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龔雅雯
Kung, Yea-Wen
論文名稱: 高級職業學校整合性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宋修德
Sung, Hsiu-Te
吳清基
Wu, Ching-J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43
中文關鍵詞: 高級職業學校綜合高中實用技能學程建教合作績效評鑑評鑑指標
英文關鍵詞: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practical skill program, cooperative educ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8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適合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整合性績效評鑑指標體系,據以評鑑各高職學校辦學績效,進而提升學校教育品質。具體而言,研究目的有三:探討我國高職學校績效評鑑之發展現況;建構高職學校整合性績效評鑑指標架構與內涵;歸納高職學校整合性績效評鑑指標重要程度及適切程度,以提供應用參考。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先進行文獻分析,後續進行二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並運用柯-史單一樣本考驗法分析各項參考效標重要程度及適切度。
    根據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提出2項結論,其一針對我國高職學校績效評鑑實施現況,發現高職學校校務評鑑作業及指標架構完整,其餘綜合高中、實用技能學程及建教合作班之訪視指標內容較為鬆散;而各學制或學程內容與整體校務績效相關,惟缺乏統整性績效評鑑機制。另一則提出高職學校整合性績效評鑑指標架構與內涵,在現行校務評鑑的8個評鑑項目架構下建構161項參考效標。此外,本研究亦分別就教育行政機關、高職學校及後續的相關研究提出13項建議,以供相關單位與人員及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The study is aimed to construct a set of integrat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based on which to make evaluations on performance of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so as to promote school’s education quality. Practically speaking, there are three main objectives 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o construct the framework and content of integrat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to summarize the level importance and appropriateness of integrat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s application reference. To achieve the above, the study proceeds with document analysis, followed by two rounds of Delphi Technique Survey by applying Kolomogorov-Smirnov one sample test to analyze the level importance and appropriateness of each validity criter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study result, two points are concluded, firstly, on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it is found that the framework of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evaluation indicators is complete whereas the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practical skill educational program,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compare loose;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al program and school system is relevant with school’s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except being lack of systematic mechanism in integrat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econdly, to propose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by constructing 161 items of reference validity criterion under the existing 8 school evaluation items. Moreover, the study also comes up with 13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consecutive research for reference in the follow-up stud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1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績效責任 ......................................... 18 第二節 各國學校績效評鑑制度之發展 ............................ 23 第三節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績效評鑑之實施 ........................ 40 第四節 學校績效評鑑指標建構及相關研究 ........................ 6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12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130 第四節 研究實施 ........................................... 13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1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 137 II 第二節 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 186 第三節 研究結果討論 ....................................... 2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226 第二節 建議 ............................................... 23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237 外文部分 ................................................... 244 附錄 附錄一 評鑑指標及參考效標初稿與修正意見…………………………248 附錄二 第一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259 附錄三 第二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294 附錄四 高級職業學校整合性績效評鑑指標內涵………………………319 表 次 表2-1 高級中等學校基本概況表 .................................. 40 表2-2 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學制概況表 .............................. 41 表2-3 我國高職學校評鑑各領域CIPP 所佔權重 ..................... 43 表2-4 我國高職學校評鑑各層面CIPP 所佔權重 ..................... 43 表2-5 校務評鑑各評鑑項目及指標內容 ............................ 48 表2-6 專業類科評鑑各項目及指標內容 ............................ 49 表2-7 綜合高中實地訪視檢核項目及指標 .......................... 53 表2-8 實用技能學程職群與科別對照表 ............................ 55 表2-9 實用技能學程訪視項目及內容 .............................. 56 表2-10 近五年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班畢業人數 ............... 64 表2-11 103 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班統計表 .............. 64 表2-12 60 至102 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班畢業人數前五名類科 表 ..................................................... 65 表2-13 建教合作考核項目及基準(學校部分) ....................... 66 表2-14 建教合作考核項目及基準(合作機構部分) ................... 67 表2-15 評鑑指標建構方法 ....................................... 80 表2-16 各項訪視評鑑工作之評鑑指標內涵彙整表—校長領導項目 ..... 82 表2-17 各項訪視評鑑工作之評鑑指標內涵彙整表—行政管理項目 ..... 84 表2-18 各項訪視評鑑工作之評鑑指標內涵彙整表—課程教學項目 ..... 88 表2-19 各項訪視評鑑工作之評鑑指標內涵彙整表—實習輔導項目 ..... 93 表2-20 各項訪視評鑑工作之評鑑指標內涵彙整表—學務輔導項目 ..... 95 表2-21 各項訪視評鑑工作之評鑑指標內涵彙整表—環境設備項目 ..... 99 表2-22 各項訪視評鑑工作之評鑑指標內涵彙整表—社群互動項目 .... 102 表2-23 各項訪視評鑑工作之評鑑指標內涵彙整表—績效表現項目 .... 104 表2-24 高級職業學校整合性績效評鑑指標初稿 .................... 108 表3-1 德懷術專家小組名單 ..................................... 129 表3-2 第一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題項組合表 ....................... 132 表3-3 德懷術調查問卷實施時間表 ............................... 134 表4-1 「校長領導」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38 表4-2 「行政管理」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40 表4-3 「課程教學」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42 表4-4 「實習輔導」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45 表4-5 「學務輔導」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47 表4-6 「環境設備」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49 表4-7 「社群互動」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51 表4-8 「績效表現」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53 表4-9 「校長領導」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54 表4-10 「行政管理」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56 表4-11 「課程教學」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59 表4-12 「實習輔導」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62 表4-13 「學務輔導」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64 表4-14 「環境設備」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66 表4-15 「社群互動」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68 表4-16 「績效表現」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70 表4-17 第一回合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總表 .......................... 171 表4-18 第一回合問卷調查評鑑項目參考效標修正建議 .............. 181 表4-19 「校長領導」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86 表4-20 「行政管理」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88 表4-21 「課程教學」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90 表4-22 「實習輔導」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92 表4-23 「學務輔導」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94 表4-24 「環境設備」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96 表4-25 「社群互動」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98 表4-26 「績效表現」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重要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199 表4-27 「校長領導」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200 表4-28 「行政管理」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202 表4-29 「課程教學」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205 表4-30 「實習輔導」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208 表4-31 「學務輔導」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210 表4-32 「環境設備」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212 表4-33 「社群互動」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214 表4-34 「績效表現」評鑑項目參考效標適切性意見一致性考驗 ...... 215 表4-35 「校長領導」評鑑項目參考效標修正建議 .................. 217 表4-36 「行政管理」評鑑項目參考效標修正建議 .................. 218 表4-37 「課程與教學」評鑑項目參考效標修正建議統計情形 ........ 220 表4-38 「實習輔導」評鑑項目參考效標修正建議 .................. 220 表4-39 「績效表現」評鑑項目參考效標修正建議統計情形 .......... 221 表5-1 高職學校整合性績效評鑑指標內涵分析表 .................. 230 表5-2 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各項指標之重要性與適切性分析表 .. 230 表5-3 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各項指標之重要性與適切性分析表 .. 231 圖 次 圖1-1 研究步驟圖 .............................................. 12 圖2-1 戴明循環PDCA 示意圖 ..................................... 21 圖2-2 整合導向模式 ............................................ 74 圖2-3 高級職業學校整合性績效評鑑指標架構 ..................... 107 圖3-1 研究架構圖 ............................................. 126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臺北巿:五南。
    王貴香(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巿。
    田振榮(1999)。技職校院建教合作改進規劃。教育部委託之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巿:教育部。
    白景文(2006)。企業大學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書良(2006)。完全中學學校績效責任指標及學校績效責任報告卡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教育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總報告書。臺北巿:行政院。
    行政院經建會(1996)。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臺北:行政院經建會。
    吳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市:聯經。
    吳培源(1999)。英國教育視導制度。高雄巿:復文。
    吳清山、林天佑(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06)。教育新辭書。臺北巿: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1a)。德懷術。教育研究月刊,92,127。
    吳清山、林天祐(2001b)。績效責任。教育研究月刊,83,139-140。
    吳清山、黃美芳、徐瑋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蔡菁芝(2006)。英美兩國教育績效責任之比較分析及其啟示。師大學報:教育類,51,1-21。
    吳雅玲(2001)。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教育研究,9,297-306 。
    吳榮峯 (2010)。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李敦義(2011)。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以TEPS 資料分析為例。教育科學研究,56,107-135。
    李隆盛、張良德、賴志樫、林坤誼(2006)。發展綜合高中績效指標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9,98-115。
    李詩慶(2013)。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劭仁(2001)。我國高級中學後設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秀玉(2001)。職業學校學校本位教學視導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東征(2008)。我國高級中學校務評鑑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清江(1975)。建教合作理論與制度之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地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7,61-96。
    林琴珠(2004)。臺灣省職業學校實施建教合作之現況與未來發展。「2004海峽兩岸高職(技職)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建國科技大學等。
    林琴珠(2008)。我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探討與改進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寶芬(2005)。綜合高中經營績效分析—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胡茹萍(2010)。美國《2006 年柏金斯生涯及技術教育促進法》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47,165-182。
    孫志麟(1998)。國民教育指標體系的建構與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孫志麟(2000)。教育指標的概念模式。教育政策論壇,3,117-135。
    秦康韻(2005)。高級職業學校辦學績效之分析研究-以臺灣省工業類科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秦夢群(1988)。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6)。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行政績效責任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原理。臺北巿:全友書局。
    張天津(1983)。技術職業教育行政與視導。臺北巿:三民書局。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巿:東華。
    張美蓮(1997)。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巿。
    張笠雲(1990)。組織社會學。臺北:三民。
    張鈿富(2000)。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臺北巿:五南。
    張鈿富(2001)。教育指標理念簡介。載於簡茂發、李琪明(主編),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頁1~25)。臺北市:學富。
    張銘華(2010)。綜合高中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輝政(2000)。高級中學評鑑實施狀況及其改進途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錫輝(2002)。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學校效能指標與其權重之建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教育部(1993)。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邁向十年國教目標。臺北巿:作者。
    教育部(1994)。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實錄。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0a)。推動十二年國教之重要政策報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b)。綜合高級中學課程綱要。2015年4月6日,取自:http://page.phsh.tyc.edu.tw/com/index_1.htm。
    教育部(2010c)。實用技能學程課程綱要。2015年4月6日,取自:edu.law.moe.gov.tw/inc/GetFile.ashx?FileId=2507
    教育部(2012)。認識綜高。2015年4月6日,取自page.phsh.tyc.edu.tw/com/index_1.htm
    教育部(2013)。中華民國技術與職業教育簡介。臺北: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6)。臺灣省暨金馬地區九十四年度高級職業學校訪評結果報告-第三期程。臺中縣: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1)。高職學校評鑑實施方案。2015 年4 月5 日,取自:140.127.40.201/IHS/doc/plan%206-2.pdf
    教育部技職司(2007)。教育部技職司96年8月28日專案報告技職教育推動產學攜手合作實施計畫報告資料。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建教合作網(2015)。教育部建教合作網。2015 年4 月5 日,取自: 140.122.79.150/coedu/
    教育部國教署(2013a)。102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實用技能學程輔導訪視工作實施計畫。2015年4月6日,取自: www.dwvs.cy.edu.tw/ins/ins-01.asp
    教育部國教署(2013b)。102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實用技能學程輔導訪視表冊。2015年4月6日,取自:www.dwvs.cy.edu.tw/ins/ins-01.asp
    教育部國教署(2014)。綜合高中檢核項目。103學年度綜合高中諮詢輔導專案輔導手冊,27。
    教育部國教署(2015)。103學年度辦理建教合作教育概況。臺中:教育部國教署。
    教育部國教署(2015)。高級中等學校第三期程學校評鑑實施計畫-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2015 年4月5日,取自:140.127.40.201/IHS/doc/高級中等學校第三期程學校評鑑實施計畫-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4)。中華民國103年版教育統計。2015 年4 月6 日,取自:stats.moe.gov.tw/bookcase/Education_Statistics/103/index.html#p=38
    教育部統計處(2015)。103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概況統計。2015 年4 月5 日,取自:stats.moe.gov.tw/bookcase/High/103/index.html
    教育部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4年2月20日)。英國政府對學校將展開無預警視察。教育部電子報,602。2015年6年23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4646
    梁暖茱(2002)。高級中等學校自我評鑑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許明(2001)。美國中小學評價與績效制度改革的最新進展。比較教育研究,11,22-26。
    許明欽 (2006)。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許榮麟(2011)。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實用技能學程訪視後設評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郭孚宏(2002)。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在職進修專班工業教育教學研究所,彰化縣。
    郭昭佑(2000)。概念構圖法在評鑑指標建構上之應用-以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為例。教育政策論壇,3(2),173-203。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
    陳添財(2001)。綜合高中學校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彭利源(2002) 高級職業學校後設評鑑之研究-以臺灣省高職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臺北市:心理。
    曾淑惠(2011)。績效責任校務評鑑的發展與挑戰。教師天地,174,23-29。
    曾煥雯(1984)。臺北市中等學校工科實施教育評鑑改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游家政(1996)。德懷術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游源忠(2014)。臺灣地區公立高級中學學校經營績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彰化縣。
    程榮凱(2008)。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臺北市。
    馮丰儀(2001)。參與者導向評鑑取徑。2015年4月28日,取自:www.ed.ntnu.edu.tw/faculty/t16/evaluation/evaluation.htm
    黃光雄(編譯)(1989)。Stufflebeam & Shinkfield著。教育評鑑的模式。臺北:師大書苑。
    黃俊傑(2008)。教育績效責任對學校經營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5,154-167。
    黃政傑(1994)。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政傑(1998)。教學原理。臺北巿:心理。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臺北市:師大師苑。
    黃政傑、李隆盛(1996)。技職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5)。談課程發展的一些概念。教改通訊,11,41-43。
    黃曙東(2004)。美國中等教育與我國高中職綜合高中評鑑標準之比較分析。技術及職業教育,73,16-20。
    楊思偉(2004)。日本教育評鑑相關問題之探討。載於教育資料集刊29集,教育評鑑專輯。臺北巿:國立教育資料館。
    楊思偉(2005)。日本學校評鑑現況之分析。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333-355)。臺北巿:心理。
    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臺北:三民。
    楊朝祥(2010)。美國技職教育發展的沿革、現況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47,135-164。
    楊傳蓮(2008)。成人非正規數位課程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84)。臺北市七十二學年度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工科評鑑總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8)。臺灣省加強建教合作實施計畫。臺中縣:作者。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2)。臺灣省八十學年度省立高級中等學校訓輔工作評鑑報告。臺中縣:作者。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4)。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訓輔工作評鑑報告。臺中縣:作者。
    劉協成(2006)。德懷術之理論與實務初探。教師之友,47(4),91-99。
    劉鈞銓(2007)。高級中學學校自我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劉慶仁(2000)。美國教育改革研究。臺北巿: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寶貴(2002)。我國高職教師評鑑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潘慧玲(2005)。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論文發表於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蔡錫濤 (2000)。訓練評鑑的焦點與模式。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56,1-11 。
    鄭立堂(2004)。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實施校務自我評鑑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賴文淨(2009)。臺灣省高級職業學校校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彰化縣。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臺北:五南圖書。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 (3),14-28。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謝潮儀(1997)。德爾斐Delphi 專家學者問卷法之應用-以臺北都會區為例。法商學報,18,109-132。
    鍾瑞國(1996)。建教合作。載於江文雄(主編),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頁479-512)。臺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李琪明(2001)。我國教育指標系統之發展與建構。載於簡茂發、李琪明(主編),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頁372-462)。臺北巿:學富文化。
    簡茂發、劉湘川(1993)。電腦會議式大慧法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資訊與教育研究雜誌。35,6-11。
    羅文全(2004)。臺北市高職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羅金盛(2002)。臺灣省高級中學評鑑之研究--以八十八學年度南區高中評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蘇錦麗(2005)。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外文部分

    日本文部科學省(2015a)。学校評価について。2015/6/8 retrieved from http://www.mext.go.jp/component/b_menu/shingi/toushin/__icsFiles/afieldfile/2011/07/21/1308135_3.pdf
    日本文部科學省(2015b)。「義務教育諸学校における学校評価ガイドライン」の策定。2015/6/8 retrieved from 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18/03/06032817.htm
    日本文部科學省(2015c)。「学校評価ガイドライン」の改訂について。2015/6/8 retrieved from 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2/07/12/1323515_2.pdf

    Adler, M., & Ziglio, E. (1996). Gazing into the oracle: The Delphi techniqu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ocial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Association for Career & Technical Education, ACTE (2006). Perkins act of 2006—The official guide. Alexandria, VA: Author.
    Association for Career & Technical Education, ACTE (2015). Perkins act of 2006. 2015/6/20 retrieved from http://www.gpo.gov/fdsys/pkg/PLAW-109publ270/pdf/PLAW-109publ270.pdf
    Blank, R. K. (1993). Developing a System of Education Indicators: Selecting, Implementing, and Reporting Indicator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5(1), 65-80.
    Bonnet, G. (2004).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the European Union: Policy and methodology.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11(2), 179-191.
    Bredrup, H. (1995). Background f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A. Rolstadas(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 A bussiness process benchmarking approach (pp. 61-87). London: Chapman & Hall Publishing.
    Chelimsky(1997). Evalu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pp.1-26).CA:SAGE
    Cibulka,J.G., & Derlin,R.L(1995).State education performance reporting policies in the U.S.: Accountability’s many fa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3(6), 479-492.
    Cuttance, P. F. (1990).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Canberra: Keynote address prepared for the 3r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icators in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33575)
    Dalkcy, N.(1969). The Delphi method: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oup opinion. CA: Rand.
    Delbecq, Van de Ven, Gustafason (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Scott, Foresman (Glenview, Ill.). xv, p. 174.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1999).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systems in 50 stat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428455)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2015).Accountability. 2015/6/20 retrieved from http://www.ecs.org/html/issue.asp?issueid=2&subIssueID=28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1). Effective evaluation: Improving the usefulness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rough responsive and naturalistic approach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5).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as an alternative. Educational Horizons, 63,139-141.
    Harvey, T. R. (1973). A process evaluation design for higher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or, 44(4), 309-321.
    Husted&Mason&Adams (2003).Cooperative Occupational Education:Including Internships, Apprenticeships, and Tech-Prep(6rd ed.). Prentice Hall
    Kells, H. R. (1983). Improvement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Through Self-Study. In K., Young, C., Chambers, & H., Kells, Associates, Understanding Accreditation (pp. 119-13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Laanan, F. S., Compton, J. I., & Friedel, J. N. (2006). The role of career and technicaleducation in Iowa community colleges.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30, 293-310.
    Lello, J. (1993). Accountability in practice. London, UK: Casell.
    Lessinger, L.M.(1970). Every kid a winner: Accountability in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055330)
    Levin, H. (1974).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ccountability in education. School Review, 82(3), 363-391.
    Linstone, H. A., & Turoff, M. (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MA: Addison-Wesley.
    Lynch, R. (2000). High school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25, 155-198.
    Macpherson, R. J . S. (1996). Educative accountability: Theory, practice, polic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arrytown, NY: Elsevier Science.
    Michigan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2015).Education YES!-A Yardstick for Excellent Schools.2015/6/20 retrieved from
    Murry, J. W., & Hammons, J. O.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4),423-436.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 (2015).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2015/6/20 retrieved from http://nces.ed.gov/programs/co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NEA(2015). Keys to Excellence for Your Schools. 2015/6/20 retrieved from http://keys3.obiki.org/about/indicators.html
    Oakes, J. (1986).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of policymakers. NJ: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Odden, A. (1990). Educational indic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need for analysi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4), 24-29.
    Ofsted(2015).Common inspection framework. 2015/6/22 retrieved from 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ommon-inspection-framework-education-skills-and-early-years-from-september-2015
    Ofsted(2015).School inspection handbook. 2015/6/2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school-inspection-handbook-from-september-2015
    Patton, M. Q. (1989). A context and boundaries for a theory-driven approach to validity.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12(4), 375-377.
    Popham, W. J. (1993). Educational evaluation (3rd ed.). London: Allyn and Bacon.
    Scheerens, J. (1990).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1), 73.
    Selden, R. W. (1990). Developing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State-Nation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4, 383-393.
    Shavelson, R., McDonnell, L., & Oakes, J. (1991). Steps in Designing an Indicator Syste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8700)
    Stake, R. E. (1978).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social inquir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7, 5-8.
    Steers, R. M. (1977).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1), 46.
    Stufflebeam, D. L., Madaus, G. F., & Kellaghan, T. (2000).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 Boston: Kluwer Academic.
    Tersine, R. J., & Riggs,W. E.(1976).The Delphi Technique: A Long-Range Planning Tool. Business Horizons, 19(2),51-56.
    Thompson, J. F. (1973). Founda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Concepts. NY: Prentice-Hal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0). ESEA Reauthorization: A Blueprint for Reform. 2015/6/20 retrieved from http://www2.ed.gov/policy/elsec/leg/blueprint/faq/accountability.pdf
    Wheeler, P., & Haertal, G. D. (1993). Resource handbook on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measurement: A tool for student, practitioners, and policymakers. EREAPA Associates, 40-43.
    Worthen, B. R., & Sanders, J. R. (1987).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NY: Longman.
    Worthen, B. R., Sanders, J. R. & Fitzpatrick, S. (1997). Evaluating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in a higher education environ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1(3), 315-32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