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文琪
Hu, Wen-Chi
論文名稱: 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f Motivations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in After-School Sport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Keelung City
指導教授: 吳慧卿
Wu, Hui-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阻礙因素
英文關鍵詞: high school students, after-school sports, motivation, impeding factor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6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相關情形,以基隆市高中職學生16,558為研究對象,透過自編之「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調查問卷」為工具實施調查。有效問卷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法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現況,以每週課後從事運動達二次的人數為最多330人(29%)。

    二、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強調「健康體適能」動機最高,而以「人際需求」為最低。而在課後運動參與阻礙方面以「結構性阻礙」為主要阻礙來源,而最不受「人際間阻礙」之影響。

    三、不同背景變項差異考驗,除「就讀年級」在阻礙因素未達顯著水準外,其餘變項均在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方面達顯著差異。

    四、除在課後運動參與動機「逃避」及參與阻礙「結構性阻礙」呈正相關之外,其餘在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參與阻礙各因素間大多呈負相關。

    本研究發現有參加運動性社團及課後運動參與行為較高之學生,有較強的參與動機,其阻礙因素亦相對減弱,因此,建議學校開放運動場館以降低阻礙之發生,並增加運動性社團,以提高學生之運動參與動機,進而提昇其終身運動之習慣。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motivations and barrier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after-school sports in Keelung City, by studying the survey results of a questionnaire construct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OVA Analysis, Scheffé’s Post Hoc Comparison,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survey shows that 330 respondents (29%) engage in sports up to twice a week after school.

    2. The strongest motivation for after-school sports is "physical fitness," while "interpersonal needs" among the weakest. The barrier that hampers after-school sports comes mainly from "structural impediments," while "interpersonal obstruction" has the least effect.

    3. To test for differences among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and barriers, only “grade” is insignificant to sports barriers. Other variables (“gender,” “school type,” “grade,” “after-school tutorial,” “sports club participation,” “after-school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ll rea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sports motivations and barriers.

    4. Among all the factors, only the motivation "to escape" and the barrier of "structural impediment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e rest of the variables are all in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more a student is motivated to participate in after-school sports and clubs, the less the obstruction factors are in effect. Therefore, it is highly recommended for the high schools to open their stadiums to all students after school and to offer more sports clubs to the students. As a result, sports barriers will be reduced, sports motivations enhanced, and sports will become a life-long habit for each student.

    通過簽名單 i 授權書 ii 中摘 iii 英摘 iv 謝誌 v 目 次 vi 表 次 viii 圖 次 x 第壹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課後運動的定義及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運動參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 22 第三節 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相關性之研究 31 第四節 本章總結 3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研究對象 51 第五節 實施程序 53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4 第肆章 結果與分析 55 第一節 研究樣本特性分析 55 第二節 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內涵分析 58 第三節 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分析及差異比較 64 第四節 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相關分析 78 第伍章 討論 80 第一節 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現況 80 第二節 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內涵 8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差異比較 83 第四節 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相關情形 91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5 引用文獻 97 一、 中文部份 97 二、 英文部份 104 附錄一 106 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調查(預試)問卷 106 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正式)問卷 111 表 次 表 2-1 運動參與動機研究構面彙整表 15 表 2-2 運動參與之動機研究構面統計表 16 表 2-3 運動參與阻礙題項彙整表 26 表 2-4 課後運動參與阻礙因素研究構面彙整表 27 表 3-1 問卷審閱委員名單 40 表 3-2 「課後運動參與動機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42 表 3-3 「課後運動參與阻礙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44 表 3-4 「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量表」KMO與Bartlett檢定摘要表 45 表 3-5 「課後運動參與動機量表」因素構面及因素負荷量 47 表 3-6 「課後運動參與阻礙量表」因素構面及因素負荷量表 48 表 3-7 「課後運動參與動機量表」信度分析 50 表 3-8 「課後運動參與阻礙量表」信度分析 50 表 3-9 各校抽樣人數及發出與有效回收問卷統計表 52 表4-1 研究樣本描述性統計表 57 表4-2 課後運動參與動機構面排序分析表 58 表4-3 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各構面題項排序分析表 60 表4-4 不同性別之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分析表 64 表4-5 不同學校類別之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分析表 66 表4-6 不同年級之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分析表 67 表4-7 不同補習情形之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分析表 68 表4-8 不同運動社團之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分析表 69 表4-9 不同每週運動參與次數之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分析表 71 表4-10 課後運動參與阻礙構面排序分析表 61 表4-11 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各構面題項排序分析表 63 表4-12 不同性別之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阻礙分析表 72 表4-13 不同學校類別之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分析表 73 表4-14 不同年級之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阻礙分析表 74 表4-15 不同補習情形之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阻礙分析表 75 表4-16 不同運動社團之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阻礙分析表 76 表4-17 不同每週運動次數之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阻礙分析表 77 表4-18 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之相關分析表 79 圖 次 圖 2-1 三種休閒阻礙因素的關係圖 24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7 圖 3-2 研究流程圖 38

    一、 中文部份

    丁嘉輝(2008)。臺北縣、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方進隆(2001)。學生體適能的理念與期望。學校體育,11(7)3。

    王同茂(1992)。美國與奧地利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概況。臺灣省學校體育 7,8-9。

    王宗吉(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臺北:銀禾。

    王宗吉(1999)。臺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王振宇(2009)。臺北市國小資優生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王薰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白佳倫(2005)。青少年性別角色特質、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業大學,彰化縣。

    宇炫明(2008)。南投縣高中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與實務。臺北市:知城。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李仁佐(2007)。臺中縣市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李世代(2009)。規律運動、適合身材、健康心臟。健康金三角消費者資訊網,15。2009年10月16日,取自http://consumer.doh.gov.tw/fda/ knowledgeContent.do?c3。

    李金泉(1992)。SPSS/PC+實務應用統計分析。臺北市:松岡。

    沈永健(2005)。軍職人員休閒運動行為、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

    沈易利(1995)。臺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林子軒(2008)。運動人口倍增計畫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林忠濱(2007)。臺北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林連禎(1990)。從運動社會科學探討大學休閒運動之組織、功能與學生參與。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洪志忠(2008)。澎湖地區青少年休閒運動參與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俊雄(2002)。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張玉玲(1999)。大學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明輝(2000)。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及其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123-134。

    張春興(1994)。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景然(1991)。休閒生活與青少年行為輔導。成人教育,2,48-49。

    張榮勳(1998)。國民小學學童課餘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273-304。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1999)。推動三三三學生體適能向前走活動。教育部公報,289 ,51。

    教育部(1999)。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計畫)。國民體育季刊,28(1),147-156。

    教育部(2006)。95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2006)。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臺體字第0920176503號函。2010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pups.hc.edu.tw/upfiles/ school/board/ office2_631_h200312171102200483.doc。

    教育部(2006)。學生體適能評估結果出爐。教育部電子報。2008年11月13日,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951212/951212b.htm。

    教育部(2007)。96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體育司(2002)。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計畫。臺北:作者。

    許義雄、陳皆榮(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青年輔導委員會。

    連煜東(2009)。空軍志願意官士兵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文長(1995)。大學生對運動性休閒從事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郭文聰(1992)。在學青少年午夜之休閒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佳蕙(2007)。高中職學生休閒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之研究-以臺中縣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

    陳尚彣(2009)。臺灣微軟公司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陳定雄(1994)。休閒活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29。

    陳芮淇(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皆榮(2002)。運動與青少年發展。國民體育季刊,132,74-80。

    陳素娥(2006)。國中生課後運動參與行為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啓誠(2003)。臺北市立國中生使用校內運動場地設施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清芳(2009)。逾半數國人有運動習慣 單車人口95萬。健康金三角消費者資訊網,15。2009年10月16日,取自http://consumer.doh.gov.tw/ fda/knowledgeContent.do?c3。

    陳嘉彌、李翠蘋(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與策略之探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39-162。

    陳肇華(2009)。城鄉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活動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月琴(2009)。高雄市國小學生課後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郭麗玲(1993)。兒童時期課後活動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彭仁信(1994)。李考特式量表中選項問題之研究-以學生在疏離量表上的反應為研究案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彭臺臨(2006)。臺灣地區國民運動行為與政策意涵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曾瑞怡(2005)。臺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壬要(2004)。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金柱、林志成(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黃俊英(1992)。行銷研究-管理與技術。臺北市:華泰。

    黃郁宜(1984)。國中學生學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景耀(2009)。東吳大學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楊雀戀、王郁雯(2009)。代謝症候群營養與保健。臺北市:華成。

    詹彩琴(2003)。增加學生運動方案內容簡介。學校體育,13(5),16-21。

    劉佳樂(2008)。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及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劉芳遠(2001)。社區民眾使用學校運動場地之參與、需求和阻礙因素調查研究-以新竹市南寮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嘉仁(2008)。宜蘭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鄭淑仁(2008)。高中職學生休閒參與行為與其阻礙因素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賴溢宏(2005)。彰化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動機課後運動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戴遐齡(1995)。臺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薛銘卿(1996)。臺北市國小學童課餘時間休閒活動興趣取向、參與狀況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謝鴻隆(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鍾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臺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簡曜輝、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譯(2002)。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R. S. Weinberg & D. Gould (1995) 原著。臺北市:臺灣運動心理學會。

    二、 英文部份

    Becker, M. H., & Maiman, B. A. (1975). Socio-behavioral determinants of compliance with health and medical care recommendations. Medical Care, 13 (1), 10-24.

    Frederick, CM, Morrison C, & Manning, T. (1996).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exercise affect, and outcome behavior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 Perceptual Motor Skill, 82, 691-701.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Wm. C. Brown.

    Iso-Ahola, S. E. (1989). Motivation for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State College ,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

    Iso-Ahola, S. E., & Allen, J. R. (1982). The dynamics of leisure motivation:The effects of outcome on leisure need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3(2), 141-149.

    Raymore, L. A., Godbey, G . C., & Crawford, D . W. (1994). Self-esteem ,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ir relation to perceptions of constraint on leisure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 (2), 99-118.

    Recours, R. A., Souville, M., & Griffel, J. (2004). Expressed motives for informal and club/association-based sports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6(1), 1-22.

    Weinberg, R. S., & Gould, D. (1995).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HO (2004). WHA: Global strategy on diet,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Retrieved January 20, 2010, from 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strategy/ eb11344/strategy_english_web.pdf and Simplified Chinese from 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strategy/ eb11344/strategy_chinese_web.pdf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