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沈穎芳 |
---|---|
論文名稱: |
浴場即事--沈穎芳水墨創作論述 |
指導教授: | 李振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1 |
中文關鍵詞: | 水墨 、人物畫 、浴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0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人」是自有繪畫以來便存在的主題。與過去不同的是,人物圖象在當代已多不涉及政治或宗教統治者的意圖,而出於創作者對人類自身的興趣。正因為如此,藝術中的「人」是透過各式各樣的思維與觀察而建立的,自由的形象與多樣的視角是其特質。
本論文即以筆者對於「人」的繪畫主題之認知及所延伸的「浴場風景」為主軸,敘述此一題材的性質、歷史、意涵及其與藝術處理手法的關連,並從所列之圖例中探討相關的繪畫理論與藝術觀念。
第一章為主題與架構之說明。分為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與創作的關係三部分。
第二章為理論與文獻之探討,以藝術中的沐浴圖象為論述主體,探討相關理論及繪畫風格。
第三章為個人創作思維之陳述,包括創作觀、選題動機及圖像化過程中之思考。
第四章為作品說明。透過所選的十二幅階段性作品,敘述此一主題發展過程中的想法,包括材料的選擇、技法的探討與形式的來源。
第五章為結論,敘述筆者對藝術創造的看法及期許,並以之為此一階段創作的總結。
一、史料
[漢] 王充,《論衡.譏日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62,(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漢] 班固,《前漢書》卷二十七中之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49,(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漢] 班固,《前漢書》卷六十四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50,(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漢]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漢] 鄭玄,《禮記注疏》卷二十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5,(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漢] 趙岐,《孟子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95,(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魏] 王肅,《孔子家語》卷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95,(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魏] 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卷十四,[景印文淵格四庫全書]冊195,頁660。
[晉] 干寶,《搜神記》卷十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42,(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梁] 劉勰,《文新雕龍》,(台北縣永和市:大方,民64)。
[唐]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臺北市:商務,1971)。
[宋] 米芾,《畫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3,(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宋] 洪邁,《夷堅志》,(台北:明文出版社,1994)。
[宋] 荊浩,《筆法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2,(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宋] 陳郁,《藏一話腴論寫心》,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冊,(台北:華正,民73)。
[宋] 釋普濟 ,《五燈會元》卷十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53,(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宋] 著者不詳,《宣和畫譜》卷十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3,(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宋] 劉斧,《青瑣高議》,(台北市:河洛圖書,1977)。
[宋] 鄧樁,《畫繼》卷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3,(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宋]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畫人物》,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冊,(台北:華正,1984)。
[宋] 李如圭,《禮儀集釋》卷二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3,(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元] 夏文彥,《圖繪寶鑑》卷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4,(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元] 陶宗儀,《輟耕錄》,(台北市:臺灣商務,1966)。
[明] 王世貞,《藝苑卮言》,俞劍華編〔中國畫論類編〕第一冊,(台北市:華正書局,1984)。
[明] 汪珂玉,《珊瑚網》卷四十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8,(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明] 唐志契,《繪事微言》卷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6,(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明] 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二十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974,(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頁391。
[明] 錢古訓,《百夷傳》,王有立編,〔中華文史叢書〕第九輯,(台北:華文,1968)。
[清] 方薰,《山靜居論畫.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清] 沈宗騫,《芥舟學畫編》,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冊,(臺北:華正,1977),頁518。
[清] 阮元,《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0),冊6、10、13。
[清] 曹雪芹,《紅樓夢》 (台北:世界,1997)。
[清] 乾隆十三年敕撰《欽定禮記義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4,(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重修高雄市志》卷六.衛生志,(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85)。
二、近人專著
[日] 戶田偵佑/林秀薇編譯,《日本美術之觀察──與中國之比較》,(台南市:林秀薇)。
[日] 茂呂美耶,《物語日本》,(台北:遠流,2004)。
[日] 鈴木大拙,《禪與日本文化》,(台北市:桂冠, 1992)。
[日] 鈴木敬/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
[日]新井一二三,〈旋轉的木馬──既像日本又不向日本的台灣文化〉,《文化交流道》1996年5月號,(台北:文化大學),線上刊:http://www.sce.pccu.edu.tw/sce/studybase/07life/63-7-02.asp。
[法] Francoise de Bonneville/郭昌京譯,《原始聲色:沐浴的歷史(Le Livre de Bain)》,(天津市:百花文藝 ,2003)。
[美] 明恩溥,《中國人的特性》,(北京市:光明日報,1998)。
[英] Kenneth Clark/吳玫、寧延明譯,《裸體藝術》,(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
[德] 奧托.基弗/薑瑞璋譯,《古羅馬風化史》,(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人類文明史圖鑑──家庭的進化》冊22,(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
Bates Lowry/杜若洲譯,《視覺經驗》,(台北市:雄獅,1991)。
E. H. Gombrich/林夕、李本正、范景譯,《藝朮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長沙市:湖南科學技朮,2000)。
E. H. 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1991)
Francoise de Bonneville/郭昌京譯,《原始聲色:沐浴的歷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Fredric Jameson/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Harold Brodkey/單德興譯,〈論時尚〉,《經典攝影叢書:李察.阿維東》,(台北:大拇指出版社,民68)。
Heinrich Wofflin/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台北:雄獅,1989)。
Prosch/彭淮棟譯,《意義》,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石聲淮、唐玲玲,《東坡樂府編年箋注》,(台北:華正書局),民82)。
江宏、邵琦,《中國畫心性論》,(上海市:上海書畫,1993)。
何懷碩,《繪畫獨白》,(台北:圓神,1987)。
呂繼祥,《沐浴趣話》,(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李長之,《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台北市:里仁書局,1997)。
李渝,《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台北:雄獅,2001)。
周作人,〈混堂記〉,張明高、范橋編《周作人散文》冊3,(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林語堂,《吾國吾民》,(台北市:金蘭,1984)。
俞大綱,《俞大綱全集》,(台北:幼獅,1987)。
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華正書局,1984)。
徐小虎,《日本藝術史》,(台北市:南天書局,1996)。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
殷偉、任玫,《中國沐浴文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者/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市:臺灣攝影工作室,1998)。
馬可波羅/馮成鈞譯,《馬可波羅行記》,(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馬偕/周學普譯,《台灣六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高居翰(James Cahill) /王嘉驥譯,《山外山:晚明繪畫一五七○~一六四四》,(臺北:石頭,1997)。
高居翰(James Cahill) /王嘉驥譯,《隔江山色:元代繪畫一二七九~一三六八》,(台北:石頭,1994)。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1977)。
梁實秋,《雅舍小品》,(台北:正中書局,1993)。
許陽明,《女巫之湯──北投溫泉鄉重建筆記》,(臺北縣:新新聞,2000)。
彭衛、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2)。
葉石濤,《紅鞋子》(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89)。
葉朗,《中國美學的開展》冊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2000)。
葛路,《中國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民76)。
熊鈍生主編,《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2000)。
遠流視覺書編輯室,《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台北:遠流,2001)。
劉達臨,《性史圖鑑》,(台北:八方,2004)。
魯迅,《魯迅全集.而已集》,(台北市:谷風,1980)。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三、期刊論文
石守謙,〈古傳日本之南宋人物畫的畫史意義──兼論元代的一些相關問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五期,(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民87.03),頁153-182。
李振明,〈文人畫墨戲的臨界──書法性堅持的意義與侷限〉,《2003書畫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華梵大學美術系,2003)。
尚傑,〈裸與遮的藝術〉,《博覽群書月刊》2003年第六期,(北京:博覽群書雜誌社),線上刊:http://www.qikan.com.cn/gbqikan/view_article1.asp?page=mag&titleid=blqs20030618。
林志明,〈由形象斯維到形象關係〉,《藝術家》第300期,(台北:藝術家雜誌社,2000.05),頁141。
倪再沁,〈論水墨藝術之抽象性〉,《藝術家》第327期,(台北:藝術家雜誌社,2002.08) 頁274-279。
夏鑄九,〈台灣北部的溫泉〉,《台灣溫泉情節》,(台北:北投社,1998)。
張文信,《西洋繪畫中「沐浴」的身心靈與空間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民89)。
張光賓,〈中國繪畫線條的發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三卷第7期,(臺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民59)。
陳映真,《聯合副刊》2000年4月10日。
陳修兀,《台灣地區住宅的浴廁空間、設備、使用行為嚴格及使用現況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78學年度碩士論文,1990)。
劉增貴,〈中國古代沐浴禮俗〉,《大陸雜誌》98卷第4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98.04),頁9-29。
盧輔聖,〈關於筆墨的論爭〉,《朵雲》第五十四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