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柯志堂 Chih-Tang Ko |
---|---|
論文名稱: |
高等教育學生權利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Rights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林安邦
Lin, An-Pa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40頁 |
中文關鍵詞: | 高等教育 、法律制度 、大學自治 、學生權利 、學生司法事務 |
英文關鍵詞: | higher education, legal system, university autonomy, students’ rights, student judicial affair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6 下載:24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緒論中,先闡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並提出十一個問題意識做為探討內容。次針對四項研究目的做分析,界定本文研究範圍與列出三種研究方法。最後,說明並繪出本文研究架構圖,以及進行之研究步驟。
第二章所探討之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即是從德國(大陸法系)法治國的法治原則中,擷取其中之依法行政原則(法律優位原則與法律保留原則)、法的安定性原則(法律明確性原則與信賴保護原則)、比例原則、平等原則,以及其它關連原則(憲法拘束原則、公益原則、誠信原則、權利救濟原則),再加上美國(英美法系)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運用在我國高教法制(包括憲法、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行政程序法、大學法等高等教育法律規範)的概念與分析,釐清問題並深入探討,期能為我國高教法制建構合適之原則與理念目標。
第三章乃嘗試為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做角色定位,首先針對大學的歷史發展做簡述,並對21世紀大學提出五個發展要素,以因應我國大學的現況與展望。其次,論述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實質意涵與關係,並從大學生發展的理念中之兩個認知--結構論,作為促進大學生發展的實際應用。續闡述大學生的學習的概念,而對大學生的學習自由與受教權,以法釋義分別探索其法理上之深層意義。最後,揭櫫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來定位大學生的校園主體性,並期做為校園民主養成教育的重要一環。
第四章主要是為瞭解高等教育學生權利的理論基礎,首先闡釋大學學生權利的實質意涵,瞭解其乃為憲法上所保障基本權利的主體。其次,在學生權利的理論部分,從傳統的「特別權力關係說」到此說的修正,以及「重要性理論」的建立;加上從「部分社會理論」到「在學契約關係說」的確認,更深化理論基礎。最後,再從學生與大學間的在學關係分析,而提出大學學生應有的基本權利保障。
第五章則對高等教育學生權利的實務分析,從新大學法所落實規範的學生自治確立與參與校務的角色,言論、著作、出版等表現自由與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學生性別、原民生及身障生平等保護的體現,校園搜索與隱私權保護的範圍與界限,學生在身為消費者諸多權益的維護,校園性騷擾與性侵害之事件防範,以及其它與學生財務上之獲益與補助、學生健康權、學生參政權有關事項等,均需逐一探討,俾瞭解其詳細現況。
第六章探討高等教育在學生司法事務的實質內容,從學生司法事務的實質意涵著手;分別闡述學生懲戒處分的法理面與實務面,學生退學處分的法理面與實務面,以及學生申訴制度的法理面與實務面,瞭解其對學生權利保障的影響甚鉅;而各大學對於學生不論在懲戒、退學、申訴等學生司法事務之法制規範及實務案例上,其具體展現在高等教育學生權利時,乃為校園主事者不可忽視之一環。
第七章總結,先提出五點主要研究發現(大學普遍存在學生主體性不足的現象/學校校規內容充滿抽象與模糊的規定/學校對於正當法律程序的概念不清楚/學生對自我權益的法律保障認知缺乏/大學生對於弱勢族群的關懷有待增強),做為本文諸多關鍵問題的再思考;次歸納而獲得五項結論(型塑高教法制的理念原則/釐清大學學生的角色定位/敘明學生權利的理論基礎/探索學生權利的實務運作/規範學生司法的權利保障),對主要內容有一統合的論述;最後嘗試提出四項具體建議(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對學校的建議/對學生的建議/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期能成為日後在高等教育中促進學生權利的作法。
In Chapter One of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first sets out the research motive and propose eleven conceptual questions as context of discussion. Next, the research scope and three research methods are established by analyzing the four research objectives. Finally, the research structure chart is depicted and the research steps are clearly set out.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higher education legal system, that is,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Vorrang des Gesetzes and Vorbehalt der Gesetzes), security of law (clarity requirement of the law and principle of legitimate expectation),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equality of the rule of law of German (Continental Law System or namely Civil Law System) legal principles as well as other relevant principles (constitutional stare decisis, public interest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the principle of right to relief) together with the due process principle of the US (Anglo-American Legal System or namely Common Law System) and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legal system (including the Constitution; interpretations of Justices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Judicial Yuan;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and the University Law). The concepts and analyses obtained therefrom are intended to clarify the issues and expected to construct adequate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for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legal system.
Chapter Three attempts to position the role of university student with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It starts with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five development elements for the 21st Century to respond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Taiwan’s universities. Next,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al meaning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autonomy and academic freedom. Moreover, the two cogni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 development, namely the structural theory, are employed a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is followed by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held by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concepts are adopted to discuss the profound legal mean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eedom of learning as well as their right to education. Finally, the student-centered concept is employed to posi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subjectivity in campus in order for it to become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democracy education in campus.
Chapter Four mainl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rights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It begins wit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real context of the right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hich are the subjects of the fundamental rights guaranteed under the Constitution. Next,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of students’ rights ranges form the traditional “special right relationship”, its revis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y of importance”. In addition, the affirmation of “partial social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relation between in-school contracts” further strengthens the theoretic basis. Lastly, the basic rights entitled by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propo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school relationship analysis” between students and universities.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the practical analysis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rights. The discussions, which range from the ascertaining of students’ autonomy and their role of participating in campus affairs, freedom of speech, writing, publication as well as the protection of religious freedom, equality of gender,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 physically disabled, the scope and limitation of search and protection of privacy inside campus, the protection of students’ rights as consumers, the prevention sexual harassment and assault inside campus, financial assistance and subsidies to students, students’ right to health, students’ right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re intended for readers to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Chapter Six discusses the real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respect of student judicial affairs by way of the real meaning of student judicial affairs. The chapter explains both leg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 imposed on students, discipline of expulsion as well as students’ appeal system, which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students’ rights. The legal framework and universities’ handling of student judicial affairs in practice, such as discipline, expulsion and appeal, are too important to be ignored as far as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rights are concerned.
Chapter Seve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by proposing five major research findings which serve as the bases for further consideration of many critical issues of this research. The fiv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induction set out an integrated explanation. Finally, four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in view that they will become the measures for enhancing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rights in the future.
一、 中文部分
(一)學位論文
王秋蘭(2004)。賃居生校外租屋安全與輔導之研究─以台東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淑芳(2005)。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同儕輔導制度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潤身(2005)。從學生自治之角度探討學生宿舍自治組織之功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古慧貞(2004)。原住民與漢族大學生個人背景與校園互動經驗對其族群認同發展之影響─以國立台東大學、私立輔仁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
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但昭偉(1983)。我國國中學生權利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何進財(1988)。我國台灣地區大學訓育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吳文城(2000)。論我國之程序基本權及其所形成之程序保障體系。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敏男(2003)。從法治國原則論教師的管教權限。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呂淑貞(2004)。運用仲裁制度處理大學學生事務紛爭之可行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呂雅燕(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
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柏佳(1997)。我國教育基本法建構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文富(1999)。台灣原住民教育改革的分析─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李晉梅(2003)。家長參與教育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美蘭(2005)。大學生社團參與、社團運作及社團評價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社團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
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彥慧(2005)。從現代法治教育理念探討學生法庭之意義及其功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毓璱(2005)。大學生住宿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台北市。
周志宏(1989)。學術自由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周威同(2003)。台灣的大學做為一種國家機器: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修如(1999)。大學生懲戒及權利保障之法理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孟皇(2000)。家長之公立學校選擇權。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慧雲(2001)。台灣與德國大學自治權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林輝雄(2002)。人性尊嚴與自由民主憲法秩序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俊言(2002)。論非列舉權利之憲法保障─以憲法第二十二條的功能與操作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晉旭(2003)。實質法治國之建制─以大法官解釋之法律明確性譜系分析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淑宛(2003)。全球化對高等教育革新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中峰(2003)。教師搜索行為之法律問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范陽慶(1993)。特別權力關係理論與學生權利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姜悌文(1998)。行政法學上之明確性原則。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袁明格(1989)。我國憲法上平等保護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洪鼎堯(2002)。從現代法治理念探討我國高中學生之申訴制度─以台北市立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台
北市。
莊繡霞(1996)。論學生基本權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唐大宇(2003)。「罪與罰的反動」─非刑罰化思想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高強華(1991)。主要國家大學自主性之比較研究─中、法、英、美、西德、日本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梁金盛(2001)。台灣地區大學院校整併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張民杰(1993)。美國聯邦法院學生自由權判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宗琦(2002)。學術自由對我國立大學校組織設計與財務制度的規範要求。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張培新(2004)。臺灣宗教性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張美英(2005)。技專院校學生曠課行為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市。
康育斌(2003)。公立大學法人化之再思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許育典(1994)。論國民教育基本權之法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靜雪(2003)。1980年代以來英美高等教育市場化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陳玉佩(2000)。國民中學人權教育課程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
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原銘(2003)。論違法搜索及其取得證據之證據禁止。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粘舜權(1998)。論學校校規與學生懲戒。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逄煥雯(2004)。學生自治組織成員能力發展歷程的探討:對話與反思策略之應用。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花蓮縣。
湯德宗(1981)。公務員之權利保護與身分保障─特別權力關係理論之檢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曾大千(2003)。學生法制之研究─以中小學校規為取向。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行政組博士論文,台北市。
游美惠(2005)。教師作為轉化型人權教育工作者的人種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鄒其信(2000)。論學生學習權之保障─以中小學生為對象。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國峰(1998)。中小學階段學生權利之研究─從消費者權利保護的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怡如(2000)。中英大學自主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黃桂芝(2003)。台灣國立大學校院整併政策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騰衛(2002)。台灣地區大學生使用網際網路關於著作權之法律問題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 峋(2002)。搜索與盤查的正當性基礎及適法性界限。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楊少璇(2003)。高等教育的競爭策略─以四所大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詹惠雪(1999)。我國大學課程自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詹傑勝(2000)。經濟結構變遷、高等教育擴張及異質性人力運用。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廖千淳(2004)。我國北部地區大學宿舍社會氣氛與學生住宿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趙小英(2005)。學生事務工作領域之教職員生之學生權利認知與態度調查研究─以中部一所科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鴻宇(1993)。論美國校園之言論自由。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
劉杏元(2005)。跨越性取向的校園對話:技專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與校園同異互動經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
論文,台北市。
劉若蘭(2005)。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之建構與檢證─以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博士論文,台北市。
蔡進良(2003)。行政程序中之正當法律程序─憲法規範論。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蔡大立(2004)。台灣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鄭秋霞(2002)。從教育改革談台灣地區大學入學制度之變革(1994-迄今)。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蕭舜仁(1996)。法之強制力之探討。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盧瑞麟(2004)。大學宿舍經驗對學生心理社會發展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賴媛姬(1995)。台北市國中學生權利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賴靜儀(2005)。從資訊自決權論學生資料保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
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謝小照(2002)。從大法官會議解釋案探討我國的人權觀念。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簡澄溪(2005)。學生自治與參與權之研究─以技術學院學生代表制為範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
北市。
羅慶德(2005)。從現代法治理念探討學生申訴制度與辦法─以師範校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台北市。
蘇詔勤(1997)。我國憲政體制下的法律保留原則之研究一兼論行政機關有無固有的法規命令訂定權之問題。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
北市。
魏千峰(1989)。論學術自由─中美法制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顧美玲(2003)。台灣高等教育改革與實施成效研究:1994年教改政策與WTO效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二)書籍
尤英夫(1997)。新聞媒體與隱私權。載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市:
月旦。
王志剛、謝文雀(1995)。消費者行為(初版)。台北市:華泰。
王惠雯(2003)。「互為主體的校園文化」之建構與發展─從哲學主要理論觀點對學生社團組織運作的啟示。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
輯(頁233-246)。台北市:東吳大學。
公丕祥(1999)。法制現代化的理論邏輯(第一版)。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
左潞生(1985)。比較憲法(初版)。台北市:正中。
司法週刊社(1992)。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二)。台北市:司法院。
司法週刊社(1993)。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四)。台北市:司法院。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02)。看電影學法律(初版)。台北市:元照。
朱柏松(1999a)。消費者保護法論(增訂版)。台北市:翰蘆。
伍振鷟(1997)。大學法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初版)。台北市:五南。
邢泰釗(1999)。教師法律手冊(初版)。台北市:教育部。
余睿羚、柯慧貞(2004)。南區大專院校學生取得毒品之危險場所分析。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五輯(頁223-238)。台北市:東吳大學。
何慧卿(2004)。「我要申訴,我被性騷擾了!」一個性騷擾案申訴人的心路歷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五輯(頁305-320)。台北市:東吳大學。
金耀基(1997)。大學之理念(初版)。台北市:時報。
吳水丕(1993)。多層次傳銷的世界(初版)。台北縣:漢宇
吳 庚(1999)。行政法上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五版)。台北市:作者。
吳明孝(2000)。論在學關係與學生基本權利。大學、社團、人─社團學初論(頁203-242)。台北市:東吳大學。
吳明清(200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初版)。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9)。教育革新與發展(初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等人(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初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東牧、黃旭田(2003)。我要上學─被趕出校園的學生。載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編著,大法官,給個說法(初版)。台北市:商周。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1998)。消費者保護法判決函釋彙編(一)(初版)。台北市: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李肇偉(1976)。法理學(第三版)。台北市:作者。
李鴻禧(1986)。憲法與人權(第三版)。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三九)。台北市:作者。
李鴻禧(1997a)。憲法與憲政(第一版)。台北市:根植。
李鴻禧(1997b)。李鴻禧憲法教室(第二版)。台北市:月旦。
李茂生(1992)。法律與生活(初版)。台北市:正中。
李建良(1999)。論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之憲法保障。憲法理論與實踐(一)(頁151-175)。台北市:學林。
李建良(2000)。大學自治與公立大學法人化。憲法理論與實踐(二)(頁235-238)。台北市:學林。
李建良等人(2004)。行政法入門(第二版)。台北市:元照。
李震山(1997)。行政法導論(初版)。台北市:三民。
李震山(1997a)。論資訊自決權。載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市:月旦。
李震山(2002)。論憲法未列舉之自由權利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之評析。載於劉守孔、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頁355-394)。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李念祖(2002)。憲法原理與基本人權概論(初版)。台北市:三民。
李惠宗(2002a)。憲法要義(初版)。台北市:元照。
李惠宗(2003)。行政程序法要義(初版)。台北市:五南。
李惠宗(2004a)。教育行政法要義(初版)。台北市:元照。
周道濟(1977)。基本人權在美國(初版)。台北市:商務。
周志宏(2002a)。學術自由與高等教育法制(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周志宏(2003a)。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國漳(1994)。淺釋行政法學上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載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初版)(頁53-77)。台北市:三民。
林 端(1994)。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初版)。台北市:巨流。
林子儀(1995)。美國學術自由法制之研究(初版)。台北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林紀東(1986)。行政法(初版)。台北市:三民。
林紀東(1996)。法學緒論(初版)。台北市:五南。
林玉体(1994)。西洋大學教育的發展與回顧。載於歐陽教、黃政傑主編,大學教育之理想(初版)(頁37-51)。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玉体(2002)。美國高等教育之發展(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 立(2000)。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一版)。台北市:學林。
林鈺雄(2000)。刑事訴訟法(上冊)(初版)。台北市:學林。
林佳範(2003a)。從訓導(Discipline)到發展(Development)的學生事務觀─淺論學生權利的概念。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
133-152)。台北市:東吳大學。
林佳範(2003b)。尋找校園學生主體性─學生權利與人權、法治教育理論(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法務部(2002)。行政程序法(初版)。台北市:法務部。
邱聰智(2001)。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輔仁大學法學叢書。台北市:作者。
施文高(1985)。國際著作權法制析論(初版)。台北市:三民。
施啟揚(1996)。民法總則(增訂七版)。台北市:作者。
孫 哲(1995)。新人權論(初版)。台北市:五南。
孫邦正(1996)。教育概論(增訂版)。台北市:商務。
孫笑俠(2001)。法的現象與觀念(初版)。濟南市:人民。
柯志堂(2002)。學生權利中關於申訴制度之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349-362)。台北市:東吳大學。
柯志堂(2003a)。從「二一退學制」探討受教權與大學自治之法制爭議。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348-360)。台北市:東吳大學。
柯志堂(2003b)。高等教育法制中關於學習自由之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166-183)。台北市:東吳大學。
柯志堂(2004a)。從美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到我國高等教育學生獎懲、退學與申訴制度之探討─學務人員司法事務角色的省思。載於林至善主編,學
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五輯(頁191-206)。台北市:東吳大學。
柯志堂(2004b)。高等教育法制中「大學法」對學生權利影響之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五輯(頁207-222)。台北市:東吳大學。
柯慧貞(2003)。南區大專校院學生之社團活動參與程度及其憂鬱、自殺之關係(摘要)。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509)。台北市:東吳大學。
洪泉湖等人(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初版)。台北市:五南。
城仲模(1994)。行政法上之明確性原則。載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上之一般法律原則(初版)。台北市:三民。
畢恆達(2000a)。大專及研究所同儕性侵害/性騷擾個案研討成果報告(一)。載於世新大學性別與傳播研究中心主編,校園性侵害暨性騷擾案例,大專及
研究所系列研討成果彙編。台北市:世新大學。
秦夢群(2004)。美國教育法與判例(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翁岳生(1990)。論特別權力關係之新趨勢。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第十一版)。台大法學叢書二。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翁岳生(1994)。行政法院對特別權力關係之審查權。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初版)。台北市:月旦。
翁岳生(1998)。行政法。台北市:翰廬。
涂懷瑩(1986)。行政法原理(修訂三版)。台北市:五南。
黑格爾(1961)。法哲學原理(第一版)。北京市:商務。
張文顯(1993)。法學基本範疇研究(初版)。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
張佛泉(1995)。自由與人權(初版)。台北市:商務。
張慶勳(1998)。學校教育與行政(初版)。高雄市:復文。
張建成主編(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初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慶勳(2001)。學校組織行為(初版)。台北市:五南。
張銀富(1999)。大學學術評議會之功能與運作評析。校園民主與教授治校(頁51-88)。台北市:五南。
張國保(1999)。大學法及其施行細則對大學行政運作的影響。載於教育部編,第一屆教育行政研究發展獎勵作品選輯(頁523-531)。台北市:教育部。
張鈿富(2001)。學校行政決定原理與實務(初版)。台北市:五南。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初版)。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 (2001)。教育心理學(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壯熙(2001)。學生會及學生社團的意義與輔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337-358)。台北市:東吳大學。
張芳全(2002)。教育政策理念(第二版)。台北市:商鼎。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初版)。台北:張老師。
張雪梅(1999a)。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初版)。台北市:張老師。
張雪梅(2002)。學生沉淪誰該反省─論新世紀我國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的新角色、功能與挑戰。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97-114)
。台北市:東吳大學。
張雪梅(2003a)。學生事務是個專業工作嗎?當前大學學生事務工作提升的策略與展望。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38-54)。台北市:東吳大學。
許宗力(1992)。論法律保留原則。法與國家權力(初版)(頁159-171)。台北市:月旦。
許宗力(1999a)。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初版)。台北市:元照。
許志雄等人(1999)。現代憲法論(初版)。台北市:元照。
許慶雄(1992)。社會權論(一版)。台北市:眾文。
許慶雄(2000)。憲法入門(初版)。台北市:元照。
許文義(2001)。個人資料保護法論(初版)。台北市:三民。
許育典(2002a)。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許育典、朱朝煌(2003)。學術自由、大學法制與學生自治。載於林至善主編
,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178-200)。台北市:東吳大學。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第一版)。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1998)。校園法律實務(初版)。台北市:作者。
郭為藩(1979)。法國大學教育的危機。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高等教育(初版)。台北市:偉文。
莫家豪、羅皓俊(2002)。市場化與大學治理模式變遷:香港與台灣比較研究。載於戴曉霞等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新民(1993)。公法學荅記(初版)。台北市:三民。
陳新民(1997)。行政法學總論(修訂六版)。台北市:三民。
陳新民(1998)。憲法學導論 (第二版)。台北市:作者。
陳新民(1999a)。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第五版)。台北市:元照。
陳新民(1999b)。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第五版)。台北市:元照。
陳清秀(1998)。行政法上法律關係與特別權力關係。載於翁岳生編,行政法(頁239-253)。台北市:翰廬。
陳 敏(1998)。行政法總論(初版)。台北市:三民。
陳伯璋(1998)。潛在課程研究(初版)。台北市:五南。
陳景良(1999)。當代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一版)。開封市:河南大學。
陳愛娥(2000)。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載於劉守孔、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頁
235-257)。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陳金貴(2001)。學生涉入理論運用在學生事務的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81-98)。台北市:東吳大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初版)。台北市:五南。
陳慈幸(2002)。法律的詮釋(初版)。嘉義市:濤石。
陳加再(2002a)。教育法制鬆綁(第一版)。台北市:商鼎。
陳瑞娥(2003)。大學生學生獎懲方案設計。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361-375)。台北市:東吳大學。
陳銘仁(2003)。大學生參與社團意願初探─以海洋大學為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383-397)。台北市:東吳大學。
陳舜芬(譯)(2003)。美國高等教育的背景。載於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志華(2004)。中華民國憲法(第七版)。台北市:三民。
陳惠馨(2004a)。法學概論(修訂七版)。台北市:三民。
陳慈陽(2004)。憲法學(初版)。台北市:元照。
陸潤康(1993)。美國聯邦憲法論(初版)。台北市:凱侖。
傅崑成等(編譯)(1991)。美國憲法逐條釋義(初版)。台北市:三民。
傅木龍(2001)。跨世紀大學生學生事務工作發展與輔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129-168)。台北市:東吳大學。
董保城(1997)。教育法與學術自由(第一版)。台北市:元照。
彭國能(1994)。法治國之基本理念。載於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般法律原則(初版)。台北市:三民。
賀德芬(1994)。大學中學生自治的涵義和實踐─兼論台灣的現況。載於歐陽教、黃政傑編著,大學教育的理想(初版)(頁246-250)。台北市:師大書苑。
曾建元(2001)。美國模範學生法之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475-496)。台北市:東吳大學。
曾淑瑜(2004)。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初版)。台北市:三民。
馮震宇等人(2002)。消費者保護法解讀(第二版)。台北市:元照。
葛洪義(1996)。法理學導論(初版)。北京市:法律。
項程華(2002)。我國大專校院學生申訴制度之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363-378)。台北市:東吳大學。
黃東熊(1997)。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第一版)。台中市:興大文教基金會。
黃森楠(1993)。新編哲學大辭典(初版)。山西省:教育。
黃政傑(1990)。我國大學院校的經營管理與運作。載於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編,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體制、功能與學校組織(頁35-65)。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1)。大學教育改革(初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 玉(2001a)。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應用。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35-80)。台北市:東吳大學。
黃 玉(2002)。大學生發展理論與應用再探。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3-28)。台北市:東吳大學。
黃 玉(2003)。從環境中增進學生事務功能─論學校環境與學生發展。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2-37)。台北市:東吳大學。
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楊日然(1997)。我國特別權力關係理論之檢討─兼論釋字第一八七號解釋的意義。法理學論文集(初版)(頁559-604)。台北市:月旦。
楊東平(2001)。大學精神(初版)。台北縣:立緒。
楊仕裕(2001)。課外活動中輔導學生自治之探討與展望。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359-385)。台北市:東吳大學。
楊仕裕(2002)。大學師生對全校性學生自治選舉態度初探─以輔大為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307-332)。台北市:東吳大
學。
楊仕裕(2003)。大學學生權利之綜觀與探析。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153-175)。台北市:東吳大學。
維 柯(1986)。新科學(第一版)。北京市:人民文學。
葉學志(1994)。教育概論(初版)。台北市:正中。
葉俊榮(1997)。環境行政的正當法律程序(初版)。台北市:三民。
葉海煙(2003)。大學生的自我與他者─台灣的大學校園生態反省。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226-232)。台北市:東吳大學。
詹鎮榮(1992)。大學生學習自由之研究─中德法制之比較。載於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編,德國學術自由之研究(初版)。台北市:教育部。
詹森林(2000)。定型化契約條款之基本概念及其效力之規範─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二條之分析。民法研究會實錄:民法研究(第一冊)。台北市:學林。
廖義銘(2003)。建構以促進學生反思力為導向之學生社團管理法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369-382)。台北市:東吳大學。
趙義德(1994)。析論不當聯結禁止原則。載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上之一般法律原則(初版)。台北市:三民。
趙晉枚等人(1998)。智慧財產權入門(初版)。台北市:月旦。
劉清波(1985)。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初版)。台北市:政治大學。
劉清波(1989)。中共四十年來的法制變遷及其意識型態。載於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法制研究計劃執行小組主編,中國大陸法制研究計劃學術研討會輯
要(初版)。台北市:政治大學。
劉瑞慶(1987)。比較憲法(第四版)。台北市:三民。
劉春堂(1996a)。強化消費者行政,提昇國民消費意識(初版)。台北市: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劉春堂(2002)。消費者保護法要義(修正版)。台北市: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劉江彬(2003)。智慧財產法律與管理案例評析(一)(初版)。台北市:華泰。
劉江彬、黃俊英(2004)。智慧財產管理總論(初版)。台北市:華泰。
蔡震榮(1994)。行政法理論與基本人權之保障(初版)。台北市:三鋒。
蔡志方(2000)。行政救濟法新論(初版)。台北市:元照。
蔡志賢(2002)。從輔導實務探討大學學生自治之若干問題。載於林至善主編
,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333-362)。台北市:東吳大學。
蔡墩銘(2004)。刑法總論(修訂五版)。台北市:三民。
管 歐(1989)。法學緒論(修訂六十二版)。台北市:作者。
鄭玉波(1991)。法學緒論(增修訂六版)。台北市:三民。
蕭文生(譯)(1995)。關於「一九八三年人口普查案」之判決。載於西德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一)(再版)(頁288-348)。台北市:司法週刊社。
歐陽教(1985)。德育原理(初版)。台北市:文景。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初版)。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謝世憲(1994)。論公法上之比例原則。載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上之一般法律原則(初版)。台北市:三民。
謝瑞智(1988)。從法律的觀點論教師、學生與學校之關係。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編,當前校園活動與教育(頁61-78)。台北市:文笙。
謝瑞智(1992)。教育法學(初版)。台北市:文笙。
謝瑞智(2000a)。平凡中的睿智(初版)。台北市:流傳。
謝瑞智(2000b)。活用憲法大辭典(初版)。台北市:文笙。
謝瑞智(2001a)。法律與社會(初版)。台北市:文笙。
謝瑞智(2001b)。憲法新視界(初版)。台北市:文笙。
謝瑞智(2005)。憲法概要(增訂九版)。台北市:文笙。
鍾福山(1995)。宗教與社會生活。載於內政部編,宗教論述專輯第2輯─社會教化篇(頁333-359)。台北市:內政部。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初版)。台北市:揚智。
羅傳賢(2002)。行政程序法論(第三版)。台北市:五南。
蘇建文(譯)(1993)。柯爾堡對教育的貢獻。載於俞筱鈞等譯、Kuhmerker, L.等著,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頁123-124)。台北市:洪葉。
美濃部達吉著,林紀東(譯)(1980)。法之本質(第五版)。台北市:商務。
Bodenheimer, Edgar著,范建得、吳博文(譯)(1997)。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學方法(Jurisprudence─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the Law)(初版)。台北市:漢興。
Corwin, E. S. & Peltason, J. W.柯威恩與帕特森原著(1979),廖天美(編譯)1992)。美國憲法釋義(Understanding the Constitution)(初版)。台北市:結構群。
Cotterrell, Roger科特威爾著,結構編輯群(編輯)(1991)。法律社會學導論(The Sociology of Law: An Introduction ) (初版)。台北市:結構群。
Freeden, Michael弗利登著,孫嘉明、袁建華(譯) (1998)。權利Rights(初版)。台北市:桂冠。
Golding, M. P. 戈爾丁原著(1975),廖天美(編譯)(1991)。法律哲學(Philosophy of the Law)(初版)。台北市:結構群。
Habermas, Jürgen 哈伯瑪斯原著(1988),杜奉賢、陳龍森(譯) (1991)。論社會科學的邏輯(On the Logic of the Social Sciences)(初版)。台北市:結構群。
Habermas, Jürgen 哈伯瑪斯原著,童世駿(譯) (2003)。事實與格式(Faktizität und Geltung)(初版)。台北市:商務。
Hart, H. L. A. 哈特原著(1961),許家馨、李冠宜(譯) (2000)。法律的概念(The Concept of Law)(初版)。台北市:商周。
Kerr, C. 原著(1982),張建邦(譯) (1987)。大學的功能(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台北縣:淡江大學。
Larenz, Karl著,陳愛娥(譯) (1999)。法學方法論(初版)。台北市:五南。
Light, R. J.著,趙婉君(譯) (2002)。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初版)。台北縣:立緒。
Marshall, T. H.馬歇爾(1950)。公民資格與社會階級(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Montesquieu, C. L.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1998)。論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 LOIS)(初版)。台北市:商務。
Reardon, B. A.原著(1996),蔣興儀、簡瑞容(譯)(2002)。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Smart, B. 原著,蔡采秀(譯)(1998)。傅柯(Foucault, Michel)(初版)。台北市:巨流。
Smelser, N. J. 著,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1992)。社會學(初版)。台北市:桂冠。
Turow, Scott 著,傅士哲(譯)(2000)。哈佛新鮮人─我在法學院的故事(初版)。台北市:先覺。
Whitehead, A. N.懷德海著,吳志宏(譯)(1997)。教育的目的(初版)。台北市:桂冠。
Wrong, Dennis H.原著(1979),高湘澤、高全余(譯)(1994)。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Power:Its Forms, Bases, and Uses.)(初版)。台北市:桂冠。
(三)學報
王鵬翔(2005)。論基本權的規範結構。臺大法學論叢,34(2),1-61。
吳信華(1999d)。退學處分的合法性─行政訴訟撤銷之訴的思維步驟。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131-153。
李義男(1993)。訓導活動與學生權益之探討。師大公民訓育學報,3,37-45。
李建良(譯)(1997)。基本權利之保護義務。政大法學評論,58,33-64。
李茂生(1999)。新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立法基本策略─後現代法秩序序說。臺大法學論叢,28(2),141-228。
李琪明(2002)。道德社群之檢視:一所國中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之俗民誌研究。師大學報,47(1),83-106。
李彥慧(2004)。由學生自治論學生法庭之建制與功能─以台大學生法庭為例。師大公民訓育學報,15,169-189。
李震山(2005a)。論憲政改革與基本權利保障。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9,183-252。
林金朝(1998)。從法學觀點探討公民對法律應有的認識與素養。師大公民訓育學報,7,153-170。
林鈺雄(1999)。違法搜索與證據禁止。臺大法學論叢,28(2),251-278。
林佳範(1999)。從現代法律理念─論公民意識的形成。師大公民訓育學報,8
,267-282。
林佳範(2000a)。「法治教育」或「教育與法治」─從教師管教行為淺談法治教育之言教與身教。師大公民訓育學報,9,201-218。
林佳範(2002a)。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起。師大公民訓育學報,11,53-66。
林安邦(2002)。德國「資訊自主權」之概念在我國法律上之應用。師大公民訓育學報,12,109-122。
林仲修(2002)。權力概念之界定及其分析向度。師大三民主義學報,22,151-174。
柯志堂、林進隆(2003)。認知論與類型論應用在社團負責人培訓之初探─以德明社團負責人(含研習方案)為例。德明學報,21,141-162。
柯志堂、吳政學(2003)。消費者保護法在校園案例中對學生權利影響之探討。德明學報,22,157-177。
柯志堂(2004c)。人權教育落實在學生權利保障之探討。高餐通識教育學刊,1,239-266。
柯志堂(2005)。高等教育服務學習之探討─以荒野溼地服務之經驗為例。高餐通識教育學刊,2,121-150。
秦夢群、游步威(1996)。美國學生懲戒制度之研究─以法院判決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3,109-140。
張秀雄(1998)。公民教育的心理學基礎。師大公民訓育學報,7,97-118。
張嘉尹(2002)。法律原則、法律體系與法概念論─Robert Alexy法律原則理論初探。輔仁法學,24,1-48。
焦興鎧(2001)。大專性騷擾所引起之法律爭議及其防治之道─美國經驗所提供之啟示。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4,3-35。
許育典(2000a)。邁向二十一世紀台灣教育法制的根本問題及其檢討─一個憲法與文化的反思。政大法學評論,63,129-161。
許育典(2001a)。法治國原則在台灣教育行政上的建構(1)。成大法學,1,113-160。
許育典(2001b)。法治國原則在台灣教育行政上的建構(2)。成大法學,2,1-40。
許育典(2003)。學術自由在宗教大學的實踐─天主教大學憲章案的合憲性探討。臺大法學論叢,32(3),65-115。
許育典(2004a)。學習自由VS.學習權/受教育權─從學術自由評大法官釋字第563號解釋。成大法學,7,45-88。
許育典(2004c)。在學關係與學生申訴。教育學刊,23,37-58。
許育典、盧浩平(2005)。大學入學請求與多元入學方案的憲法問題。成大法學,10,1-41。
陳新民(1996)。德國十九世紀法治國概念的起源。政大法學評論,55,68-71。
陳愛娥(1997)。自由、平等、博愛一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臺大法學論叢,26(2),130-139。
陳愛娥(1999a)。中國法律思想中人權理念─著眼於其對台灣社會法律意識的可能影響。政大法學評論,62,1-24。
陳文政(譯) (2002)。比較憲法與行政法。師大三民主義學報,24,51-59。
陳士章(2002)。國家權力與大學自治權限之劃分。師大三民主義學報,25,129-149。
陳顯武(2005)。論法學上規則與原則之區分─由非單調邏輯之觀點出發。臺大法學論叢,34(1),1-45。
黃東熊(1992a)。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上)。中興法學,33 ,1-73。
黃東熊(1992b)。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下)。中興法學,34,65-176。
黃 玉(1995a)。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發展之省思與借鏡。師大公民訓育學報,4,333-357。
黃 玉(1996)。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師大公民訓育學報,5,167-192。
黃 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師大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
黃耀南(2003)。大學自治、退學處分與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之探討─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判字第三三四號、四六七號判決為中心兼評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五六三號解釋。社會科教育研究,8,195-223。
鄧毓浩(1998)。論青少年法治教育。師大公民訓育學報,7,221-231。
顏厥安 (1995 )。大學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二條第一項及第三項中有關大學共同必修科目的規定是否牴觸憲法所保障之學術自由?政大法學評論,53,45-58。
(四)期刊
丁偉峰(1999)。淺論學生權利保障之演進與我國現況。搜神記(東吳大學社團人
聯誼會刊),1,6。
王雅各(2001)。大學校園中的性取向教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101-108。
王麗雲(2003)。高等教育整併:經驗與反思。教育研究資訊,11(4),103-133。
王敏銓(2004)。著作權法修正評析─合理使用協議之法律性質。月旦法學雜誌
,106,74-85。
古婕文(2003)。大學宿舍情慾禁行?張老師月刊,303,54-57。
朱柏松(1999b)。民法定型化契約規範之適用與解釋。月旦法學雜誌,54,52-64。
朱柏松(2002)。論廣告媒體業者之損害賠償責任。月旦法學雜誌,91,8-27。
朱玉葉(2000)。推動學校建立學生申訴制度。訓育研究,39(2),57-59。
江愛華、張順卿(2002)。建立優良的教學環境─一所公立大學學生心目中的優良教
學行為。學生事務,41(4),19-30。
巫銘昌(2000)。我國當前高等技職教育的發展與挑戰。教育研究月刊,79,12-28。
沈 六(1995a)。創造性訓導。訓育研究,34(1),1-10。
沈 六(1995b)。訓導生態學。訓育研究,34(4),1-16。
沈 六(2001)。群體行為訓導方法。訓育研究,40(4),33-41。
但昭偉、王月卿、邱鈺惠 (2001)。從教育工作者可能的惡德談學生權利之保障。
中等教育,52(4),24-36。
何進財(1999)。教、訓、輔三合一方案實施策略與未來展望。訓育研究,38(1),
1-10。
吳清基(1987)。從社會變遷的觀點談學生權利問題。研習資訊,34,3-6。
吳信華(1999a)。法治國家原則(一)─概說。月旦法學雜誌,46,6-7。
吳信華(1999b)。法治國家原則(三)─比例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2,2-3。
吳信華(1999c)。法治國家原則(四)─依法行政原則之一:概說及法律優位原則。
月旦法學雜誌,55,2-3。
吳信華(2000)。法治國家原則(五)─依法行政原則之二:法律保留原則。月旦
法學雜誌,57,2-3。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人權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9。
吳清山、林天祐(2001a)。公民教育。教育研究月刊,90,111-112。
吳清山、林天祐(2001b)。學習權。教師天地,113,14。
吳志光(2004)。參政權。法學講座,30,1-12。
李震山 (1995)。基本權利之衝突。月旦法學雜誌,1,60-61。
李震山 (2000a)。行政法意義下之法律明確性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7,14-15。
李震山 (2000b)。訴願之先行程序與人民訴願權之保障。月旦法學雜誌,66,18
-19。
李震山 (2005b)。法律保留與「自治」之維護。月旦法學教室,29,10-11。
李震山 (2005c)。「正當法律程序」被當真嗎?月旦法學教室,34,26-27。
李震山 (2005d)。資訊權。法學講座,32,12-25。
李希揚(1999)。校園民主與學校管教。訓育研究,38(4),12-24。
李建良(1996)。論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之憲法保障: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三八
Ο號解釋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8(1),265-302。
李建良(2001)。大學自治、受大學教育權與法律保留原則─「二一退學制度」合
憲性的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9,33-46。
李建良(2003)。大學自治與法治國家─再探「二一退學制」的相關法律問題。月旦
法學雜誌,101,127-151。
李建良(2004)。行政法的法源、規範及其位階(上)。月旦法學教室,24,34-44。
李建良(2005)。行政法的法源、規範及其位階(下)。月旦法學教室,29,58-67。
李惠宗(2000)。拒絕向國旗敬禮的小子─愛國與表現自由。月旦法學雜誌,59
,16-17。
李惠宗(2001)。吳鳳殺身成仁的「故事」。月旦法學雜誌,70,8-9。
李惠宗(2002b)。從學術自由及大學自治行政權論大學退學制度之合憲性─台
北高等行政法院八十九年度訴字第一八三三號及八十九年度訴字第二三一
一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2,27-42。
李惠宗(2003a)。借錢不應該是個高尚的行為嗎?─商業廣告的法律義務與社會
責任。月旦法學教室,6,8-9。
李惠宗(2004b)。發現真相的自由。月旦法學教室,25,8-9。
李惠宗(2004c)。三次翹課,死當!─不當聯結禁止原則在學業成績評量上的應
用。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6,151-158。
李惠宗(2005)。不當聯結立法之禁止─立法之界限(二)。月旦法學教室,32,8-9。
李仁淼 ( 2003)。大學自治與退學處分─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度判字第四六七
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94,238-252。
李仁淼 ( 2006)。人權的私人間效力。月旦法學教室,39,8-9。
周金芳(1997)。特別權力關係學說內涵與在我國之演變。軍法專刊,43(1),8-13。
周志宏(1999)。社會權─總論、教育權。月旦法學雜誌,48,127-135。
周志宏(2001a)。受教育是權利還是義務? 月旦法學雜誌,72,8-9。
周志宏(2001b)。教育義務與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誰的義務?月旦法學雜誌
,75,8-9。
周志宏(2001c)。接受大學教育是人民憲法上的權利? 月旦法學雜誌,78,8-9。
周志宏(2001d)。大學自治與強制退學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9,54-65。
周志宏(2001e)。強制退學一定要有法律依據嗎?司法改革雜誌,34,9-10。
周志宏(2002b)。校園性騷擾性侵害事件之處理機制─試析評「性別平等教育法
」草案之相關規定。月旦法學雜誌,84,179-186。
周耿生(2002)。論訓輔人員法律個案之處理。學生事務,41(1),29-33。
林合民(1988)。校規之性質與學生懲戒程序。植根雜誌,4(7),274-278。
林蕙蓉(1991)。大學生評鑑教師教學行為之探析─傳統「尊師」觀念另一層面
的解釋。訓育研究,30(4),64-70。
林文村(1993)。論行政法上之特別權力關係(上)。軍法專刊,39(7),21-26。
林火旺(1994)。當前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些看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5(2),11-17。
林至善(1995)。校園民主與學生活動。訓育研究,34(3),28-32。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世宗(1992)。憲法與大學法對於學術自由之保障。憲政時代,17(4),54-71。
林世宗(2001)。法院禁止大學為退學處分,違憲。現代法律,228,6。
林建中(1997)。隱私權概念初探─從美國法之觀點切入。憲政時代,23(1) ,53-78。
林威志(1999)。國民中小學學生申訴制度之探討─兼評析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學生申
訴處理要點。教育研究集刊,43,23-41。
林柏瓊(2001)。從成大MP3事件談智慧財產權的教育宣導。訓育研究,40(3),16
-17。
林明鏘(2001)。大學自治與法律保留─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八十九年度訴字第一八
三三號判決(世新大學二一退學處分案)。月旦法學雜誌,77,162-170。
林佳範(2002b)。法治教育的問題與發展。司法改革,42,64-65。
林正雄(2005)。隱私權之保障。司法新趨勢,19,22-31。
林宏熾(2005)。美國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之相關理論與哲學。特殊教育季刊,
97,1-9。
邱聰智(2002)。權利。月旦法學教室,1,40-42。
法治斌(2001)。獨立於大法官解釋外之司法審查─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八十九年度
訴字第一八三三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9,47-53。
施惠芬(2001)。大學自治與二一退學─以教育法制實務為重點。台灣本土法學雜
誌,29,66-73。
洪山川(1992)。大學與專科學生自治組織輔導原則比較初探。訓育研究,31(2)
,48-55。
洪國峰、呂秋慧(2002)。大學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學生事務
,41(1),34-42。
城仲模(1990)。四十年來之行政法。法令月刊,41(10),65-71。
城仲模(2003)。「法律保留」之現代意涵。月旦法學雜誌,98,10-13。
紀俊臣(1996)。師生之權利與義務。教育資料與研究,10,52-61。
唐文慧(2001)。從「不鼓勵、也不反對」談起:在校園籌組「同志社團」。兩
性平等教育季刊,15,109-111。
高光義(1997)。淺談大學自治下學生權利的保障。國教月刊,44(3),34-37。
高光義(2003)。校規與人權。國教新知,50(2),26-33。
高鳳仙(2001)。性騷擾之法律概念探究。法令月刊,52(4),252-272。
高鳳仙(2005)。性騷擾防治法之規範內容與評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67,
248-251。
畢恆達(1998)。校園安全、申報與危機處理小組─建造安全且無性別偏見的校
園空間。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4-35。
畢恆達(2000b)。校園危險地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101-107。
徐明珠(2003)。全球化時代,台灣高等教育之改革與創新。國家政策論壇,夏
季號,258-267。
張劍寒(1984)。特別法律關係與基本權利之保障。憲政時代,10(1),1-6。
張銀富(1992)。美國大學的學生自治。現代教育,7(4),65-74。
張雪梅(1999b)。如何整合教學、訓育與輔導培育我國大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訓育研究,38(1),58-70。
張雪梅(2000a)。大學通識教育對21世紀的重要意義。訓育研究,39(4),59-
71。
張雪梅 (2003b)。學生住宿生活與高等教育─歐美大學與我國大學宿舍輔導管
理之比較。學生事務,42(2),69-79。
張國清(2001)。隱私權保護概念的比較探討。全國律師,5(6),4-20。
張嘉尹(2004)。憲法、憲法變遷與憲法釋義學─對「部門憲法論述」的方法論
考察。月旦法學雜誌,112,150-169。
張正雄、戴銘昇(2005)。由民法與消保法的觀點論網路購物契約之定性─與一
般買賣、郵購買賣與特種買賣之比較。法令月刊,56(6),24-38。
康裕成(2001)。論二一退學與大學自治。現代法律,228,7-8。
許育典(1999a)。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本質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
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上)。月旦法學雜誌,49,116-126。
許育典(1999b)。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本質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
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中)。月旦法學雜誌,50,152-158。
許育典(1999c)。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本質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
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下)。月旦法學雜誌,51,162-173。
許育典(2000b)。學校的宗教規範問題與學生的自我實現權─從德國現行宗教法
制與學校法制加以探討。月旦法學雜誌,57,66-80。
許育典(2002b)。學術自由保障下的學生自治。學生事務,41(3),9-18。
許育典(2002c)。宗教自由VS.學術自由─以天主教大學憲章案為例。教育研究
月刊,88,55-58。
許育典(2002d)。學習自由、教育基本權與二一退學。教育研究月刊,97,44-62。
許志雄(2000)。特別法律關係下之人權。月旦法學雜誌,56,2-3。
許宗力(1999b)。基本權程序保障功能的最新發展─評司法院釋字第四八八號解
釋。月旦法學雜誌,54,153-160。
許宗力(2002)。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2,72-80。
許佳雯(2003)。論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九條之一服務準用商品郵購買賣之規定。月旦
法學雜誌,96,328-334。
章忠信(2003)。九十二年新修正著作權法簡析。月旦法學雜誌,103,103-119。
陳金貴(1999)。當前我國大學學生事務之發展趨勢。訓育研究,38(3),63-70。
陳妙芬(2000a)。Rechtsdogmatik─法律釋義學,還是法律信條論?月旦法學雜
誌,58,183-186。
陳妙芬(2000b)。Gerechtigkeit(Ⅰ):「正義」是什麼?月旦法學雜誌,61,169-
171。
陳妙芬(2000c)。Gerechtigkeit(Ⅱ):「正義」的價值來自「道德善」嗎?月旦
法學雜誌,62,175-177。
陳妙芬(2000d)。Gerechtigkeit(Ⅲ):「正義」如何藉「實踐理性」證立?月旦
法學雜誌,63,164-166。
陳河泉(2001)。隱私權在我國法制之規範現況與未來發展。全國律師,5(6),21
-33。
陳秀峰(2001)。電子商務與消費者保護。月旦法學雜誌,73,144-154。
陳愛娥(2001)。退學處分、大學自治與法律保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7,83-
86。
陳愛娥(2002)。「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與「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月旦法學
雜誌,84,167-178。
陳加再(2002b)。淺談教職員工生的健康維護─「學校衛生法」簡析。學生事
務,41(3),39-43。
陳美燕(2002)。從行政角度探討如何有效地建構高等教育的財務支配與管理計畫
。文教新潮,8(1),34-38。
陳聰富(2002)。契約自由與定型化契約的管制。月旦法學雜誌,91,51-62。
陳慈陽、王毓正(2003)。論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對於基本權保障之理論發展。月
旦法學雜誌,98,14-30。
陳春生(2003)。行政法學的未來發展與行政程序法。月旦法學雜誌,100,184-
196。
陳宜倩(2004)。正當法律程序。月旦法學教室,25,125-128。
陸潤康(1986)。美國憲法與隱私權。憲政時代,12(2),1。
傅木龍(1999)。論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新體制之理論基礎及其對學務工作發展之
啟示。訓育研究,38(1),14-24。
傅木龍(2000a)。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傅木龍(2000b)。學生權益維護之省思與展望。訓育研究,39(2),21-29。
傅仰止(2001)。台灣原住民優惠政策的支持與抗拒:比較原漢立場。台灣社會學
刊,25,55-110。
湯德宗(1999)。論行政程序的正當程序。月旦法學雜誌,55,152-170。
湯德宗(2000a)。論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月旦法學雜誌,56,146-160。
湯德宗(2000b)。論違反行政程序的法律效果。月旦法學雜誌,57,141-159。
湯德宗(2000c)。論行政程序法的適用。月旦法學雜誌,59,158-173。
湯德宗(2000d)。論訴願的正當程序。月旦法學雜誌,61,127-141。
湯梅英 (2001)。從權利的意涵談教育基本法對學習權的保障。教師天地,113
,35-41。
湯 堯(2002)。論述高等教育經營策略分析:以內部品保系統與外部標竿系統
之建立為例。教育研究資訊,10(5),1-27。
董保城 (1996)。師生權利與義務。教育資料與研究,10,29-33。
董保城 (2000)。我國大學現今運作困境與未來公法人化之整備。教育研究資訊
,8(4),33-50。
董保城(2001)。大學自治與退學處分之法律保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9,74-81。
程明修(2002)。針對學生退學處分之行政訴訟選擇─兼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八
十九年度訴字第一八三三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82,102-115。
程明修(2004)。制度的終結?─國立大學行政法人化之選擇。法學講座,25,26-
43。
程明修(2005)。基本權拋棄。月旦法學教室,35,6-7。
曾建元(2000)。大學通識教育理念與學生社團參與。訓育研究,39(1),47-60。
馮震宇(2001)。從MP3法律爭議論網路著作權保護之未來。月旦法學雜誌,74,115
-139。
馮震宇(2003)。新著作權法重要修正內容與爭議問題簡介。月旦法學雜誌,101,
51-61。
游美惠、蕭昭君(2003)。建構大專院校師生性騷擾案件處理的實務知識。兩性平等
教育季刊,25,16-42。
游美惠(2004)。壓迫/性別壓迫。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9,108-111。
游美惠(2005)。公民身分與公民權利。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3,79-82。
黃國瑞(1990)。法治國思想與法之支配理論。憲政時代,15(3),76-84。
黃鴻文(1994)。學生次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論之檢討。社會教育學刊,23,149
-193。
黃 玉(1995b)。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發展之省思與借鏡。訓育研究,34(1),11-26。
黃 玉(2001b)。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3)
,20-42。
黃 玉(2001c)。論中小學學生事務專業人才之培育。訓育研究,40(4),21-28。
黃 默(1999)。聯合國人權教育的十年與台灣人權教育現況及展望。月旦法學雜誌
,44,67-76。
黃 立(2001)。旅遊廣告的效力以及異常條款問題。月旦法學雜誌,71,148-154。
黃昭元(2000)。釋迦牟尼,生日快樂─訂佛誕日為國定紀念日是否違憲?月旦法
學雜誌,58,16-17。
黃昭元(2001a)。攏愛講上帝─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月旦法學雜誌,71,8-9。
黃昭元(2001b)。上帝要我上祂的學校─宗教自由與義務教育的衝突。月旦法學雜
誌,74,8-9。
黃昭元(2002)。落第擱落魄ㄟ大學生─二一退學的憲法爭議。月旦法學雜誌,80,
8-9。
黃昭元 (2003)。好學生不參政?月旦法學教室,3,8-9。
黃騰衛(2002)。台灣地區大學生使用網際網路關於著作權之法律問題分析。學生事
務,41(3),19-28。
黃曬莉、畢恆達(2002)。當西方菁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園中性騷擾的定義與申訴案
件處理之社會文化脈絡。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91-139。
黃耀南(2003)。大學自治、退學處分與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之探討。社會科教
育研究,8,195-223。
黃聰明(2004)。「二一退學」的論理。研究與動態,10,119-132。
楊日然(1984)。我國特別權力關係理論之檢討─兼論釋字第一八七號解釋之意義。
法學論叢,13(2),67-98。
楊極東(1992)。社團活動與民主教育。訓育研究,31(3),1-6。
楊仕裕、趙麗萍(2004)。高等教育的財政與教育成本相關研究之探討。學生事
務,43(1),34-49。
楊巧玲(2001)。教育基本法有關人民學習權及受教權規定之評析。教育政策論壇
,4(2),1-24。
楊一鳴(2003 )。學生獎懲問題之研究─從各大學學生獎懲規定比較探討。學生
事務,42(2),31-43。
楊詠晴(2003)。我存在,所以我花錢。張老師月刊,306,66-70。
楊雲驊(2003)。憲法上正當法律程序之保障。法學講座,24,1-11。
楊昌裕(2003)。民主化的教育關係:傳統倫理與法律化的省思。學生事務,42(3)
,51-57。
楊昌裕(2004a)。學生事務效能模式的建構與應用。學生事務,43(1),19-33。
楊昌裕(2004b)。促進學生學習─學生事務的觀點。學生事務,43(4),35-49。
楊智傑(2004a)。制度性保障說理模式對社會改革的阻礙(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60,22-33。
楊智傑(2004b)。制度性保障說理模式對社會改革的阻礙(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61,5-16。
蓋浙生(2003)。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改革計畫:挑戰與因應。教育研究資訊,11(1)
,23-47。
詹森林(2002)。消費者保護法之定型化契約最新實務發展。月旦法學雜誌,91,
28-50。
詹森林(2003)。消費者保護法增訂及修正條文要旨。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5,209
-215。
詹鎮榮(2004a)。居住自由。法學講座,30,13-29。
詹鎮榮(2004b)。基本權行為能力。月旦法學教室,21,10-11。
廖元豪(2004a)。法律保留與基本權保障之脫鉤─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六三號
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5,17-35。
廖元豪(2004b)。愛國、燒國旗,與言論自由的雙軌理論。月旦法學教室,21,8-9。
劉世雄(2003)。論校園權力特徵的蛻變。教育資料與研究,53,68-73。
劉美慧(2003)。多元文化課程轉化: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11(5),3-28。
劉若蘭(2003)。從學生滿意度談大學教學成果的提昇。學生事務,42(1),22-33。
劉杏元、趙淑員(2004)。開創學生事務的教育夥伴關係以提昇學生學習。學生事
務,43(4),50-62。
劉靜怡(2004 )。「言論自由」導論。月旦法學教室,26,73-81。
蔡秀珍(1999)。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之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45,99-100。
蔡茂寅(1995)。在學關係與司法審查─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評釋。月
旦法學雜誌,4,60-63。
蔡茂寅(2000a)。行政法法源之意義與機能。月旦法學雜誌,56,14-15。
蔡茂寅(2000b)。比例原則的界限與問題性。月旦法學雜誌,59,30-31。
蔡震榮(2003a)。教育法上行政契約之研究─以教師、公費生、留學生為例(上)
。法學講座,23,9-23。
蔡震榮(2003b)。教育法上行政契約之研究─以教師、公費生、留學生為例(下)
。法學講座,24,12-24。
蔡德欽(2003)。怎樣輔導學生自治團體會比較好。學生事務,42(3),47-50。
蔡達智(2005)。隱私權初探。法學叢刊,199,77-99。
蕭淑芬(2002a)。法律保留的概念─「法律留保」、「法律的留保」與「法律的留
保原則」之差異。月旦法學雜誌,89,249-261。
蕭淑芬(2002b)。「國民權利」的概念─「人權」、「基本權」與「基本的人權」之
意義。月旦法學雜誌,91,329-335。
謝銘洋(2001)。成大MP3事件相關著作權法問題探討。月旦法學雜誌,73,77-
87。
簡妙娟(1997)。郭爾堡之道德發展論對我國當前道德教育之啟示。訓育研究,36(2)
,13-22。
顏妙桂 (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31-33。
顏厥安 (2003a )。效力、基礎規則與理性。法令月刊,54(10),77-79。
顏厥安 (2003b)。法律是科學嗎?法令月刊,54(12),84-87。
顏厥安 (2004a )。自由、評價與知識的雙面性。法令月刊,55(1),81-83。
顏厥安 (2004b )。法律、道德與自由。法令月刊,55(5),89-91。
顏厥安 (2004c)。我們有服從法律的義務嗎?法令月刊,55(6),76-80。
蘇芊玲(譯)(1999)。如何防治校園性騷擾─簡介美國民法相關規定與作法。兩性
平等教育季刊,9,93-98。
蘇永欽(2003)。法律作為一種學問。月旦法學雜誌,98,178-182。
蘇永欽(2004)。橫看成嶺側成峰─從個別社會部門整合憲法人權體系。月旦法學
雜誌,112,142-149。
饒夢霞(1995)。學生事務理論與功能。訓育研究,34(4),17-30。
嚴震生(1997)。由最高法院案例看美國憲法中的「宗教自由」之爭議:公立學校
與「禁止設置條款」檢驗標準的適用性。美歐季刊,12(2),107-160。
Degenhart, Christoph著,林明昕(譯)(2003)。聯邦憲法法院的功能與地位。月旦法
學雜誌,98,67-75。
Jarass, Hans D.著,陳慈陽(譯)(2003)。基本權作為防衛權及客觀原則規範。月旦
法學雜誌,98,31-42。
v. Scholler, Heinrich著,陳春生(譯)(2002)。人權之變遷(Der Wandel der
Menschenrechte)。月旦法學雜誌,80,143-153。
初宿正典著,蕭淑芬(譯)(2003)。人權保障理論之新展開─以基本權私人間適用的
問題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98,43-66。
(五)專案研究/報告
王麗容(1998)。性別歧視與性侵害事件危機處理模式、輔導轉介流程及通報申訴制
度規劃發展。教育部專案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吳武典(1991)。殘障學生對「無障礙校園環境」之需求評估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
委員會。台北市:教育部。
林子儀 (1992)。美國學術自由法制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計
畫。台北市:教育部。
林佳範(2004a)。學生權利義務之內涵與校園規範:台灣與美國的法律案例見解與
「校規」的比較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
張秀雄、李琪明(2000)。我國理想公民資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
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2)。學生自治(社團)輔導原則研究。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a)。全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訓導)工作調查分析報告。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b)。九十一年度北區大專校院學生自治與校園文化研討會成果報告。
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3)。大專校院社團活動執行參考手冊。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4)。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發展願景目標與策略規劃報告。
台北市:作者。
彭森明等人(2006)。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教育評鑑。國科會整合型計劃﹝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二階段成果報告研討會﹞專案。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馮朝霖(2004)。2004台灣文教人權指標調查報告。台北市:中國人權協會。
黃玉、劉若蘭、劉杏元、林至善、柯志堂、楊昌裕(2004)。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實施準則與自我評量指引」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研究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顏厥安、周志宏、李建良(1996)。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
育法制中之理論與實踐。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台
北市:行政院。
(六)學術研討會論文
何進財(2005)。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與實踐。性別平等議題教師研習會(頁14-24)
。桃園縣:長庚技術學院。
吳嘉生(2005)。智慧財產權之基本概念。九十四年度德明技術學院法學研習會─
智慧財產權、兩性教育、消費者保護教育。台北市:德明技術學院。
吳景雲、劉美慧(2006)。高等教育原住民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2006年台灣『高
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82-207)。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
周志宏(2003b)。學習權的形成與發展:從受教育的權利到學習的權利。人權理論
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25)。台北市:國史館。
周志宏(2004)。政府對私立學校之監督─以學校事務之相關問題為中心。教育部
訴願審議委員會九十三年度業務研討會(頁27-56)。台北市:教育部。
林佳範(2000b)。法治教育與法條─從哈伯馬斯之溝通行動理論淺談法律認知之理
性化及其可能性。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頁1-20)。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林佳範(2005)。把大法官帶進教室─以解釋文為核心之言論自由觀念之課程與教材
開發。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資質學術研討會(頁161-199)。台北市:公民與道
德教育學會。
林安邦(2005)。校園法律問題初探─從「玻璃娃娃」與「打籃球戳傷眼」事件談起。
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資質學術研討會(頁200-207)。台北市:公民與道德教育
學會。
柯志堂(2006a)。大學生學習自由與受教權的法制探討─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觀
點。通識教育教學暨研究研討會(頁67-87)。台中市:中國醫藥大學。
柯志堂(2006b)。我國高等教育弱勢學生平等權利保護之初探。2006年台灣『高等
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頁630-653)。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雪梅(2000b)。學生宿舍的角色功能及其和潛在課程、教育品牌的關係。高等教
育潛在課程研討會(頁28-46)。台北市:東吳大學。
張雪梅(2006)。我國大學生能力與大學評鑑結果關係之探討。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
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二階段成果報告研討會(頁282-302)。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瑞雄(2004)。高等教育教學品質與學生選課問題之探討。我國高等教育「美麗
境界」研討會(頁67-8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樹倫(2005)。從性別平等教育法論校園性騷擾的防治與處理。多元文化與民主公
民資質學術研討會(頁4-21)。台北市: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許育典、盧浩平(2006)。由新大學法檢視大學輔導學生自治事務的定位。2006
年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頁569-585)。台北市: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
陳愛娥(1999b)。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一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
討其衍生的問題。第二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司法院。
陳惠馨(2004b)。性別平等教育法─台灣性別教育之繼往開來。93年北區大專校
院校園性騷擾/性侵害事件調查專業核心人員、行政處置及輔導知能培訓﹝
附錄(一)頁1-14﹞。台北市:教育部。
陳伯璋(2004)。我國大學分類排名與評鑑的省思。我國高等教育「美麗境界」研
討會(頁85-10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泰然(2004)。教學評量與獎勵。提升高等教育教學品質學術研討會(頁57-59)。
台北市:東吳大學。
陳佩英、蔡虹音(2006)。大學生就學貸款與就讀研究所意願相關之研究。台灣高等
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二階段成果報告研討會(頁4-30)。
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湯德宗(1997)。大學申訴制度與師生權益保障。大學法研討會(頁25-28)。台北
市:東吳大學。
董保城(2005)。學生自治與大學法。全國學生自治發展會議─北區座談會(頁12-
16)。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馮朝霖(2003)。人權教育作為一種人權的辯證思考:兼論台灣學校人權教育的困
境。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29)。台北市:國史館。
游美惠、蕭昭君(2004)。建構大專院校師生性騷擾案件處理的實務知識。93年北
區大專校院校園性騷擾/性侵害事件調查專業核心人員、行政處置及輔導知能
培訓﹝附錄(一)頁15-35﹞。台北市:教育部。
黃聖堯(2003)。從教育人權到人權教育─台灣之經驗與展望。「人權與民主」學術
研討會(頁35-46)。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黃 玉(2006)。從懵懂入門到多元探索:多元背景大學生大一到大二的校園與發展
經驗。2006年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39-181)。台
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巧玲(2000)。評析教育基本法有關人民學習權及受教權的理論與實務。教育基
本法相關議題研討會(頁79-104)。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仕裕(2000)。潛在課程與學生自治輔導。高等教育潛在課程研討會(頁32-43)
。台北市:東吳大學。
楊仕裕(2006)。大學生認知發展與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天主教輔仁大學為例。
2006年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頁232-258)。台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朝祥(2004)。高等教育理想價值與市場邏輯的爭議。我國高等教育「美麗境界」
研討會(頁13-4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楊 瑩(2004)。教學評量與獎勵。提升高等教育教學品質學術研討會(頁60-98)。
台北市:東吳大學。
楊國賜(2006)。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分類、定位與功能。大學分類、評比與品質保證
學術研討會(頁I-1至I-1-17)。台北市:淡江大學。
詹鎮榮(2003)。大學招生法律問題之探討─兼評教育部相關訴願決定─。教育部
訴願審議委員會九十二年度業務研討會(頁47-71)。台北市:教育部。
詹鎮榮(2004c)。學生受教權之暫時權利保護。教育部訴願審議委員會九十三年度
業務研討會(頁99-120)。台北市:教育部。
劉阿榮(2005)。主題演說: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資質。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資質學
術研討會(頁1-15)。台北市: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劉若蘭(2006)。多元背景大三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發展之研究。2006年台灣『高
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頁208-231)。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
蔡震榮(2003c)。大學自治與法律保留—以學生與學校關係為例。教育部訴願審議
委員會九十二年度業務研討會(頁35-46)。台北市:教育部。
蔡震榮(2004)。私立大學組織之運作與學生管理之探討。教育部訴願審議委員會
九十三年度業務研討會(頁59-84)。台北市:教育部。
鄭勝耀、洪志成(2006)。誰是台灣頂尖高等教育學府的學生?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
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二階段成果報告研討會(頁44-59)。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蕭昭君(2004)。校園性騷擾調查報告的撰寫與調查建議─相關大專案例的一些思考
。93年北區大專校院校園性騷擾/性侵害事件調查專業核心人員、行政處置及
輔導知能培訓﹝附錄(一)頁36-47﹞。台北市:教育部。
盧羿廷、彭森明(2006)。正視大學生素質問題─從大專校院教師觀點來看。台灣高
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二階段成果報告研討會(頁60-
75)。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顏厥安(2003c)。法治實踐的困境與診斷。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頁
107-116)。台北市:時報文教基金會。
(七)網路資訊
1.網站
中時新聞網→http://www.tol.com.tw
元照法律網→http://www.angle.com.tw
立法院(公報)→http://www.ly.gov.tw
台師大圖書館→http://www.lib.ntnu.edu.tw
台灣法律網→http://www.lawtw.com
司法院→http://wjirs.judicial.gov.tw:8000/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行政院國科會→http://web.nsc.gov.tw
奇摩網站→http://www.kimo.com.tw (YAHOO!奇摩→http://tw.yahoo.com)
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
根植大法律資料庫→http://www.root.com.tw
國家圖書館→http://www.ncl.edu.tw
教育部→http://www.edu.tw
教育部高教司(〈高教簡訊〉、〈高教法規〉)→http://www.high.edu.tw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書房〉→http://www.tipo.gov.tw
總統府(公報)→http://www.president.gov.tw
2.網路文章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法治教育小組(2004)。Q:教師是否可檢查學生的書包或信
件等私人物品?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9,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09/
但昭偉(2002)。人權理念與人權保障的幾個基本問題─從學校教育談起。人權教
育資訊網,取自http://www.hre.edu.tw/report/new/articles/20021118
李政賢(2004)。對於美國反Affirmative Action方案的幾點反思。人權教育資訊
電子報,12,取自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12/
林佳範(2003c)。人權與尊嚴─從憲政理念檢視我國的教育關係。人權教育資訊電
子報,1,取自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01/
林佳範(2004b)。意見表達自由觀念之淺介。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6,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06/
林安邦(2004)。魔戒四部曲─修齊治平。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2 ,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02/
林孟皇(2004a)。權利與權力─憲法保障教育基本權利理念在學校教育的適用。人
權教育資訊電子報,3,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03/
林孟皇(2004b)。師生戀,政府不宜介入?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12,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12/
林世宗(2005)。青年學生之憲法人權。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16,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16/
柯志堂(2004d)。漫談校園學生隱私權─一個常被輕忽的人權觀念。人權教育資訊
電子報,9,取自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09/
紀博棟(2004)。大學生之「人權」與教育行政單位之「權力」─從學費問題談起。
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3,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03/
張樹倫(2004)。打破性別歧視從教育做起─談性別平等教育法。人權教育資訊電
子報,11,取自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11/
張澤平(2005)。人身自由簡介。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14,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14/
張永明(2005)。宗教信仰自由。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21,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21/
許育典(2004b)。人權在法治國家的保障。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4,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04/
陳端峰(2004)。健全成長發達權在學校教育的適用。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9,取
自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09/
陳素秋(2004)。隱私權的發現。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9,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09/
陳素秋(2005)。對於學生生活經驗的尊重。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14,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14/
湯梅英、王秀津(2002)。人權教育種子教師手記。人權教育資訊網,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articles/20021114
馮朝霖(2002)。認同、差異與團結─人權教育與教育人權的辯證。人權教育資訊
網,取自http://www.hre.edu.tw/report/new/articles/20021114
楊仕裕(2004)。校園表達言論自由正式管道之探討─以輔大愛校建言為例。人權教
育資訊電子報,7,取自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07/
劉靜怡(2004)。數位時代隱私權保護的法律面貌。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9,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09/
謝秉錡(2005)。宗教自由的保障與限制。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21,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new/epaper/no21/
(八)報紙
中國時報
民生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二、 外文部分
Alexander, K. (Ed.) (1980). School Law. West Publishing Co., 343.
Altbach, P. G., Berdahl, R. O., & Gumport, P. J. (1994).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n society (third edition).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1996). The 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Implications for Student Affair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7, 118-122.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1997). 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for
Student Affairs. Washionton, D. C.:ACPA / NASPA.
Astin, A. W. (1984a).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5), 518-529.
Astin, A. W. (1984b).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Personnal, 25, 297-308.
Astin, A. W. (1985). 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 A criticical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Astin, A. W. (1993). An empirical typ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4, 36-46.
Austin, A. W., & Oseguera, L. (2004). The Declining "Equit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27(3), 321-341.
Banta, T. W.,& Associates (1993). Making a differe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rr, M. J.,& Associates (1988). Student Services and the Law: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rr, M. J. (2003). Legal Foundations of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In
S. 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and Associates, Student Services
: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fourth edition, pp.128-149).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xter Magolda, M. B. (1992). Knowing and reasoning in college: Gender-
Related patterns in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xter Magolda, M. B. (1999). Engaging students in active learning. In
G. S. Blimling, E. J. Whitt and Associates, Good practice in
student affairs: Principles to foster student learning (pp.21-43).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xter Magolda, M. B. & Terenzini, P. T. (1999). Higher education trends
for the next century: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2l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ACPA.
Blimling, G. S. & Whitt, E. J. (1998). 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for
Student Affairs,about Campus, March-April, 10-13.
Blimling, G. S. & Whitt, E. J. (1999). Identifying the principles that
guide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In G. S. Blimting, E. J. Whitt
and Associates, Good practice in student affairs: Principles to
foster student learning (pp.1-20).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uchanon, E. T. (1978). In E. H. Hammond and R. H. Hammond (Ed.), The Legal
Foundations of Student Personnel Serv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pp.98-103). The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Buchanan, E. T. (1993).The Changing Role of Govern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 M. J. Barr,& Associates, The Handbook of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pp.493-50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arr, W. (1995). For educauon:toward critical educational inquiry. Ba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Caruso, R. G. (1978). In E. H. Hammond and R. H. Hammond (Ed.), The Legal
Foundations of Student Personnel Serv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pp.118-127). The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Clark, T. N. (1968). The Concept of Power. In Terry N. Clark (Ed.),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ecision Mak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
SanFrancisco: 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
Corson, J. J. (1975). The govern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dernizing structure and process (second edition). N. Y.:
McGraw-Hill.
Cortwright, D. (1959). Studies in Social Power, Michigan University.
Creamer, D. G., & Associates. (1990).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1990s. Alexandria,VA:ACPA.
Dannells, M. (1996).Discipline and Judicial Affairs. In A. L. Rentz and
Associates,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second
edition, pp.175-206).Springfield,Illinois.
Dannells, M. (1997). From Discipline to Development: Rethinking Student
Conduct in Higher Education (pp.57-77). Washington, D. C. :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Duffee, L. & Aikenhead, G. (1992) . Curriculum Change, Student
Evaluation, and Teacher Practical Knowledge. Science Education,
76(5), pp.493-506.
Dunkel,N. W. & Schuh,J. H. (1998).Chapter8: Keeping Up with Legal
Issues and Chapter9: Dealing with Conflicts and Other Problems.
Advising Student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first edition, pp.169
-186 & pp.187-20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Evans, N. J.,Forney,D.S., & Guido-DiBrito,F. (1998).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Fisher, T. C. (1970). Due Process in the Student-Institutional
Relationship (pp.4-6).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raser, N. (1997). Culture, poiitica] economy, and difference on Iris
Young's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a in Justice
interruptu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ostcolonialist”
condition (pp. 189-206). New York: Routledge.
Fullan, M. (1993). Change forces: Probling the depths of educational
reform. London: The Falmer.
Gardiner, L. F. (2002). Student Development: Monitor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R. M. Diamond (Ed.). Academic
Leadership. (pp. 111-134). San Franciso: Jossey-Bass.
Gehring, D. D. & Bracewell, W. R. (1992). Standards of Behavior and
Disciplinary Proceedings. In M. J. Barr, M. L. Upcraft and
Associates (Ed.), Rights, Freedom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Students (pp. 89-99). San Franciso: Jossey-Bass.
Gehring, D. D. (2000). Understanding the Legal Implications of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In M. J. Barr, M. K. Desler and Associates, The
Handbook of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second edition,
pp.347-375).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ehring, D. D. (2001). The Objectives of Student Discipline and the
Process. That’s Due: Are they Compatible? NASPA Journal, 38(4),
466-481.
Greenleaf, E. A. (1978). In E. H. Hammond and R. H. Hammond (Ed.), The Legal
Foundations of Student Personnel Serv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p.45).
The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Gutting, G. (1994).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oucaul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 J. (1996).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translated by Rehg, William.
Cambridge: Polity.
Habermas, J. (1998).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translated by William Rehg,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Hamrick, F. A., Evans, N. J. & Schuh, J. H. (2002). Foundations of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How philosophy, theory, and research strengthen
educational outcomes.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Hart, H. L. A. (1961). The Concept of Law. Oxford: Clarendon.
Hart, H. L. A. (1973). Bentham on Legal Rights. In W. B. Simpson (Ed.),
Oxford Essays in Jurispruden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79-104.
Harvard Law Review (1968). Developments in the law—academic freedom, vol.
81.
Holder, A. R. (1987).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itution. Educational Series,
INC. New York, 72.
Holmes, G. W. (Ed.) (1970). Student Protest and the Law , Benton Harbor ;
R.W.Patterson Printing Company.
Jacoby, B.(1996).Service-Learning in Today’s Higher Education. In Barbara
Jacoby & Associates, Services-Learning in Today’s Higher Education.
: Concepts and Practices(first edition, pp.3-25).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s, R. H. (1997).Taiwan and East Timor: Human Right, Rule of Law, Self-
Determination. R. H. Jos 's keynote speech at the Conference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Taiwanese Associations,I-Lan,Taiwan,23 August
1997.
King, P. M. (1978). William Perry's theory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L. L. Knefelkamp, C. Widick, & C. A. Parker (Eds.),
Applying new developmental findings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4, 35-5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ing, P. M. (1996). Student Cognition and Learning. In S.R. Komives,
D.B. Woodard, Jr. , and Associates,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third edition, pp.218-243).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ing, P. M. (2001). On expecting more of ourselves: A reply to guiding
principle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student affairs philosophical
statements by N. J. Evans with Robert Reas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2 (4), 378-380.
King, P. M. (2003). Student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S. R. Komives
, D. B. Woodard,Jr. and Associates, Student service: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fourth edition, pp. 234-268).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Kuh, G. D., Douglas, K, B., Lund, J. P., & Ramin, G. J. (1994). Student
learning outside the classroom: Transcending artificial
boundaries. 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No. 8. Washington,
D. C.: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Knefelkamp, L. L. (1984).A workbook for the practice-to-theory-to-
practice model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Knefelkamp, L. L., Golec, R.R., & Wells, E.A. (1985). The practice-to-
theory-to-practice model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Komives, S. R. ,Woodard, D. B.,Jr. & Associates. (1996).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third edition).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Laird, T. F.N. (2005). College students' experiences with diversity and
their effects on academic self-confidence, social agency, and
disposition toward critical thinking.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46, 365-387.
Larkin (1994). Walking Through Walls: the Sexual Harassment of High School
Girls. Gender & Education, 6, 263-280.
Lim, D. (2001).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A stud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ldershot, Hants: Ashgate.
Lynch, J.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gobal society (pp.67-103).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Lyons, J. W. (1990). Examining the Validity of Basic Assumptions and
Bellefs. In M. J. Barr, M. L. Upcraft and Associates(Ed.),New
Futures for Student Affairs-Building a Vision for Profession
Leadership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
McCarthy, M. M. & Cambron-McCabe, N. E.(1992). Public school law:teachers’
and students’ rights (third Ed.).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ston.
Miller, T. K. (Ed.) (2003) .The book of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third edition, major revision). 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Moorhead, G. & Griffin, R. W. (198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econd
edi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Morley, L. (2003). Quality and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 Berkshire:
SRHE & Open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1987). A
Perspective on & Student Affairs, in point of view Washionton, D
. C.:NASPA
Osler, A. & Starkey, H.(1996). Teacher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 (pp.152
-157). London: David.
Perry. W. G.,Jr. (1968). 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 A schem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Perry, W. G.,Jr. (1981). Cognitive and ethical growth: The making of
meaning. In A. W. Chickering & Associates, The modern American
college: Responding to the new realities of diverse students and
a changing society (pp. 76-11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rice, J.& Levine, A. H.& Cary, E. (1997).The Rights of Student-The Basic
ACLU Hand Books for Young American, Southern Illinois U. P.
Ray, D. & Tarrow, N. B. (1987). 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An Overview,
in N. B. Tarrow (Ed.), 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Reardon, B. A. (1996). Educating for Human Dignity─Learning About Right
and Responsibilities. Philan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Redl, F. & Wattenberg, W. (1959). Mental hygiene in teaching. N. Y.:Harcourt.
Richter, I. K. & Birch, I. (1990). Law and Education-Education and Law
, In Comparative School Law, ed. by Ian K. Birch & Ingo Richter,
Oxford and et al: Pergamon Press.
Rodgers, R. F. (1989). Student development. In U. Delworth and G. R. Hanson
(Ed.),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second
edition).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Rodgers, R. F. (1990). Rece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underlying student
development. In D. Creamer & Associates,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1990s (pp.27-79).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Rousseau.J. J. (1964). The first and second discourses. edited by R. Masters
and translated by R. D. Master and J. R. Masters. New York: Martine’s
Press.
Susan, S. C. (2002). Supportive Financial Systems. In R. M. Diamond,
Academic Leadership.(pp.295-309). CA:Jossey Bass.
Tanner, G. (1978). In E. H. Hammond and R. H. Hammond (Ed.), The Legal
Foundations of Student Personnel Serv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p.47).
The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Terenzini, P. T., Pascrella, E. T. & Biliming, G. S. (1996). Students’ out-of
class experience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7(2), 149-162.
Thomas & Kitzinger (Eds.) (1997).Sexual Harassment: Contemporary
Feminist Perspectives.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 Press.
Timpane, P. M.,& White, L. S. (1998). Higher Education and school reform
(first edition).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Trow, M. (1973).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0191983 )
Valente, W. (1985). School law. St. Paul, MN: West.
Walton, J. (1971). The Vertical Axi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Charls M. Bojean, Terry N. Clark and
Robert L. Linebery (Ed.), Community Politics: A Behavioral
Approach. NewYork: The Free Press.
Warren, S. D. & Brandeis, L. D. (1890), The Right of Privacy, Harvard Law
Review, 4(5), 193-219.
Weber, M. (1954). On Law in Economy and Society. transl, by E. Shils
and M. Rheinsrei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ber, M.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edited by G. Roth and C. Wittich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rong, D. H. (1979). Power: Its Form, Bases, and Use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s.
Young,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