… 74 圖 次 圖4.1 研究流程圖……………………………………… 41

    中文部分
    王芝芝(譯)(2003)。R. Donald著。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台北:遠流。
    王惠美(1980)。從幼教的現狀談幼教的改進~兼論「幼稚教育法」的草擬,        台灣教育輔導月刊,30,6-9。
    王麗姿(1991)。我國小學美勞課程標準內涵演變之初探-光緒二十八年至民國八十年。國立中山大學中山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79NSYS2043005。
    王靜珠(1984)。幼稚教育。台中:作者。
    卯靜儒 (2001)。臺灣近十年來課程改革之政治社會學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79-101。
    宋海蘭 (1976)(編)。幼稚教育資料彙編(下)。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
    余昌哲(2002)。我國國民小學自然科課程標準演變之研究(1975~1993)。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初惠(1981)。台北市幼稚教育現況分析及改進意見。教育文粹,1,136-144。
    李聰明(1983)。我國幼稚教育立法的演進。臺灣教育,387,17-26。
    吳清山(1989)。課程決定的理論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12,199-229。
    吳清基(1989)。國民小學課程發展的趨勢。現代教育,4,14-15。
    林育瑋(1987)。我國幼兒教育的發展途徑,臺北師專學報,14,23-46。
    林亦瑩(2002)。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決定之評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中。
    邱慧玲(1999)。我國小學道德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研究(1949-1997)。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8NTTTC576014。
    杜維運(1999)。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辛媛英(1973)。關於學齡前兒童識字教學。台灣教育,265,46-54。
    李振宏(1999)。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河南大學出版社。
    吳澤(1985)(編)。史學概論。安徽教育出版社。
    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蘭(譯)(2001)。M.H. Johnson著。發展的認知神經科學。台北:信誼基金會。
    洪文彬、鈕馨、周秀秀(1974)。幼稚園教師的經驗談,台灣教育,279,19-21。
    涂永清(1988)(譯)。甘特、施奈德(著)。史學導論。台北;水牛。
    周淑卿(1992)。英國國定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祖慶 (1990) (譯)。A. Runny著。政治學。台北:五南。
    翁麗芳(1998)。幼兒教育史。台北:心理。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4年,5月21日)。幼教光譜亮新彩-離島三縣三鄉國民教育幼兒班實施計畫。教育部電子報,31。2004年11月15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031/important.htm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菁華書局。
    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新建(1997)。美國全國教育目標及學科標準的訂定與解讀及其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17,43-47。
    梁秋圓(1980)。如何改革我國幼稚教育。台灣教育輔導月刊,30:9,29-31。
    陳貞臻(1999)。我國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分析(1902-199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淑芳(1994)。我國國小課程標準修訂之決策過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廣智、陳恆(2003)。口述史學。台北:揚智。
    黃政傑(198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光雄(1990)。英國國定課程評析。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中小學課程比較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譯)(2000)。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石濤文化。
    黃人傑(1979)。先總統 蔣公科學教育思想之研究。臺灣教育,345,9-13。
    彭懷恩(2000)。政治學-比較的觀點。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楊瑩 (1996)。一九八八年後的英國教育改革。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107-134。台北:師大書苑。
    楊銀興(1987)。從社會變遷中談我國幼稚教育應有的調適。幼兒教育年刊,5,156-171。
    楊思偉、溫明麗(合譯)(1997)。 M. W. Apple & G. Whitty & 長尾彰夫合著。課程.政治-現代教育蓋格與國定課程。台北;師大書苑。
    覃方明、張旅平、渠東(譯)(2000)。T. Paul著。過去的聲音—口述史。牛津大學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歐用生(1984)。課程發展模式探討。高雄:復文。
    蔡清田(2003)。課程政策決定-以國家教育改革法案為依據的課程決策。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之決定。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47-80。高雄:復文。
    趙國瑞(1982)。談幼兒學習活動設計。臺灣教育,400,40-41。
    蔡宏進(1980)。臺灣社會經濟發展對生育率下降的影響。社會建設,42,47-51。
    劉漢輝(2003)。臺灣國小社會課程標準與綱要制定過程之研究(1989~2001)。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武清(1972)。當前幼稚教育的改進。台灣教育輔導月刊,22:1,7-8。
    鄭新輝(2000)。從行政的觀點探究如何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因應之道-以台南市為例。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123-153。高雄:復文。
    賴清標 (1984)。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之調查研究。臺中師專學報,13,55-98
    盧明、廖鳳瑞(2004)。國民教育幼兒班課程綱要研究-期中報告。未出版。
    盧素碧(1983)。科學教育往下紮根。家政教育,9,32-36。
    魏明通(1982)。我國科學教育建設成果與展望。臺灣教育,380,22-28。
    簡良平(2003)。學校課程決定—理論與實證。台北:師大書苑。
    簡楚瑛(1984)。我國幼兒教育義務化問題之探討。台灣教育,407,5-12。
    謝雨生(1987)。台灣地區幼稚教育趨勢之探討。載於第一屆豐泰幼教學術研討會,社會變遷中的幼兒教育。台北;漢大。
    龍應台(1999)。百年思索(代序:在迷宮中仰望星斗—政治人的人文素養)。台北:時報文化。
    羅厚輝(2002)。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台北:學富。
    蘇愛秋(1984)。減低幼兒創造力的啟發式教學-當前幼稚園教學有感,師友
    月刊,6-7。
    蘇永明(2000)。九年一貫課程的哲學分析—以「實用能力」的概念為核心。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3-19。高雄:復文。
    嚴建強、王淵明(2001)。西方歷史哲學。台北:慧明。

    英文部分
    Aldrich, R.(1991).(ed).History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London:Kogan Page Ltd.
    Apple, M. W.& Beyer, L. E.(1998).Values and Politics in the curriculum。In L. E. Beyer & M. W. Apple(Eds.), The curriculum:Problems, politics, and possibilities.
    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pple, M. W.(1990).Ideology and curriculum. New York : Routledge.
    Apple, M. W.(1996). Cultural politic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Apple, M. W.(1999)Power. Meaning and Identity. New York : Routledge.
    Armstrong, D. G.(2003).Curriculum Today. New Jersey:Upper Saddle River。
    Beane, J. A., Toepfer, C. F., & Alessi, S. J.(1986).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roadhead, P.(2002).The Making of a Curriculum: how history, politics and personal perspectives shape emerging policy and practic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6,47-65.
    Bullough, R. V.(1989).Curriculum history: Fight to the sidelines. In C. Kridel(Eds.), Curriculum history: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from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history .Londe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Doll, R. C.(1992).Curriculum development: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Eisner, Elliot W.(1994).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3rd). New York : Macmillan
    Kelly, A. V.(1999).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 a critical review(4th )。London : Paul Chapman.
    -------------(2004).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5th)。London: Sage.
    Goodlad, J. I.(1991).Curriculum making as a sociopolitical process .In, M. F. Klein (Eds.)The politics of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Goodlad, J. I.(1979). Curriculum Inquiry. New York, N. Y.:McGraw-Hill.
    Gay, G.(198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 Husen & N. Plstlethwaite(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p.1170-1179。Oxford : Pergamon Press.
    Huebner, D.(1975).Poetry and power:The politics of curricular development. In
    W. Pinar(Ed.)Curriculum theorizing : the reconceptualists. Berkeley, Calif.: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Hass, G., Parkay, F. W.(1993).Curriculum planning : a new approach(6th).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Hughes. A. S.(1991).Curriculum politics. In A. Lewy. (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Oxford : Pergamon Press.
    Klein, M. F.(1991).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M. F. Klein(Ed.)The politics of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Lawton, D.(1980). The politics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Bost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gstreet, W. S. & Shane, H. G.(1993).Curriculum for a new millenniu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McNeil, J. D.(1996).Curriculum: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4th). , NY :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Marwick. A.(2001).The New Nature of History- Knowledge, Evidence, Language. Hampshire:Palgrave.
    Oberg, A. A.(1991).Curriculum decision. In A. Lewy. (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Oxford : Pergamon Press.
    Saylor J. G., Alexander, W. M. & Lewis, A. J.(1980).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Tanner, D. & Tanner, L. N.(1995).Curriculum development : theory into practice(3rd.).New Jersey:Merrill.
    Wiles, J. & Bondi, J.(1984).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a guide to practice(2nd). Columbus : Charles. E. Merril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