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佑慎
論文名稱: 鄧演達與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
指導教授: 呂芳上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3
中文關鍵詞: 北伐宣傳政工左派國共關係黨軍黨國軍事社會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8下載:8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之主題,分述如下:第一章〈革命的存亡問題〉:本章主要目的,為鋪陳鄧演達的生平與意識型態,和他身處的時代背景。並由鄧演達的軍人身份,以及對革命存亡問題的焦慮,觸及20世紀初期中國的文武關係。尤其在1920年代,國民黨為尋求革命之再起,幾經波折後,採取列寧式黨國體制的路線,連帶地,扭轉了中國革命者運用暴力機制的策略。這幾點,正是黃埔建軍及創設軍隊政工制度的關鍵。
      第二章〈提機關槍的傳教者〉:本章由鄧演達等人,自謂為武裝宣傳者開始談起,說明中國第一批軍隊政工人員,如何在軍事行動中嶄露頭角。第一節討論中國首支黨化軍隊(先後為黃埔軍校教導團、黃埔校軍、黨軍、國民革命軍)的創設,以及東征戰役的政治工作。第二節討論北伐前夕國民黨的軍制改革,以及鄧演達接掌北伐軍總政治部的經緯。第三節討論北伐軍自廣州出師,迄底定武漢之間的經過,說明鄧演達麾下的總政治部,何以漸成武漢重心。
      第三章〈在革命高潮下的武漢〉:自1926年北伐軍底定武漢三鎮,至1927年7月之間,號為國民革命軍政治工作的「黃金時代」。第一節討論在國民政府「戰時體制」下,總政治部藉籠罩宣傳、動員民眾、民眾運動之權,成了座落武漢的「太上政府」。第二節由武漢常見的群眾運動、政治宣傳切入,討論軍隊政工的成績及其侷限。第三節則以國民黨內「黨權」與「軍權」紛爭為背景,討論武漢總政治部與南昌總司令部之間的政治競逐,如何與武漢的政治文化格局相匯合。
      第四章〈淪為「姨太太」的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淪為「姨太太」,意指成為軍隊的附屬品,是北伐後期常見的話。本章要旨,即在說明消沈的原因。第一節由「寧漢分裂」切入,討論總政治部在政潮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受的打擊。第二節以武漢政權出兵河南為例,說明軍隊政工所遇的困境。第三節由武漢國民政府的崩潰,說明總政治部瓦解的經過,以及整個國民革命軍政治工作式微的原因。
      國民革命軍在北伐前夕原有八個軍,出師未及一年,已膨脹為三十餘軍的龐大隊伍。受篇幅所限,以及研究架構、行文之方便,除了上層決策過程外,本論並未對各部隊政治工作實況作個別考察,權以鄧演達為中心,圍繞在與武漢政權關係密切的唐生智、張發奎部隊上。至於各軍在各處所遇的複雜情況,相信未來猶值繼續考察。

    緒論.....................................1 第一章 革命的存亡問題..................11   第一節 利用軍隊,反被軍隊利用.......11   第二節 槍桿子出政權的年代..........16   第三節 從粵軍軍官到黃埔教官........21 第二章 提機關槍的傳教者................33   第一節 「主義兵」隊伍的創設........33   第二節 參預總政治部建立............49   第三節 從廣州出師到底定武漢........65 第三章 在革命高潮下的武漢..............81   第一節 戰時體制下的政治工作........81   第二節 革命的政治文化..............97   第三節 在「以軍治黨」的質疑聲中...118 第四章 淪為「姨太太」的政治工作.......131   第一節 寧漢政潮下的總政治部.......131   第二節 北伐戰爭在河南.............147   第三節 總政治部的瓦解.............163 結論...................................181 徵引資料...............................191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
    「會議記錄」:
    〈一屆三中全會第8次會議記錄〉,1925.05.22,廣州,油印件,檔號:1.2/11。
    〈二屆中央執委會歡送北伐將士大會紀錄〉,1927.04.27,武漢,油印件,檔號:2.4/48。
    〈二屆中執委國府委擴大臨時會議記錄〉,1927.02.21,武漢,毛筆原件,檔號:2.4/5。
    〈中央各省聯席會議議事錄第08號〉,1926.10.22,廣州,毛筆原件,檔號:2.0/4.9。
    〈中央各省聯席會議議事錄第10號〉,1926.10.26,廣州,毛筆原件,檔號:2.0/4.11。
    〈中央各省聯席會議議事錄第11號〉,1926.10.27,廣州,毛筆原件,檔號:2.0/4.12。
    〈中央農民運動宣傳週第1-3次會議紀錄〉,1927.04.14–04.22,武漢,毛筆原件,檔號:2.4/36.1。
    〈中國國民革命軍各部隊黨代表職權〉,1925,廣州,油印件,檔號:1.3/13.5。
    〈中執會致軍委會政訓部函稿〉,1928.05.29,南京,毛筆稿件,檔號:2.3/ 82.13-1。
    〈軍委會總政治部代理主任朱霽青致四中全會函〉,1928.02.03,南京,毛筆原件,檔號:2.3/62.21。
    〈陸軍軍官學校政治部致中執會函〉,1925.01.30,廣州,毛筆原件,檔號:1.3/13.2。
    〈陸軍軍官學校教導團士兵個人調查表〉,1925,廣州,鉛印件,檔號:1.3/2.4。
    〈戴傳賢等致中央黨部執委函〉,1928.05.23,兌州,電報原件,檔號:2.3/ 82.13。
    《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會會議記錄》第1冊,1924.01.31–04.28,廣州,油印件,檔號:1.3/2.1。
    《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會會議記錄》第3冊,1924.07–12,廣州,油印件,檔號:1.3/2.3。
    《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會會議記錄》第4冊,1925.01–06,廣州,油印件,檔號:1.3/2.4。
    《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會會議記錄》第5冊,1925.07–12,廣州,油印件,檔號:1.3/2.5。
    《二屆中央常會第141-154次常會記錄》,1928.05.28–1928.06.28,南京,油印件,檔號:2.3/109。
    《二屆中央常會第2-26次擴大會議記錄》,1927.03.22–1927.08.26,武漢,油印件(內含毛筆稿件),檔號:2.4/15。
    《二屆中央常會第61-75次常會記錄》,1926.09.28–1927.01.04,廣州,油印件,檔號:2.3/120。
    《二屆中央常會第76-100次常會記錄》,1927.01.08–1927.06.17,南昌、南京,油印件,檔號:2.3/121。
    《二屆中央常會第77-78次常會記錄》,1927.02.26-05.06,漢口,油印件,檔號:2.4/11。
    《二屆中央常會第85-120次常會記錄》,1927.04.21–1928.03.03,南京,油印件,檔號:2.3/107。
    《二屆中央農民部第01-17次部務會議記錄》,1927.04.13–08.20,漢口,油印件,檔號:2.4/33。
    《二屆中執委國府委第01-05次臨時聯席會議記錄》,武漢,油印件,檔號:2.4/1.1。
    《二屆中執委國府委第06-10次臨時聯席會議記錄》,武漢,油印件,檔號:2.4/1.2。
    《二屆中執委國府委第11-19次臨時聯席會議記錄》,武漢,油印件,檔號:2.4/1.3。
    《中央政治會議第001至100次會議記錄》,1924.07.11–1925.12.30,廣州,毛筆原件,檔號:00.1/29。
    《中央政治會議第101至163會議記錄》,1926.01.06–1926.07.09,廣州,毛筆原件,檔號:00.1/30。
    《中央政治會議第1至30次會議記錄》,1926.07.15–1926.10.07,廣州,油印件,檔號:00.1/31。
    《中央政治會議第31至67會議記錄》,1926.10.19–1927.03.04,廣州、南昌,油印件,檔號:00.1/32。
    《中央政治會議第73至111會議記錄》,1927.04.17–1927.07.04,南京,油印件,檔號:00.1/33。
    《武漢中央政治會議第1至47次會議記錄》,1927.03.14–08.17,油印件,檔號:00.2/1。
    《武漢中央政治會議第6至47次會議速記錄》,1927.03.28–08.17,油印件,檔號:00.2/3。
    《武漢時期中政會會議記錄及決議錄》,1927.02.23–03.18,毛筆稿件,檔號:00.2/4。

    「一般史料」:
    〈修正國民革命軍黨代表條例〉,油印件,檔號:465/100.1。
    〈國民革命軍軍務善後會議錄〉,1927.01.01–01.07,南昌,石印件,檔號:441/9.1。
    〈國民革命軍黨代表條例〉,油印件,檔號:441/12。
    〈第二集團軍政治部報告克復後洛鄭通電〉,1927.06.02,河南鄭州,電報原件,檔號:465/113。
    〈鄧演達致聯席會議電〉,1927.01.09,南昌,電報原件,檔號:465/92.2。
    〈黨代表任免條例〉,1926,廣州,油印件,檔號:441/14。
    《士兵黨義訓練大綱》,1929.04,南京,油印冊,檔號:437/34。
    《西北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一年來政治工作報告》,未註時地,鉛印件,檔號:439.2/2。
    《國民政府北伐歌》,中國國民黨湖南省執行委員會農民部印行,1926.05.01),檔號:465/44。
    《國民革命軍陸軍暫編第一師兩年來駐閩工作概述》1930,鉛印件,檔號:441/18。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劉軍長就職紀念特刊》,上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訓練處,1927.10.10),檔號:465/3。
    王器民、黃行編,《政治報告(第一號)》,國民革命軍南路第二師政治宣傳委員會,1926.04.22),檔號:441/1。
    俞作柏,〈革命軍與農民〉,1926,剪報資料,檔號:436/117.110。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印,《中國國民黨之農工政策》,1927.02,鉛印,檔號:436/139。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印,《討奉宣傳大綱》,1927.01.30,油印件,檔號:465/35。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印,《商人與奉系軍閥》,1927.02,鉛印,檔號:465/37。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印,《學生與奉系軍閥》,1927.02,油印,檔號:465/43。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印,《敬告奉魯軍閥鐵蹄下的民眾》,未註時間,油印,檔號:465/95。

    「漢口檔案」:
    〈中央宣傳部等致中常會擴大會議函〉,1927.07.29,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17196。
    〈中央政治會議致中執會函〉,1927.07.26,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12535。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血花劇社李之龍等致中央黨部呈〉,1926.12.23,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1017-4。
    〈中央農民部長鄧演達上中執會函〉,1927.07.08,毛筆原件,檔號:漢2385。
    〈中央黨部人民俱樂部組織草案圖〉,1926.12,漢口,毛筆原件,檔號:漢1017-3。
    〈中央黨部人民俱樂部說明書〉,1926.12,漢口,毛筆原件,檔號:漢1017-2。
    〈中秘書處致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函稿〉,1926.06.28,廣州,毛筆稿件,檔號:漢12594。
    〈中秘書處致總司令部政治部函稿〉,1927.02.14,南昌,毛筆稿件,檔號:漢4077。
    〈中秘書處致總政治部函稿〉,1926.06.26,廣州,毛筆稿件,檔號:漢4496。
    〈中國國民黨全國黨務調查委員會條例〉,1927.01.26,武漢,鉛印件,檔號:漢702。
    〈中執會致唐生智鄧演達等函稿〉,1927.05.28,武漢,毛筆稿件,檔號:漢13861。
    〈中執會致國府函稿〉,1927.08.23,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11257-6。
    〈中執會致總政治部函稿〉,1927.04.29,武漢,毛筆稿件,檔號:漢17240。
    〈中執會致總政治部等函稿〉,1927.04.06,武漢,毛筆稿件,檔號:漢946。
    〈中執會訓令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函稿〉,1927.07.25,武漢,毛筆稿件,檔號:漢9444。
    〈中執會覆武昌羣眾運動委員會函稿〉,1927.06.30,武漢,毛筆稿件,檔號:漢17740。
    〈中執會覆鄧演達函稿〉,1927.04.13,武漢,毛筆稿件,檔號:漢4107-2。
    〈中常會致總司令部政治部函稿〉,1926.07.21,廣州,毛筆稿件,檔號:漢1209。
    〈江西清查逆產委員會主席郭沫若致中央黨部函〉,1927.02.08,江西,毛筆原件,檔號:漢1047-1。
    〈江西清查逆產委員會組織大綱〉,1927.02,江西,油印件,檔號:漢1047-2。
    〈武昌群眾運動委員會上中執會呈〉,1927.06.27,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17740。
    〈軍委會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上中執會呈〉,1927.04.08,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4107-1。
    〈軍委會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上中執會呈〉,1927.07.06,毛筆原件,檔號:漢3470。
    〈耿丹妻張篤和之宣言〉,1927.08.20,武漢,石印件,檔號:漢11257-5。
    〈耿張篤和上中執會呈〉,1927.08.11,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11257-1。
    〈陝西省黨部致中央執行委員會代電〉,1927.02.13,毛筆原件,檔號:漢0144。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前方總政治部第一次工作報告〉,1927.05.24,河南鄭州,油印件,檔號:漢12999-2。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前方總政治部第二次工作報告〉,1927.06,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13000-2。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工作一覽表〉,1927.04.16,武漢,鋼筆原件,檔號:漢13023-2。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工作一覽表〉,1927.05.15,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13001-4。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工作一覽表〉,1927.06.05,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13001-2。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工作一覽表〉,1927.06.22,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13001-3。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組織大綱〉,1927.03.29,武漢,油印件,檔號:漢3444。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上中執會函〉,1926.06,廣州,毛筆抄件,檔號:漢12594。
    〈第二十一軍長劉湘上中執會呈〉,1927.03.08,重慶,鉛印,檔號:漢12622。
    〈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上中執會呈〉,1927.07.26,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3471.3。
    〈惠陽第二區自治辦事處上中執會呈〉,1925.03.07,廣東惠陽,毛筆原件,檔號:漢1846-2。
    〈漢口市長劉文島致武漢臨時聯席會議呈〉,1926.12,漢口,毛筆原件,檔號:漢1017-1。
    〈鄧演達上中執會呈〉,1927.04,毛筆原件,檔號:漢4529。
    〈鄧演達上中執會呈〉,1927.05.19,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3444。
    〈鄧演達呈中執會文〉,1927.06.29,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413-1。
    〈鄧演達致中央政治會議電〉,1927.01.14,武昌,電報原件,檔號:漢17116。
    〈鄧演達致武漢聯席會議報告書〉,1926.12.26,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1070。
    〈鄧演達致中執會電〉,1927.05.20,電報原件,檔號:漢408-1。
    〈總司令部政治部上中央黨部呈〉,1927.01.26,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702。
    〈總司令部政治部公函第605號〉,1926.12.31,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469。
    〈總司令部政治部公函第843號〉,1927.02.23,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940。
    〈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上中執會呈〉,1927.05.22,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12998。
    〈總政治部宣傳列車車長袁達時等上中執會電〉,1927.04.17,江岸,電報原件,檔號:漢17052。
    〈總政治部後方留守主任許德衍致中執會函〉,1927.08.19,武漢,毛筆原件,檔號:漢17196-2。
    〈總政治部秘書處致中央黨部電〉,1927.06.08,河南鄭州,電報原件,檔號:漢17001。
    〈總政治部秘書處致中央黨部電〉,1927.06.09,河南鄭州,電報原件,檔號:漢17587。
    〈謝子重等上中特會呈〉,1927.12.01,四川宜民,毛筆原件,檔號:漢12583。
    〈黨務調查大綱〉,1927.01.26,武漢,鉛印件,檔號:漢702。
    〈鐵路宣傳列車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詳錄〉,1927.01.05,武漢,油印件,檔號:漢6238。
    〈鐵路宣傳列車籌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詳錄〉,1927.01.07,武漢,油印件,檔號:漢6567。
    《第四軍政治部通訊社通訊稿》,河南駐馬店,油印件,檔號:漢17879。
    國民革命軍二十一軍政治部籌備處印,《劉軍長對本軍官佐士兵訓話》,1926.12.16,重慶,鉛印,檔號:漢17362。

    「五部檔」:
    〈中央工人部致總司令部政治部函〉,1926.09.03,廣州,毛筆稿件,檔號:部14965。
    〈中央工人部復查辦粵漢鐵路委員會函〉,1926.04.14,廣州,毛筆稿件,檔號:部13982。
    〈中央工人部趙伽德工作報告〉,1927.08.27,武漢,毛筆原件,檔號:部10174。
    〈中央婦女部北伐工作團第一次報告〉,1927.06.02,河南駐馬店,油印件,檔號:部11629。
    〈中央婦女部致總政治部函稿〉,1927.05.20,武漢,毛筆稿件,檔號:部15983。
    〈中央婦女部致總政治部函稿〉,1927.07.01,武漢,毛筆稿件,檔號:部14092。
    〈中央農民部一週工作報告〉,1927.05.28,武漢,毛筆原件,檔號:部10529。
    〈中央農民部致京漢路宣傳列車辦事處函〉,1927.04.25,武漢,毛筆稿件,檔號:部14447。
    〈中央農民部致軍委會總政治部函〉,1927.06.22,武漢,毛筆稿件,檔號:部13615。
    〈中央農民部致總政治部函〉,1927.05.12,武漢,毛筆稿件,檔號:部14454。
    〈中央農民部通訊股稿〉,1927.05.24,武漢,油印件,檔號:部13065。
    〈中央農民部戰區農運委員會第一次報告〉,1927.05.12,油印件,檔號:部11439。
    〈中央農民部戰區農運委員會第二次報告〉,1927.05.17,武漢,油印件,檔號:部11628
    〈中央農運宣傳週工作報告書〉,1927.05.12,武漢,油印件,檔號:部11489。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告國民革命軍將士書〉,1927.07.23,武漢,鉛印件,檔號:部12650。
    〈中執會致總政治部及各軍政治部之訓令〉,1927.06.01,武漢,油印件,檔號:部6290。
    〈查辦粵漢鐵路委員會致中央工人部函〉,1926.03.26,廣州,毛筆原件,檔號:部13982。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函第1476號〉,1927.06.20,武漢,毛筆原件,檔號:部13615。
    〈國府慰豫軍民代表團羅紹徵上中農部陳克文函〉,1927.04.27,信陽,毛筆原件,檔號:部11710。
    〈陳克文致鄧演達電〉,1927.05.20,武漢,電報稿件,檔號:部11492。
    〈湖北全省總工會報告軍隊活動情形〉,1927.05.12 – 17,武漢,複寫件,檔號:部11379。
    〈鄧演達告別本黨同志書〉,1927.06.30,油印件,檔號:部13388。
    〈鄧演達覆中央婦女部慰問電〉,1927.06.07,河南鄭州,電報原件,檔號:部14312。
    〈戰區農民運動委員會成立經過報告〉,1927.05.12,武漢,油印件,檔號:部11439。
    〈戰區農民運動委員會職員表〉,1927,武漢,毛筆原件,檔號:部12476。
    〈總司令部政治部公函第433號〉,1926.07.20,廣州,毛筆原件,檔號:部7848。
    〈總司令部政治部公函第589號〉,1926.11.15,廣州,毛筆原件,檔號:部7563。
    〈總司令部政治部咨第43號〉,1926.11.23,廣州,毛筆原件,檔號:部7057。
    〈總司令部政治部致中央工人部函〉,1926.07.17,廣州,毛筆原件,檔號:部14953。
    〈總司令部政治部致中央工人部函〉,1926.08.06,廣州,毛筆原件,檔號:部8944。
    〈總司令部政訓部編纂委員會致中央工人部函〉,1927.06.22,南京,油印件,檔號:部13679。
    〈贛州婦女解放協會上中央婦女部呈〉,1927.01.01,毛筆原件,檔號:部10139。
    〈贛州婦女解放協會上中央婦女部呈〉,1927.01.03,毛筆原件,檔號:部10136。
    《軍隊「平民教育」運動之意義與規劃》,廣州: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特別黨部、政治部印行,1926),檔號:部10370。

    國史館藏:
    「蔣中正總統檔案」:
    〈王天錫電蔣中正徐謙鄧演達被何鍵扣留等語〉,1927.05.24,檔號:002020100013049。
    〈蔣中正電朱培德轉各軍政治部禁貼一切標語至京津附近更須嚴禁〉,1928.05.30,蔣中正總統檔案,檔號:002020100021021。
    〈蔣中正電告鄧演達回贛即病請顧何二同志來廬山〉,1927.01.22,蔣中正總統檔案,檔號:002010100005045。
    〈蔣中正電告鄧演達聯席會議議決事皆同意〉,1926.12.19,蔣中正總統檔案,檔號:002010100004043。
    〈蔣中正電張人傑等中明入贛督戰湖北軍政交唐生智鄧演達等負責〉,1926.09.18,蔣中正總統檔案,檔號:002020100007025。
    〈蔣中正電陳公博鄧演達湖南委任人員除徵求黨部通過並與唐生智妥商〉,1926.09.01,檔號:002010100001048。
    〈蔣中正電鄧演達宣傳隊應速辦東南宣傳大綱並應注重勞資調節〉,1927.02.08,蔣中正總統檔案,檔號:002080200018005。
    〈蔣中正電鄧演達總政治部宣傳科朱代杰撤革不錄用該部移設總部行營〉,1926.11.22,蔣中正總統檔案,檔號:002010100003007。
    〈蔣中正電鄧演達總政治部宣傳科朱代杰撤革永不錄用〉,1926.11.22,蔣中正總統檔案,檔號:002010100003008。
    〈蔣中正電囑鄧演達派江董琴為東路軍總指揮政治主任兼理民政〉,1926.11.16,蔣中正總統檔案,檔號:002010100002004。
    〈鄧演達電蔣中正為朱代杰已遵令撤軍即行離部〉,1926.12.25,蔣中正總統檔案,檔號:002080200013051。
    〈鄧演達電蔣中正軍委會之下設總政治部專任軍隊中政治及黨務工作〉,1927.04.01,蔣中正總統檔案,檔號:002020100025005。
    〈鄧演達電蔣中正據報唐生智決定政治部改以夏煦或彭澤湘繼任〉,1926.11.20,蔣中正總統檔案,檔號:002080200008060。

    「石叟叢書」(可線上檢索):
    〈電呈總司令蔣(蔣中正)為革命前途請貸鄧演達一死〉,《文電甲類》上冊,1931.12.20。
    〈電呈總司令蔣(蔣中正)聞鄧演達判決死刑請赴京待罪〉,《文電甲類》上冊,1931.12.19。
    〈電陳銘樞鄧演達獲罪請力為營救〉,《文電乙類》,1930.12.19。

    (二) 報紙、期刊
    《大公報》,天津,1926-1928。
    《大公報》,長沙,1926。
    《中央日報》,南京,1931。
    《中央半月刊》,南京,1928。
    《中國軍人》,廣州,1925。
    《中國國民黨週刊》,廣州,1924。
    《民國日報》,上海,1926-1928。
    《民國日報》,武漢,1926-1927。
    《民國日報》,廣州,1924-1927。
    《申報》,上海,1926-1927、1931。
    《宇宙風》,上海,1936。
    《良友畫報》,上海,1927。
    《青年軍人》,廣州,1925。
    《軍聲半週刊》,廣州,1925-1926。
    《革命軍》,廣州,1926。
    《革命評論》,上海,1928。
    《香江新聞報》,香港,1925。
    《國聞週報》,天津,1926-1928。
    《晨報》,北京,1926-1928。
    《黃埔武力旬刊》,廣州,1927。
    《黃埔軍人週刊》,廣州,1927。
    《黃埔潮》,廣州,1925-1927。
    《新青年》,北京,1918-1920。
    《會聲月報》,重慶,1944。
    《嚮導週報》,上海,1926-1927。

    (三) 史料彙編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6-1927)》,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革命文獻》,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53-196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四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李玉貞譯,《聯共、共產國際與中國》(Comintern and National Revolutionary Movement in China),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京師警察廳編譯會編,《蘇聯陰謀文證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蔣永敬輯,《北伐時期的政治史料-一九二七年的中國》,台北:正中書局,1981。

    (四) 中文專書
    《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北伐特刊》,廣州: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特別黨部印行,1926.08。
    《東方紅歌曲集:音樂舞蹈史詩》,香港:生活.讀書.新知出版社,1965。
    《黃埔血史: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追悼北伐陣亡將士特刊》,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28。
    《鄧演達先生遺稿》,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影印本。
    《鄧演達的道路》,鄧演達先生殉難十五週年紀念會,1946。
    《鄧演達紀念集》,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影印本。
    A. B. 巴庫林著,鄭厚安、劉功勛、劉佐漢譯,《中國大革命武漢時期見聞錄:1925 - 1927年中國大革命札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Eric Hoffer著,梁永安譯,《狂熱份子》(The True Believer: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台北:立緖文化:2004。
    Eric Nordlinger著,洪陸訓譯,《軍人與政治:亞非拉美國家的軍事政變》(Soldiers in Politics: Military Coups and Governments),台北:時英,2002。
    F. F. Liu著,梅寅生譯,《中國現代軍事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Robert W. Chandler著、許明雄譯,《美軍在越南的宣傳戰》,台北:黎明,1985。
    Samuel P. Huntington著,洪陸訓等譯,《軍人與國家:文武關係的理論與政治》(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台北:時英出版社,2006。
    人民出版社編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農民運動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卜新華,《郭沫若研究新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上海婦女慰勞北伐前敵兵士會編,《黨軍》,上海:上海婦女慰勞北伐前敵兵士會,1928。
    于永波、徐才厚主編,《當代中國軍隊的政治工作》,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部編輯,《黃埔叢書》,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部,1928。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務委員會編撰,《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史稿》,台北:龍文,1990影印版。
    中共中央文獻編委會編,《周恩來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中共中央文献硏究室编,《周恩來年譜》,北京:中央文獻硏究室,1997。
    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治工作教硏室編,《軍隊政治工作參考資料: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治工作教硏室,1980。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辦公廳編研室編,《中國歷代軍隊政治工作資料類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中國共產黨東江地方史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共產黨東江地方史》,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1。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朱執信先生文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
    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編,《鄧演達》,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
    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北伐統一與訓政建設史》,台北: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編輯委員會,1981。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編輯委員,《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紀念北伐七十週年專號》,台北:中華軍史學會,1997。
    文公直,《最近卅年中國軍事史》,台北:文星書店,1962年影印本。
    文砥編,《蔣介石的革命工作》,上海:太平洋書店,1928。
    毛思誠主編,陳布雷校訂,《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1936年版。
    王正華,《國民政府之建立與初期成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丘挺編著,《鄧演達年譜》,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北京軍區司令部動員部編,《動員工作文件彙編》,北京:北京軍區司令部動員部,1982。
    朱執信,《朱執信集》,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影印本。
    汕頭市社科聯編,《周恩來在潮汕》,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吳天憾、王達三、趙懷壁、趙如珩等著,《中國國民黨崑山縣黨史》,江蘇崑山:中國國民黨崑山縣黨部,1929。
    吳玉章,《吳玉章回憶錄》,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
    呂芳上,《朱執信與中國革命》,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78。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9。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到十八年》,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李一氓,《模糊的熒屏:李一氓回憶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李宗黃,《國民革命軍畧史》,南京,1929三版。
    李品仙,《李品仙回憶錄》,台北:中外圖書出版社,1975。
    李恩涵,《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1925-193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李健民,《五卅慘案後的反英運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1994。
    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
    李聚奎,《李聚奎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
    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二十世紀中國對談錄》,台北:麥田,1999。
    沈亦雲,《亦雲回憶》,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8。
    沈從文,《沈從文自傳》,台北:聯合文學,1987。
    沈雲龍、張朋園、劉鳳翰訪問,《劉航琛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沈雲龍訪問,《周雍能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沈雲龍訪問,賈廷詩等紀錄,《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亞.伊.切列潘諾夫著,《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一個駐華軍事顧問的劄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亞‧伊‧趙列潘諾夫等十三人合著,王啟中譯,《蘇俄在華軍事顧問回憶錄》,台北:國防部情報局譯印,1975。
    周天度編輯,《鄧演達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居正編,《清黨實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影印版。
    林玲玲,《廖仲愷與廣東革命政府(1911-1925)》,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出版,1995。
    南昌八一紀念館編,《南昌起義》,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
    洪長泰,《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台北:一方出版,2003。
    洪陸訓,《武裝力量與社會》,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洪陸訓,《軍事社會學與文武關係的理論和研究途徑:兼論軍事社會學對政戰制度的作用》,台北:政戰學校國軍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7。
    胡適,《胡適自傳》,合肥:黃山書社,1986。
    孫元良,《億萬光年中的一瞬:孫元良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
    孫文演講,《軍人精神教育》,上海:民智書局,1924.10再版。
    徐萬民主編,《孫中山研究論集: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海天出版社編,《現代史料》,上海:海天出版社,1933-1935。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秦柯,《悲壯交響曲:鄧演達評傳》,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高郁雅,《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台北:學生書局,1999。
    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全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國防部史政局編著,《北伐戰史》,台北:國防部史政局,1959。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輯,《北伐統一五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8。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編纂,《國軍政工史稿》,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60。
    張光宇,《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張光宇,《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革命軍》,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
    張朋園等訪問,《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7。
    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
    張國燾,《我的回憶》,香港:明報月刊,1971-1974。
    張培新,《北伐時期群眾戰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8。
    張瑞德,《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梅日新、鄧演超主編,《鄧演達研究新論:紀念鄧演達創建中國國民党臨時行動委員會70周年》,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1。
    第四軍紀實編纂委員會編纂,《第四軍紀實》,廣州:懷遠文化事業服務社,1949。
    郭沫若,《沫若自傳》,台北:古楓出版社,1986。
    陳公博,《苦笑錄》,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硏究中心,1979。
    陳天錫編,《戴季陶先生編年傳記》,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
    陳天錫編輯,《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71。
    陳存恭、張力訪問,《石覺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陳卓凡、楊逸棠編,《鄧演達先生遺著》,香港:華商出版社,1949。
    陳恒明,《中華民國政治符號之硏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陳訓正,《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台北:文海,1972影印本。
    陳進金,《地方實力派與中原大戰》,台北:國史館,2002。
    陳誠,《陳誠先生書信集》,台北:國史館,2006。
    陳誠,何智霖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北伐平亂》,台北:國史館,2004。
    陳壽恆等編著,《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
    陳德珠、吳定賢收集整理,《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史料:一九二五年十月》,惠州:惠陽地區文化局文物科、惠州市博物館,1981。
    陳濟棠,《陳濟棠自傳稿》,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4。
    曾廣興、王全營編,《北伐戰爭在河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曾憲林、萬雲主編,《鄧演達歷史資料》,武昌:華中理工大學,1988。
    華崗,《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國大革命史》,上海:上海書店,1991影印本。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著,張理京譯,《美國與中國》(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台北:左岸,2003。
    馮兆基著,郭太風譯,《軍事近代化與中國革命》(The Military Dimension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馮筱才,《北伐前後的商民運動(1924-193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報,1994。
    黃振涼,《黃埔軍校之成立及其初期發展》,台北:正中書局,1993。
    黃紹竑,《五十回憶》,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
    黃嘉謨編,《白崇禧將軍北伐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惲代英,《惲代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楊天石,《國民黨人與前期中華民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楊天石,《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楊信孚編,《北伐中農民的實際行動》,廣州:中國國民黨中央軍人部,1926。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楊逸堂,《鄧演達》,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
    楊資元、馮永寧,《北伐驍將鄧演達》,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賈廷詩等訪問紀錄,《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鄒讜,《中國革命再闡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台北:里仁,1984。
    熊志勇,《從邊緣走向中心:晚清社會變遷中的軍人集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維什尼亞科娃‧阿基莫娃著,王馳譯,《中國大革命見聞(1925-1927):蘇聯駐華顧問團譯員的回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維‧馬‧普裡馬科夫著,曾憲權譯,《馮玉祥與國民軍:一個志願兵的劄記,1925-192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劉秉粹編,《革命軍第一次東征實戰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劉健群,《銀河憶往》,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
    廣州平社輯,《廣州事變與上海會議》,台北:文海,1985年影印本。
    廣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國民革命軍北伐親歷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編,《黃埔軍校史料》,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82。
    歐振華,《北伐行軍日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影印本。
    蔣中正,《領袖訓詞(五)軍事改革要項》,台北:國防部政治部,1950。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
    蔣永敬,《鮑羅廷與武漢政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
    鄭志廷、張秋山等編著,《保定陸軍學堂暨軍官學校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鄧文儀,《老兵與教授》,台北:龍文出版社,1994。
    鄧演達紀念畫冊編委會編,《鄧演達紀念畫冊:獻給鄧演達先生一百周年誕辰》,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95。
    黎民魂編著,《赤色檔案》,北平:未註出版者,1928。
    蕭邦奇(R. Keith Schoppa),周武彪譯,《血路:革命中國中的沈定一(玄廬)傳奇》(Blood Road : the Mystery of Shen Dingyi in Revolutionary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戴季陶,《戴天仇文集》,台北 : 文星書店,1962年影印本。
    簡又文,《西北從軍記》,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
    羅志田,《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羅敦偉,《五十年回憶錄》,台北:中國文化供應社,1952。
    譚元亨、李景秋,《鄧演達:民主革命的彗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蘇俄國防部軍事出版社編輯委員會編,王宇樞譯,《蘇俄五十年建軍史(1918-1968)》,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0。

    (五) 中文論文、專文
    Guy Alitto,〈西方史學論著中的蔣介石先生〉,《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1冊,1986。
    J‧肯尼斯‧奧林尼克,郭根山譯,〈鄧演達在國民黨理論體系中的民眾革命思想〉,《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16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丁覺群,〈憶述武漢地區的勞資鬥爭和勞動仲裁活動〉,《武漢文史資料》15,1984.02。
    文強,〈我在黃埔軍校的見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黃埔軍校》,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
    文強,〈對鄧演達兼任圍攻武昌城司令的回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3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王柏齡,〈黃埔軍校開創之回憶(一)〉,《傳記文學》91,1969.12。
    王柏齡,〈黃埔軍校開創之回憶(四)〉,《傳記文學》96,1970.05。
    王紫雲,〈黃埔創校時期的政工制度〉,《軍事史評論》4,1997.06。
    向之,〈二次北伐中三十七軍的政治工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3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朱新鏞,〈鄧演達與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陳建華總編,《黃埔軍校研究》第2輯,廣州:廣東人民,2006。
    老卒,〈隨軍北伐話當年〉,《春秋雜誌》78,1960.10.01。
    冷欣,〈黃埔生活追憶〉,《自由談》15:3,1964.03。
    吳忠亞,〈我的老師鄧演達先生〉,《武漢文史資料》第15輯,1984.02。
    呂芳上,〈近代中國制度的移植與異化:以1920年代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為例的討論〉,《一九二○年代的中國》,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2002。
    呂芳上,〈尋求新的革命策略:國民黨廣州時期的發展,1917-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上),1993.06。
    呂芳上,《北伐時期國民革命軍的政治組織與政治工作(1924-1928)》書稿(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微片:NSC84-2411-H001 --00-4。
    李之驥,〈血花劇社與新海軍社:回憶大革命時期李之龍在武漢的二三事〉,《湖北文史資料》5,1981。
    李任夫,〈陳銘樞談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武漢的軍政大事〉,《武漢文史資料》第4輯,1983.11。
    李國祁,〈北伐的政略〉,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1988。
    李澤民,〈鄧演達、惲代英派耿丹到漢口運動劉佐龍起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3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佟以群,〈國共合作時期河南農民運動之研究(1925-1927)〉,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周芳世,〈能文能武的蔣作賓〉,《藝文誌》8,1966.03。
    季方,〈白首憶當年〉,《縱橫》總第8期,1985。
    季方,〈我所接觸到的蔣介石〉,《文史資料選輯》73,1986。
    侯連瀛,〈我在武漢國民政府時期的一段經歷〉,《湖北文史資料》總21期,1987.11。
    俞雨霖,〈共軍與中共政治:歷史的角度〉,《東亞季刊》18:2,1986.10.01。
    洪陸訓,〈國軍政戰制度與中共政工制度之比較〉,《復興崗論文集》15。
    洪陸訓,〈蘇聯紅軍政工制度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18:6,1992.06。
    洪喜美,〈北伐前後平民教育運動初探〉,《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2輯(台北:國史館,1993。
    胡耐安,〈北伐璅碎事拾零舊事新憶之一〉,《傳記文學》055,1966.12。
    胡適,〈追念吳稚暉先生〉,《自由中國》10:1,1954.01.01。
    范佐驊,〈從組織變革探討國軍政戰組織再造〉,《國防雜誌》19:5,2004.05。
    韋慕庭(C. Martin Wilbur),〈建立革命基地的困難:孫中山與1923年的廣州〉,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文集‧第七輯 護法與北伐》,台北:聯經,1980。
    孫平,〈論鄧演達的政治主張〉,《黨史文苑》,2006年10期。
    師綸,〈西北馬家軍閥史略〉,《甘肅文史》5,1989。
    徐勇,〈南方黨人的暴力認識及其建軍模式類型研究〉,徐萬民主編,《孫中山與同盟會:「紀念同盟會成立10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
    荀懷謙,〈第八軍政治工作片段〉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3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袁宙宗,〈鄧演達暴起急落〉,《中外雜誌》27:2,1980.02。
    馬烈,〈從蔣介石年譜初稿看鄧演達與蔣介石的關係〉,《民國檔案》,2000.04。
    張世瑛,〈罪與罰-北伐時期湖南地區懲治土豪劣紳中的暴力儀式〉,《國史館學術集刊》9,2006.09。
    張佛千,〈「瑣細」與「顯微鏡」〉,《傳記文學》74,1968.07。
    張耀杰,〈宋慶齡與共產國際〉,《傳記文學》91:2,2007.08。
    許克祥,〈許團長「馬日事變」回憶錄(上)〉,《春秋雜誌》226,1926.12.01。
    陶季邑,〈關於鄧演達的生年〉,《近代史研究》6,1997。
    斐京漢,〈國民革命軍內部的主導權問題與「4.12」清黨事件〉,《蔣中正先生與國民革命軍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4。
    黃旭初,〈在我記憶中的早年李宗仁〉,《春秋雜誌》237,1967.05.16。
    黃金麟,〈革命與反革命:「清黨」再思考〉,《新史學》,11:1,2000。
    黃振位,〈一位革命者高尚品格的再現:最新發現的鄧演達烈士三十一封家信讀後〉,《廣東黨史》,2003年第4期。
    黃肇珩、胡有端、徐圓圓,〈北伐統一五十週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近代中國》6,1978.06.30。
    黃繡媛,〈民初的廢督裁兵運動(一九一六~一九二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黃寶實,〈北伐時期的經歷與見聞〉,《傳記文學》13:2,1968.08。
    楊利文,〈北伐時期國民革命軍的黨代表制〉,《民國檔案》2007年第1期。
    楊奎松,〈孫中山的西北計畫及其夭折〉,蔣永敬、楊奎松著,《中山先生與莫斯科》,台北:台灣書店,2001。
    楊維真,〈論北伐前期蔣中正與朱培德的關係〉,《蔣中正先生與國民革命軍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4。
    葉惠芬,〈唐生智與北伐時期政局的演變〉,《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2集,台北:國史館,1993。
    葛凜然(Colin Green),〈良兵與良民:蔣中正先生對軍人武德的看法〉,《蔣中正先生與國民革命軍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4。
    趙春珊,〈北伐前後散記〉,《武漢文史資料》第15輯,1984.02。
    劉宏祥,〈政工幹部學校之研究(1950~1970)〉,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蔣永敬,〈鮑羅廷與改組國民黨〉,蔣永敬、楊奎松著,《中山先生與莫斯科》,台北:台灣書店,2001。
    蔣永敬,〈關於北伐時期黨務的綜合報告〉,《北伐統一六十週年學術討論集》,台北: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1988。
    諸葛達,〈衙前農民運動述論〉,《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總115期,2005。
    鄭建生,《國民革命中的農民運動-以武漢政權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鄭曉時,〈政體與軍隊:台灣文武關係(1950-1987)的一個分析架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5:1,1992.11。
    應未遲,〈「馬日事變」與何鍵〉,《藝文誌》52,1970.01。
    藍騰蛟,〈回憶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文史資料》4,1983.11。
    魏紹徵,〈北伐革命潮流中的標語〉,《暢流》52:12,1976.02。
    羅任一,〈鄧演達回國組黨〉,《前進論壇》,1998年第8期。
    羅志田,〈士變: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讀書人的革命情懷〉,《新史學》18:4,2007.12。
    羅志田,〈南北新舊與北伐成功的再詮釋〉,《新史學》5:1,1994.03。
    蘇進強、沈明室,〈國軍政戰制度與文武關係的演變與展望〉,《國防政策評論》1:2,2000.01。

    (六) 工具書
    吳相湘,《民國百人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
    秦孝儀、李雲漢主編,《中華民國名人傳》,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4。
    張憲文、方慶秋、黃美真主編,《中華民國史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
    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94。

    (七) 外文專書
    Benvenuti, Francesco, 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Woodall, The Bolsheviks and the Red Army, 1918-192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Cheng, Hsiao-shih, Party-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PRC and Taiwan: Paradoxes of Control,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0.
    Finer, S.E., The Man on Horseback: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Politics,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76.
    Fitzgerald, John, Awakening China: 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中譯本見:李恭忠、李里峰等譯,《喚醒中國:國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北京:三聯書店,2004。
    Herspring, Dale R., Russian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6.
    Hung, Chang-tai ,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 1937-194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Isaacs, Harold Robert, The Traged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Jordan, Donald A.,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China's National Revolution of 1926-1928,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6.
    Lary, Diana, Warlord Soldiers: Chinese Common Soldiers, 1911-193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McCord, Edward A., The Power of the Gun,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hinese Warlordism,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Olenik, John K., Left Wing Radicalism in The Kuomintang: Teng Yen-Ta and the Genesis of the Third Party Movement in China, Ph.D dissert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1973.
    Ozouf, Mona, translated by Alan Sheridan, Festivals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Tang, Leang-Li, The Inner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London: George Routledge, 1930.
    Timothy Colton, J, Commissars, Commanders, and Civilian Authority: The Structure of Soviet Military Poli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White, D. Fedotoff, The Growth of the Red Ar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4.
    Wilbur, C. Martin and How, Julie Lien-ying, Documents on Communism, Nationalism, and Soviet Advisers in China, 1918-1927 : Papers Sized in the 1927 Peking Rai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6.
    Wilbur, C. Mart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1923-192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Williamsen, Thomas Marvin,” Political Training and Work at the 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Prior to the Northern Expedition”(Ph.D dissertation, Duke University, 1975).
    Ziemke, Earl F., The Red Army, 1918-1941: From Vanguard of World Revolution to US Ally, New York: Frank Cass, 2004.
    (八) 外文論文、專文
    Barber, Charles H., “China’s Political Officer System”, Military Review , July 1953.
    Bastid-Bruguiere, Marianne, “Patterns of Propaganda Organization in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Movement in China in the 1920s”,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1920s ,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2.
    Chartier, Roger, “Culture as Appropriation: Popular Cultural Uses in Early Modern France” in Steven L. Kaplan, ed.,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Europ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Berlin: New York: Mouton, 1984.
    Landis, Richard B., ”Training and Indoctrination at the Whampoa Academy”, F. Gilbert Chan and Thomas H. Etzold (eds), China in the 1920s : Nationalism and Revolution, New York: New Viewpoints, 1976.
    Lary, Diana, ”Bad Iron,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Common Soldier in the Warlord Period”, 《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Olenik, John K., "Military Aspects of Mass Mobilization During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1926-1927", 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台北:2001.10.
    “Red Propaganda Trains”, New York Times, 1920.01.18.
    Taylor, Richard, “Radiating the Revolution: Agitation in the Russian Civil War 1917-1921”, Historian. Vol.81, Spring 2004.
    The Editorial Management, “Introduction”, Chinese Correspondence (Published by the Press Office of the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Head Quarters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of China) Vol. I, January 15th, 1927.
    Ven, Hans van de, “The Military in the Republic”,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50, June 1997.
    Wilbur, C. Martin, “Rethinking China’s Historic Northern Expedition”, 《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北伐統一史》第2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
    細井和彥,〈武漢時期までの鄧演達-下-総政治部との関係を中心にしつつ〉,《立命館文學》,號539,1995.03。
    細井和彥,〈武漢時期までの鄧演達-上-総政治部との関係を中心にしつつ〉,《立命館文學》,號535,1994.0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