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談啟志 Tan, Ci-Jhih |
---|---|
論文名稱: |
明清之際奇書之續書敘事倫理研究 A Study of Narrative Ethics in the period of Ming-Qing transition : About the Sequels of the Masterworks of Ming novel |
指導教授: |
李志宏
Li, Chi-Hu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99 |
中文關鍵詞: | 明清之際 、奇書 、續書 、敘事倫理 、《續西遊記》 、《後西遊記》 、《西遊補》 、《續金瓶梅》 、《水滸後傳》 、《後水滸傳》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18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明清之際奇書之續書敘事倫理研究」為題,主要關注於明清轉折之際,作者/敘述者面臨重大變故,生成若干部關於明代長篇敘事文本「四大奇書」其中三部之「續書」作品,其所展演的「倫理」內容,如何在歷史語境中基於「道德責任」而形成的話語實踐。換言之,本論題欲分析「續書」生成與時代背景之間的關聯為主,而以「續書」與「原書」之間「似近似遠」的關係為輔,聚焦於易代演進中的「故事倫理」與文本生成的「敘述倫理」,適度回應明清之際文人如何演繹明代倫理秩序、如何透過話語實踐營造與詮解個體之身分與處境,並透過續書/述本與原書/底本之倫理議題反思,開展詮釋奇書之續書的新角度。
論文凡分五章,正文共計三十四萬五千二百七十三字。第一章「緒論」,揭示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本文欲自明清轉折之際的背景切入,選取《西遊記》之續書──《續西遊記》、《後西遊記》、《西遊補》三本,《金瓶梅》之續書──《續金瓶梅》,《水滸傳》之續書──《水滸後傳》、《後水滸傳》二本,其中故事情節所詮釋的「理」與「欲」、「善」與「惡」、「忠」與「義」倫理議題,以及敘述話語生成過程中如何映現《大學》內聖外王、修己治人的工夫順序──「正心」、「修身」、「治國」三種行動方案,藉此揭示敘述者所秉持的道德責任;具體的修辭表現為「遇難到解難的過程」、「因果報應的設置」、「建國到國治的想像」,重點在考察敘事文本與時代語境交匯之下的創作實踐。第二、三、四章採用文本細讀的方式,分別討論明清之際《西遊記》之續書、《金瓶梅》之續書、《水滸傳》之續書各自的文脈系統,所形成的敘事倫理效果。第五章「結論」,本文亟欲指出的是,明末清初奇書之續書乃是承繼宋明理學對「人本身」的重視,進而持續釐清「個人」與「群體」之間關係,以及所建構起的倫理秩序關係,由「心學」醞釀出對「我」的必然關注,呈現有關個體內部道德形塑──自「理」與「欲」的認知審視而來、個體自身作為之具體修身原則──自「善」與「惡」價值判斷而來、外部群體之間人際互動與倫理實踐──自「忠」與「義」取向抉擇可見。在三部奇書之續書中,「正心」、「修身」、「治國」的具體話語實踐,不僅是敘述生成的表現手法,也是提供閱讀者自我檢視個體道德的入手處。
《西遊記》、《金瓶梅》、《水滸傳》三部奇書經典系統,若如前行研究者所言,乃是文人敘述者有意呼應《大學》修持工夫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追尋內聖外王、天人合德的儒家理想境界,那麼續書的文本表現,則是回應明清之際時代語境之「變」,進而產生對「內在道德主體」與「外在倫理世界」相互呼應的反思之音,乃是有意為之的「變」中之「續」,具有不凡的時代價值意義。
無
壹、專書
一、研究文本
[明]季跪撰,鍾夫、世平標點:《續西遊記》(臺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明]靜嘯齋主人著,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西遊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據明崇禎本文學古籍刊行社于1995年影印。
[清]丁耀亢著,孔一標點:《續金瓶梅》(臺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明]丁耀亢撰,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續金瓶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據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藏順治十七年原刻本影印。
[清]天花才子評點:《後西遊記》(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8月)。
[清]陳忱:《水滸後傳》,轉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資料庫──水滸後傳」,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72166。
[清]蔡奡刪改本:《水滸後傳》(臺北:天一出版社,1975年6月),據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五年大字圈點刊本景印。
罕本中國通俗小說叢刊:《後西遊記》(臺北:天一出版社,1975年),據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刊本影印。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續西遊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據日本天理圖書館藏嘉慶十年新鐫金鑑堂藏板影印。
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二輯之十一,青蓮室主人輯,沈伯俊、王若校點:《後水滸傳》(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11月)。
楊家駱主編:《通俗小說名著第一集.西遊補》(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12月三版),據崇禎原刊本影印。
二、古籍
[古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高思謙譯:《尼各馬科倫理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戰國]韓非撰,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漢]馬融:《忠經》,[明] 解縉:《永樂大典殘卷》,明嘉靖隆慶間內府重寫本,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09139 ,2019/10/11查閱。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9月初版,2000年8月十五刷)。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梁]僧佑編撰,劉立夫、胡勇譯著:《弘明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釋從信解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臺北:圓明出版,2002年第二版)。
[唐]李翱撰:《李文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第35冊,據上海涵芬樓借印江南圖書館藏明成化乙未刊本重印。
[唐]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孝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10月上海第四次印刷)。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2011年2月第十二刷)。
[宋]朱熹集註:《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7月)。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續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初版,1999印刷)。
[宋]鄭思肖:《心史》(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89-90,集部,宋別集類。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脫脫等撰:《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元]脫脫:《宋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79439 ,2019/10/11查閱。
[元]脫脫:《宋史》,列傳第二百三十四,〈叛臣〉上,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06804 ,2019/10/11查閱。
[元]脫脫:《宋史》,列傳第十五,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99245 ,2019/10/11查閱。
[元]脫脫:《金史》,列傳第十五,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99245 ,2019/10/11查閱。
[明]王秀楚:《揚州十日記》(上海:中國歷史研究社,1982年1月)。
[明]王陽明著,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王陽明著,鄧艾民注:《傳習錄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
[明]王畿:《王龍溪全集》(臺北:華文書局,1970年),叢書彙編第一編之一,清道光二年刻本影印。
[明]吳承恩原著,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2月初版,2014年2月五刷)。
[明]屈大均:《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明]施耐庵、羅貫中原著,李泉、張永鑫校注:《彩畫本水滸全傳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0月初版,2012年6月四刷)。
[明]屠隆:《白榆集》,卷八,頁18上。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93043&page=36, 2019/10/11查閱。
[明]湯顯祖原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明]焦竑:《焦氏澹園集》,《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明萬曆三十四年刻本影印。
[明]蘭陵笑笑生著,閆昭典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9月)。
[明]蘭陵笑笑生:《夢梅館校本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11月初版,2012年7月修訂一版7刷)。
[清]王夫之著:《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清]李漁:〈《三國志演義》序〉,收入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7月),頁902。
[清]李漁:〈古本《三國志序》序〉,收入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7月),頁899。
[清]周碩勛纂修:《廣東省潮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俞森:《荒政叢書》卷八,《欽定四庫全書》,《守山閣叢書》本,史部十三,政書類三邦計之屬卷一,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04245 ,2019/10/11查閱。
[清]計六奇撰,任道斌、魏得良點:《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
[清]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4月初版,2003年2月五刷)。
[清]梁啟超著,黃珅評註:《新民說》(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郭慶藩集釋,謝祥皓導讀:《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9月)。
[清]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無礙居士:〈《警世通言》敘〉,收入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上冊,頁230。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收入《黃宗羲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冊1。
[清]黃宗羲:《南雷詩文集》,《黃宗羲全集》(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卷三,第181〈續書〉。參高玉海:《古代小說續書序跋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頁334。
[清]戴名世撰,《中國野史集成》編委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宏光乙酉揚州城守紀略》(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清]戴震:《原善》卷上,序言,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59154 ,2019/10/11查閱。
[清]嚴復著,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三、今人著作
Robert J. Antony, Like FrothFloating on the Sea: The World of Pirates and Seafarers in Late Imperial South China (Berkeley Calif.: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03)。
Wayne C. Booth: The company we keep : an ethics of fiction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Wilt L. Idema, Wai-yee Li, Ellen Widmer, eds.,Trau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6) 。
[日]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2月初版三刷)。
[日]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二版)。
[日]島田虔次著,喬志航、龔穎等譯:《中國的歷史脈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4月第一版)。
[日]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陳時龍譯:《明代的社會與國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法]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第6次印刷)。
[美]Ellen Widmer(威德莫爾,或譯魏愛蓮):《The Margins of Utopia:Shui-hu hou-chuan and the Literature of Ming Loyalism》(《烏托邊緣:《水滸後傳》與明代忠義文學研究》),(Cambridge,Mass.: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Harvard University: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年。
[美]Michael J. Sandel(邁可.桑德爾)著,陳信宏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臺北:先覺出版公司,2018年9月)。
[美]孔恩(Thomas S. Kuhn)著、程樹德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美]包筠雅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司徒琳(Lynn Struve)著,李榮慶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美]韋恩•布斯著,華明、胡曉蘇、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5月)。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9月)。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講演:《中國敘事學》(Chinese Narrativ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華萊士•馬丁(Martin, W)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美]黃衛總(Martin W. Huang):"Introduction",《Snakes’ legs: sequels, continuations, rewriting, and Chinese fiction》,(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美]黃衛總(Martin W. Huang)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美]詹姆斯•費倫著,陳永國譯:《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美]盧葦菁著,秦立彥譯:《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美]穆黛安(Dian H. Murray)著,劉平譯,《華南海盜:1790-181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美]魏斐德著,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上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頁205-235。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黃燦然譯:《同時:桑塔格隨筆與演說》(臺北:麥田出版,2011年)。
[英]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鄭明萱譯:《盜匪一一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
[奧]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趙可式、沈錦惠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臺北:光啟文化,1995年)。
[奧]維克多‧傅朗克(Viktor E. Frankl)著,游恆山譯:《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臺北:遠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瑞]斐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上海:商務印書館,2011年)。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7月再版,1989年6月五版)。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73年10月初版,1976年12月三版)。
王子今:《「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識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2012年)。
王旭川:《中國小說續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王汎森:《思想是一種生活方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3月)。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3月第4刷)。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二刷)。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2011年10月二版)。
司敬雪:《二十世紀晚期中國小說倫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9年)。
石俊等:《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伍茂國:《從敘事走向倫理:敘事倫理理論與實踐》(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年)。
伍茂國:《現代小說敘事倫理》(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西遊記》研究資料》(河南:中洲書畫社,1983年)。
朱一玄編:《水滸傳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2004年第二次印刷)。
朱一玄編:《西遊記資料彙編》(天津:開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朱一玄編:《金瓶梅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朱萍:《明清之際小說作家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江守義、劉欣:《中國古典小說敘事倫理研究》(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
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1997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4月三版)。
余英時:《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臺北:允晨文化,2011)。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吳達芸:《《後西遊記》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7月)。
吳震:《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9月)。
呂妙芬:《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臺北:聯經出版,2017年9月)。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11月)。
李增坡主編:《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豐楙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文化與世變(文學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汪學群:《明代遺民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2001年7月)。
林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林瑞:《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臺北:林瑞發行,巨流總經銷,1994年1月)。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5月)。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12月)。
段春旭:《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續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段啟明編:《中國古典小說藝術鑑賞辭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
胡曉真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
韋祖輝:《海外遺民竟不歸──明遺民東渡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史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臺北:時報出版,1981年)。
徐聖心:《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翁小芬:《西遊記及其三本續書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2011年)。
馬蹄疾編:《水滸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二版)。
高玉海:《古代小說續書序跋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張文紅:《倫理敘事與敘事倫理:90年代小說的文本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張怡微:《人間西遊:《西遊記》裡的世道、人生與情難》(新北:大家出版,2019年4月)。
張怡微:《情關西遊:從西遊記到西遊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梅新林:《紅樓夢哲學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莊一拂編著:《古典戲曲存目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
莎日娜:《明清之際章回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1995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陳立勝:《宋明儒學中的「身體」與「詮釋」之維》(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陳寶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
傅世怡:《西遊補初探》(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
程毅中:《明代小說叢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0月)。
黃秀政:《顧炎武與清初經世學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2001年)。
黃海星:《古典小說續書研究:以水滸續書為中心》(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13年)。
黃進興:《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月)。
黃瓊慧:《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黃藿:《理性、德行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12月)。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的變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7月)。
楊義:《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3月第二版)。
萬明:《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敘述》(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3月)。
廖咸浩:《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7月)。
廖肇亨:《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展開》(臺北:允晨文化,2008年)。
臺灣中華書局簡明大英百科全書編譯部編:《簡明大英百科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8年)。
趙紅娟:《明遺民董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園:《想像與敘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劉紀蕙:《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1年3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樊樹志:《晚明大變局》(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鄭明娳:《古典小說藝術新探》(臺北:時報出版社,1987年)。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14年12月二版一刷)。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國禎:《明末清初的學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謝國禎:《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及其他》(臺北:秀威資訊,2014年)。
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顏健富:《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10月)。
魏永生:《水滸續書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2016年)。
龔剛:《儒家倫理與現代敘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貳、單篇論文
[日]大木康:〈明末「惡僧小說」初探〉,《中正漢學研究》,2012年第2期,2012年12月,頁183-212。
[美]司徒琳(Lynn A. Struve)撰,王成勉譯:〈儒者的創傷──《餘生錄》的閱讀〉,《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9期,2008年6月,頁1-16。
刁俊春:〈西方文學實踐和理論中的倫理學維度及思考〉,《嘉興學院學報》,第23 卷第2 期,2011 年3月,頁67-72轉130。
王成軍:〈敘事倫理:敘事學的道德思考〉,《江西社會科學》第2007卷6期,2007年6月,頁29-35。
王汎森:〈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顏李學派為主的討論〉,收入氏著:《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頁117-185。
王汝梅:〈丁耀亢的《續金瓶梅》創作及其小說理念〉,收入李增坡主編:《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160-161。
王拓:〈對《西遊補》的新評價〉,《現代學苑》第八卷第九期,1971年9月,頁13-22。
王增斌:〈機心滅處諸魔伏 自證菩提大覺林──禪學的心界神話《續西遊記》〉《運成高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1999年9月,頁24-27。
王德威:〈「說話」與中國白話小說敘事模式的關係〉,收入氏著:《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頁81-82。
王德威:〈導言(二)〉,收入胡曉真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頁13。
王瑾:〈丁耀亢交遊考略〉,《理論界》,2007年第7期,2007年7月,頁144-146。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頁39-103。
石麟:〈《西遊記》及其三種續書的哲理蘊涵〉,《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 25卷11期,2010年11月,頁 13-20。
伍茂國:〈現代性語境中視點的敘事倫理意義〉,《理論與現代化》,2011卷1期,2011年1月,頁, 122-127。
伍茂國:〈論傳統倫理在魯迅小說敘事中的境遇〉,《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70-74。
牟世晶:〈道德教育中的敘事倫理學〉,《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77-81。
何騏竹:〈杜甫病後的意義治療與自我實踐〉,《成大中文學報》第四十四期,2014年3月,頁43-80。
吳宏一:〈清代世變中的文學世界〉,收入李豐楙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文化與世變(文學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頁692。
吳孟謙:〈晚明「身心性命」觀念的流行:一個思想史觀點的探討〉,《清華學報》第44卷第2期,2014年,頁215-253。
吳智和:〈明代的江湖盜〉,《明史研究專刊》第一期,1978年7月,頁107-137。
吳震:〈「事天」與「尊天」──明末清初地方儒者的宗教關懷〉,《清華學報》新39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25-163。
宋光宇:〈中國地獄罪報觀念的形成〉,《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第26卷,1983年,頁1-36。
宋光宇:〈試論民國以來的黃帝信仰與軒轅教〉,《宗教哲學》第17期,1999年1月,頁44-61。
巫仁恕:〈明清之際江南時事劇的發展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1期,1999年6月,頁 1-48。
巫仁恕:〈逃離城市:明清之際江南城居士人的逃難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3期,2014年3月,頁1-46。
李志宏:〈《續金瓶梅》的歷史觀照與人倫籲求──以吳月娘母子離散敘事為考察中心〉,《清華中文學報》,第二十一期,2019年6月,頁81-128。
李志宏:〈我自作我之《金瓶梅》──張竹坡批評《金瓶梅》的演義思維〉,《成大中文學報》第六十期,2018年3月,頁129-170。
李明軍:〈「心」的流變──中國近世思想曲折發展的內在脈絡〉,《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7年2月,頁30-34轉38。
李明軍:〈「色」與「空」──明清豔情小說中的宗教觀念和世俗生活倫理〉,《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2008年4月,頁52-56。
李明軍:〈明清豔情小說因果報應觀念中的性別倫理〉,《唐山師範學院學報》 第29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1-5。
李欣倫:〈丁耀亢之眼:從《續金瓶梅》看讀者(生理)反應與作者敘說心理〉,收入《文學場域:第一屆「文學學」研討會論文集》,佛光大學文學系,2008年。
李建軍:〈消極倫理與色情敘事-從小說倫理看《金瓶梅》及其評論〉,《文藝研究》,2008年第7期,頁50-58。
李真真:〈般若「色空」觀視域下的謝靈運山水詩〉,《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頁35-39。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義──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國文學誌》第7期,2003年12月,頁85-113。
李豐楙:〈暴力修行:道教謫凡神話與水滸的忠義敘述〉,《人文中國學報》第19期,2013年10月,頁147-180。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頁1-77。
車鳳成:〈文學倫理學批評中「諸倫理形態關係」辨析〉,《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08卷第3期,2008年6月,頁100-106。
林佩芬:〈董若雨的「西遊補」〉,《幼獅文藝》,第四十五卷第六期,1977年6月,頁215-219。
林保淳:〈後西遊記略論〉,《中外文學》第14卷第5期,1985年10月,頁49-67。
林保淳:〈從遊俠、少俠、劍俠到義俠──中國古代狹義觀念的演變〉,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頁91-130。
林景隆:〈《西遊記》續書現象在接受美學上所呈現的意義〉,《第一屆-第五屆思維與創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2012年2月),頁425-446。
林順夫:〈試論董說《西遊補》「情夢」的理論基礎及其用意〉,收入鍾彩鈞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頁245-328。
林慧如等:〈敘事書寫──情境倫理思惟的展演〉,《護理雜誌》第55卷第1期,2008年,頁5-8。
施寬文:〈《水滸傳》的「忠義」內容及其問題〉,《輔仁國文學報》,第32期,2011年4月,頁55-73。
柯慶明:〈愛情與時代的辯證──《牡丹亭》中的憂患意識〉,收入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5年,頁 215-258。
胡全威:〈修辭與民主:亞里斯多德論政治修辭〉,《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31期,2009年12月,頁127-174。
胡全威〈從亞里斯多德《修辭術》的三種說服論證解讀《利維坦》〉,《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0期,2012年3月,頁55-93。
胡治洪:〈從修身成德到家國事功──論大學之道〉,《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6卷第2期,2009年12月,頁193-220。
胡衍南:〈「世情小說」大不同──論《續金瓶梅》對原書的悖離〉,《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十五期,2003年6月,頁1-26。
胡衍南:〈「世情小說」寫作的偏離 : 從金瓶梅到續金瓶梅的變化〉,收入《第一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頁75-92。
胡衍南:〈論金瓶梅及其續書之「鞦韆」意象運用意涵〉,收入陳益源主編:《2012臺灣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頁687-704。
胡曉真:〈《續金瓶梅》──丁耀亢閱讀《金瓶梅》〉,《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1995年3月,頁84-101。
倪劍青:〈身體:在心性與政治之間──從《大學》的「修身」觀念談起〉,收入祝平次、楊儒賓編:《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頁185-217。
夏濟安著,郭繼生譯:〈《西遊補》:一本探討夢境的小說〉,《幼獅月刊》第40卷第3期,1974年9月,頁6-8。
桑魯卿:〈烏托邊緣:評威德莫爾「烏托邊緣:『水滸後傳』與明代忠義文學研究」〉,《聯合文學》第4卷第8期,頁194-195。
翁小芬:〈《後西遊記》之寓意及其寫作藝術論析〉,《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19期,2012年9月,頁39-69。
翁小芬:〈論《西遊記》及其續書的創作背景及淵源(上)〉《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 131期,2012年8月,頁57-87。
翁小芬:〈論《西遊補》之寓意及其寫作藝術〉,《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20期,2013年3月,頁47-81。
翁小芬:〈論《續西遊記》之寓意及其寫作藝術〉,《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143期,2013年8月,頁33-56。
翁小芬:《《西遊記》及其三本續書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頁49-52。
高辛勇:〈「西遊補」與敘述理論〉,《中外文學》,第12卷第8期,1984年1月,頁5-23。
高洪鈞:〈《西遊補》作者是誰〉,《天津師大學報》,1985 年第6 期,頁81-84。
高桂惠,〈《西遊補》文化型態的考察〉,收錄《古典文學》第15 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年),頁359-385。
高桂惠:〈《西遊補》:情欲之夢的空間與細節的意涵〉,收入余安邦主編:《情、欲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頁309-339。
高桂惠:〈《西遊補》文化形態的考察〉,收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十五集》(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頁359-385。
高桂惠:〈水滸故事傳播中的江湖與江山──以明•陳忱《水滸後傳》的「地景書寫」與「場域效應」為主的討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0期,2007年1月,頁157-180。
高桂惠:〈未盡之事:明清小說「續書」的赤子情懷〉,收入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逐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3月),頁283-318。
高桂惠:〈評黃衛總(Martin W. Huang)Ed., Snakes' Legs: Sequels, Continuations, 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期,2005年9月,頁317-322。
高桂惠:〈類型錯誤/理念先行?──由明末《西遊記》三本續書的神魔談起〉,收入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頁295。
高桂惠〈《西遊記》續書的魔鏡──以《續西遊記》為主的討論〉,收入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頁211-268。
康珮:〈論《水滸傳》的狂歡精神與庶民性格〉,《興大中文學報》第四十七期,2011年9月,頁185-210。
張秀蓉:〈海寇乎?山賊乎?──明代潮州地方動亂初探〉,《海洋文化學刊》第四期,2008年6月,頁49-90。
張怡微:〈情「關」與異「境」──以董說《西遊補》書寫為例〉,《靜宜中文學報》第 8期,2015年12月,頁107-126。
張春田:〈不同的“現代”:“情迷”與“影戀”——馮小青故事的再解讀》,《漢語言文學研究》,2011年第1期(總第5期),頁34-48。
張清發:〈秦檜冥報故事的演變發展與文化意涵〉,《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報》第24期,2010年,頁293-313。
張德旭:〈西方文學倫理學批評:脈絡與方法〉,《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2期,2016年3月,頁209-214。
曹依婷:〈明代廷杖文化的身體暴力與榮譽:以楊繼盛為例〉,《史原》復刊第七期,2016年9月,頁1-40。
梁文娟:〈水滸傳中宋江的忠義觀念〉,《文學教育》,2008年1月,頁86-87。
梁曉萍:〈明清家族小說的體裁與敘事取向〉,《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頁176-180。
盛曉明、吳彩強:〈行動、因果關係和自我──塞爾行動哲學述評〉,《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3期,2007年3月,頁143-150。
章亞昕:〈歷史的反思與民俗的批評──論《醒世姻緣傳》的文化視角〉,收入李增坡主編:《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151。
許倬雲:〈倫理的定義〉,收入氏著:《尋路集》(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年),頁145-149。
許暉林:〈「白話小說,書籍史與閱讀史:明清文學研究的新視角」研討會論文評述〉,《中國文史研究通訊》,第18卷第3期,2008年9月,頁 9-23。
許暉林:〈延滯與替代:論《西遊補》的自我顛覆敘事〉,《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125-156。
許麗芳:〈士庶價值意識之對話與辯證:《三國演義》及《水滸傳》對歷史人事的道德想像〉,《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008年第7期,頁187-220。
郭明志:〈論《西遊記》續書〉,收入梅新林、崔小敬主編:《20世紀《西遊記》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上卷,頁284-293。
閆潤英:〈夢想顛倒嘲世情-《西遊補》研究〉,《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第6期,2009年11月,頁58-59。
陳才訓:〈從英雄傳奇到"洩憤之書":論陳忱水滸後傳創作的主體意識〉,收入傅承州主編:《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19-226。
陳永明:〈降清明臣與清初輿論〉,《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97-228。
陳周昌:〈宋江性格結構初探〉,收入沈伯俊編:《水滸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頁437。
陳馳:〈西方正義觀念論略──關於正義的法哲學思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03年3月,頁5-11。
陳慶浩:〈「海內焚書禁識丁」:丁耀亢生平及其著作〉,收入李豐楙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文化與世變(文學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頁351-394。
傅承洲:〈《西遊補》作者董斯張考〉,《文學遺產》,1989年第3期,頁120-122。
傅想容:〈宗教與家國:續金瓶梅「李師師」形象及其意涵〉,收入陳益源主編:《2012臺灣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頁705-734。
傅錫壬:〈儒俠與道俠──兼論漢、唐的社會變動〉,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頁149-170。
寒爵:〈「西遊補」創作的時代背景〉,《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一卷第三期,1972年6月,頁193-206。
彭傳華:〈《黃書》與清季政治思想的近代轉型〉,《哲學與文化》第43卷第10期,2016年10月,頁25-41。
曾世豪:〈戲擬與感舊:論《水滸後傳》對《水滸傳》之再現模式〉,《東華漢學》第23期,2016年6月,頁135-168。
曾永義:〈董說的「鯖魚世界」-略論西遊補的結構、主題和技巧〉,《中外文學》第8卷第4期,1979年9月,頁18-30。
曾守仁:〈桃花扇底送南朝──論孔尚任的歷史意識及其書寫〉,收入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竹:清大出版社,2016年12月),頁367-368。
黃自鴻:〈暴力與正義──論林耀德的都市文學觀〉,《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二十五期,2017年10月,頁279-304。
黃克武:〈追求正道到認同國族:明末至清末中國公私觀念的重整〉,收入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6月),頁59-112。
黃明理:〈善惡因果律的現代轉換──道德信仰建構的關鍵概念〉,《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頁104-107。
黃啟江:〈佛教因果論的中國化〉,《中華佛學學報》第16期,2003年,頁254-282。
黃聖松:〈左傳私屬考〉,《成大中文學報》第五十期,2015年9月,頁1-56。
黃麗生:〈明代萬曆時期的島嶼議題:以明實錄為中心〉,《海洋文化專刊》第二十一期,2016年12月,頁1-37。
黃藿:〈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導讀〉,《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4期,1997年4月,頁394-397。
楊正顯:〈「明亡之因」的追論與議定〉,《明代研究》第二十六期,2016年6月,頁43-80。
楊玉成:〈夢囈、嘔吐與醫療:晚明董說文學與心理傳記〉,收入李豐楙、廖肇亨:《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5月),頁557-677。
楊紅旗:〈倫理批評的一種可能性-論小說評論中的「敘事倫理」話語〉,《當代文壇》,第2006卷5期,2006年9月,頁74-75。
楊國安、徐斌:〈江湖盜、水保甲與明清兩湖水上社會控制〉,《明代研究》第十七期,2011年12月,頁121-153。
楊國學:〈世德堂本《西遊記》儒釋道心學觀異同辨析〉,《運城學院學報》第29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1-13。聊備一參。
楊琳:〈「野狐禪」非佛源考〉,《文學與文化》,2015年第1期,頁90-96。
楊慶東:〈文學敘事與道德策略〉,《棗莊學院學報》第26卷1期,2009年2月,頁25-31。
廖彩真:〈明清婚姻生活百態-由《醒世姻緣傳》看夫妻關係〉,《中興史學》第12期,2006年6月,頁33-58。
廖肇亨:〈長島怪沫、忠義淵藪、碧水長流——明清海洋詩學中的世界秩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二期,2008年3月,頁41-71。
臧慧遠:〈心學視野下明代《西遊記》評點〉,《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83-89。
趙紅娟:〈《西遊補》作者為董說應是定論-《西遊補》作者之爭的檢視、評析與結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3期,2013年9月,頁183-203。
趙紅娟:〈《西遊補》作者董說新證〉,《文學評論》,2005年第4期,頁128-132。
趙紅娟:〈《西遊補》的作者董說的藏書〉,《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1期,2010年1月,頁18-21。
趙紅娟:〈《西遊補》與《西遊記》關係新探〉,《浙江學刊》(2006年第 4期),頁 96-100。
趙紅娟:〈補天石.鏡子.顏色──試論《西遊補》與《紅樓夢》的象徵意象〉,《浙江學刊》,2013年第 3期,頁 94。
趙淑美:〈《水滸》三傳對政治、時局、君主看法的歧異〉,《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九期,2007年9月,頁31-43。
趙樹勤、龍其林:〈《金瓶梅》:20世紀中國家族小說的一種文化資源〉,《中州學刊》,2012卷3期,2012年5月,頁175-179。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收入黃俊傑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頁173-207。
劉紹鈴:〈貞節與暴力:明代士人與婦女貞節觀之精神側面〉,《華梵人文學報》第十一期,2009年1月,頁77-115。
劉雪眞:〈交織的文本記憶──《西遊補》的互文語境〉,《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7月,頁111-137。
劉煥雲、張民光:〈儒家倫理思想之特色與現代社會公平正義之實踐〉,《漢學研究集刊》第二期,2006年,頁127-164。
劉燕萍:〈怪誕小說──《西遊補》和《斬鬼傳》〉,《人文中國學報》第五期,1998年4月,頁142。
劉瓊云:〈天道、治術、商品:《忠經》之出版與明代忠文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4卷第2期,2014年6月,頁73-120。
劉瓊云:〈聖教與戲言──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遊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六期,2010年3月,頁1-43。
潘小慧:〈多瑪斯論習慣之本性〉,《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7期,2006年7月,頁103-117。
蔡淑閔:〈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君臣關係論研究〉,《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五卷第二期,1998年2月,頁173-183。
鄭志明:〈太上感應篇之倫理思想(上)〉,《鵝湖月刊》第143期,1987年,頁42-47。
霍有明:〈由「義」詞源的演化探略《水滸》的「忠」、「義」〉,《唐都學刊》,2001年第4期,頁70-74。
駱水玉:〈《水滸後傳》—-舊明遺民陳忱的海外乾坤〉,《漢學研究》第19卷 第1期,2001年6月,頁219-248。
謝文華:〈論《西遊補》作者及其成書〉,《成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9年4月,頁115-138。
謝明勳:〈《西遊記》修心歷程詮釋:以孫悟空為中心之考察〉,《東華漢學》第8期,2008年12月,頁37-62。
謝國禎:〈明季奴變考〉,收入氏著:《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附錄一,頁192-217。
顏健富:〈論晚清小說對《水滸傳》忠義的演譯〉,《漢學研究》第30卷第4期,2012年12月,頁205-239。
羅德榮:〈別一種審美意趣的追求──《續金瓶梅》審美價值探究〉,《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6期,1997年11月,頁36-42。
羅麗馨:〈萬曆朝鮮戰爭:日軍之戰術〉,《明代研究》第28期,2017年6月,頁65-88。
嚴志雄:“Qian Qianyi’s Theory of Shishi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錢謙益之「詩史」說與明清易鼎之際的遺民詩學),Occasional Papers,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No. 1 (2005): 1-77.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論叢》第一號, 頁 1-77。
蘇哲儀、邱一峰:〈道教勸善書的道德思想及其教化方式探析──以《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為例〉,《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3卷第3期,2010年2月,頁55-78。
蘇興:〈《西遊補》中破情根與立道根剖析〉,《北方論叢》,1998年第 6期,頁 45-50。
蘇興:〈「四大奇書」名稱的確立與演變〉,見氏著,蘇鐵戈、蘇銀戈、蘇壯歌編選:《蘇興學術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頁195-204。
參、學位論文(依出版年)
洪詠秋:《四大奇書倫理價值義蘊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康韻梅指導。
曹依婷:《楊繼盛與「忠臣楊繼盛」之間:一個明代忠臣之再詮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8年,楊瑞松、陳秀芬指導。
曾世豪:《明清小說倭患書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高桂惠指導。
張怡微:《明末清初<<西遊記>>「再書寫」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高桂惠、許暉林指導。
李宛芝:《《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高桂惠指導。
林景隆:《明代四大奇書之續書文化敘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龔顯宗、林文欽指導。
陳福智:《金瓶梅研究:物質敘事與世界觀》,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彭錦堂指導。
萇瑞松:《明清易代之際話本小說敘事話語的反思》,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徐志平、陳器文指導。
楊敬珩:《水滸評點闡釋與續書文本的構成──以陳忱、俞萬春為核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張素貞指導。
黃詣淳:《《西遊補》的「情」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黃錦珠指導。
黃竹君:《彈詞小說《天雨花》之父女倫理關係研究》,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劉恆興指導。
王明儀:《《續金瓶梅》之身體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9年,徐志平指導。
吳佳隆:《《閱微草堂筆記》之家庭倫理》,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陳翠英指導。
張聯成:《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女性倫理道德思想探析》,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柯金虎指導。
鄭淑梅:《後設現象:《金瓶梅》續書書寫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高桂惠指導。
邱彥祺:《《水滸傳》與明清之際續書三種比較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馮永敏指導。
黃瓊芳:《中國文學裡的法律文化──以「義」的概念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劉幸義指導。
楊晉綺:《晚明文化論述中「倫理」與「審美」論題之交涉及審美意識之開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蔡英俊指導。
阮寧:《明清新倫理論述的建構──以「三言」等小說文本為場域的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盧建榮指導。
莊淑華:《《西遊記》續書論—人物主題轉變與新類型之建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林保淳指導。
黃芬絹:《董說西遊補新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年,邱燮友指導。
張家仁:《《西遊記》與三種續書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皮述民指導。
駱水玉:《四部具有烏托邦視境的清代小說: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柯慶明、齊益壽、王國瓔指導。
林景隆:《西遊記續書審美敘事藝術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龔顯宗指導。
傅春子:《明清以來諺語格言之流衍與庶民倫理之陶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王爾敏指導。
林雅鈴:《<<續金瓶梅>>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李田意指導。
趙淑美:《水滸後傳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李田意指導。
傅世怡:《西遊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4年,楊昌年指導。
肆、網路資料
艾孚驥:〈火焰山的故事與“水火既濟”(上)——對《西遊記》部分故事情節的解析(十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f859320101k8dp.html ,2019/5/18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