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雅惠
Ya-Hui Tsai
論文名稱: 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之自尊與身體意象教學信念與教學關注研究
指導教授: 賴香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自尊與身體意象融入教學教學信念教學關注程度
英文關鍵詞: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elf-esteem and body-image teaching, teaching-belief, teaching-concer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7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中階段是學生身體意象與自尊發展的關鍵時期,其與身心健康關係密切,而健康心理為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主軸之一,故本研究目的是想瞭解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對自尊與身體意象融入教學之信念與關注程度,以及其間的關係。
    以台灣北區八縣市國中健體教師為對象,採分層比率抽樣法抽出378人,以郵寄問卷方式進行調查,得有效問卷281份(74.3 %)。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多元複迴歸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對於自尊與身體意象融入教學的整體教學信念、學生學習層面和教師教學層面均抱持著正向的信念。
    二、 研究對象對於自尊與身體意象融入教學的資訊關注、個人關注、管理關注、後果關注、合作關注和再關注皆在中上程度,又以後果關注的特性最明顯。
    三、 學校學生需求程度越高、女性、代理代課或兼課教師、接觸心理困擾學生之教師,對於自尊與身體意象融入教學信念越正向。
    四、 教師對於自尊與身體意象融入教學的關注程度因性別、婚姻狀況、擔任職務、任教科目和接觸心理困擾學生情形而不同。
    五、 自尊與身體意象融入教學之信念與低度關注、管理關注程度呈現負相關;但與資訊關注、個人關注、後果關注、合作關注和再關注皆呈現正相關。
    六、 學校因素和個人因素能解釋教師之自尊與身體意象融入教學信念24.4 %的變異量。
    七、 學校因素和個人因素能有效預測低度關注、資訊關注、個人關注、後果關注、合作關注、再關注等六層面教學關注,解釋量介於20.0 ~ 31.2 %。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應提升教師對學生健康心理狀態的察覺力,並提升相關教學知能,進而能透過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提升學生自尊與建立正確的身體意象。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search and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eaching-belief and concern about self-esteem and body-image teaching. By using a 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method, 281 valid samples (response rate74.3 %) of teachers from 8 cities in the north Taiwan were surveyed with a post questionnair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t test, ANOVA and multiple-regres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In teaching about self-esteem and body-image, the teaching-belief was positive.
    2. The level of teaching-concern about self-esteem and body-image teaching were above average, which covers informational, personal, consequence, collaboration and refocusing concerns. Among the seven domains, the highest concern was consequence.
    3. The higher the perceived need from students, the more positive teaching-belief of teachers, who are female, substitute, temporary, or have contact with mental disturbed students, to include self-esteem and body-image teaching.
    4. The level of teaching-concern about self-esteem and body-image teaching varies by gender, marital status,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experiences in contacting mental disturbed students.
    5. The teaching-belief about self-esteem and body-image teaching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awareness and management concer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aching-belief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formational, personal, consequence, collaboration and refocusing concerns.
    6. The school and personal factors could predict 24.4 % variation of teaching-belief about self-esteem and body-image teaching.
    7. The school and personal factors could predict 20.0 ~ 31.2 % of teachers’ awareness, informational, personal, consequence, collaboration and refocusing concerns about self-esteem and body-image teaching.

    Based on these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awareness of students’ mental condition should be enhance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skills should be improved to build stronger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body-image in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名詞界定……………………………………………………………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青少年自尊與身體意象教學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教師教學信念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教師教學關注之理論與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架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9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5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學校因素與個人因素的分佈情形…………………… 54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教學信念與教學關注程度的現況…………………… 58 第三節 研究對象之學校因素與個人因素與教學信念的關係…………… 60 第四節 研究對象之學校因素與個人因素與教學關注程度的關係……… 67 第五節 教學信念與教學關注程度的關係………………………………… 78 第六節 學校因素與個人因素對教學信念與教學關注程度的預測情形…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92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98 附錄 【附錄一】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健康心理之能力 指標與補充說明…………………………………………………………… 106 【附錄二】「自尊及身體意象融入教學的看法」開放式問卷………… 109 【附錄三】問卷內容效度檢定專家名單………………………………… 111 【附錄四】「自尊與身體意象融入教學的看法」預試問卷…………… 112 【附錄五】「自尊與身體意象融入教學的看法」正式問卷…………… 119 圖2-1 關注關係圖……………………………………………………… 30 圖2-2 教師教學關注喚起—解決之連續動態過程…………………… 31 圖3-1研究架構圖………………………………………………………… 41 表2-1 青少年自尊促進方案架構表…………………………………… 13 表2-2 國內學者對教學信念定義一覽表……………………………… 16 表2-3 Tabachnick & Zeichner教學觀點的研究內涵…………… 20 表2-4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信念量表的內容與取向…………………… 21 表2-5變革中教師的關注階段…………………………………… 3 表3-1台灣北區各縣市九十五學年度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 教師分佈情形…………………………………………………………… 43 表3-2各縣市抽樣單位與問卷回收情形………………………………… 44 表3-3預試與正式問卷之信度…………………………………………… 47 表3-4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假設與統計方法對照表…………… 53 表4-1-1研究對象之學校地區與學校規模的分佈情形………………… 55 表4-1-2研究對象所任教學校之學生需求程度………………………… 56 表4-1-3 研究對象之教師個人因素之分佈情形……………………… 57 表4-2-1研究對象之教學信念得分情形………………………………… 59 表4-2-2研究對象之教學關注程度得分情形…………………………… 60 表4-3-1學校地區與教學信念之單因子變異數檢定…………………… 62 表4-3-2學校規模與教學信念之單因子變異數檢定…………………… 62 表4-3-3學生需求程度與教學信念之Pearson 相關係數…………… 63 表4-3-4教師個人因素與教學信念之檢定……………………………… 65 表4-3-5授課時數與教學信念之Pearson 相關係數………………… 66 表4-4-1學校地區與教學關注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檢定……………… 69 表4-4-2學校規模與教學關注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檢定……………… 68 表4-4-3學生需求程度與教學關注程度之Pearson相關係數………… 69 表4-4-4性別與教學關注程度之t檢定………………………………… 70 表4-4-5婚姻狀況與教學關注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檢定……………… 71 表4-4-6最高學歷與教學關注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檢定……………… 71 表4-4-7教學年資與教學關注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檢定……………… 73 表4-4-8擔任職務與教學關注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檢定……………… 73 表4-4-9任教科目與教學關注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檢定……………… 74 表4-4-10授課時數與教學關注程度之Pearson相關係數…………… 74 表4-4-11擔任領域召集人與教學關注程度之t檢定…………………… 75 表4-4-12健康心理相關研習與教學關注程度之t檢定………………… 76 表4-4-13接觸心理困擾學生的情形與教學關注程度之單因子 變異數檢定………………………………………………………………… 77 表4-5-1教學信念與教學關注程度的相關摘要表……………………… 79 表4-6-1各預測變項之多元共線性診斷結果…………………………… 81 表4-6-2各預測變項與教學信念之複迴歸分析摘要表………………… 82 表4-6-3各預測變項與教學關注程度之複迴歸分析摘要表…………… 89

    一、 中文部分
    大紀元(2005)。全球自尊排名台灣倒數。2007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5/10/3/n1073218.htm
    王秀惠、蔣佳玲(2004)。高雄縣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37,67-78。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振鴻(1999)。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麗瓊(2001)。國中生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分析研究-以台中縣某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儷靜(2004)。師範學院兩性教育課程授課教師教學信念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2,129-150。
    方逸芸(2000)。國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佳錦(1994)。國中理化教師的教學信念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珮琳(2005)。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成效及其療效因子之分析研究~以國中低自尊學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冠賢(2006)。運動介入對肥胖學生健康體適能與身體意象之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復惠(2002)。台中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健康教學範疇之認知與關注程度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露芳(2002)。教師信念研究回顧。景美學報,3,213-223。
    呂佳玲(2003)。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承諾關係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亨華(2002)。國中教師自我概念、教學信念、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澎湖縣為例。台南師院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五南。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台北:心理。
    周玉真(1992)。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滿意度與其自我概念、班級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勇(2003)。國小教師對課程變革關注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臻姿(2003)。從形塑安全感、隸屬感的課室氣氛到提升國中生的自尊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涂喜敏(1991)。社會能力訓練團體對低成就國中生的社會技巧與社會自尊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秋如(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師滿意度之 關聯性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建德、鄭淑慧(1992)。台北地區女學生的身體形象和飲食行為。中華衛誌,11(4),316-326。
    侯睿章(2005)。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允寬譯(1996)。自尊心:六項自尊基礎的實踐法。台北:遠流。
    郭士模(2004)。國民小學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變革關注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東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怡君(2006)。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對國小兒童自尊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琇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雅婷(2000)。國中女生早晚熟與身體意象,自尊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蕙欣(2003):價值澄清法應用於國一學生身體意象教學介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賈文玲(2000)。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因素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文芳(1998)。影響台北市青少年對身體意象認知相關因素之探討。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香君(2004)。高雄市國中語文領域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關注階段、採用層級及激勵、障礙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玫秀(2003)。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實施生活課程的關注階段、使用層次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敏、張玉倫(2004)。幼兒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探究。屏東師院學報,21,1-36。
    陳建銘(2004)。教師對學校組織變革關注的現況與發展。初等教育學刊,18,157-181。
    陳顯智(2005)。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教學關注與教學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綾(2004)。台北市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角色知覺、教學信念及教學效能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連祺、王春展、林松濬(1997)。教師信念問卷(PTR)之簡介。教育資料文摘,39(2),21-27。
    曾國鴻、呂桂雲(2002)。國中生活科技科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0,108-120。
    張玉玲(2000)。尋找挑戰難題、打死不退的學生:國中學生解釋風格、自尊、學業失敗忍受力與挑戰學業難題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銘志(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263-294。
    蕭芳惠、林薇(1998)。台北市高中女生之體型意識及飲食異常傾向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1,107-127。
    蕭美杏(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之資訊融入教學態度、教學信念、關注階層與使用層級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佳穎(2002)。台北縣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效能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熊治剛(2004)。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信念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居治(2000)。國中生活科技科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未出版。
    廖美芳(2004)。自尊教育融入國中暴力高危險群輔導策略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香如、李碧霞、吳德敏、趙國欣、呂昌明、卓俊辰、蔡雅惠、陳美昭(2006)。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性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5,73-103。
    賴朝暉(1998)。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校園暴力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周立勳(1999)。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及相關因素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2(1),49-68。
    謝文仁(2003)。澎湖縣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信念及其教學行為之研究。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建豐(2005)。國中教師對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支持與關注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琴(2006)。瑜珈體位法對國中生身體意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雪瑛(1995)。我國國民中學國語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雪瑛(1998)。教師教學信念之意義及功能。和平學報,1,65-72。
    蘇益生(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e-Learning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冠榮(1999)。從教師信念與理論閱讀心得檢視Rogers人本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的連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素慧、詹勳國(2005)。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國小教師數學信念與行為之研究。師大學報,50(1),27-51。
    劉威德(1999)。教師教學信念系統之分析及其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叢曉波、田綠梅、張向葵(2005)。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東北師大學報,1(213),144-148。

    二、 英文部分:
    Asci, F. H., Gokment, Tiryaki, G.&Asci, A.(1997). Self-concept and body image of Turkish High School male athletes and non-athletes. Adolescence,32(128), 959-968.
    Borba, M. (1989). Esteem builders: A K-8 self-esteem curriculum for improv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ehavior and school climate. California: Jalmar Press.
    Brousseau, B. A., Book, C.& Byers, J. L.(1988).Teacher beliefs and the cultures of teach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3-99.
    Bolognini, M., Plancherel, B., Bettschart, W.& Halfon, O. (1996). Self-esteem and mental health in early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and gende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9(4), 233-245.
    Conkle & Terry (1996). Inservice physical educators’ stages of concerns: A test of Fuller’s model and the TCQ-PE. Physical educator, 53(3), 122-132.
    Constantinos C., Maria E.M.& George P.(2004).Teachers’ concerns regarding the adoption of a new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n application of CBAM.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57, 157-176.
    Coopersmith, S.(1967).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isco: W. H. Freeman.
    Dietrich, K. C.(2003).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that impact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regard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DAI-A,64(1),111-306.
    Fuller(1969).Personalized education for teachers: An introduction for teacher educator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p13.
    Hall, G. E., George, A.& Rutherford, W. L. (1979).Measuring stages of concern about the innovation :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SoC questionnaire.(Report No3032).Austi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orduction Service No.ED250 162.
    Hall , G. E.& Hord, S. M.(1987).Change in Schools:Facilitating the proces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agan D.J.(1992).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7(1),65-90.
    Krejcie & Morgan(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30, 607-610.
    Mclindon, D.J(1988).Teacher think: Instructional belief about effective teaching among expert teacher of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 The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O’Dea, J.A., & Abraham, S.(2000). Improving the body-image, eating attitude, and behaviors of you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A new educational approach that focuses on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28, 43-57.
    Oliver, B.E.(2003).Measuring stages of teacher concern about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 descriptive study of select Indiana elementary teachers’ attitudes and beliefs. DAI-A, 64(2), 361-487.
    Pajares, M. F.(1992)Teachers’ belief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e.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62(3), 307-332.
    Reasoner, R. W. & Dusa, G. S. (1991). Building self-esteem in the secondary schools: Teacher’s Manual.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Sheryl, A. M. & Marita, P. M. (1997). The influence of societal factors on female body image.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37(6),708-727.
    Slade, P.D. (1994).What is body image.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ary ,32(5),497-502.
    Smith J. K.(1993).Quantative versus qualitative research: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issue. Education research,12(3),6-13.
    Tabachnick, B. R.& Zeichner, K. M.(1985).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erspectives: Social 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 of beginning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11(1),1-25.
    Yip D. Y. , Cheung D. (2005). Teachers’ concerns on school-based assessment of practical work.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39 (4), 156-162.
    Youngs, B. B. (1991). The 6 vital ingredients of self-esteem: How to develop them in your students. California: Jalmar Press
    Yuliang L.&Carol H.(2005).Concerns of teachers about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USA.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8 (1), 35-4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