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藺桃 LIN TAO |
---|---|
論文名稱: |
中國大陸八九十年代的現代新儒家研究 ——以徐復觀為例 The Studies of Modern New Confucians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1980s to 1990s:Researches on Xu Fu-guan as Example |
指導教授: |
潘朝陽
Pan, Chao-Y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8 |
中文關鍵詞: | 現代新儒家 、徐復觀 、政治儒學 、中華文化主體性 、反思現代性 |
英文關鍵詞: | Modern New Confucians,, Xu Fuguan, political Confucianism, essentiality of Chinese culture, reflections on moderni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2 下載:4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整理分析了「港台新儒家」作為外來詞彙,於1980年代進入中國大陸學界后,大陸學者對其進行「現代新儒家」再詮釋并加以研究的過程。借用徐復觀整體論的宏觀研究視角以及傅柯的系譜學的微觀研究方法,筆者發現,此過程伴隨著大陸學者與港台新儒家之間、大陸不同學派學者之間話語權的爭奪;在八十年代新啟蒙運動(文化熱)、九十年代「保守」成為主潮的時代變奏中,「現代新儒家」並非僅僅為研究對象,而且為中國大陸學者提供了知識和研究方法,架設起了中國大陸學者與海外學界交流的橋樑,同時深刻參與到了八九十年代轉型中國的思想論爭中,是促成中國大陸重新分化的思想界的重要原因。
中國大陸八九十年代的「現代新儒家」研究,與八九十年代從「啟蒙與救亡」向「激進與保守」過渡及至「反思現代性」的現代思想史解釋模式密切相關,不同解釋模式下中國近代史上的兩大命題:「傳統」與「革命」被不斷詮釋,「現代新儒家」在不同時期主導模式下也被一再詮釋。
徐復觀從一開始以「美學家」身份進入中國大陸思想界,作為對儒家政治思想有深刻闡發的新儒家,在九十年代中後期,其政治哲學對儒家與自由主義者因應現實政治的社會政治哲學的建構,有重大研究意義。
伴隨著中國國力的崛起,建構「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成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時代任務,也正是在此思想意識上接續起了「現代新儒家」的道統意識。
在21世紀能否建立起可慾的中華現代文明與儒家能否重新回歸其歷史地位是同一問題的兩個面向,既需要中外儒家學者在「理」的層面做出疏通,亦需要在「勢」的層面形成共識。
As a borrowed phrase, New Confucian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was introduced to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1980s, rephrased as Modern New Confucians and studied by many scholars. By borrowing the macro-studying perspective from Xu Fuguan’s wholism theory and using the micro-studying method of genealogy from Michel Foucaul, I notice that the process of introducing and studying the borrowed phrase was accompanied by competition for discourse power among different factions of mainland scholars, and between them and those new Confucians based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During the switch from New Enlightenment movement (Culture Fever) of 1980s to Conservatism tide of 1990s, Modern New Confucians was not just a subject for studying, but also provided certain methodology and knowledge resource for scholars of Mainland China, created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between these scholars and those abroad, as well as deeply involved in debates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on China’s transition, and became a vital catalyst which had differentiated intellectual mind of Mainland China.
The researches on Modern New Confucian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ree explanatory modes of modern history of thoughts in China, which eventually evolved from enlightenment and salvation to radicalism and conservatism, then finally to reflections on modernity. Tradition and revolution as two indispensable themes of China’s modern history were incessantly explained under different explanatory modes and Modern New Confucians was also illustrated from certain perspective of the leading mode at the time.
Xu Fuguan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mainland literati as an esthetician. But as a new Confucian who had expounded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 Xu Fuguan’s efforts in formulating Confucian as well as liberalist’s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corresponding to the realpolitik are worth researching.
As the power of China rises profoundly, constructing the essentiality of Chinese culture accordingly becomes a concerted mission among China’s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which could also be seen as an ideological continuation of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of Modern New Confucians.
In the 21st century, whether we can build desirable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whether Confucianism can regain its historical status are two facets of the same coin. They need the efforts of Confucian scholars around the world in mediating Li(principle) as well as reaching consensus in Shi(propensity of things).
(一) 徐復觀著作
1. 《學術與政治之間》(甲集)(台中:中央書局,一九五六年初版,一九五七年再版)。
2. 《學術與政治之間》(乙集)(台中:中央書局,一九五七年初版)。
3. 《徐復觀文錄選粹》,蕭欣義編(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6月版)。
4. 《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八月三版)。
5.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9月第一版)。
6. 《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蕭欣義編(臺北:台灣學生書局,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八月初版)。
7. 《兩漢思想史》卷二(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9月版)。
8. 《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9月第五版)。
9. 《中國人性論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9月第五版)。
(二)專書
1.許紀霖、羅崗等著:《啟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界重大論爭研究》(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7年)。
2.黃俊傑:《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11月)。
3.黃俊傑:《儒學與現代臺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4.方克立:《現代新儒學與中國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5.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現代新儒家研究論集(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6.羅義俊編:《評新儒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7.羅義俊編:《評新儒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8.羅義俊編:《理性與生命(1)——當代新儒學文萃》(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
9.陳克艱編:《理性與生命(2)——當代新儒學文萃》(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10.鄭家棟:《斷裂的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4月)。
11.鄭家棟:《當代新儒學論衡》(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12月)。
12.鄭家棟:《現代新儒學概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13.李維武:《20世紀中國哲學本體論問題》(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14.李維武:《中國人文精神之闡揚:徐復觀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5.李維武編:《徐復觀與中國文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版)。
16.劉述先主編主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中國大陸與台灣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17.劉述先主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版)。
18.劉述先編:《當代儒學論集:傳統與創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
19.劉述先:《文化與哲學的探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7月)。
20.李明輝主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總論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11月)。
21.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大陸講學、答疑和討論》(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6月)。
22.杜維明:《新加坡的挑戰:新儒家倫理與企業精神》(北京:三聯書店,2013),頁1-2。
23.傅偉勛:《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版)。
24.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87年6月版)。
25.李澤厚:《走我自己的路》(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12月)。
26.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回望二十世紀中國》(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5年版)。
27.徐洪興主編:《鑒往瞻來——儒學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28.高瑞泉主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
29.高瑞全主編:《思潮研究百年反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30.朱學勤:《朱學勤文集》(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31.俞祖華、趙慧峰主編:《中國近代社會文化思潮研究通覽》(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32.余英時:《錢穆与中國文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版)。
33.余英時:《內在超越之路——余英時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
34.姜義華:《理性缺位的啓蒙》(上海:三聯書店,2000版)。
35.姜義華等主編:《港臺及海外學者論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36.李慎之、何家棟:《中國的道路》(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0年版)。
37.劉志琴主編:《文化危機與展望——臺港學者論中國文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
38.吳 光:《當代新儒學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39.劉軍寧、王焱編:《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版)。
40.劉軍寧:《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哈耶克的政治思想》(北京:三聯書店,1992版)。
41.胡偉希:《傳統與人文——對港臺新儒家的考察》(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版)。
42.黃克劍、周勤:《寂寞中的復興——論當代新儒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43.黃克劍、林少敏編:《當代新儒家八大家集——徐復觀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
44.啟良:《新儒學批判》(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10月版).
45.任劍濤:《中國現代思想脈絡中的自由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46.肖濱:《現代政治與傳統資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
47.肖濱:《傳統中國與自由理念——徐復觀思想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48.耿波:《徐復觀心性與藝術思想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49.蔣慶:《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50.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的立場——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動盪》(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版)。
51.孫立平:《轉型與斷裂——改革義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52.公羊編:《思潮——中國「新左派」及其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53.王超華主編:《歧路中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版)
54.程光煒主編《重返八十年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55.戴錦華:《猶在鏡中——戴錦華訪談錄》(北京:知識出版社,1998年)。
56.戴錦華:《隱形書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7.劉東:《理智與心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58.汪暉:《死火重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譯著】
1.林毓生著、穆善培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2.周策縱著、周子平譯:《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埃爾斯特等編、潘勤等譯:《憲政與民主——理性與社會變遷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7)。
4.倫特:《論革命》,陳周旺譯,譯林出版社2007年版。
5.狄百瑞:《中國的自由傳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年)。
(三)期刊論文
1.劉永謀、夏學傑:〈譜系學的方法論創新〉,《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06)。
2.邵軒磊:〈作為研究方法的系譜學〉,《政治科學論叢》第34期(臺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2007)
3.陳明、李澤厚:<李澤厚答問>,《原道》第一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4.李澤厚、王德勝:〈關於文化現狀、道德重建的對話〉,《東方》第5-6期(北京:東方雜誌社,1994)。
5.李澤厚:〈歷史眼界與理論的「度」——李澤厚訪談錄〉,《天涯》第2期(海口:海南省作家協會,1999)。
6.王樹人:〈文化危機、融合與重建〉,《原道》第1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7.郭齊勇:〈近五年來中國大陸儒學研究的現狀與發展〉,《原道》第六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8.郭齊勇:〈近20年當代新儒學研究的反思〉,《求是學刊》總第28卷第2期(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1)。
9.郭齊勇:〈近20年中國大陸學人有關當代新儒學研究之述評〉,《人文論叢》2001年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10.郭齊勇:〈試論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學習與探索》第1期(哈爾濱: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1990年)。
11.郭齊勇:〈儒家的生死關懷與及其當代意義〉,《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1995年)。
12.郭齊勇、潘伯祥:〈論徐復觀的思想史觀〉,齊魯學刊(山東:曲阜師範大學,1993)。
13.郭齊勇:〈徐複觀論禮樂〉,《江西社會科學》第8 期(南昌:江西省社會科學院,2004)。
14.李維武:〈徐複觀對中國藝術精神的闡釋〉,《福建論壇》第3期(福州:福建省社會科學院2001)。
15.李維武:〈徐複觀對中國道德精神的闡釋〉,《江海學刊》第3期(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2002)。
16.顏炳罡:〈評徐複觀的學術態度與學術方法〉,《孔子研究》第3期(濟南:中國孔子基金會,1997);
17.丁四新:〈方法•態度•心的文化——徐複觀論治中國思想史的解釋學架構〉,《學術月刊》第5期(上海: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1996)。
18.肖濱:〈儒學與兩種自由概念〉,《社會科學》第3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7)。
19.肖濱:〈評徐復觀對儒家到的政治理想的現代轉進〉,《學術研究》第9期(廣州: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1997)。
20.肖濱:〈在民主與憲政之間——對徐復觀權力觀的理論定位〉,《社會科學研究》第5期(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院,2005)。
21.任劍濤:《自由主義的兩種理路:儒家自由主義與西化自由主義——徐復觀、殷海光政治哲學之比較》,《原道》第4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22.任劍濤:〈從方法視角看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
23.方克立:〈評大陸新儒家推出的兩本書——〈理性與生命〉[1]、[2]〉,《晉陽學刊》第3期(太原:山西省社會科學院,1996)。
24.方克立:〈關於當前大陸新儒學問題的三封信〉,《學術探索》第2期(昆明: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6年)。
25.何卓恩:〈「常」「變」之爭和「主義」之辨下的保守與激進——「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激進主義」三分法商榷〉,《學術月刊》4月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1)。
26.姜義華:〈激進與保守:與余英時先生商榷〉,《二十一世紀》4月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2)。
27.汪暉:〈「新自由主義」的歷史根源及其批判——再論中國大陸的思想狀況及現代性問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2期(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1)。
28.汪暉:〈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7期(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0)。
29.汪暉:〈歷史可能性:想像與實踐〉,《書城》第6期(上海:三聯書店,2003)。
30.錢永祥:〈現代性業已耗盡了批判意義嗎?——汪暉論現代性讀後有感〉,《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7期(臺灣:臺灣社會研究出版社,2000)。
31.趙剛:〈如今,批判還有可能嗎?——與汪暉商榷一個批判的現代主義計畫及其問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7期(臺灣:臺灣社會研究出版社,2000)。
32.許紀霖:〈激進與保守的迷惑〉,《二十一世紀》6月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2)。
33.汪榮祖:〈激進與保守的贅言〉,《二十一世紀》6月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2)。
34.王元化、傅傑:〈關於近年的反思問答〉,《文藝理論研究》第1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1995)。
35.胡偉希:〈中國自由主義之父—嚴復〉,《甘肅社會科學》第2期(蘭州:甘肅省社會科學院,1994)
36.蕭功秦:〈當代新保守主義的思想淵源〉,《二十一世紀》4月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7)。
37.蕭功秦:〈戊戌變法的反響——兼論早起政治激進主義的文化根源〉,《戰略與管理》第4期(北京: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1995)。
38.趙慧峰、俞祖華:〈從嚴復到胡適:近代自由主義思潮的傳承與調適〉,《文史哲》第6期(濟南:山東大學,2010)。
39.鄭大華、賈小葉:〈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近代史上的激進與保守研究述評〉,《近代史研究》第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
40.鄭大華:〈梁漱溟與五四時期的文化保守主義〉,《求索》第4期(長沙:湖南省社會科學院,1989年)。
41.鄭大華:〈中國近現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論析〉,《天津社會科學》第6期(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1989年)。
42.王先明:〈社會—文化視野下的辛亥革命與「革命話語」〉,《社會科學》第2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
43.王先明:〈從風潮到傳統:辛亥革命與「革命話語」的時代性轉折〉,《學術研究第7期》(廣州: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1)。
44.陳來:〈二十世紀文化運動中的激進主義〉,《東方》創刊號(北京:東方雜誌社,1993)。
45.陳來:〈文化與社會: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學界對西方文化的研究〉(臺北:《兩岸文化思想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5月)。
46.陳來:〈「國學熱」與傳統文化研究的問題〉,《孔子研究》第2期(濟南:中國孔子基金會,1995年)。
47.陳來:〈世俗儒家倫理與後發現代化〉,《二十一世紀》總第22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4年4月號)。
48.龔書鐸、吳效馬:〈革命是褒詞還是貶詞?——從對辛亥革命的評價談起〉,《求是》第6期(北京: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1996)。
49.李錦全:〈中國近代史幾個問題評價的再評價〉,《哲學研究》第10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95)。
50.陶東風:〈文化經典在百年中國的命運〉,《文藝理論研究》第3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1995)
51.陶東風:〈保守自由主義:中國文化建構的第三種選擇〉,《開放時代》第5期(廣州:廣州市社會科學院,1997)。
52.鄭敏:〈世紀末的回顧:漢語語言變革與中國新詩創作〉,《文學評論》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1993)。
53.何清漣:〈當代中國的原始資本積累〉,《二十一世紀》第4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6)
54.許紀霖、劉擎、羅崗、薛毅:〈尋求第三條道路〉,《上海文學》第3期(上海:上海市作家協會,1999)。
55.韓毓海:〈活力與困境〉,《文藝爭鳴》第6期(長春:吉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95)
56.朱學勤:〈1998年:自由主義的言說〉,《南方週末》1998年12月25日;《中國圖書商報——書評版》1999年1月5日。
57.朱學勤:〈對一種反省的反省——九十年代學界時風之我見〉,《中國研究月刊》第一卷第6期(東京:日本中國研究所,1997年9月)。
58.林鎮國:〈寂寞的新儒家〉,《鵝湖月刊》第34期(臺北:鵝湖月刊社,1979年),收入《唐君毅先生紀念集》(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59.黃克劍:〈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十字架前——讀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讀書》第4期(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
60.黃克劍、林少敏:〈徐復觀談「禮樂」〉,《中國音樂》第2期(北京:中國音樂學院,1997)。
61.楊向奎:〈論西漢新儒家的產生〉,《文史哲》第9期(濟南: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1955年)。
62.陳光崇:〈談有關韓愈的幾個問題——揭穿所謂「儒法鬥爭」中的一個騙局〉,《遼寧大學學報》第6期(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77年)。
63.陳榮捷:〈新儒家研究的時代趨勢〉,《福建論壇》第1期(福州:福建省社會科學院,1986年)。
64.肖錢:〈正在形成的中國文化研究熱〉,《探索》第2期(杭州: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1985年)。
65.甘陽:〈八十年代中國文化討論五題〉,《哲學研究》第5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86年)。
66.包遵信:〈儒家思想和現代化——新儒家商兌〉,《北京社會科學》第3期(北京:北京市社會科學院,1986年);
67.包遵信:〈儒家的現代化和新儒家的理論困境——新儒家商兌之二〉,《學術界》第1期(合肥: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1986年)。
68.馬曉麟、房方:〈未完的「涅槃」——《走向未來》叢書主編包遵信談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山花》第12期(貴陽:貴州省文聯,1986年)。
69.張岱年:〈中國傳統哲學的批判繼承〉,《理論月刊》第1期(武漢: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1987年)。
70.劉述先:〈平心論馮友蘭〉,《當代》第35期(臺灣:當代雜誌社,1989年3月)。
71.景海峰:〈當代儒學思潮簡論〉,《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深圳:深圳大學,1987年)。
72.歐陽哲生:〈中國現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述評〉,《求索》第1期(長沙:湖南省社會科學院,1990年)。
73.陳少明:《文化保守主義的宣言——評現代新儒家的一個思想綱領》,《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廣州:廣東省社會科學院,1990年)。
74.陳少明:〈徐復觀:政治儒學的重建〉,《中山大學學報》第6期(廣州:中山大學,1996)。
75.張宏等:〈曠野上的廢墟——文學和人文精神的危機〉,《上海文學》第6期(上海:上海市作家協會,1993年)。
76.郭振羽:〈新加坡推廣儒家倫理話的社會背景和條件〉,《當代》第25期(臺灣:當代雜誌社,1988)。
77.張頤武:〈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二十一世紀》總第38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6)。
78.季廣茂:〈從輝煌到沒落——後現代主義的中國命運〉,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濟南:山東師範大學,1998)。
79.衣俊卿:〈評現代新儒學和後現代主義思潮〉,《教學與研究》第2期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6)
80.張世英:〈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後現代主義哲學〉,《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1994年)。
81.梁燕城:〈西方後現代主義與中國文化〉,《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1994年)。
82.鄭家棟:〈走出虛無主義的幽谷——中國傳統哲學與後現代主義〉,《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5年),
83.羅卜:〈國粹•復古•文化——評一種值得注意的思想傾向〉,《哲學研究》第6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94年)。
84.趙毅衡:〈「後學」與中國新保守主義〉,《二十一世紀》總第27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5年2月號)。
85.劉康:〈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的不同選擇〉,《二十一世紀》總第37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6年10月)。
86.劉彬:〈「當代大陸新儒家」思想簡析〉,《學燈》第3期(北京: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國學網,2007年)。
87.馬立誠:〈大陸新儒家的政治訴求——新儒家思潮〉,《文史月刊》第1期(太原: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2013年)。
88.康曉光:〈仁政:權威主義國家的合法性理論〉,《戰略與管理》第2期(北京: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2004年)。
89.周桂鈿:〈王充偶然論試析——同台灣學者羅光、徐複觀先生商榷〉,《浙江學刊》6期(杭州:浙江省社會科學院,1986)。
90.吳根友:〈徐復觀與現代新儒學發展學術討論會綜述〉,《哲學動態》1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95).
91.韋維:〈徐復觀思想與現代新儒學發展學術討論會紀要〉,《武漢大學學報》第2期(武漢:武漢大學,1996)。
92.薛湧:〈文化價值與社會變遷——訪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讀書》(北京:三聯書店,第10期),1985年。
93.羅義俊:〈熊十力教誨徐復觀治學〉,《文史雜誌》第5期(成都: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1987)。
94.胡經之、 榮偉:〈藝術美的探求——臺港及海外華人美學一瞥〉,《深圳大學學報》(深圳:深圳大學,1987)。
95.楊春時:〈20世紀中國美學論爭的歷史經驗〉,《廈門大學學報》第1期(福建:廈門大學,2000)。
96.洪曉楠:〈中國文化的現代疏釋——論徐複觀的文化哲學思想〉,《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第3期(遼寧:大連理工大學,2001)。
97.秋風(姚中秋):〈儒家憲政民生主義〉,《開放時代》第6期(廣州:廣州市社會科學院,2011)。
98.秋風(姚中秋):〈儒家憲政之源與流〉,《南方週末》(廣州:南方報業傳媒集團,2011年6月30日)。
99.秋風(姚中秋):〈儒家的憲政主義傳統:一個歷史的論證〉,《歷史法學》第五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100.高瑞泉:〈儒家社會主義,還是儒家自由主義——從徐復觀看現代新儒家「平等」觀念的不同面向〉,《學術月刊》第42卷6月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0)。
101.王曉明、朱學勤、高瑞泉:<被遮蔽與被阻隔的——從第二種「反省」談起>,朱學勤著《書齋裡的革命》(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2.劉禾:《理論與歷史、東方與西方》,《讀書》第8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103.黃俊傑:<「儒家民主政治」如何可能?——從當代新儒家出發思考>,《開放時代》第9期(廣州:廣州市社會科學院,2012年)
104.墨子刻:〈道統:中國與世界:牟宗三、鄭家棟與尋求批判意識的歷程〉,以附形式收入鄭家棟:《斷裂中的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4月)。
105.卜松山:〈儒家傳統的歷史命運和後現代意義〉,《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第5期(北京: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1994年)。
106.B.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田時鋼譯,《世界哲學》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2002)。
(四)碩博士論文
1.劉黎:<論八、九十年代中國現代思想史研究的三種解釋模式>,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頁6。
2.陳安安:《從人文精神剖析大陸八十年代文化爭論》(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六月),頁87。
3.章益國:《論儒家資本主義學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2003級博士論文),頁109-110。
(五)研讨会论文
勞思光:<試論當代反儒學思潮——理據與功能的雙重檢討>(新加坡「儒學發展的問題及前景」研討會論文,1988年8月)。
(六)網頁資料
1.許紀霖、陳宜中、王超華:<崛起中國的十字路口:許紀霖先生訪談錄>,《思想》第16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編輯部,2010)又見中評網,2011年4月18日,
http://www.china-review.com/cath.asp?id=27480,2013年5月15日下載。
2. 何愛國:《「激進」,還是「保守」?——對中國近現代社會思潮主潮論爭的回顧與反思》,中國儒學網,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2044,2013年11月14日下載。
3.參見甘陽:<中國「自由左派」的由來>,香港:《明報》2000年10月號。又見「愛思想」網站,2007年1月8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647。html,
4.黃宗智:<探尋中國的現代:評汪暉《中國現代思想的興起》>,共識網,2010年1月20日,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xwh/shsc/article_20100120402.html,2014年5月24日下載。
5.吳勵生:<汪暉現代性思想追問(上)——傳統秩序原理的批判性解讀與新亞洲主義想像批判>,愛思想網站,2011年4月7日,http://www.aisixiang.com/data/39830.html,2014年5月25日下載。
6.洪鵠、朱江燕:<對話杜維明:儒學是面對問題時的選擇>,《南都週刊》2010年08月27日,http://news.sina.com/c/sd/2010-08-27/175520989970_2.shtml,2014年2月23日下載。
7.宋志明:<序>,湯忠鋼:《德性與政治︰牟宗三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8年3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116433,2014年4月14日下載。
8.賀莉丹:<反思者王元化>,《新民週刊》2008年12月2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12-24/105816911306.shtml,2014年4月19日下載。
9.《從現代新儒學與後現代主義的比較看中國文化的發展走勢》,「全國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官網,2011年5月15日,http://cpc.people.com.cn/GB/219457/219506/219508/219511/14639918.html,2014年4月24日下載。
10.李明:<評蔣慶《復興儒學的兩大傳統——「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的重建》>,2008年10月30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786,2014年4月25日下載。
11.趙吉惠:《現代新儒學理論的自我消解》,國際儒學網,2012年3月25日,http://www.ica.org.cn/yanjiu.php?ac=view&id=7502,2014年4月25日下載。
12.心竹:<儒家傳統中的啟蒙精神在當代——《原道》與九十年代以來的儒學>,http://www.confucius2000.com/scholar/rjctzdqmjszddydy90ndyldrx.htm,2014年4月25日下載。
13.《從現代新儒家到現代新儒學研究》,2011年05月15日,「全國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官網,http://www.npopss-cn.gov.cn/GB/219506/219508/219511/14639901.html ,2013年6月1日下載。
14.葛兆光、馬立誠:<「文化熱」風靡一時:借文化批判政治 述歷史解釋現實>,《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亦見於鳳凰網歷史頻道,2013年1月19日,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special/dxpsd3/detail_2013_01/19/21378957_0.shtml,2014年3月11日下載。
15.王汎森:《普林斯頓時期所見的余英時老師》,2011年4月15日,縱覽中國網站,http://www.chinainperspective.com/ArtShow.aspx?AID=10800 ,2014年4月7日下載。原載《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
16.王岳川:<中國90年代的激進主義、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愛思想網站,2007年1月8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645.html, 2013年11月12日下載。文末註記本文於1999年刊於《日本金澤大學文學部叢刊》。
17.湯本:《自由主義與新左派》,湯本論壇,1999年7月22日,http://www.tangben.com/CIA/newleft.htm,2014年5月11日下載。
18.陳明:《對「新左派」的印象與分析——九十年代學術重讀之二》,愛思想網站,2005年8月27日,http://www.aisixiang.com/data/8440.html,2014年5月21日下載。
19.徐友漁:<進入21世紀的自由主義和新左派>,中評網,2011年6月26日,
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28237,2014年5月27日下載。
20.陳濤、曾進、老牛:<文化保守主義高調抬頭>,《外灘畫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總社,2005年01月18日)又見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feature/771633.htm,2014年5月27日下載。
21.甘陽:<新時代的「通三統」——三種傳統的融會與中華文明的復興>,愛思想網站,2005年7月14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505-5.html,2014年5月27日下載。
22.甘陽:<中國道路:三十年與六十年>,《讀書》第6期(北京:三聯書店,2007);又見觀察者網,2011年11月20日,http://www.guancha.cn/gan-yang/2011_11_20_86153.shtml,2014年5月27日下載。
23.秋風:<儒家進入中國政治思想中心>,FT中文網,2011年12月2日,http://m.ftchinese.com/story/001042026,2014年5月27日下載。
23、秋風:<儒家憲政論申說>,愛思想網站,2013年7月11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5673.html,2014年5月27日下載。
25.丁耘:<鬥爭、和諧與中道——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愛思想網站,2011年4月14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0014-2.html,2014年5月27日下載。
26.陳明、干春松:<新儒家對話:自由主義與新左派都有短板>,《南都週刊》(廣州:南方報業傳媒集團,2007年8月13日),http://past.nbweekly.com/Print/Article/2493_0.shtml,2014年5月27日下載。
27.劉擎:<中國崛起與文化自主>,《思想》第13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編輯部,2010),略有不同的簡體字版以為標題《文化自主與中國學術的主體性》)刊載於《中國社會科學輯刊》總第29期(上海:復旦大學,2009)。又見愛思想網站,2010年3月29日,http://www.aisixiang.com/data/32673.html,2014年5月27日下載。
28.陳贇:<天下思想與現代性的中國之路——中國問題中國思想中國道路論綱>,愛思想網站,2008年3月19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8034.html,2014年5月27日下載。
29.許紀霖致共識網同仁信函,共識網,2013年9月4日,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xwh/shsc/article_2013090491307.html,2014年5月25日下載。
30.薛莉:<新左派、自由派、新儒家…中國思想界尋求共識>,聯合早報網,2013年12月12日,http://www.zaobao.com.sg/wencui/politic/story20131212-287406,2014年5月25日下載。
31.蕭洪恩:<「徐複觀與20世紀儒學發展」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綜述>,國學網,2005年6月1日,http://www.guoxue.com/master/xufuguan/xfg17.htm,2014年5月30日下載。
32.許紀霖:<儒家憲政的現實與歷史>,《開放時代》第1期(廣州:廣州市社會科學院,2012),見開放時代網站:http://www.opentimes.cn/bencandy.php?fid=329&aid=1561,2014年5月28日下載。
33.維基百科「劉曉波」詞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98%E6%99%93%E6%B3%A2,2013年6月5日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