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哲煥
SHIEH, Che-Huan
論文名稱: 人在江湖──金庸射鵰三部曲空間研究
指導教授: 林保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0
中文關鍵詞: 武俠小說金庸江湖空間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49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武俠小說是華人特有的通俗文學,故事的背景空間「江湖」既寫實又虛構,是武俠小說文類的一大特色。由於金庸小說在武俠小說中的地位與成就,本研究以射鵰三部曲為主要分析材料,進行三部作品以至金庸小說、武俠小說的故事空間研究,探討空間與主題、人物、情節的關係,如此描寫的原因與效果。
      本研究將空間以大小分為三層次進行探討,最大層次為整個故事空間「江湖」,大致以中國疆域為界,不過基於故事展開需要可自動擴展或縮小範圍,虛構不存在的地域。江湖在辭義上有著與廟堂朝廷對立的意義,有不同於俗世法律的「江湖規矩」,可說奉行江湖規矩的地方即可歸為江湖。但皇宮官府等地也在部分武俠小說佔有重要份量,與其排除,不如把江湖視為同心圓光譜式的存在,以奉行江湖規矩的程度作為區別,從門派幫會所在地的「武林層」到一般城鎮鄉村的「民間層」,再到皇宮官府等「廟堂層」,最外圈則是無人野地的「自然層」。狹義來說只有武林層是最純粹的江湖,廣義來說則四層都包含在內。而江湖的發展規律是「靜-動-靜」,小說開頭通常是原本平靜無波的世界發生大事,江湖隨之動亂,主角歷經萬難後才得以解決事件,讓江湖重歸安寧。但由於讀者的閱讀要求,武俠小說層出不窮,江湖也永無寧日,三部曲世界多次的混亂暗示了這點。這也成為小說主角們最後大多退出江湖,不再插手武林事務的原因之一。江湖另一個特色則是「中國性」,除了鏢局客棧和尚道士這些要素之外,外來反派引發動亂、正派中原人士與之對抗的情節模式也是近代中國史面臨列強入侵的折射。《射鵰英雄傳》開頭故事漢人女子為金人男性所殺,《倚天屠龍記》張無忌與趙敏結合,中外強弱的關係被扭轉,中國從闇弱重歸強大的政治神話由此生成。武俠小說因為這些想像與內含的文化要素而成為當代華人共同體的連結之一,中國性也成為武俠小說與其他文類區別的標誌,在以江湖為名的共同背景之下融入各種對中國的想像,由此建立了一個偉大又虛構的文化/政治中國。
      中間層次的空間是三部曲相關主題的重要地點,有關於政教倫理的部分以襄陽城為代表。此地是對抗蒙古入侵的中心,有著捨私為公的群體道德精神。這必須仰賴郭靖人生前半於中國四方遊歷得來的能力與省思才能建立,使襄陽成為一個微型的理想中國,並承先啟後與入侵者對抗。同時襄陽也代表朝野的混融與倒置,守護和攻擊此地的力量都同時來自廟堂與武林,原本無涉國事的江湖人成為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大力量。相對於無能朝廷,郭靖取代南宋皇帝成為蒙古皇室最大的對手,隱然是中國的真王者。不過民族大義代表的政教倫理雖有其強大良善處,亦有其缺失。重陽宮顯露體制遭到小人濫用的情況,捨棄情感追求大義的教條也使得門人情感失能。華山身為武林象徵秩序的決定之處,也是高手們印證武學與人生之道的地方。秩序從穩定到動搖,留下政教倫理未能解決的問題。
      相對於群體政教的個人性情也是三部曲和武俠小說的重要主題,以愛情為代表。絕情谷顯現無涉國族政治的情感力量,激烈的愛恨於此地呈現,幾乎無人能脫離其外。壓抑只能換來表面的平靜,爆發時足以影響生死。楊過對小龍女的追尋、為其跳崖反映武俠小說以空間展現愛情的方式。桃花島原本是少有涉及國族政治、只求滿足個人安樂的性情之地,不過在《射鵰》國族與道德的主題下,若群體政治與道德問題沒有解決,此處也無法永享逸樂。郭靖上島為此帶來改變,結合原島主黃藥師潛藏的忠義觀與意願,桃花島化為的政教理想家庭所在地。活死人墓則相反,從抗金基地轉為失戀女子居所,與群體政教對立。小龍女在此給予楊過永恆的愛情,成為楊過的療傷處,無須為群體道德而煩惱或被傷害。但若要專注完成這份愛情,就不免捨棄對群體的理想,這也成為楊過的缺憾。在抉擇過程裡蘊藏著傳統中國知識份子在入世與出世的兩難。另外活死人墓原為純女性存在的空間,這類空間也顯現武俠作家的傳統性別觀,將多數江湖女子描寫為男性附屬、人生只有愛情、女強人在愛情上有所缺乏,最後女性還是要男性來拯救。
      《倚天》開始則展現江湖更複雜的面向。光明頂上正邪分野模糊、顛倒,張無忌將明教轉為徹底的正派,動搖傳統二元對立的模式。並開始描寫武林可能存在的政治性與俠客對此的無力情況。宗教描寫也更為深入的融入作品中,謝遜經過空見捨身點化、在冰火島因為張無忌出生而重新體會生命之重,最後才能於少林寺出家,在生死廝殺之中領悟、呈現佛法也是武俠小說的特色。武當山則是傳承概念的代表,張三丰退隱幕後讓下一代活躍台前,其傳人也始終敬仰師父,出外歷練後必然回歸,對抗傳承中斷的危機。金庸武林門派的歷史與彼此關係也從本作開始逐漸成型,不必與現實政治歷史結合,純粹敘述武林故事。俠客們有了自己的系譜,各作家集合起來使得江湖成為有其自身歷史與獨立性的世界。
      最後分析最小的場景空間,擂台講求比武的公平,是武林中規矩最被強調之處,但作為反差,意外在此也經常發生。參加者與主辦者經常有著宣揚名聲或獲取其他利益的目的,是武林社會面的展現。客棧則四海人士都可能在此相聚,結識新朋友或敵人,以飲食展現俠客的日常面與豪爽,卻也可能是衝突或奇異事件的起始處。在此偶然羈留又離去實是俠客漂泊精神的代表。皇宮則以其腐敗罪惡來對比出俠客不屈於權力的風采,皇權的力量乃於皇室子弟外出來到江湖時顯露。海洋與島則顯現自然的力量以及異域想像,俠客在對抗中展現人類的意志,因為分離與危難加深情感,也是俠客們歸隱的重要去處。
      經過以上探討,可看出金庸從群體朝向個人的轉向,也偶然反映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對於革命未能完成的失落。對古中國的美好想像是武俠小說受歡迎的原因,但由於當今中國和海外對此的嚮往減少,這或許也是武俠小說當今沒落的理由之一。金庸小說固然有其成就,但江湖不該因此定型化,繼續拓展江湖的多元可能或改變故事空間都是武俠小說發展的可能方向,藉此也重新省思文類的定義。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範圍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論文大綱 18 第二章 江湖概覽圖:武俠小說以及射鵰三部曲的整體空間 19  第一節 入與出:論江湖的範圍、分層與發展變化 19  第二節 虛與實:江湖與政治中國 35 第三章 江湖王國的偉大與缺弊:政教主題 51  第一節 襄陽城:集結四方建立的微型中國 52  第二節 在野之朝:傳統朝野的分合與倒置 64  第三節 重陽宮:政教弊端的展現 74  第四節 華山:答案不再清晰的證道之地 81 第四章 小我天地的力量與無奈:愛情、個人性情以及女性主題 89  第一節 絕情谷:政教倫理外的武林激情 89  第二節 桃花島:從東邪故居到北俠之家 101  第三節 活死人墓:美滿結局的兩難缺憾 114  第四節 江湖閨閣:武俠小說裡的女性空間 127 第五章 新生武林的轉向與初建:政治、宗教與傳承主題 141  第一節 光明頂:與火光交織的陰影 141  第二節 冰火島與少林寺:生死之間的宗教佛法 152  第三節 武當山:俠客們的傳承系譜 160 第六章 江湖點滴:典型場景舉隅 171  第一節 擂臺賽場:表演背後的武林互動與權力角逐 172  第二節 客棧酒樓:相逢聚散的人間漂泊 179  第三節 皇宮內苑:俠客風采與廟堂權力的對抗 184  第四節 海洋島嶼:彼岸想像與自然力量下的人情 189 第七章 結論 195 參考書目 204

    一、金庸小說(依作品名稱筆劃排列)
    金庸:《天龍八部》(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
    金庸:《倚天屠龍記》(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金庸:《射鵰英雄傳》(三版)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
    金庸:《射鵰英雄傳》(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金庸:《神鵰俠侶》(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金庸:《笑傲江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
    金庸:《鹿鼎記》(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
    金庸:《碧血劍》(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二、其他武俠小說(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古龍:《天涯˙明月˙刀》(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8年)。
    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6年)。
    古龍:《浣花洗劍錄》(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0年)。
    古龍:《新絕代雙驕》(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7年)。
    古龍:《楚留香傳奇──畫眉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8年)。
    古龍:《離別鈎》(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7年)。
    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梁羽生:《江湖三女俠》(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8年)。
    梁羽生:《雲海玉弓緣》(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8年)。
    溫瑞安:《殺人者唐斬》(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5年)。
    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三、古籍(依原書成書年代排列)
    余培林:《詩經正詁》(台北:三民出版社,1995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文化出版社,1982年)。
    焦循著、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李景林、王素玲、邵漢明譯注:《儀禮譯注》(台北:建宏出版社,1997年)。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傅武光、賴炎元注譯:《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出版社,1997年)。
    劉安等著、許匡一譯注:《淮南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嵇康著,崔富章注譯:《新譯嵇散中集》(台北:三民出版社,1998年)。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蕭吉:《五行大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李永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羅貫中著、毛宗崗評改:《三國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施耐庵:《水滸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王世貞:《劍俠傳》(台北:金楓出版公司,1999年)。
    湯顯祖著,華瑋、江巨榮點校:《才子牡丹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馮夢龍:《警世通言》(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3年)。
    文康著、謬天華校注:《兒女英雄傳》(台北:三民出版社,1999年)。
    佚名:《小五義》 (台北:三民出版社,2007年)。
    李道英、岳寶泉點校:《聖朝鼎盛萬年青》(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四、外國翻譯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3年)。
    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高雄:巨流圖書公司圖書,2003年)。
    Mircea Eil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
    Joseph Frank等著、秦林芳編譯:《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Sigmund Frued著,常宏譯:《論文學與藝術》(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Frank Lentricchia &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James Phelan , Peter J Rabinowitz主編,申丹等譯:《當代敘事理論指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Edward Soja著,陸楊等譯:《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像地方的旅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五、外國期刊
    Gabriel Zoran,”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Poetics Today,1984

    六、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立:《武俠文化通論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王光德、楊立志:《武當道教史略》(北京:華文出版社,1993年)。
    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年)。
    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古龍:《誰來跟我乾杯》(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8年)。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佚名:《金庸國際研討會(會議資料)》,「金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 :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出版,2009年)。
    宋偉杰:《從娛樂行為到烏托邦衝動:金庸小說再解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林保淳:《俠客行──傳統文化中的任俠思想》(新北:暖暖書屋,2013年)。
    林保淳:《解構金庸》(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8年)。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1年)。
    張景耀主編:《論語注疏彙編》(台北:弘毅出版社,1994年)。
    淡江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年)。
    陳墨:《人論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費勇、鍾曉毅:《梁羽生傳奇》(台北:雅書堂文化出版社,2002年)。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主編:《坦蕩神州》(台南:長河出版社,1978年)。
    葉洪生、林保淳著:《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年)。
    葉洪生:《武俠小說談藝錄——葉洪生論劍》(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熊鈍生主編:《辭海(上)》(台北:中華書局,1980年)。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東主編:《中國學術》第5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
    鄭騫編注:《續詞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
    鄺健行:《武俠小說閒話》(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五)》(台北:東華書局,1997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4年)。

    七、期刊論文與報刊(依著作年代先後排序)
    諸葛青雲:〈賣瓜者言〉,《大華晚報》1961年8月20日第3版。
    朱誠如:〈皇宮建築與皇權〉,《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2月第1期。
    高嘉謙:〈武俠:近代中國的精神史側面〉,《中極學刊》第1輯,2001年12月。
    申丹:〈敘事學〉,《外國文學》,2003年5月第3期。
    林保淳:〈游俠江湖──武俠小說的「江湖世界」〉,《淡江中文學報》第8期,2003年7月。
    林保淳:〈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0期,2004年7月。
    楊瑞松:〈想像民族恥辱: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東亞病夫」〉,《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3期,2005年5月。
    沐蘇:〈江湖生存指南──江湖生存指南之客棧篇(2)〉,《今古傳奇(武俠版下半月版)》2006年10月第10期。
    王安:〈論空間敘事學的發展〉,《社會科學家》,2008年1月第1期。
    林保淳:〈成人的童話世界:武俠小說的「本體論」〉,《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年6月。
    龍迪勇:〈空間敘事學:敘事學研究的新領域〉,《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月第6期,。
    陳德志:〈隱喻與悖論:空間、空間形式與空間敘事學〉,《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9月第9期。
    周新民:〈敍事學與近三十年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形式觀念的嬗變〉,《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11月6期。
    湯哲聲、張乃禹:〈影響與創新──論韓國武俠小說〉,《江漢論壇》2012年5月第5期。
    代燕春:〈從武俠小說中的苗女看文本中「苗」的建構〉,《學術探索》2014年2月第1期。

    八、學位論文(依論文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蘇惠美:《金庸小說神鵰俠侶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韻琦:《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研究──遠流出版公司版舊版與新修版的解析》(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史寶:《桃的神話與文學原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5年)。
    李霞:《論江湖──武俠文學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楊倫:《金庸的「江湖」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葉燕容:《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玉華:《金庸倚天屠龍記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邱珮雯:《金庸神鵰俠侶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邱冠智:《金庸射鵰英雄傳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燕玲:《從「黃蓉」論金庸的女性主義書寫》(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賴友梅:《射鵰三部曲中的烏托邦書寫》(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九、網路資源(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nightlight39:〈[藝文] 金庸作品分期〉,網址:https://wwwpttcc/bbs/JinYong/M1361339657AF07html,2015年11月19上線。
    孫曉:〈六年的回顧:講武堂與英雄志〉,「講武堂講武論壇」,網址:http://wwwjiang-wu-tangcom/JWTphpBBS/viewtopicphp?t=88,2015年8月1日上線。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