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豑民
Tiat-bin Ng
論文名稱: 慢性病醫學台語研究
The Study of Medical Taiwanese Used in Chronic Disease
指導教授: 鄭詩宗
Tenn, Si-Ts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慢性病醫學台語台語醫學教育醫病關係
英文關鍵詞: chronic disease, medical Taiwanese, Taiwanese, medical education, patient-physician relationship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8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工商繁忙的現代,生活步調的快速及人口老化加劇,使慢性病成為台灣社會的文明病。對於醫療照護體系的需求與依賴程度,與日俱增。台灣長期忽略本土母語--台語的重要,致使中高齡的母語患者,與慣用歐美語、華語進行醫學研究及臨床訓練的醫者,面臨醫療溝通時,形成相當程度的落差。彼此出現用語誤解,抑或病況說明 / 瞭解困難等問題。其癥結點在於兩者均未能熟悉醫學台語之使用。醫界長期忽視台語文的結果,影響病患的基本權益,造成病人的主體性失落,是長期研究醫病關係之相關研究者,必須深入探討的課題。
    本研究主要從台語在醫學上的臨床使用為出發點,以探討慢性病常用的醫學台語語彙作為研究主題,運用文獻搜集、分析、歸納、訪談等研究方法,將近千條與慢性病相關之醫學台語詞條,進行彙整與建檔。希望透過此研究,幫助醫、病雙方,更能理解所使用的語言。並藉此研究成果,讓醫師與病人體認醫學台語在醫療行為的重要性,並增加醫、病者對醫學台語的知識。以期改善醫、病關係,降低兩者因語言使用所產生不必要的歧異與誤會,減少醫療糾紛,促進有效溝通,及對醫療情境的理解。
    透過慢性病醫學台語的研究,發現經由本土母語的醫病溝通,對於患者的就醫協助,可以比生硬的專業醫學術語更具說服力。醫學台語能以具精密性的語義字詞,處理更細微的病情、身心感官等描述;因為華、台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某種特殊的身體語言有不同的解讀。如能善用醫學台語的之溝通技巧,在解釋病情或病人情緒失控時,讓本土的慢性病年長病人紓解身心、調節情緒,進而與醫師合作,共同達成疾病治療目標。鑑於台灣高齡化社會逐漸形成,「台語」又為國人生活主要語言之一,期盼能透過對於慢性病相關醫學台語語料的彙整、建檔。帶給醫病雙方實質的幫助。

    In modern times, work life o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trongly influenced all Taiwanese people- for exampl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owards ageing and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As a result, healthy caring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for our society.
    In the past time, our medical staff, doctors and nurses were used to communicate with patients in Chinese or English. They neglected the needs of elderly Taiwanese people or native speakers who didn’t master in using Chinese or English, which caused misunderstanding or they didn’t know what their doctors were talking about. Consequently, native speakers and the elderly patients couldn’t get good care from our medical systems, just because they are not familiar with doctor’s language using. The basic rights of medical treatment for native speaker patients were ignor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mmon medical vocabulary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aiwanese from medical communication. We use som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collecting medical communication about chronic diseases between Taiwanese people or elders with their doctors, analyzing them, and interviewing some native speaker patience’s in Taiwanese’s to know their recognitions of chronic diseases about the explanations from their doctors.

    At last, we make a medical Taiwanese’s dictionary that collects more than ten thousand units of words section about chronic diseases. Through this research, first, we hope that it can help doctors and patients to have better understand with each other. Second, it can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by breaking the language restrictions. Third, it can reduce the unnecessary medical disputes, and promot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o that high medical care qualities can be implemented from now on.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9 第一節 文獻典籍 19 第二節 數位網站資料庫 27 第三節 高等學制內的醫學台語教學 35 第三章 慢性病醫學台語的詞彙分析 39 第一節 頭部與胸腔的用語研究 39 第三節 精神障礙的慢性病醫學台語研究 91 第四章 慢性病醫學台語的特色與價值比較 101 一、 促進中高齡慢性病患醫病溝通的流暢度 101 二、 台語對華語有精密、簡約的性質差別 106 三、 醫學台語有吸收新知的創造性 10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15 一、 醫學台語在台灣醫療環境有使用價值 115 二、 台語是具有精密性的歷史語言 115 三、 台灣醫學教育需要振興醫學台語 116 參考文獻 117 一、 中文文獻 117 二、 英文文獻 124

    一、 中文文獻
    Babbie、Earl著,陳文俊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2005, 第10版)。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6,頁429-430。
    Martin Buber著,陳維剛譯,《我與你》,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人力規劃處編,《台閩地區人口三階年齡結構推計──民國95-140年》,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
    于家城、林嘉志、施科念、高美媚、張林松、陳瑩玲,《人體生理學》,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2006,頁621-627。
    尹章義,〈台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問題〉,《台灣史學述研討會論文集》(三),
    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頁358-366。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65,頁73。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台灣醫學教育研討會專集──全民健保制度下之醫學教育探討〉,台灣醫學教育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1993.2.26-28。
    江自得,〈形塑醫學生的人文精神〉,江自得,《人文阿米巴專輯》,台中:台杏文教基金會,1999。
    行政院衛生署編,《中華民國97年死因統計》,台北:行政院衛生署,2008,頁3。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領導階層之塑造〉,《第一屆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下冊》中研院三民所,頁407-446,1982。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
    宋瑞樓,〈在台灣控制肝細胞癌及肝硬化盛行有關的研究與措施及其成效〉,《台灣醫學》,1(1),2003。
    李世代,〈老年人的健康與醫療照護〉,《長期照護雜誌》,卷2期1,台北:中華民國長期照護專業協會,1998,頁1-6。
    李世代,〈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呂碧鴻編《家庭醫學》,台北:家庭醫學會,2007,203-225。
    李宇宙,〈「傅氏報告書」七十五年後:當代醫學教育觀〉,《醫學教育》,卷1期1,台北:台灣醫學教育學會,1997,頁81-82。
    李欣芬,〈基督教與臺灣醫療衛生的現代化──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為中心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李金捷,〈臺灣早期的西醫──尋根篇〉,《臺灣醫界》,第23卷第1、2、3 期,1980-1.2.3。
    李騰嶽,〈臺灣初期醫學教育的回顧〉,《李騰嶽鷺村翁文存》,頁224-231,台北市:李陳乖等,1981。
    李騰嶽,《李騰嶽鷺村翁文存》,台北:李陳乖等,1981,頁230。
    杜聰明,《中西醫學史略》,台北: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1959。
    杜聰明,《回憶錄》,台北: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1982,頁35。
    周宗賢,〈清末基督教宣教師對臺灣醫療的貢獻〉,《臺灣文獻》35:3:1-10,1984。
    周駿賢,《運用資料探勘技術於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之研究──以國人六大死因疾病為例》,台北: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吉崇,《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上)》,台北:台大醫學院,1997,頁88。
    林啟禎、黃崑巖,〈臨床溝通演練作為醫學通識課程之檢討〉,《醫學教育》,卷3期4,台北:台灣醫學教育學會,1999,頁18-24。
    林維卿、陳永芳、蔣咸嘉、沈戊忠,〈左側十二指腸腹內腸疝脫:病例報告〉,《中華放射線醫學雜誌》,29:4,台北: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197-202,2004.8。
    邱世鴻,《膽結石於體外含鈣離子模擬膽汁中成因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6,12。
    金傳春,〈臺灣醫學院通識教育的弊失與改進之道〉,《醫望》,卷11期2,台北: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1996,頁19-26。
    姚人多,〈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2001,頁125。
    施正鋒,〈語言的政治關聯性〉,《教授論壇專刊》,期3,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頁53-80。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頁43。
    柯維思,〈白話字ê歷史〉,《芥菜子》,期80,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32.9。
    洪惟仁,《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頁145。
    紀佑明、李婉慈,〈《台文通訊》內底ê醫學台文探討〉,《第一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私立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2006.4.29-30,頁1-20。
    胡文郁、戴玉慈、于博芮、余玉眉、曾春典,〈高血壓患者服藥遵從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慈濟醫學雜誌》,卷11期3,花蓮: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1999,頁227-235。
    胡海國,〈精神分裂症之社區流行病學〉,《當代醫學》,23(9),2002,717-727。
    范燕秋,〈日治前期臺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之研究(1895-192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翁佳音,〈府城教會報所見日本領台前後歷史像〉,《台灣風物》卷41期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頁83-100。
    高淑雲、吳純衡,〈從免疫與過敏的角度機能性食品之功能〉,《水試專訊》,期22,基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51,2008.6。
    國民健康局編,《老人健康促進計畫(2009-2012)》,台北:行政院衛生署,2009.9.2。
    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台灣話」、「台語」,《客家語常用詞辭典》,台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9.8.15。(數位檢索語料資料庫)http://hakka.dict.edu.tw/
    國語推行委員會擬訂「國家語言文字平等法」草案,《國語日報.親子報》,2002.6.13。網址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listdetail.asp?serial=18577。
    張天鈞,〈通識教育課程的檢討〉,《醫學教育》,卷1期4,台北:台灣醫學教育學會,1997,頁421-426。
    張天鈞,〈通識教育課程缺課原因之探討〉,《醫學教育》卷3期4,台北:台灣醫學教育學會,1999,頁391-398。
    張裕宏 編,《TJ台語白話小詞典》,台南:亞細亞國際傳播社,2009。
    張學謙,〈福佬台語的羅馬字經驗〉,《台文通訊》期75,台北:財團法人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2000.5,頁1-2。
    許銘峻,《建立強健性台語聲調音素資料庫以發展文字轉語音系統》,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郭文華,〈臺灣醫療史研究的回顧──以學術脈絡為中心的探討〉,《臺灣史料研究》,1996.8,頁61-63。
    陳永興,〈醫學大學教育的反省與改革──從通識教育談起〉,王國照等著,《高醫叫著我回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頁53-56。
    陳永興,《台灣醫療發展史》,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10,頁55。
    陳君愷,《日治時期台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陳金順,〈烏跤天使〉,方耀乾主編,《台語文學讀本》(二),台南: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2004.5,頁40-43。
    陳修 編,《台灣話大辭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
    陳勝崑,〈中國西化醫學史之16──馬偕博士與早期臺灣醫學〉,《當代醫學》,頁994-997,1976.10。
    陳順勝,〈日據前的西方醫療及其對台灣醫學之影響〉,《科技博物》,期6,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2,頁59-86。
    陳慕真,《台語白話字書寫中ê文明觀──以《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為中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6。
    陳慶餘、謝博生,〈醫學生的通識教育──臺大醫學院推展通識教育的經驗與規劃〉,《通識教育》,卷2期3,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5.9,頁139-150。
    焦桐編,《台灣醫療文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3.7。
    黃俊傑,〈醫學系學生所需的通識教育課程:一項建議性的課程規劃構想〉,《通識教育》,1(3),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4,頁103-107。
    黃俊傑,《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2004.7,頁111。
    黃盈翔、盧豐華,〈老人之用藥原則〉,《台灣醫學人文學刊》,卷7期3,台中:私立中山醫學大學,2003,頁385-395。
    黃茂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九十年史(1865-1955年).馬醫生傳》,台南共同文化事業,1988。
    黃崑巖,〈把「人」帶回醫學──論醫學院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卷3期3,1996.9,頁1-16。
    楊允言,〈台文華文線上辭典建置技術及使用情形探討〉,第三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圓山大飯店,2003.10.24-26,頁132-141。
    楊允言,〈台語文數位典藏──以台語文記憶系統做例〉,《中山醫學大學第三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008,頁119-136。
    楊允言,〈近年來台語文資料處理的成果與展望〉,《大漢學報》,期18,花蓮:大漢技術學院,2003.11,頁71-78。
    楊允言、劉杰岳,〈台語文線頂辭典kap語料庫簡介〉,《語言、社會與文化系列叢書之二: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7,頁311-328。
    楊金虎,《七十回憶》,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
    楊培銘,《肝與肝病》,健康世界叢書,88期,台北:健康文化,2004。
    董忠司 編,《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
    劉介修、林奕萱、張維怡,〈追尋本土醫學人文教育的創造力實踐:由醫學生與病友觀點出發的疾病敘事與書寫計畫〉,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2003.5.21-22。
    劉仲冬,〈醫學院社會學教育〉,《高雄醫學科學雜誌》,卷10期2,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4,頁601-623。
    劉克明、劉敏,《美國醫學教育》,台北:藝軒圖書文具有限公司,2002。
    劉惠瑚,《慢性老人自我照顧之生活經驗》,台中:中國醫藥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蔡英傑,〈健康人生始於腸道保健〉,《科學月刊》,卷37期2,台北:科學月刊雜誌社,2006.2,頁101。
    蔡瑞熊、楊明仁,〈從社會與教育制度看台灣醫師人才的培養〉,《醫學教育》,卷1期2,台北:台灣醫學教育學會,1997,頁159-166。
    鄭詩宗、柯巧俐、張復聚、許晴哲,〈歷史上台語皮膚科學口語kap術語ê比較調查──建立本土皮膚科學語言詞彙庫kap課程〉,《中華皮膚科醫學雜誌》,卷22期4,台北:台灣皮膚科醫學會,2004.12,頁287-300。
    鄭詩宗主持,《建立台灣醫學語言資料庫級本土化醫學教育的語言課程教材II》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516-S-037-002-MY2,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8.12.30,頁8。
    賴永祥,〈《內外科看護學》成書ê經過〉,《賴永祥講書》014,2006.2.26。
    賴永祥,〈陳大鑼kap白話字ê著作〉,《賴永祥講書》017,2006.4.2。
    賴光臨,《新聞史》,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頁26-27。
    戴正德,〈醫學人文與醫學教育〉,《中山醫學雜誌》,卷11期2,台中:中山醫學大學,2000,頁13-18。
    薛荷玉,〈聽懂病人說什麼腰尺發炎?醫師也要學台語〉,《聯合報》,C3,教育,台北: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2008.8.22。
    謝振榮,《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衛生政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謝淑美,〈醫療服務與醫療行為之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卷7期4,台北:台灣公共衛生學會,1981,頁378。
    韓石泉,《六十回憶》,台南:編著自印,1956。

    二、 英文文獻
    A Vital Investment Estimates Hundred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At Stake’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05/pr47/zh/index.html。
    Borsay, A. (2001), Medical records as catalogues of experience, InEvans, M., and Finlay, I.G. (Eds.), Medical Humanities, 50-76, London: BMJ Books.
    Bowlby, J.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New York: Basic Books.
    Calabrese, J. R., Bowden, C. L., Sachs, G.S., Ascher, J.A., Monaghan, E., Rudd, G.D. (1999)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lamotrigine monotherapy in out-patients with bipolar 1 depression. Lamictal 602 study group. J. Clin. Psychiatry, 60, 79-88
    Campbell, A (1976),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31(2), 117-126.
    Cassidy J., The Nature of a Child's Ties, in Cassidy J., Shaver, P. R. 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9: pp. 3-20.
    Chang B. Steimel J., Moller D.R., et al. (2001). Depression in sarcoidosis. American Journal Respiratory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63(2), 329-334.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8》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Kollat, D. T. (1978). “Consumer Behavior”, 3th ed. pp. 61.
    Everhart, J. E.;Khare, M.;Hill, M.;Maurer, K. R. 1999. Prevalence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lbladder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Gastroenterology (117): 632-639.
    George Allan, Rethinking College Education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7), especially chapters 3 and 4, pp. 77-146.
    Gray, M. W. (1990). ‘Polypharmacy in the elderly: Implications for nursing’.“Orthopaedic Nursing”, 9(6), 49-54.
    Greaves, D. (2001), The nature and role of the medical humanities, In Evans, M., and Finlay, I.G. (Eds.), Medical Humanities, 13-22, London: BMJ Books.
    Hurd, S.S., & Pauwels, R. (2002).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OLD). Pulmo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15, 353-355.
    Pauwels, R. A., & Rabe, k. (2004). Burden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Lancet, 364, 613-620.
    Lueckenotte, A. G. (2000). ‘Gerontologic assessment’. “In Gerontologic nursing” ( 2 nd ed. , pp. 63-95). St. Louis, MO: Mosby.
    Makinen, S., Suominen, T. , Lauri, S. (2000). ‘Self -care in adults with asthma: How they cope’. “Journal Clinical Nursing”, 9(4), 557-565.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Pavot W., Diener, E., Colvin, R& Sandvik, E. (1991), ‘Futher validation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Evidence for the cross-method convergence of wel-being mea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7, 149-161.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5). ‘A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re search’. Parasuraman, A., “Journal of Marketing”, 49(3), 41-50.

    下載圖示
    QR CODE