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巨鵬
TSAY JU PENG
論文名稱: 易經創造思考訓練模式之建構與應用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Model of I-Ching
指導教授: 陳龍安
Chen, Lung-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易經創造思考訓練模式
英文關鍵詞: I-Ching,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6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發展建構一個「易經創造思考訓練模式」,以有效促進學員創造思考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提昇,並提供給教師、顧問做為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課程之參考。
    首先透過創造思考及易經相關文獻之探討與分析,建構出易經的創造思考模式,並據以設計一預試課程,以瞭解此易經創造思考模式是否適合做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相關課程的訓練。
    經由預試課程的試教及相關文獻的分析,本研究建構出一套「觀想變通」的易經創造思考訓練模式,並將此訓練模式在三年的期間應用在250場的訓練課程個案上,根據訓練結果反思,本研究有下列幾點發現:
    一、訓練模式:創造思考的訓練模式,因人因時因地因目的而有所不同,本研究「觀想變通」訓練模式,每個階段都可各自獨立訓練,亦可整合訓練。
    二、訓練策略:本研究之「觀、想、變、通」每個階段都可以是單獨的策略,亦可依訓練目的而混合運用。
    三、訓練應用:易經的創造思考訓練模式的應用層面很廣,就研究者250幾場的訓練課程中,大概可區分為創意激發類、創新趨勢類、生涯規劃類、職涯發展類、資訊電腦類、知識管理類、易經思考類、管理實務類等八種。

    This study aimed at developing a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Model of I-Ching "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of student, and made available to teachers, consultants as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courses for reference.
    First of all, through creative thinking and the I-Ching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related literature to construct a model of Creative Thinking Model of I-Ching, and according to design a pre-test course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model is suitable for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related courses training.
    Through the course pretest trial teaching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Model of I-Ching " of "View-Think-Chang-Link", and this training model applied in the three-year period 250 cases of field training course on the basis of training, the results of reflect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following points:
    1.The Training Model: the training mode of creative thinking, because people were due to lan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this study "View-Think-Chang-Link" training mode, each stage can be separate training, the training can be integrated.
    2.The Training Strategy: In this study the "View, Think, Change, Link," each stage can be a separate strategy, also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urpose of mixed use of the training.
    3.The Training Applications: The applications of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model a wide spectrum, the researchers have several of the 250 training courses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categories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trends, career planning , career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knowledge management, I- Ching thinking, management practices etc

    誌 謝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錄 v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創造思考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思考與創造思考文獻探討 11 第二節 創造思考訓練之教學模式 19 第三節 創造思考訓練之相關策略 26 第四節 創造思考訓練之相關技法 34 第三章 易經創造思維模式 43 第一節 易經基本架構 43 第二節 易經發展結構 49 第三節 易經思維模式 61 第四節 易經訓練模式 71 第四章 訓練模式應用與討論 83 第一節 創造潛能訓練課程應用 83 第二節 前瞻思考訓練課程應用 85 第三節 職涯規劃訓練課程應用 86 第四節 知識管理訓練課程應用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1 參考文獻 93 一、 中文文獻 93 二、 英文文獻 97 附錄一:「創易三步曲」課程規劃 99 附錄二:八卦分類屬性表 99 附錄三:陰陽創意思考表 100 附錄四:三才創意思考表 101 附錄五:八卦創意思考表 102 附錄六:時間管理九宮格 103 附錄七:訓練課程記錄表 104

    一、 中文文獻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教學研討會結論報告-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性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1,2-9頁。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王精文(1983)。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對創造思考,抗拒變革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多湖輝(2001)。腦力激盪術。台北:成陽。
    江麗美譯(1996)。六頂思考帽(Bono, E. D.著,1985)。台北:桂冠。
    吳美慧(2002)。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教材設計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認知、情意及自然科學業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吉、高泉豐、陳甫彥、葉玉珠(1993)。建立「拓弄思圖形創造考思考測驗甲式」常模。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9)。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李德高(1992)。創造心理學(3版)。台北:五南。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商務。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台(1974)。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幸台(199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所、特殊教育中心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133-149頁。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林妙玲(2005)。創造力訓練方案對企業人士提昇創造力成效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貞夙譯 (1998)。激發團隊創意(Leonard & Swap著,1996)。台北:聯經。
    洪淑美(2004)。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實施創造性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榮昭(1999)。創新管理為企業錘鍊新動力。管理雜誌,296,44-47頁。
    紀淑琴(1998)。『思考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寫作能力、後設認知、批判思考及創造思考影響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原來(2004)。腦力激盪術徹底應用。台北:新潮社。
    徐玉琴(1975)。人格特質和腦力激盪術對創造思考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錦木(2001)。創造性問題解決策略對高職學生學習微控器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五南
    張玉成(1991)。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台北:心理。
    張玉成(1995)。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其成(1996)。易學大辭典。台北:建宏。
    張志豪(2000)。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修維(2000)。CoRT廣度思考教材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教學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銘忠(2005)。網路化高層次思考訓練之研究—以六頂思考帽的教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
    施乃華(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上網日期:民國九十四年七月一日。網址:http://www.creativity.edu.tw/search_area/taiwan_creativity/wpaper2004.pdf。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Republic of Creativity, R.O.C.)。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莊淇銘(2003)。創意總比別人多一點-活用知識管理開發創意。台北:如何。
    莊淇銘(2004)。就是要你學會創意。台北:天下遠見。
    許素甘(2004)。展出你的創意—曼陀羅與心智繪圖的運用與教學。台北:心理。
    郭有遹(1989)。創造的定義及其所衍生的問題。創造思考教育,1,10-12頁。
    陳宜貞(2003)。「創造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六年級作文課程的教學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儀(2003)。創意人物研究之回顧與探析。資優教育季刊,87,27-40頁。
    陳淑絹(1991)。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課程對高中學生創造能力、科學能力及科學相關態度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安(1984)。國內外有關創造力訓練效果之研究。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23-70頁。
    陳龍安(1986)。陶倫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手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龍安(1986)。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告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教學及其人文教育理念。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專輯。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陳龍安(1990)。「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智能結構模式在創造思考教學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修訂版)。台北:心理。
    陳龍安、朱湘吉(2003)。創造與生活。台北:五南。
    游健弘(2003)。CoRT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學生語文創造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心藝譯(2000)。Download 創意(H. Doku著)。台北: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黃作后(2001)。基本形狀的繪畫能力培養對幼兒創造思考力的影響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焜(2003)。創造思考教學方法對高職機械科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實習課程為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奕光(2003)。Asian創造力-為什麼西方人比東方人有創造力。台北:培生。
    黃淑惠(2003)。國小視覺藝術創造思考課程與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惠(2004)。創造力教學的效應在成人補習教學教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教育心理學報,1,95-97頁。
    葛樹人(1991)。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開明。
    劉錦秀、林育容譯(2005)。思考的技術: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思考途徑(大前研一著,2004)。台北:商周。
    劉蘊芳譯(1999)。7 Brains怎樣擁有達文西的七種天才(Gelb, M. 原著,1998)。台北:文化。
    蔡偉琪(2005)。企業創造力訓練方案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錢秀梅(2002)。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
    簡茂發(1982)。我國資賦優異兒童創造思考能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5,97-110頁。
    盧彥男(2004)。《易經》哲學的運動觀-動靜間太極拳。國北師體育學院碩士

    二、 英文文獻
    Abernathy, W. J. & Clark, K. B.(1985). Innovation: Mapping the wind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Research Policy, 14, pp. 3-22.
    Amabile, T. M.(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pp. 123-167.
    Amabile, T. M., Conti, R., Lazenby, J., & Herron, M.(1996).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5), pp. 1154-1184.
    Callahan, C. M.(1978).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he qifted and talented. Virginia: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Caves, R.(2000). Creative industries :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Cambridge, Mass. ; Londo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siksentmihalyi, M.(1999).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 imal experience. NY : Harper & Row.
    Drucker, P. F.(1999). Management Challenges in the 21st Century. Butterworth-Heinema.
    Feldhusen, J. F. & Treffinger, D. J.(1980). Creativity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gifted education. Texas: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Forrester, R. H. (2000). Capturing learning and applying knowledg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use of innovation teams in Japanese and American automotive firm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47, pp. 35-45.
    Guilford, J. P.(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9, pp. 444-454.
    Guilford, J. P.(1977). Way beyond the I. Q. Buffalo, NY :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Bearly Limited.
    Hocevar, D. & Bachelor, P.(1989). A taxonomy and critique of measurement used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J. A. Glouer, R. R. Ronning, & C. R. Reynol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53-70. NY: Plenum Press.
    Joyce, B. & Weil, M.(1986). Models of teaching. NJ: Prentice-Hall.
    Maker, C. J.(198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he gifted. Rockville, MD: Aspen Systems Corporation.
    Parnes, S. J.(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Y: Chales Scrihner’s sons.
    Runco, M. A.(1996). Personal ex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2(1), pp. 1-17.
    Sternberg, R. J.(1986). Intelligence Applied: Understanding and increasing your intellectual skills. Orlando, Florida: Harcourt Brace Joranovich.
    Sternberg, R. J.(1988). A three-fact model of creativity. In R.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ambri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Y: Simon & Schuster Inc.
    Tiedt, S. W.(1976). Creativity.Morristown. NJ﹕General Learning Press.
    Timberlake, P.(1982). 15 ways to cultivate creativity in your classroom. Childhood Education, Sep./Oct., pp. 19-21.
    Torrance, E. P.(1965). Rewarding creative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Torrance, E. P.(1979). The search of satori & creativity. Buffalo, New York: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Inc.
    Van de Ven, A.(1986)). Central problem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2, pp. 590-607.
    Williams, F. E.(1970).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 and feeling. NY: D. O.K. Publishers Inc.
    Williams, F. E.(1972). Encouraging creative potential.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Williams, F. E.(1982). Develop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At Home and In school. G/C/T. Sep./Oct., pp. 2-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