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宛真
Yang, Wan-Jen
論文名稱: 異空間‧存有─楊宛真水墨創作論述
Differentiated Space and Being - A Discourse of Yang Wan-Jen’s Ink Painting
指導教授: 孫翼華
Sun, Yi-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存有都市空間不連續性留白七彩魚
英文關鍵詞: Being, Urban Space, Discontinuity, Blank-leaving, Colorful angelfish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26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1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七彩魚體色豐富帶有條紋或點狀的構成,身上的漸層條紋更是引人注目,柔軟曲折卻又剛毅有力,勾起筆者描繪興趣。七彩魚是美與堅強的象徵,筆者以七彩魚自許希望以獨特的身姿生存於都市。在都市的生存空間裡,我們時常由自身角度看社會,在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下混淆、失衡,個體在群體社會中忽隱忽現地存有,並在聲光色彩中載浮載沉。因此筆者化身為美麗的七彩魚生存於繁複的都市空間,討論社會性空間在作品中的意義,探討忙碌生活中的角色切換與都市空間密切的關係,以及透過繪畫抒發生活壓力,試圖從社會學與存在現象學做為分析依據,試探都市空間對創作者的影響。

    筆者透過水墨創作宣洩「不連續性」之矛盾與艱難,不管是魚身上的彩色條紋,還是空間性的阻隔,皆體會角色切換之不連續性、被打斷的感受。從抽象感性空間轉進寫實理性的水族箱空間,一個藉由玻璃及水而達不連續性之介面,發現光 線的遊戲,連動影響個體與環境的互動,形成空間並置,這等物理現象既符合現實描繪,也符合不連續性之美,未曾想透過不同的介面,也能聚集各種影像在空間中,與個體互相輝映。本創作研究分五章進行,第一章緒論說明筆者以適應都市空間作為創作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第二章為從人文主義地理學與存在主義哲學做為學理依據,試探都市空間對創作者的影響,第三章舉例對筆者具有影響及啟發性的藝術家對都市空間的詮釋,第四章為作品說明與解析,將作品分為《網‧魚》、《光影交織─水族箱》兩個系列,也將在此章探討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第五章為總結此研究心得,及筆者對未來創作之期許與展望。

    Colorful angelfish has a colorful body, and it is made up of special stripes or dots. Its gradual stripes especially catch people’s eye. Colorful angelfish’s appearance, such as soft, winding, strong and powerful, attracts the author to depict. Colorful angelfish is a symbol of beauty and staunch. The author wishes to be like colorful angelfish, and to survive distinctively in the city. In the living space of metropolis, we people treat society in our own way. In an environment of rapid changing, people are confused and losing balance. Each person lives flickeringly in social groups, and he is floating and sinking in the sea of miscellaneous sound and colorful light. The author is like colorful angelfish, living in complicated urban space. So she wants to research the social space which appears in artworks, and what the relation is between urban space and people changing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busy daily life. Painting is also a way to release pressure of life.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basing on the sociology and phenomenology to discourse the impact from social space on artists.

    The author Vents emotions of “Discontinuity” by ink painting. Whether the colorful stripes of colorful angelfish or the barrier of space, in which the discontinuity of changing characters and the feelings of being interrupted can be found. From the space of sensibility turn to the rational space of aquarium. A discontinuous interface made from glass and water, exposes the interesting game of light. Sometimes the author can find a juxtaposed spac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 These physical phenomenon conform to the reality, and also to the beauty of discontinuity. The author had never wondered that it can gather so many images in the space through different interfaces. While those images cast beautiful reflections to each other. The artwork research has five chapters. In chapter one, it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research purposes, research range and research method of adapting urban space. In chapter two, it explains about theoretical basis and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artwork. In chapter three, it gives the examples of artists, who are influential and inspiring to the author,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to urban space. In chapter four, it is about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zation of the author’s artwork. The author classified her artwork into two series, “Net, Fish”and “Light and Shadow Interweaving - Aquarium”. This chapter will also discuss about the idea of creation, media and techniques. In chapter five, it gives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and it depicts the expectations of future creation of the author.

    謝 誌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次 IV 圖目次 V 表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創作範圍與限制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存有與空間」的學理探析 13 第一節 存有之不連續性 14 第二節 主體自由的哲思 16 第三節 限縮的自由空間 20 第四節 透過空間反映個人心境 24 第三章 異空間的建構與擴衍 27 第一節 異空間的消化與融合 27 第二節 異空間的阻隔與通透 31 第三節 異空間的存有與探索 35 第四章「異空間‧存有」之創作理念與作品分析 38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8 第二節 創作模式 44 第三節 創作實踐 51 第四節 個人作品解析 55 第五章 結論 79 參考文獻 81

    一、 專書
    王博,〈齊物論〉,《莊子思想》,北京市:北京大學,2004。
    史作檉,《光影中遇見林布蘭》,臺北市:典藏藝術家,2006,4月版。
    史作檉,《存在的絕對與真實》,新竹:楓城,民66。
    史坦尼,《海德格 : 存在主義祖師爺》,耿揚等譯,台北市:結構群,民78。
    尼可拉斯‧魯曼,《社會中的藝術》,國立編譯館主譯、張錦惠譯,臺北市:國立編譯館、五南圖書,2009。
    布爾迪厄,《實踐理論概要》(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劍橋郡:劍橋大學,1977。
    石朝穎,《我憂鬱,所以我存在》,臺北市:人本自然文化,2003。
    江明賢,《水墨長河:江明賢創作大展》,臺北市:國父紀念館,2015。
    何懷碩,《創造的狂狷》,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民87。
    李世濤,《重構全球的文化抵抗空間─詹姆堡文化理論與批判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2008。
    李安德,〈追尋真我〉,《超個人心理學》,若水譯,臺北市:桂冠,1992。
    叔本華,《叔本華的人生哲學智慧》,劉燁編譯,臺北市:吉根,2005。
    彼得‧弗烈德瑞克‧史陶生,《個體論》,臺北市:聯經,2016。
    林庚,《空間的馳想》,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柳鳴九,《“存在”文學與文學中的“存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7。
    計成,《園治:破解中國園林設計密碼》,胡天壽譯,臺北市:華滋,2016,頁46-49。
    孫翼華,《迷霧國度─當代水墨創作中的陰性語境》,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6。
    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李文湉譯,雲南:人民,1987。
    陳榮華,〈周遭世界的空間意義與此有的空間性〉,《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臺北市:臺大,2018。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臺北市:臺大,2018。
    傅佩榮,《西方哲學心靈‧第3卷》,新北市:立緒文化,民103。
    凱文‧林區,《城市的意象》,胡家璇譯,台北市:遠流,2014
    湯麟,《大眾美學─生活和藝術現象的審美沉思》,湖北省:湖北美術,2006。
    馮滬祥,《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臺北市:台灣學生,民79。
    葉朗,《中國美學史》,臺北市:文津,民85。
    劉斌,《圖像時空論─中西繪畫視覺差異及嬗變現象求解》,濟南市:山東美術,2006。
    潘朝揚,《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市:五南,2005。

    二、 博碩論文及期刊論文
    吳清川,《繪畫中「留白」的空靈境域-吳清川水墨畫創作理念與風格》,臺中市:東海大學美研所碩士論文,1997。
    林經哲,《雨調─城市雨景繪畫創作研究》,臺北市:台師大美術系碩士論文,民103。
    姚珮苓,《逃離與追尋─鍾文音的城市書寫》,臺中:中教大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100。
    洪秀美,《雅斯培的存在哲學於人生意義的啟示》,臺中:東海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民99。
    孫雲平,〈形上學的自由—謝林《自由論文》對海德格「自由」概念的影響〉,《揭諦》,第十一期,2006。
    孫雲平,〈海德格之自由觀的類型及其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八期,2007。
    孫翼華,《迷霧國度─當代水墨創作中的陰性語境》,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6。
    連明仁,《台北‧都會‧意象─連明仁繪畫創作研究》,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民93。
    湯麟,《大眾美學─生活和藝術現象的審美沉思》,湖北省:湖北美術,2006,
    黃琬雯,《「記憶、斷裂、異質」: 時間與空間知覺的繪畫表現》,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民94。
    蔡介騰,《「無象之象」書寫之意象析論》,新北市: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刊第15期。
    謝明憲,《「意外之象」之意境美學》,嘉義縣: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稻江學報第2卷第1期。

    三、 網路資料
    Rohan Hu,〈變動的城市意象〉,《找尋城市中的地方 City,my place》,網址:〈shorturl.at/sFST3〉,2019.9.10瀏覽。
    互動百科,《七彩神仙鱼》,〈網址:https://goo.gl/RFDPc9〉,2018.1.21瀏覽。
    百度百科,《王秋童》,〈網址:https://goo.gl/XBnsUU 〉,2019.3.15瀏覽。
    至簡山人,《每日頭條》,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z5ea6vq.html〉,2019.8.18瀏覽
    李奉儒等,〈存有〉,《國家教育研究院》,網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765/?index=1 〉,2019.1.26 瀏覽。
    亞洲藝術中心,《再.見—葉仁焜個展》,〈網址:https://bit.ly/2CFioIF 〉,2019.3.25瀏覽。
    周超賢,《香港人文哲學會》,〈網址:https://goo.gl/A5Afnz〉,2019.1.1瀏覽。
    林庭安,〈精選老子、莊子〉,《經理人》,網址:〈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6645〉,2019.9.22瀏覽。
    韋漢傑,〈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網址:〈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2019.8.25瀏覽。
    留白(漢語詞彙),《中文百科》,網址:〈shorturl.at/gxER3〉,2019.8.18瀏覽。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網址:https://goo.gl/odN12Q〉,2019.1.26瀏覽。
    莊子,《人間世》,網址:〈shorturl.at/ivwC3〉,2019.8.25瀏覽。
    陳振川,〈都市意象〉,《國家教育研究院》,網址:〈shorturl.at/vzKPZ〉,2019.9.22瀏覽。
    詹昭能,〈環境心理學〉,《國家教育研究院》,網址:〈 shorturl.at/sFKN3〉,2019.9.9瀏覽。
    藝頻Arts-news,《王秋童﹣都市水墨裡的詩》,〈網址:https://goo.gl/KivseZ〉,2019.1.31瀏覽。
    《讀古詩詞網》,網址:〈shorturl.at/mnpG9〉,2019.8.17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