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朴炫坤
論文名稱: 《三俠五義》研究
指導教授: 楊昌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5
中文關鍵詞: 歷代俠稗人物之演變石玉崑生平清代俠者形像之演變清代俠義小說之時代背景人物刻劃情節結構之分析語言特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3下載:10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三俠五義研究》
    【論文提要】
    《三俠五義》是清代俠義小說之代表,作者由清代說書藝人石玉崑撰寫而成,再經清朝大儒俞樾刪改編定而成為《七俠五義》。於是自從《七俠五義》出刊以來,立即傳遍一帶,廣為流傳,然後其緒書《小五義》、《續小五義》等俱各問世,可見《三俠五義》在當時流傳狀況相當可觀、頗具規模。因此研究此書時必先由作者與書史兩項為首要進路,探討《三俠五義》的成書過程,約略討論此書大致上架構。此外,此書由說唱藝人石玉崑所寫成,故書中生動流力之語言、人物描寫等多半保留著說唱文學的痕跡,而此一部份亦為《三俠五義》的主要特色。因此如此鮮活生動的描述技巧,必與作者兼說唱藝人石玉崑息息相關,故研究《三俠五義》,首先得由說唱藝人石玉崑生平背景來考察,方能對於《三俠五義》研究進路上獲得初步之概念與助益,於是將此部分歸列〈第二章 作者生平與書史〉。
    然後第三章與第四章論及《三俠五義》等俠義小說在清代盛行之主要原因,進而論及當時時代背景對清代俠義小說產生之影響與否,掌握《三俠五義》之形成脈絡。
    除此之外,本文探討從人物刻劃與情節結構兩方面來論述。首書中出現的七俠與五義皆屬俠義人物,並且在書中彰顯的性格與行徑各具特色,因此本章節從人物刻劃的角度去細論七俠與五義的人物類型化之型態。此外,情節結構方面《三俠五義》中情節多採用套裝式結構,此種結構從中國長篇小說中皆已詳見之結構形式。因此《三俠五義》中主要情節也多以套裝式為主軸,繼而敘述生動活潑、離奇曲折之故事情節,於是本書中情節結構亦為本論文主要探討的部分。其餘語言特色,在《三俠五義》中另需探討之對象。該部分分為四項,首先論及文句中多含說唱文學之色彩。由上所述,《三俠五義》由說書藝人石玉崑所寫成,而書中保留許多評話文學之色彩,因而文句多由三字句來形成乃是本書主要探討之語言特色。此外,《三俠五義》首現於北方,盛行於江、浙一帶,含有地方方言的口語特色,因而尋覓從原文中所運用方言語句,作為歸納與分析,然後以圖表為提示,此部分亦為本書討論之重心。最後在結論中評論對於《三俠五義》之特色與缺失,作為《三俠五義》之總評價,主要針對《三俠五義》在清代俠義小說中地位與價值來論述,並言其作者在創作過程當中所忽略之處。

    《三俠五義研究》目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三節 歷朝俠稗人物之演變 一、先秦時期的俠者 二、兩漢時期的俠者 三、魏晉六朝時期的俠者 四、唐宋時期的俠者 五、明清時期的俠者 第二章 《三俠五義》作者與成書過程 第一節 石玉崑生平 第二節 《三俠五義》之成書過程 一、《龍圖公案》與《龍圖耳錄》 二、《七俠五義》 三、《小五義》 第三章 《三俠五義》之產生背景 第一節 「天子腳下的北京」—清代說書業之繁盛 一、清代說書業發展的背景 二、說書體制之影響—「連環套」與「懸念設置」 第二節 「久亦稍厭、漸生別流」—審美情趣之轉變 第三節 內憂與外患的相乘 第四章 《三俠五義》之主題意識 第一節 俠義精神的提倡 一、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二、扶危濟困、除暴安良 第二節 官府與俠者的結合—清代俠者形像之演變 第五章 《三俠五義》之人物刻劃 第一節 七俠 一、南俠展昭 (一)、理想之人格 (二)、謙遜有禮 二、北俠歐陽春 (一)、沈穩內斂、鋒芒晦藏 (二)、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三、雙俠丁氏兄弟一活潑淘氣、任性好勝 四、黑妖狐智化 (一)、機智多謀 (二)、顧慮周密 (三)、詼諧有趣 五、小俠艾虎 (一)、率真率性、聰明伶俐 (二)、貪杯誤事 六、小諸葛沈仲元—慧心靈機 第二節 五義士 一、鑽天鼠盧方—重結盟之情 二、徹地鼠韓彰—個性耿直、情意為尚 三、穿山鼠徐慶—粗魯直爽、天真爛漫 四、翻江鼠蔣平 (一)、深沈謀略 (二)、思慮周密 (三)、謙忍包容 五、錦毛鼠白玉堂 (一)、好事逞強、心高氣傲 (二)、陰險毒辣 第三節 清官—包公與嚴查散 一、包公 (一)、鐵面無私、不畏權貴 (二)、機智靈活、料事如神 二、嚴查散—忠厚耿直 第六章 《三俠五義》情節結構之分析 第一節 情節結構 一、保留說書形式 二、套裝式結構 (一)、范仲禹的情節 1、以驢為引線 2、以陰錯陽差為情節 3、以包公查訪新科狀元案件為引線 (二)、嚴查散的情節 1、嚴查散與馮君衡相見 2、以牛驢子為引線 3、白玉堂的寄柬留刀 (三)、倪繼祖的情節 1、以倪繼祖之父母倪仁與李氏被人所害的情節為主線 2、錦娘與朱絳貞被馬強所害而困於招賢館的情節 3、以朱絳貞為引線 4、以北俠歐陽春的行徑為線 第二節 敘述方式 一、倒敘法 二、夾敘法 第三節 公案情節分析 一、政治案件 二、奸情殺人案件 三、圖財殺人案件 四、強搶詐騙殺人案件 五、其他案件 第七章 《三俠五義》之語言特色 第一節 說唱文學特徵—特擅使用三字句 第二節 方言的運用 第三節 歇後語的運用 第四節 典故的運用 第八章 總結 第一節 《三俠五義》之特色評估 一、心理刻劃佳妙 二、人物描摹生動多樣 三、幽默與悲憫 四、樸實生活的寫照 第二節 《三俠五義》之缺失 一、因果迷信的窠臼 二、貶低女性地位 三、平民百姓的無能為力 參考書目 【附錄】 《三俠五義》武藝描寫

    參考書目
    壹、古籍文獻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姚思廉,《陳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月再版。
    【宋】孟元老等,《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10月。
    【宋】灌耐得翁,《都城紀勝》,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吳自牧,《夢梁錄外四種》,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宋】沈括,《夢溪筆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3月。
    【宋】羅燁,《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明】王昌曾,《詩話類編》,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明】石玉崑述,《龍圖耳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明】無名氏,《龍圖公案》,臺北:天一出版社,1974年9月。
    【明】無名氏‧顧宏義校注‧謝士楷、繆天華校閱,《包公案》,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9月。
    【清】石玉崑‧問竹主人改編,《三俠五義》,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3月。
    【清】石玉崑‧俞樾改編‧楊宗瑩校訂‧繆天華校閱,《七俠五義》,臺北:三民書局,1972年初版。
    【清】石玉崑‧俞樾改編,《七俠五義》,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清】無名氏,《小五義》,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3年。
    【清】李雨堂撰,《萬花樓演義》,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3月。
    【清】聖祖敕編,《全唐詩》,臺北:中華書局,1960年。
    貳、近人著作
    一、專著
    2劃:丁
    丁肇琴,《俗文學中的包公》,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4年。
    3劃:小
    【日】小野四平《中國近代白話短篇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劃:孔、中、內、王
    孔另境輯,《中國小說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
    《中國古代辦案故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日】內田道夫,《中國小說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王立,《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9月。
    王立、劉衛英,《中國古代復仇故事大觀》,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6劃:朱
    朱萬曙,《包公故事源流考述》,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年。
    7劃:林、汪、吳、呂、李
    林薇,《清代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1月。
    汪涌豪,《中國游俠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呂小蓬,《古代小說公案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月。
    吳士餘、倪為國,《中國小說與文化思維》,上海:三聯書局,2000年10月。
    吳公正,《小說美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
    李福清,《古典小說與傳說》,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俄】李福清,《漢文古小說論衡》,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李漢秋、朱萬署,《包公系列小說》,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李福清,《李福清論中國古典小說》,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7年。
    李家瑞編,《北平俗曲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李家瑞,《李家瑞先生通俗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李修生、趙義山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8劃:明、阿、枝、金、孟、武
    《明清小說論叢‧第四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年。
    阿英,《小說閒談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枝巢子,《舊京瑣記》,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8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上‧下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6年12月再版。
    武潤婷,《中國近代小說演變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9劃:柳、段、俞、侯、胡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臺北:鳳凰出版社, 1974年
    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12月。
    俞如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臺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8月。
    侯建,《中國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侯忠義,《三俠五義系列小說》,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胡適,《胡適文集》〈古典文學研究(下)〉,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胡適,《50年來中國之文學》(第2集第2卷),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4月30日。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丹青出版社,1983年。
    10劃:馬、袁、孫、夏、浦
    馬幼垣,《水滸論衡》,臺北:聯經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袁良駿,《武俠小說指掌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1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孫遜著,《明清小說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夏志清,《文人小說與中國文化》,臺北:勁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5年2月。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8月。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5年10月。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11劃:陶、崔、康、吳、葉、陳、曹、淡、國、梁、曹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語言與文學研究中心主編,《外遇中國—「中國域外漢文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10月。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臺灣:遠流出版社,1990年12月。
    陶希聖,《辯士與游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6月。
    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9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4月。
    吳小如,《中國小說講話及其他》,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吳邱編,《兩百種中國通俗小說述要》,香港:中華書局,1988年10月。
    葉洪生,《武俠小說談藝錄—葉洪生論劍》,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11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30日。
    陳如衡,《說書史話》,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陳汝衡,《曲藝文選》,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5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出版社,1990年5月。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陳山,《中國武俠史》,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12月。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
    陳穎,《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陳平原,《文學史的形成與結構》,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4月。
    曹正文,《俠客行》,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2月。
    曹亦冰,《俠義小說史話》,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12劃:曾、張、黃、張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6月。
    張火慶‧龔鵬程主編,《中國小說史論叢》,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張俊、沈治鈞,《清代小說簡史》(上下冊),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張國風,《公案小說慢話》,臺灣:遠流出版社,1990年9月1日。
    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13劃:當、楊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吳小如卷》,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楊國宜校注,《包拯集校注》,安徽:黃山書社,1999年6月。
    14劃:蔣、翟、劉、趙
    蔣瑞藻編、江竹虛標校,《小說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
    翟建波,《中國古代小說俗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9月。
    劉復、李家瑞,《中國俗曲總目搞》,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2年。
    劉子清,《中國歷代著名小說史話》,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12月。
    趙景深,《小說閒話》,1937年。
    趙景深,《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小說卷》,北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1982年。
    15劃:談、齊、鄭、魯
    談鳳梁,《古小說論稿》,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2月。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年。
    鄭春元,《俠客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1月。
    鄭振鐸,《鄭振鐸說俗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魯德才,《三俠五義》,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16劃:錢、歷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1月。
    《歷代小說序跋選注》,臺北:文境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6月。
    17劃:戴
    戴俊,《千古文人世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臺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2月。
    18劃:顏
    顏景常,《古代小說與方言》,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3日。
    19劃:譚
    譚正璧、譚尋,《古本稀見小說匯考》,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棉11年。
    20劃:瀧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10月再版。
    22劃:龔
    龔鵬程,《大俠》,臺北:錦冠出版社,1987年。
    二、 期刊論文
    4劃:戈、王
    戈壁,〈清代俠義小說析評:成就當時石玉崑…《三俠五義》〉《明道文藝》,1985年。
    王坤、郭文,〈也談清官—對我國歷史上包拯海瑞兩位清官的執法思想的認識〉《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年1月。
    王三慶,〈天理圖書館藏本龍圖公案跋〉,《木鐸》第12輯,1988年3月。
    王俊年,〈俠義公案小說的演化及其在晚清繁盛的原因〉《文學評論》,1992年第4期
    王爾敏,〈清代公案小說之撰著風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
    6劃:朱
    朱萬曙,〈《百家公案》、《龍圖公案》合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11月
    7劃:汪、何、李
    汪聚應,〈清代俠義小說中俠客形象主體人格的蛻變〉,《哈爾冰師專學報》,1999年第4期。
    何慧俐,〈龍圖公案試析—以金鯉魚、玉面貓、桑林鎮為討論範圍〉《書評》,第20期,1996年2月。
    李軍,〈《三俠五義》及緒書藝術特之一〉,《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2年。
    李昀瑾,〈「狸貓換太子」情節與佛典的來歷〉,《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4期,2002年12月。
    李小榮,〈「狸貓換太子」的來歷〉,《河北學刊》第22卷第2期,2002年3月。
    8劃:林、邱、苗、周、阿、武
    林 岷,〈歷史上的包拯〉《歷史月刊》71期,1993年12月。
    邱培成,〈江湖俠客已無多—從《三俠五義》看晚清文學作品中的俠〉,《武警工程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1年2月。
    邱奇,〈簡論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緒書〉,《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11卷第3期,1994年9月。
    苗懷明,〈《小五義》、《續小五義》的刊行者石鐸及其文光樓書坊〉,《編輯學刊》1995年6月。
    苗懷明,〈清代公案俠義小說的懸念設計與叙事策略〉,《通俗文學評論》,1996年4月。
    苗懷明,〈跨越話語類型的新建構—清代公案小說的傳承與繼承〉,《廣東社會科學》第1期,1997年。
    苗懷明,〈清代公案俠義小说的傳承與創新〉,《廣東社會科學》,1997年1月。
    苗懷明,〈清代中期出版業的發展與清代公案俠義小說的繁榮〉,《編輯學刊》,1997年2月。
    苗懷明,〈清代公案俠義小說與清代中後期大眾文化心態〉,《通俗文學評論》,1998年4月。
    苗懷明,〈清代公案俠義小說的繁榮與清代北京曲藝業的發展〉,《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苗懷明,〈「三俠五義」與「小五義」「續小五義」關係辨〉,《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1999年7月。
    苗懷明,〈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公案小說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4月
    苗懷明,〈明代短篇公案小說集的商業特性與文學品格〉,《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苗懷明,〈從公案到偵探——論晚清公案小說的終結與近代偵探小說的生成〉,《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2月。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的源流與藝術特色〉,《華夏文化》,2001年3月。
    周先慎,〈《三俠五義》評析〉,《文學遺產》第3期,1983年。
    【日】阿部泰記著 張超英譯,〈鼓詞《龍圖公案》是石玉崑原本的改作〉,《文獻》第1期總63,1995年。
    武潤婷,〈試論俠義公案小說的形成與轉變〉,《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0年。
    11劃:陳
    陳錦釗,〈「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提要〉,《華學月刊》68卷期,1977年8月。
    陳錦釗,〈子弟書之作家及其作品〉,《書目季刊》12卷期,1978年9月。
    陳錦釗,〈現存石派書考〉,《國立台北商專學報》24卷期 1985年6月。
    陳錦釗,〈石派書之取材及其特色—兼論石玉崑其人在說唱藝術方面之成就〉,《國立臺北商專學報》34卷期,1990年6月。
    陳錦釗,〈談石玉崑與「龍圖公案」以及「三俠五義」的來源〉,《書目季刊》第27卷第4期,1994年。
    陳錦釗,〈石派書所引群籍與實用〉《中華學苑》42卷期,1992年3月。
    陳錦釗,〈論現存取材相同且彼此關係密切的子弟書〉《文哲論壇》10卷期,2000年6月。
    陳錦釗,〈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世紀回顧〉,《漢學研究通訊》第2期22卷,2003年5月。
    12劃:勞、程、黃、張
    勞榦,〈論漢代的游俠〉,《文史哲學報》第1期,1950年9月。
    程毅中,〈《包龍圖判百家公案》與明代公案小說〉《文學遺產》,2001年第1期。
    黃立新,〈簡論古典小說中的清官形象〉《上海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張鴻志撰,《施公案的江湖世界》,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張如法,〈包公現象的成因與故事敘事的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第2期,1993年。
    張學舒,〈「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及歷史背景溯源〉,《歷史月刊》第103期,1996年8月。
    13劃:塗
    塗秀虹:〈包公戲與包公小說的關係〉,《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2、3期,1997年。
    14劃:漢、劉、趙
    漢沽一中理論組,〈從清代公案小說看《水滸》的反動影響〉《天津師院學報》,1976年第1期。
    劉世德、鄧紹基,〈清代公案小說的思想傾向—以《施公案》、《彭公案》和《三俠五義》為例兼論清官和俠義的實質〉,《文學評論》第2期,1964年。
    趙正群、〈包公傳統論略〉,《社會科學輯刊》(瀋陽)第5期,1988年。
    15劃:魯
    魯德才,〈歷史中的俠與小說中的俠—論古代文化觀念中武俠性格的變遷〉,《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6期,2001年。
    16劃:衛
    衛聚賢,〈包公案及其考證〉,《說文月刊》5卷3、4合期,1945年8月出版。
    19劃:譚、羅
    譚正璧,〈論小五義〉,《上海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81年。
    羅嘉慧,〈俠義的蛻變及歷史定位—談清代公案俠義小說〉,《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第39卷,1999年。
    三、學位論文
    馬幼桓撰,《中國通俗文學中包公傳統》,美國耶魯大學博士論文,1971年。
    (原文:Ma Yau-Woon,《The Pao-Kung tradition in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
    孫鐵剛撰,《中國古代的士與俠》,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
    陳錦釗撰,《子弟書之來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1月。
    顏天佑:《元雜劇反映之元代社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6月年。
    柯錦彥撰,《唐代劍俠傳奇及其政治社會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呂幸珍撰,《元代包公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柯玫文撰,《三俠五義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翁文靜撰,《包拯故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黃美玲撰,《三俠五義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鄭安宜撰,《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私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楊清惠撰,《從原始劍俠仙俠—古典小說中「劍俠」形象及其轉變》,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
    張鴻志撰,《施公案的江湖世界》,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王琰玲撰,《明清公案小說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