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昭毅 Li, Chao-Yi |
---|---|
論文名稱: |
動、助、情-台灣阿甘參與運動之生命故事敘說 A Narrative Inquiry into The Life Story of Sport Participation of Taiwan Forrest Gump |
指導教授: |
程瑞福
Chen, Jui-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視覺障礙 、參與運動 、台灣阿甘 、生命故事 、敘說 |
英文關鍵詞: | visual impairment, participation in sport, Taiwan Forrest Gump, life story, narrativ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4 下載:2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一位視覺障礙者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為根,透過與研究對象深入訪談,呈現其參與運動的生命歷程,並藉此探究其關鍵因素。研究者採敘說分析方式呈現,歸納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生命歷程共分為五期:一、啟蒙前期:模糊視野阻止不了其對運動的熱情,跑步佔據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二、低潮期:高中時夜讀為了考上大學,意外戳瞎眼睛,雙眼全盲以致無法參與跑步運動。三、啟蒙期:在教練幫助下,台灣阿甘參與馬拉松運動。四、巔峰期:在各項運動中挑戰自我限制,不斷追尋超越自我可能。五、推廣期:轉換競技舞台,提供身心障礙人士運動機會。
經上述歷程中歸納分析,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關鍵因素為以下:一、「好動人生」:台灣阿甘天生對運動熱愛與好奇,即使面對困難與阻礙也不退縮。二、「人助之情」:陪跑教練秉持助人熱誠、身負責任與壓力、角色衝突幫助台灣阿甘圓夢。三、「溫情四溢」:社會上幫助視障人士的資源與管道漸趨增加與拓寬,提供視障人士更多參與運動機會。本研究從台灣阿甘參與運動過程中發現臺灣視障者運動參與狀況,希冀研究成果能給予政府與民間相關單位參考與建議。
A Visually-impaired runner -Forrest Gump of Taiwan-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description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study presents his mental journey in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explores the key factors for his sports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narrative analysis, this study divided his sports participation into five stages and concludes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factors for his sports participa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of the visually-impaired people in Taiwan. The results can offer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relevant official unit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王育瑜 (譯) (1998)。迎接視茫茫的世界—盲的意義、影響及面對。臺北市:雅歌。 (Carroll, T. J., 1961)
王信凱 (2008)。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勇智、鄧明宇 (譯) (2003)。敘說分析。臺北市:五南。(Riessman, C., 1993)
王麗雲 (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主編),質的研究方法 (頁265-305)。高雄市:麗文。
白文正 (2007)。弱勢族群議題省思與對策。臺北市:師大書苑。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取自網址:http://law.moj.gov.tw/#
朱貽莊 (2011)。台灣視障就業政策對促進視障者就業帶來的效果:系統性文獻回顧。身心障礙研究,9(3),193-206。
朱儀羚、康翠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 (譯) (2004)。敘事心理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市:濤石。 (Michele, L. C., 1993)。
江良規 (1982)。體育學原理新論。臺北市:臺灣商務。
艾柯 (2004)。生命中重要的決定。臺北市:海洋文化。
何奧東 (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余德慧 (2005)。生命史學。臺北市:心靈工坊。
余德慧、李宗燁 (2005)。生命史學。臺北市:心靈工坊。
吳佳綺 (譯) (2010)。質性資料的分析。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Graham, R. G., 2007)
吳芝儀 (譯) (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市:濤石文化。 (A. Lieblich, R. Tuval-Mashiach, & T .Ziber, 2008)
吳芝儀、廖梅花 (譯) (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Anselm, C., & Juliet, C., )
李亦珍 (2009)。後天失明者復原歷程之敘說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堯 (2012)。台灣視障者華文創作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周志建 (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市:心靈工坊。
林丹紅 (2010)。視障馬拉松路跑員之合作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志昇 (2003)。一位資深幼教工作者的生命故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美珠 (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郁青 (2010)。霧之行者—後天低視力者自我認同發展歷程之生命故事敘說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淑貞 (1999)。細說生命華采:愛默森自然文選。臺北市:張老師。
邱麗文 (2002)。學習永不嫌遲。臺北市:圓神。
柯明期 (2004)。中途失明者適應與重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瑞璇 (2001)。大學女性院長生命故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 (譯) (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市:心理。 (Maxwell, J. A., 1996)
假芝雲 (譯) (2000)。意外的禮物-生命中的機緣與巧合。臺北市:方智。 (Robert, H. H., 1998)
崔京瑞、王南 (譯) (1991)。生命中必須超越的盲點。臺北市:方智。 (Wayne, W. D., 1976)
張文彥 (2005)。看見希望的入口。臺北市:商業周刊。
張逸萱 (2006)。高中職視覺障礙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曹菁菱 (2002)。台北市成年視障者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育光 (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25,55-72。
郭孟瑜 (2007)。一位視覺障礙成人參與休閒社團活動之個案研究。人文與社會學報,1(10),215-241。
陳向明 (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冠米 (2005)。臺北市視覺障礙大學生休閒生活質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雪燕 (2003)。視覺障礙成人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麗娥 (2010)。原夢.緣夢.圓夢----一位街舞者的生命故事敘說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筱琦 (2011)。探討視覺障礙生人格特質、休閒障礙與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以臺北市啟明學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文祺 (2012)。玩跑人生。臺北市:二魚文化。
楊宇彥 (2000)。女性生涯發展研究之質的取向—敘說研究法。測驗與輔導,163(12),3249-3434。
萬文隆 (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4),17-23。
萬明美 (2000)。中途失明成人致盲原因及適應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59-78。
熊同鑫 (2001)。窺、潰、餽:敘說我對生命史研究的理解。應用心理研究,12,107-131。
趙麗雲 (2002)。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暨發展策略。國家政策論壇,2(4),36-44。
劉一民 (2005)。運動哲學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盛男、王寅榕 (2009)。視障兒童體能活動與體育課程及其調整策略。特教論壇,12(7),72-81。
潘皆成 (2005)。雙重衣櫃:已婚男同志的生命敘說 (未出版碩士論文) 。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潘苾莓 (2008)。看見雨後彩虹的光華—一名女性中途失明者的敘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
蔡欣哲 (2006)。台灣主要報紙呈現視覺障礙者形象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蔡敏玲、余曉雯 (譯) (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蔡敦浩、施進忠、利尚仁 (2010)。敘說創業故事:覺察、學習與再詮釋。組織與管理,3(2),67-91。
蔡敦浩、劉育中、王慧蘭 (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臺北市:鼎茂。
鄭光慶 (1998)。運動傳播媒體之社會角色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1),24-27。
鄭志富 (1997)。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取向。中華體育季刊,11(1),22-31。
薛欣宜 (2010)。邊緣‧遨遊—視障舞蹈工作者的藝術生命經驗內涵之分析。舞蹈教育,12(10),88-99。
羅丰苓 (2009)。從融合逆走回隔離-一位視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1),23-46。
Angrosino, M. V. (1989). Documents of interaction: Biography, autobiography, and life history in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Gainesville, FL: University of Florida Press.
Atkinson, R. (1998). The life story interview.Thousand Oaks, CA: Sage.
Bruner, J.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pps, L., & Ochs, E. (1996).Narrating the self.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25, 19-43.
Ellis, C., & Bochner, A.P.(2000). Autoethnography, personal narratives, reflexivity: Researcher as subject. In N.Denzin& Y. Lincoln (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733-768). Thousand Oaks, CA: Sage.
IBSA (2012)。IBSA classification rules and procedures. Retrieved from http://ibsasport.org
Jacobson, W.H.(1993).The art and science of teaching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to person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New York, NY: AFB.
Lowenfeld, B. (1975). The changing status of the blind: From separation to integration. Sp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McAdams, D. P. (1993).The stories we live by: Personal myths and the making of the self. New York, NY: Guiford.
Myers, M. D., & Newman, M., (2007). The qualitative interview in IS research: Examining the craft.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17, 2-26.
Pentland, B. T., (1999). Building process theory with narrative: From description to explanat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4, 711-724.
Polkinghorne, D. E. (1991).Narrative and self-concept.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1, 135-153.
Smith, L. M. (1996). Biographical method, In N. K.Denzin, and Lincoln, Y. 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286-305). Thousand Oak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