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季芳
論文名稱: 巡迴教師之工作調適與支援需求
指導教授: 胡心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巡迴教師工作調適支援需求
英文關鍵詞: itinerant teacher, jog adjustment, supportive demand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62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旨在探討巡迴教師對於工作難題的個人調適歷程,以及巡迴教師所需要的支持與協助。研究參與者為十四位現職巡迴教師,採用焦點團體訪談,輔以文件檔案和研究日誌,蒐集參與者的經驗及感受,再經由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
    巡迴教師的工作調適歷程包括摸索、受挫、求援與平衡四個階段,但調適階段的時間長短和曲線變化則是因人而異。另外,因應特殊巡迴性質所產生的工作困境,巡迴教師藉由增強自身的專業知能,以及對外尋求社區資源、夥伴、家長、學校人員、其他縣市巡迴教師和教育行政單位的支持,試圖為巡迴工作累積更加充足的能量。
    基於研究結果,對於行政單位、巡迴教師編制學校、巡迴教師以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若干建言,期許巡迴教師的特殊工作性質,得以獲得多方理解與關注,進而提昇融合教育之效能。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qualitative study was to explore itinerant teachers’ jog accommodation processes and support needs to problems met by them. Fourteen itinerant teachers participated. Texts were collected from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nd documents to emerge a list of themes indicating their experiences. Through data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texts, the findings were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Jog accommodation processes of itinerant teachers went from exploring stage, frustrating stage, asking for support stage, and to equilibrium stage. Each itinerant teacher experienced different periods and curves of his (her) own jog accommodation proces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itinerant teaching, itinerant teachers not only improve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also asked for support from community resources, colleagues, parents, school personnel, other itinerant teachers in other districts, and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so that they gathered as rich resources for itinerant teaching as possible.
    Understanding the itinerant teachers' experiences could enhance educators' and professionals' awareness and attention to these teachers with special need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was ended with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school administrators, itinerant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iii 圖目錄………………………………………………………………v 表目錄………………………………………………………………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巡迴輔導制度之探討……………………………………7 第二節巡迴輔導之相關研究…………………………………15 第三節特殊教育支援之法令與相關研究…………………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研究設計……………………………………………31 第二節研究場域………………………………………………32 第三節研究參與者…………………………………………33 第四節研究程序……………………………………………35 第五節研究信實度…………………………………………38 第六節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40 第七節研究者的角色…………………………………………46 第八節研究倫理………………………………………………4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49 第一節懵懵懂懂新鮮人………………………………………49 第二節面面俱到互動多………………………………………56 第三節重重難關逆境現………………………………………73 第四節尋尋覓覓求援忙………………………………………90 第五節靜靜調適念頭轉……………………………………107 第六節回首巡迴之路………………………………………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3 第一節研究結論………………………………………………123 第二節研究建議………………………………………………126 第三節研究省思………………………………………………132 參考文獻………………………………………………………………137 中文部分…………………………………………………………137 英文部分…………………………………………………………143 附錄……………………………………………………………………145 研究邀請函………………………………………………………145 訪談大綱…………………………………………………………146 訪談檢證………………………………………………………147 訪談同意書………………………………………………………148 圖 目 錄 圖3-1研究程序…………………………………………………35 圖4-1巡迴教師工作調適歷程…………………………………119 表 目 錄 表2-1台北市巡迴輔導實施計畫………………………………………11 表2-2高雄市巡迴輔導實施計畫………………………………………13 表2-3台南縣巡迴輔導實施計畫………………………………………14 表3-1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34 表3-2試探性訪談參與者基本資料……………………………………36 表3-3焦點團體訪談時間………………………………………………38 表3-4編碼、摘要與省思示例…………………………………………44 表3-5編碼、摘要與主題示例…………………………………………45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第三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4)。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台北市:心理。
    台北市教育局(2006):台北市身心障礙教育工作手冊。2007年8月5日,取自http://163.21.249.138/manuals/ manual.html
    台南縣政府(2001):修訂台南縣綜合發展計畫。2007年11月2日,取自http://gisapsrv01.cpami.gov.tw
    台南縣教育局(2006a):台南縣特殊教育通報系統-學生安置概況統計表。2007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 set.edu.tw
    台南縣教育局(2006b):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實施計畫。
    台南縣教育局(2007a):身心障礙在家教育學生巡迴輔導計畫。
    台南縣教育局(2007b):身障資源巡迴班跨鄉鎮(市)輔導注意事項。
    台南縣教育局(2007c):視覺障礙學生巡迴輔導實施計畫。
    台南縣教育局(2007d):聽語障礙學生巡迴輔導注意事項。
    任宜菁(2003):花蓮縣特殊教育不分類巡迴輔導班實施現況概述。特教通訊,29,5-8。
    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提供普通學校輔導特殊教育學生支援服務辦法(1999)。台北市:教育部。
    江淑慧、宋金滿(2004):學前聽障巡迴輔導實施現況。聽障教育,3,5-6。
    何世芸(2007):視障巡迴教師專業知能調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清良(2003):自足式特教班轉型為資源班過程教師行政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武典(2004):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載於何英奇(主編),心理與特殊教育新論(頁193-220)。台北市:心理。
    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83-220)。高雄市:麗文文化。
    吳柳儀(2007):高中職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呂琳(2007):學前特殊教育巡迴教師融合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水源、陳琦蓉(2003):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4,1-20。
    李佩蓉(2007):南部三縣市國中小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考試調整方式的看法與實施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思儀(2002):聽障生巡迴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解壓之道。特教園丁,17(3),13-16。
    李如鵬(1999):身心障礙學生在家教育巡迴輔導班的實施--以台中縣為例。特殊教育季刊,70,26-31。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2007)。台北市:教育部。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鳳芳(2006):在家教育身心障礙學童生活世界與教育介入之研究—以三位彰化縣學童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金祈君(2006):花蓮縣國小融合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巡迴輔導實施意見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洪志成、廖梅花(譯)(2003):(R.A.Krueger& M.A.Casey著)。焦點團體(Focus groups: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嘉義市:濤石。
    紀瓊如(2007):台南縣市身障學生家長參加IEP 會議及ITP 會議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徐蔚君(2007):床邊巡迴教師之角色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瓊珠(2007):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之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特殊教育法(1997修正、2001)。台北市:教育部。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1998修正、2002)。台北市:教育部。
    特殊教育設施及人員設置標準(1999)。台北市:教育部。
    秦麗花(2001):破除融合教育的迷思建立應有的正見。特教園丁,4(16),51-55。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93-134)。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1):海外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清(2002):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導向(頁517-576)。台北市:學富。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M.Van Manen著)。探究生活經驗(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嘉義市:濤石。
    高雄市教育局(2005):高雄市身心障礙教育發展報告書。2007年8月5日,取自http://www.spec.kh.edu.tw/ develop/index.htm。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第二版)。台北:師大書苑。
    張小芬(2006):「特教巡迴教師」之工作現況與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4,57-84。
    張世彗(2005):融合教育的遞嬗與在融合班中協助身心障礙學生的方法。國教新知,52(3),1-11。
    張弘昌(2002):啟明巡迴班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解壓之道。特教園丁,17(3),11-12。
    張弘昌(2005):視障教育巡迴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訓誥(1989):特殊教育的省思。台北市:五南。
    張毓第(2002):國中資源班教師教學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強迫入學條例(1982)。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10月):身心障礙學生十二年就學安置四年計畫實施策略及方法。教育部電子報,69。2007年8月4日,取自http://epaper. edu.tw
    教育部(2007):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市:教育部。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頁27-45)。台北市:巨流。
    莊勝雄(2005):身心障礙在家教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莊慶文(2001):台南縣國民中小學視覺障礙混合教育計畫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秀馨(2007):提升高功能自閉症幼兒社會能力之探討~一位學前巡迴教師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為藩(1983):特殊教育名詞彙編。台北市:心理。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紅葉。
    陳清溪(1999):啟智班教師教學支援需求與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雍容(2001):特殊教育行政與相關特教法規。特教園丁,17(1),12-18。
    章美英、許麗齡(2006):質性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之簡介與應用。護理雜誌,53(2),67-72。
    曾媖楟、劉明松(2006):學前身心障礙學生巡迴輔導制度實施現況與未來之探討--以臺中縣為例。臺東特教,23,12-16。
    程貴聯(2007):南投縣巡迴資源班教師工作經驗分享。特教園丁,22(3),19-24。
    黃光雄(主譯)(2001):(R.C.Bogdan & S.K.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嘉義市:濤石。
    黃俊瑋(1998):在家教育巡迴輔導措施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秋霞(2002):探討重度或多重障礙在家教育學生的現況安置輔導問題。特教園丁,17(4),1-7。
    黃素珍(1998):自閉症兒童巡迴輔導教學實務。國小特殊教育,24,38-44。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葉俊旭(2005):城鄉地區資源班特殊兒童生活環境之調查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廖永堃、蔣明珊、何雅玲、胡軒瑜、黃子容(2006):花蓮縣巡迴式資源班辦理成效探討。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8,123-152。
    廖永堃、魏兆廷(2004):花蓮縣巡迴式資源班經營現況探討。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6,65-88。
    劉秀美(2005):特殊教育的「在家教育」實務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歐素汝(譯)(2000):(D.W.Stewart & P.N.Shamdasani著)。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Focus groups: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市:弘智。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蔣興傑(1995):身心障礙學生接受「在家自行教育」之現況與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63-87。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D.J.Clandinin & F.M.Connelly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市:心理。
    鄭玉慈(2006):國民小學教師對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巡迴輔導滿意度與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鄭靜瑩、趙敏泓(2004):從視障學生的安置談融合教育的施行--以視障巡迴輔導為例。特教園丁,19(4),23-28。
    鄭麗月(1999):從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6(1),1-4。
    賴怡君(2006):國小不分類巡迴教師服務現況、期待及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佳銘(2007):學前特教巡迴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鍾莉娟(2003):花蓮縣學前特教(巡迴)教師支持團體-第一年之經驗分享。花蓮師院特教通訊,30,4-7。
    魏惠娟(2004):焦點團體,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271-310)。台北市:心理。
    蘇燕華、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39-62。

    英文部分
    Cook, B. G. (2001). A comparison of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heir included students with mild and severe disabilitie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4(4),203-213.
    Correa-Torres, S. M., & Howell, J. J. (2004).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itinerant teaching: Perspectiv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field.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98(7), 420-433.
    Dinnebeil, L., McInerney, W., & Hale, L. (2006). Understanding 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Itinerant ECSE Teachers Through Delphi Research.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6(3), 153-167.
    Gallimore, D. P. M. (2005). Multiculturalism and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i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99(6), 345-354.
    Guteng, S. I. (2005). Professional concerns of beginning teachers of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students.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50(1), 17-61.
    Hyde, M., & Power, D. (2004a).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 of itinerant teachers of the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in Australia. The Volta Review, 104(2), 51-67.
    Hyde, M., & Power, D. (2004b). Inclusion of deaf students: An examination of definitions of inclusion in relation to findings of a recent Australian study of deaf students in regular classes. Deafness an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6 (2), 82-99.
    Kluwin, T. N., Morris, C. S., & Clifford, J. (2004). A rapid ethnography of itinerant teacher of the deaf.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49(1), 62-72.
    Kreimeyer, K.H., Crooke, P., Drye, C., Egbert, V., & Klein, B. (2000). Acade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 Co-enrollment Mode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Deaf and Hard-of-Hearing Children.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5(2), 174-185.
    Luckner, J. L., &Howell, J. (2002). Suggestions for preparing itinerant teacher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47(3), 54-61.
    Lynch P., & McCall S. (2007). The role of itinerant teachers. Community Eye Health Journal,20(62), 26-27.
    Morse, J.M., Barrett, M., Mayan, M., Olson, K., & Spiers, J. (2002). Verification strategies for establishing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1(2), 1-19.
    Reed, S. (2003).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itinerant teachers of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children concerning literacy development.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48(4), 333-343.
    Sadler, F. H. (2001). The itinerant teacher hits the road: A map for instruction in young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4(1), 60-66.
    Sadler, F. H. (2003). The itinerant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5(3), 8-1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