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麗芳
論文名稱: 《人間條件》的敘事學研究
指導教授: 陳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2
中文關鍵詞: 吳念真人間條件敘事結構敘事方式敘事閱讀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5下載:6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人間系列」舞台劇是綠光劇團從2001年與導演吳念真合作的舞台劇,到2009年為止,一系列已有:《人間條件1─滿足心中缺憾的幸福快感》、《人間條件2─臺北上午零時》、《人間條件3─她與她生命中的男人》、《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等四齣戲,被譽為最貼近民眾生活的創意大師吳念真,用深刻動人的劇本架構及生活化的導演手法,讓「人間系列」受到大眾的喜愛,也被封上「國民戲劇」的稱號,用來表示這幾齣戲很真實地表現出一般國民的生活實況。本論文欲以敘事學理論,系統分析吳念真在綠光劇團的人間條件系列舞台劇劇本。
    吳念真在創作舞台劇本前,是以小說、電視劇本、電影劇本起家的,本論文透過梳理作者文字創作的中心源流與故事描寫手法,以文本分析中的敘事學理論,希望能有系統地分析此四本劇本的敘事手法。本論文除了緒論與結論之外,共分四章探討。第一章回溯作者吳念真的生平及文學創作觀,簡述其生命歷程與文字創作蓄養的過程,以勾勒作者在其他文字創作的原貌,並探討其創作的中心理念;第二章以敘事學的敘事結構分析人間條件四本劇本,探討四本劇本在情節安排、人物塑造、環境塑造的結構異同;第三章以敘事學的敘事方法分析人間條件系列劇本,探討四本劇本在敘事視角、敘事時間、語言特色的變化及運用特色;第四章從敘事閱讀角度來探討四本文本之所以受到大眾接受的原因,並針對其中主題意涵作評論分析。
    本論文欲由敘事學理論的面向,探討人間條件系列劇本創作的結構,希望能進一步開展戲劇文學閱讀的視野。

    緒論 一、研究動機……………………………………1 二、文獻探討……………………………………3 三、研究方法、大綱、目的……………………6 第一章 吳念真生平及其文學創作觀 第一節吳念真的成長背景………………………9 一、礦工之子的大粗坑歲月……………………9 二、認識不一樣的世界──求學過程、當兵時期、事業版圖……………………12 第二節吳念真的文學創作………………………14 一、說故事的人──小說創作…………………14 二、開啟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電影劇本創作…………………………………17 三、尋找臺灣角落──電視節目、廣告文案創作……………19 四、人間如戲──舞臺劇本創作………………………………20 第三節吳念真的創作理念……………………………………21 一、從母土出發………………………………………21 二、傳真生命的感動…………………………………22 三、尊重市井小民……………………………………24 四、知識分子的理想…………………………………25 小結………………………………………26 第二章 《人間條件》的敘事結構 第一節情節安排……………………………………………………28 一、情節定義………………………………………………………28 二、《人間條件》的情節類型……………………………………30 三、《人間條件》的衝突情節……………………………………44 第二節人物塑造………………………………………………45 一、人物角色分類……………………………………………47 二、人物形象描繪……………………………………………56 三、人物角色分析……………………………………………63 第三節環境塑造………………………………………………70 一、空間意象…………………………………………………71 二、物的意象…………………………………………………79 三、聲音意象…………………………………………………81 小結……………………………………………………………86 第三章 《人間條件》的敘事方式 第一節敘事視角............................89 一、視角類型………………………………………90 二、《人間條件》視角運用及變遷………………………………91 第二節敘事時間……………………………………………………96 一、時序安排………………………………………………………97 二、時限安排………………………………………………………103 三、頻率安排………………………………………………………107 第三節敘事語言……………………………………………………110 一、眾聲喧嘩下的多語言人間……………………………………111 二、戲擬──自我解嘲的幽默……………………………………126 三、結合時事的對白………………………………………………132 小結…………………………………………………………………135 第四章 《人間條件》的敘事閱讀 第一節《人間條件》的時代映像..........................138 一、集體記憶的競逐──一九四七年…………………………139 二、臺灣社會觀察……………………………………………142 三、戀愛與婚姻………………………………………………152 第二節《人間條件》的主題內涵……………………………158 一、溝通與了解………………………………………………158 二、傳統美德──道義責任…………………………………167 三、向臺灣女性致敬………………………………………174 第三節人間的悲喜劇……………………………………………176 一、哭不得,只好笑了…………………………………………177 二、知識分子的現實……………………………………………181 小結………………………………………………………………183 結論.....................................185 參考書目……………………………………………188

    一、吳念真小說及劇本
    吳念真:《抓住一個春天》,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吳念真:《邊秋一雁聲》,臺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吳念真:《特別的一天》,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吳念真:《針線盒》,臺北:旺角出版社,1999年。
    吳念真:《臺灣念真情之尋找臺灣角落》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吳念真:《臺灣念真情之這些地方這些人》,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吳念真:《臺北歐吉桑─吳念真vs.e世代》,臺北:千禧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吳念真:《臺灣頭家》,臺北:非凡出版社,2001年。
    吳念真:《多桑─吳念真電影劇本》,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再版。
    吳念真:《人間條件1─滿足心中缺憾的幸福快感》,臺北:圓神出版社,2009年三版。
    吳念真:《人間條件2─她與她生命中的男人們》,臺北:圓神出版社,2007年。
    吳念真:《人間條件3─臺北上午零時》,臺北:圓神出版社,2008年。
    吳念真:《人間條件紀念專書》,臺北:綠光劇團,2011年。
    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臺北:圓神出版社,2011年。

    二、 專書 (依作者筆畫排列)
    二魚文化編輯:《美麗與滄桑:黃金山城的今昔》,臺北:北縣政府文化局,2007年。
    天下編輯:《風雲臺灣一百年》,臺北:天下雜誌,2000年。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社,2008年。
    古繼堂:《臺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臺北:紅螞蟻圖書,2009年。
    申 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江文瑜編:《阿媽的故事》,臺北:玉山社出版社,1995年。
    江文瑜編:《消失中的臺灣阿媽》,臺北:玉山社出版社,1995年。
    李亞梅編:《臺灣新電影二十年》,臺北:臺北金馬影展執委會,2003年。
    李上儀等:《20堂北縣文學課:臺北縣文學家小傳》,臺北:北縣文化局出版,2010年。
    余英時等著:《知識分子:臺灣知識菁英極具深度的12篇精彩演講》,臺北:立緒文化,2006年。
    沈謙編:《文學創作與欣賞》,北縣: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臺北:玉山社出版社,1997年。
    余秋雨:《觀眾心理學》,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2007年。
    杜文靖:《大家來唱臺灣歌》,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何寄鵬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建設委員會,2000年。
    林克歡:《戲劇表現論》臺北:書林出版社,2005年。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林衡哲主編:《廿世紀臺灣代表人物》,臺北:望春風文化出版,2007年。
    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 : 當代臺灣小說論述》,臺北:前衛出版,2006年。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7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吳錫德主編:《表演與視像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紀蔚然:《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臺北:書林出版社,2006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妙勝:《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姚一葦:《戲劇原裡》,臺北:書林出版社,1992年。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
    馬 森:《當代戲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馬 森:《臺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馬全忠:《台灣紀事六十年》,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陳國偉:《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出版社,1990年。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黃建業:《楊德昌電影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黃蕙清、王行恭:《臺灣藝術經典大系》,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年。
    黃美序:《戲劇的味道》,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黃春明等:《全民大講堂》,臺北:時代出版社,2008年。
    傅佩榮等著:《知識分子論》,臺北:立緒出版社,2006年。
    程予誠:《現代電影學:開啟成功票房的鑰匙》,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曾慶國:《二二八現場檔案直擊》,臺北:臺灣書房出版社,2010年。
    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採訪記錄:《淡水流域二二八》,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年。
    鄒欣寧:《國片的燦爛時光》,臺北:推手文化創意,2010年。
    葉石濤:《作家的條件》,臺北:遠景出版社,1982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劉 康:《對話的喧囂─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下,臺北,新地出版社,1988年。
    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廖輝英:《油麻菜籽》,臺北:皇冠出版社,2005年版。
    鄭清文:《小國家大文學》,臺北:玉山社,2000年。
    鄭清文:《臺灣文學的基點》,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
    鄭至慧等作:《女人屐痕II,臺灣女性文化地標》,臺北,草根出版社、國家文化總會,2008年。
    黎湘萍:《台灣的憂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盧非易:《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鍾明德:《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
    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 : 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揚智出版社,1999年。
    藍 凡:《中西戲劇比較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8年。
    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顧乃春:《現代戲劇論集─發展論、作家作品論、演出論》,臺北:心理出版社,2007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出版社,1997年。
    龔鵬程:《臺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
    貝利(Berry Michael)著,羅祖珍、劉俊希、趙曼如譯:《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臺北:
    麥田出版社,2007年。
    大衛‧鮑得威爾(David Bordwe)著,李顯立譯:《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臺北:遠流出
    版社,1999年。
    大衛‧洛吉(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臺北,木馬出版社,2006年。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米克‧巴爾(Bal Mieke)著,譚君強譯:Narratology: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敘述學─敘
    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伊莉莎白‧弗洛恩德(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裡論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
    1994年。
    西蒙‧波娃(Beauvoir Simone de)著,楊美惠譯:Le Deuxieme Sexe《第二性(第二卷:處境)》,臺
    北,志文出版社,1997年版。
    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著,朱剛、谷婷婷等譯:《怎樣做理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
    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Propp, Vladimir IAkovlevich)著,賈放譯:Morfologiia skazki《故事型態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契訶夫(Chekhov, Anton Pavlovich)著,康國維譯:《契訶夫短篇小說選》,臺北:智文出版社,2007
    年版。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姚一葦譯《詩學箋註》,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劉效鵬譯《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Forster, E. M.)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諾斯羅普‧弗萊(Frye, Northrop)等著,傅正明、程朝翔等譯:《喜劇:春天的神話》,北京:中國
    戲劇出版社,2006年。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社,2004年。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Berry Michael著,羅祖珍、劉俊希、趙曼如譯:《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臺北:麥
    田出版社,2007年。
    Edward Wright著,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臺北:書林出版社,1986年。
    Peter Szondi著,王建譯:《現代戲劇理論1880-195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Keir Elam著,王坤譯:《符號學與戲劇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8年。
    Steven Cohan、Linda Mashie,張方譯:《講故事 : 對叙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
    社,1997年。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2003年。

    三、期刊 (依作者筆畫排列)
    丁文玲,〈從通俗文化到舞台黑盒子 家,劇場裡永遠的三稜鏡〉《表演藝術雜誌》第143期 (臺北:表演藝術雜誌社,2004年)
    小野,〈礦工之子‧吳念真〉《文訊月刊》(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1983年)
    第二期, 頁119。
    王友輝,〈劇場,罐裝人間幸福的條件──評綠光劇團人間條件〉《表演藝術》(臺北:表演藝術
    雜誌社,2001年)103期,頁70-72。
    王嬿〈傳真生命的感動‧吳念真〉《成功雜誌》(臺北:成智出版社,1997年)32期,頁20。
    王潔予,〈真情念臺灣俗夠有力〉《卓越雜誌》(臺北:卓越雜誌,1999年) 173期,頁55-57。
    江淑卿,〈臺灣處處有真情─訪吳念真〉《普門》(臺北:普門,1998年) 226期,頁41-42。
    吳念真,〈世界大停電,解茫、療傷最重要〉《財訊》(臺北:財訊雜誌,2009年)322期,頁103。
    吳念真,〈吳念真的劇場通俗感染力〉《財訊》(臺北:財訊雜誌,2009年)326期,頁103。
    吳念真主講,陳曉君整理,〈不一樣的世界〉《婦女雜誌》(臺北:婦女雜誌出版社,1985年),頁
    41。
    李彥祥,〈吳念真─生活就是我的場景〉《北縣文化》(臺北縣:北縣文化局,2009年) ,頁38。
    林素芬,〈沾滿感情的筆尖─吳念真導演專訪〉《幼獅文藝》(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頁14。
    林宜屏,〈吳念真:我喜歡全家抱在一起〉《食尚小玩家》(臺北:英特發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頁8-11。
    胡依嘉,〈編排好戲的高手〉《拾穗雜誌》(臺北:拾穗雜誌社,1993年),頁16。
    紀淑芳,〈再艱苦,也要讓老天爺笑出聲來〉《財訊》(臺北:財訊雜誌社,2007年) 301期,頁74,76-78。
    許薌君,〈工作、衝動、觀察力─吳念真的訣竅〉《幼獅文藝》(臺北:幼獅文藝,1986年) 389期,頁128-135。
    項秋萍,〈吳念真難忘的一席話〉《講義》(臺北:講義堂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頁124。
    黃茜蓉,〈人生舞台的配角─女性角色悲情意識分析以80年代文藝創作獎舞台劇劇本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十九期,2009年10月,頁107-128 。
    張尤娟,〈臺灣念真情的故事─吳念真專訪〉《新觀念》(臺北:新觀念雜誌,1996年) 97期,頁36-37.
    張耀仁,〈父親,最最遙遠的人間條件〉《聯合文學》(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 290期,頁51。
    張耀仁,〈永遠相信愛情─訪吳念真〉《明道文藝》(臺中:明道文藝社,2009年) 394期,頁51。
    黃瀚瑩,〈讀者十問〉《講義》(臺北:講義堂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頁81。
    陳明順,〈人物篇─吳念真〉《幼獅少年》(臺北:幼獅少年,1986年) 118期,頁a2。
    鄭雅云,〈飛越鄉土文學:試評《吳念真自選集》〉《文藝月刊》(臺北:文藝月刊,1982年) 159
    期,頁8-20。
    鄭慧蘋,〈擅寫小人物的知識分子─吳念真〉《世界電影》(臺北:世界電影雜誌社,1984年) 191
    期,頁100-101。
    滕淑芬,〈說故事高手─吳念真〉《光華》(臺北:光華雜誌,1996年)21卷4期,頁36-43。
    蔣靜文,〈生命因旅行而真實─論吳念真的《臺灣念真情》〉《書評》(臺中:國立臺中圖書館,1999
    年) 第四十一期,頁16。
    盧健英記錄整理,〈歐吉桑安啦!吳念真VS.李立群〉《表演藝術》(臺北:表演藝術雜誌,2005
    年)第151期,頁36-43。
    戴樂為〈吳念真訪談〉《中外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2000年)第11期,頁42。

    四、學位論文
    高珮君:《創意在規劃及決策制定上的關係研究──以吳念真《人間條件系列》創意架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稚揚:《吳念真舞台劇《人間條件》系列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家琪:《綠光劇團《人間條件系列》戲劇語言之分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洪英雪:《文學、歷史、政治與性別─二二八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年。

    五、網站資料
    綠光劇團官網http://www.greenray.org.tw/pp/press.html (2011.08.10)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中華民國出版期刊指南系統http://readopac3.ncl.edu.tw/nclJournal/search/
    (2011.08.10)
    《中時電子報》〈熱情逼人的歐吉桑:吳念真〉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50221/02.htm (2011.07.28)
    中影數位修復版《戀戀風塵》DVD 幕後花絮 Featuring 吳念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7lNVJWtbsc (2011.08.10)
    臺灣工業史蹟館官方網站:臺灣工業發展史
    http://industry.nstm.gov.tw/02_development/01.asp(2011.08.10)
    波麗路餐廳官方網頁 http://www.bolero.com.tw/index1.htm。(2011.08.10)
    大愛電視臺:歷史上的今天http://history.newdaai.tv/content.php?id=191 (2011.08.1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