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雅婷 Lin, Ya-Ting |
---|---|
論文名稱: |
攝影教師的專業發展歷程–以王鼎元的教學歷程為例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hotography Teacher Take Wang, Ding Yuan's Teaching Experiences for Example |
指導教授: |
徐敏雄
Hsu, Min-Hsiung |
口試委員: |
黃明月
Huang, Ming-Yueh 吳玉鈴 Wu, Yu-Ling 徐敏雄 Hsu, Min-Hsiung |
口試日期: | 2023/06/13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6 |
中文關鍵詞: | 教師生涯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 、攝影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hotography Teaching |
研究方法: | 文件分析法 、 深度訪談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63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4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研究者在就讀高中時對攝影產生興趣,為了學習攝影,曾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一年。在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時,曾創立影像藝術創作社,目的之一為發揚觀念攝影,因這樣的機緣,在創社過程中認識研究參與者王鼎元攝影師,其同時也是攝影教師。研究者於研究所時就讀的是成人教育,因著對攝影的興趣,發現關於成人攝影教師的生涯發展與專業發展之研究相當不足,因為教師生涯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是以中學教師為主要研究對象。除此之外,攝影教學相關的研究也不多,且主要是以兒童攝影為主的研究,因此,研究者期望透過訪談王鼎元攝影教師的教師生涯發展以及教師專業發展與攝影教學經驗等,了解攝影教師之生涯發展及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以補足社會教育在攝影教學相關領域的不足,甚至可以對臺灣的攝影教育有所貢獻。
研究者的教師生涯發展理論取材於Frances F. Fuller(1969)與Oliver Bown(1975)及McDonald(1985)的階段論與 Fessler(1985)的循環論,原因為階段論與循環論不以年齡抑或者年資為主軸,是更適合成人教師之方式。至於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著重在定義與途徑,途徑面例如透過講座、參觀、自我進修、實際操作、互動討論等形式進修。在攝影教學理論部分則著重在臺灣從高職到研究所的攝影教育相關課程與臺灣國中小攝影的行動研究相關之論文,以及研究參與者的學經歷,成為攝影教學訪談大綱的基底。研究者係以敘事研究方法與半結構式訪談法與文件分析為研究方法來訪談研究參與者,從教師生涯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攝影教學這三個理論去訪談研究參與者相關的問題,期望對臺灣的攝影教育有所啟發,能讓想成為攝影師或攝影教師者,甚至是現任攝影教師,能有一個攝影教師專業發展之參考對象。
Since the researcher became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when she was in high school, in order to study photography, she studied in the Department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for one year. When I was studying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 founded the NTNU Imaging Art Club, one of the purposes of which was to promote conceptual photography. Because of this opportunity, I met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 Wang Dingyuan, who is also a photography teach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club. The researcher studied adult education at the graduate school. Because of her interest in photography, she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adult photography teachers is quite insufficient, because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In addition, there are not many studies related to photography teaching, and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children's photography.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s hope to understand the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hotography teaching experience of Wang Dingyuan's photography teacher.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photography teachers and the path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can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social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photography teaching, and can even contribute to photography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researcher's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is based on the stage theory of Frances F. Fuller (1969), Oliver Bown (1975) and McDonald (1985) and the cycle theory of Fessler (1985). The reason is that the stage theory and cycle theory are not based on age or seniority. As the main axis,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adult teachers. As for the theory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 focuses on definitions and approaches, such as learning through lectures, visits, self-study, practical operations, and interactive discussions. In the part of photography teaching theory, it focuses on the papers related to the photography education courses in Taiwan from higher vocational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the action research of photography in Taiwan's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as well a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which become the basis of the photography teaching interview syllabus. The researcher used the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to interview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and interviewed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from the three theories of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hotography teaching. Photography education is inspiring, so that those who want to become photographers or photography teachers, or even current photography teachers, can have a reference object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hotography teachers.
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調查研究:「關注學生學習成效」為焦點。課程與教學,17(1),209-232。
丁雪華、徐超聖(2010) 。臺北縣國小教師同儕課程領導與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教育科學,9(2),1-29。
丁一顧、簡賢昌、張德銳(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標準及其資源檔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8,213-239。
王家通(1996)。教師法與教師專業。教師天地,83,22-26。
王令宜(2016)。面向未來的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70,40- 53。
王怡婷(2011)。不可怠慢的兒童攝影教育。美育,185,12-19。
行政院教育部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改會。
江慧萍(2004)。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需求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遠山(2009)。視覺藝術教師敘事課程實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吳明清(2005)。讓專業成為教育改革動力。載於教師專業發展與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吳清基(2005)。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表現之標準訂定計畫。臺北市: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吳明清(2005b)。讓專業成為教育改革動力。臺灣教育,637,24-29。
肖麗萍(2002)。國內外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述評。中國教育學刊,5,57-60。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呂學棱(2018)。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以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技術與職業季刊編輯小組(2012)。教師專業發展之意涵與模式。技術與職業教育季刊,2(1),123-125。
吳嘉寶(1998)。台灣的攝影教育 1930-1980。載於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年度會員大會。中華民國攝影教育學會。
汪昀臻(2013)。兒童攝影融入視覺藝術社會關懷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研究所。
李秀珍(2006)。攝影教學對兒童圖像藝術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研究所。
岳美秀(2012)。臺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
林志成(2002)。授能導向的專業發評鑑。教育政策論壇,5 (2),81-102。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邱珍琬(2003)。一位教師的成長-敘說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8,193-232。
林玉山(2002)。近五十年來我國中等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載於2001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海峽兩岸美術教育交 流研討會論文集,457-476。
洪文芬、謝文英(2007)。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教師評鑑與專業成長,38,161-195。
姚志文(2005)。生涯追尋,杏壇揚芬 : 四位國小菁英教師的生命故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國華、鄭燿男(1997)。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高市文教,59,38-43。
秦夢群、楊詠翔(2014)。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智慧資本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7(4),1-30。
陳靜璇、吳宜澄(2011)。人文藝術研究法。桃園市:陳靜璇、吳宜澄工作室。
孫宗瑋。美國IPA國際攝影比賽x法國PX3攝影界亮眼新星-王鼎元專訪。DIGIPHOTO(2012)。2012年11-12月,22-28。
郭宗德(2009)。視覺文化教學融入國小高年級攝影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常雅珍、吳佳樺(2009)。一位資深幼教老師的生涯發展歷程。臺中教育學報,
23(2),117-144。
張德銳(2016)。教師專業–教師的生存發展之道。臺北市:五南。
張素貞(2004)。接軌–課程、教學、評鑑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願景。教育部。
陳碧祥(2001)。我國大學教師升等制度與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發展定位關係之探討。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63-208。
陳炯憲(2016)。攝影融入國小在地文化數位說故事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研究所。
康台生(1992)。我國學校攝影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載於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3-2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陸維元(2019)。國民中小學攝影教學應用與問題之探索性研究:12位教師的觀點。藝術教育研究,37,83-133。
郭宗德(2009)。視覺文化教學融入國小高年級攝影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華立。
黃群豪(2004)。高雄市高中職教師生涯發展與進修需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黃雙偉(2010)。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統合分析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
單小琳(2000)。教師成長檔與專業發展。學校行政雙月刊,9,47-57。
黃鈴池(2005)。數位化時代臺灣攝影教育策略之研究。臺南女院學報,24,279-300。
游本寬(2005)。台灣大專院校數位攝影教育的省思。現代美術學報,9,
11-24 。
楊深坑、黃嘉莉、黃淑玲、楊洲松(2005)。從教師專業理論論各國教師專業管理機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55-87。臺北市:心理。
葉金鳳(2007)。提供教師專業成長的環境。師說,199,1。
葉蕙蘭(1999)。淡江大學教師教育專業成長之需求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教育科技組。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第二版)。心理出版社。
蔡培村、孫國華(1998)。我國成人教育專業化的現況與展望。長榮學報,2(1),77-90。
蔡宗河(2005)。英國《學科領導人標準》對我國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51(3),101-133。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初版)。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2)。教師專業成長(初版二刷)。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鎮寧(2014)。高屏地區國小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動機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42,111-150。
劉文通(2010)。建構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制度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學校行政雙月刊,69,107-122。
蔡培村(1995)。中小學教師生涯進階與等級畫分可行性之研究。教育研究資
訊,3 (4),54-72。
蔡培村、孫國華(1994)。教師的生涯發展與規劃。高市鐸聲,4(2),38-47。
蔡培村、孫國華(1996)。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實徵分析。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91-226。高雄:麗文文化。
賴小秋。攝影新境界-王鼎元。《源》雜誌(2018)。2018年5-6月,38-45。
戴維揚(2004)。教師專業成長與教育改革。收錄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編著),教育專業成長問題研究,73-92。臺北市:學富文化。
謝文全(199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582-589。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Lieblich, A., & Mashiach, R., & Zilber, T. (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吳芝儀譯)。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
Michele, C(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濤石。(原著出版年:2000)
Tim Rapley(2010)。對話、敘述研究法與文件分析(張可婷譯)。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二、英文部分
Carr-Saunders, A. M., & Wilson, P. A. (1933). Professions (The). Clarenden Press, Oxford.
Fuller, F.(1969). Concerns of teachers: 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Fessler, R.(1985).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In P.J.Burke & R.G.Heideman,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pp.181-193.IL:C.C.Thoma
Katz, L. G. (1972). Developmental stage of preschool teachers. Elmentary School Journal, 73(1), 50-54.
Kavle, S., & Brinkmann, S. (2009). InterViews:Learning the craft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2nd ed.). California, CA: Sage.
McDonald. J. H. (1985). A career Ladder and Career Alternatives Teachers. In Burke. P. J. & Hoideman. R. G. (ed.)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pp.25-37.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McAdams,D.(1993).The Stories we live by:Personal Myths and the Making of the Self.New York:Morrow.
Newman, K. K. (1980). Helping teacher examine their long-rang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 (ERIC No. ED 204321 )
Peterson, A.(1979). Teacher’s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self and others throughout the teacher career:some perspective from an interview study of fifty retire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San francisco:Sera
Sayre, S.(2001).Qualitative methods for marketplace research. California,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