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國為
Hung, Kuo-Wei
論文名稱: 雲端上的爬蟲腦—洪國為彩墨創作論述
Reptile Brain on the Digital Cloud— Color Ink Creative Discuss of Hung, Kuo-Wei
指導教授: 孫翼華
Sun, Yi-Hua
口試委員: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葉宗和
Yeh, Tzong-ho
吳恭瑞
Wu, Kung-jui
謝其昌
Hsieh, Chi-chang
孫翼華
Sun, Yi-Hua
口試日期: 2022/12/28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爬蟲腦爬蟲人數位爬蟲數位化虛擬意識數位盲從偽記憶
英文關鍵詞: reptilian brain, reptilians, digital crawler, digitization, virtual consciousness, digital obedience, false memory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文件分析法現象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05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1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者研究以「爬蟲」創作作品為發想,藉由美國神經科學家保羅‧D‧馬克萊﹙Paul Donald Mac Lean , 1913-2007﹚三位一體的大腦研究,經由認知及腦神經科學的基礎概念,作為本創作論述之詮釋。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及名詞釋義之敘述,確立立論。第二章學理探討人類行為與數位化環境為主要文獻立論之基礎,內容大致分三部分論述,第一部分,人的演變與大腦運作為主;第二部分,數位環境對人的交互影響;第三部分,相關學者如何以文學或作品來傳達或反應當下社會狀態,隨著時空背景提出可預期的發展及觀點。第三章以人類行為及數位環境下所產生新型態社會現象,以對應至藝術領域中進行探究,並梳理「非理性」與「數位化」的相關美學、哲思與藝術表現等。第四章個人創作思維與實踐,建構個人創作思維與作品表達,提出創作模式及方法。第五章為筆者創作之作品論述分析及立論,論述主要以人類行為、數位化的影響為區分,並以此兩者間相互影響為主要脈絡。第六章結論,檢視研究之成效,檢討創作思路與過程中所遇之問題,究實以創作作品為目標提出成果,並以本次研究為基礎,思考未來可能之發展與規劃。

    The author takes pieces about ‘Reptilia’ as research. Through the result of the triune brain study made by Paul Donald Mac Lean (1913-2007), the author takes the acknowledge and the basic concept of neuroscience as a description of the essay.
    In chapter 1, the explanations of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concept and methods of the study, the rang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the explanation of glossaries are contained. Next, the study of human behavior and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are the basis of the essay in chapter 2. This chapter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Human evolution and cerebral processing are the main topics in the first part. The second part will focus on how people are affected by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In the third part, the part will focus on how scholars convey and react the current society atmosphere through literacy and art, and give predictable developments and views through time. In chapter 3, the new social form that merged by human behavior and digital environment will be taken into art field to do research, then organize relative aesthetics, philosophy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about irrationality and digitalization. Chapter 4, thinking and fulfillment of individual portfolio. Creating patterns and methods will be proposed through building personal thinking and showing art pieces. Chapter 5 is an analysis and argument of author’s art pieces. The argument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which are human behavior and the effect of digitaliz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actors is the core context. The last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In chapter 6, the author reviews the study. Problems that emerged during the processing will be mentioned and fixed. The pieces will be set as a target and offer the result. Moreover, the study will be set as a basis and consider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and program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9 第二章 虛實錯置的爬蟲行徑 ..................................................................................... 13 第一節 行為下之意識冰山 ................................................................................. 14 第二節 人的腦及行為 ......................................................................................... 25 第三節 數位盲從 .................................................................................................. 43 第三章 「數位‧爬蟲」的藝術思維與實踐 ............................................................ 58 第一節 「數位‧爬蟲」的概念生成 ................................................................ 59 第二節 「數位‧爬蟲」的藝術思考及表現形式 ........................................... 61 第三節 創作中的表現形式與圖像意涵 ............................................................ 76 第四節 媒材及技法之探究 ................................................................................. 87 第四章 「雲端上的爬蟲腦」創作實踐與解析 ........................................................ 97 第一節 作品脈絡分析 ......................................................................................... 97 第二節 個別作品解析 ....................................................................................... 104 第五章 結論 ................................................................................................................ 144 參考文獻 ................................................................................................................ 150

    一、 專書
    N‧凱薩琳‧海爾斯,賴淑芳、陳偉柏譯,《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臺北:時報文化,2018。
    大衛‧謝弗、凱瑟琳‧基普,張欣戊、林淑玲、李明芝譯,《發展心理學 上、下》,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2013。
    丹‧艾瑞利,周宜芳、林麗冠、郭貞伶譯,《誰說人是理性的》,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1。
    丹‧艾瑞利,姜雪影譯,《不理性的力量》,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1。
    卡爾‧榮格,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臺北:立緒,2019。
    卡爾‧榮格、尉禮賢理察·威廉,張卜天譯,《金花的秘密:中國的生命之書》,北京:商務,2022。
    古斯塔夫‧勒龐,周婷譯,《烏合之眾: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臺北:臉譜,2017。
    尼可拉斯‧卡爾達拉斯,吳芠譯,《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臺北:木馬,2019。
    尼克‧連恩,梅苃芢譯,《生命的躍升:40億年演化史上最重要的10個關鍵》,臺北:貓頭鷹,2013。
    尼爾‧斯蒂芬森,郭譯譯,《雪崩》,四川:四川科技,2009。
    尼采,白取春彥、楊明綺譯,《超譯尼采2》,臺北:商周,2013。
    尼采,錢春綺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臺灣:大家,2014。
    石田徹也,《石田徹也ノート》,東京都千代田區:求龍堂株式會社,2013。
    伊葛門,徐仕美譯,《大腦解密手冊》,臺北:天下文化,2016。
    托克爾‧克林貝里,周建國、周東譯,《超負荷大腦:信息過載與工作記憶的極限》,
    上海:上海科技,2016。
    朱立安‧巴吉尼,黃煜文譯,《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關於自由意志的
    哲學思考》,臺北:商周,2016。
    池田 學,《池田学画集》,東京都文京田區:羽鳥和芳株式會社,2010。
    李丞桓,《元宇宙:全面及董metaverse 的第一本書》,臺北:三采文化,2022。
    李丞桓,《元宇宙—全面即懂metaverse 的第一本書》,臺北:三采,2022。
    李開復,《AI 新世界》,臺北:天下文化,2018。
    李開復、陳楸帆,《AI 2041:預見10 個未來新世界》,臺北:天下文化,2018。
    昂利‧柏格森,林驤華譯,《時間與自由意志》,中國:上海譯文,2022。
    帕維爾‧苦情司機,楊海譯,《真假》,臺北:奇果文創,2018。
    東 浩紀,褚炫初譯,《動物畫的後現代: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臺北:大鴻
    藝術,2012。
    阿蘭,潘怡帆譯,《論幸福》,台北:麥田,2016。
    哈拉瑞,林俊宏譯,《21 世紀的21 堂課》,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8。
    哈拉瑞,林俊宏譯,《人類大命運》,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7。
    哈拉瑞,林俊宏譯,《人類大歷史》,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4。
    洪蘭,《講理就好》,臺北:遠流,2021。
    紀傑克,蔡淑惠譯,《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苗栗:桂冠圖書,2008。
    迪克‧斯瓦伯,王奕瑤、陳琰璟譯,《我即我腦:從子宮孕育到阿茲海默症,大腦
    決定我是誰》,臺北:漫遊者文化,2015。
    泰德‧安德魯斯,潘敏譯,《來自動物的訊息》,新北:稻田,2011。
    馬丁‧布蘭克,魏兆汝譯,《電磁波的真相:你看不見的手機、WiFi 輻射傷害》,
    新北:臺灣商務,2015。
    康納曼,洪蘭譯,《快思慢想》,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2。
    曼福瑞德‧施彼策,李中文譯:《數位癡呆症:我們如何戕害自己和子女的大腦》,
    新北:暖暖書屋文化,2015。
    梁錦華:《無聲海嘯:大腦退化、人性喪失、健康淪陷大危機》,臺北:原水文化,2015。
    莫詒謀,《柏格森的理性與直覺》,台北:水牛圖書,2001。
    郭湘齡,《蒸氣龐克 ,科幻藝術畫集》,新北:瑞昇文化, 2021。
    郭湘齡,《賽博龐克 ,科幻藝術畫集》,新北:瑞昇文化, 2021。
    陳允傑,《Python:網路爬蟲與資料視覺化應用實務》,臺北:旗標,2018。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2008。
    喬治‧萊考夫,闾佳譯,《別想那隻大象》,杭州:浙江人民,2013。
    斯拉維‧紀傑克、格林‧戴里,孫曉坤譯,《與紀傑克對話》,臺北:巨流圖書,2008。
    華特‧班雅明,莊仲黎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臺北:商周,2006。
    葛詹尼加,鍾沛君譯,《大腦、演化、人:是什麼關鍵,造究如此奇妙的人類?》,臺北:貓頭鷹,2013。
    葛詹尼加,鍾沛君譯,《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意識、抉擇與背後的大腦科學》,臺北:貓頭鷹,2016。
    詹姆斯‧克利爾,蔡世偉譯,《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臺北:方智,2019。
    雷‧庫茲威爾,陳琇玲譯,《人工智慧的未來:揭露人類思維的奧秘》,臺北:經濟新潮社,2015。
    赫伯特‧里德,梁錦鋆譯,《藝術的意義》,臺北:遠流,2006。
    歐威爾,陳枻樵譯,《動物農莊》,台北:麥田,2010。
    戴夫‧葛洛斯曼,黃致豪譯,《暴力電玩如何影響殺戮行為》,臺北:遠流,2018。
    韓廷一,《論語新解讀》,臺北:臺灣商務,2016。
    蘿普,洪蘭譯,《記憶的秘密》,臺北:貓頭鷹,2017。
    二、 博碩論文
    林威丞,《意造‧組構─林威丞創作圖像思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20。
    許君瑋,《虛擬日常的異變重構 – 許君瑋水墨創作論述》,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22。
    陸真儀,《時空幻化的線性與非線性思維—陸真儀水墨創作論述》,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20。
    三、 期刊論文
    劉豐榮,《禪美學中藝術主體性與美感境界之闡釋--廓庵《牧牛圖頌》之意涵》,臺北市:視覺藝術論壇15期,202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